计算型选择题的速解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选择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选择题的分值历来在地理试卷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所以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解答地理选择题除了要掌握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学们不妨试之。
一. 选择题的解题步骤根据选择题的形式、特征及解题要求,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1.认真审读题意——“在问什么”读懂题目说明。
审题是一个分析问题、寻找解答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看到试题后我们首先要通读试题,理解题意,看透题干“在问什么”。
审题时主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解题条件、题干要求、解题思路。
2.明确题干要求——“想考什么”明确题干要求就是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即题干“想考什么”。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是正确解答选择题的基础和关键。
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这是解题时比较容易获得的信息。
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才能获取的信息。
3.分析题干条件和选项——“给了什么”选择题给出的题干条件和选项表示形式多种多样,审题时我们必须准确提取题干条件和仔细辨析选项,这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即题干“给了什么”。
(1)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条件明确、具体。
②.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条件多潜藏在知识的内涵中,有一定的隐蔽性。
③.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都是限制条件。
对此我们要特别留意。
④.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⑤.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2)选项辨析,若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①.前后矛盾:如“太阳高度小,热量充足”。
②.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③.表述绝对化:在选项中有“都”“一定”“全部”“最”“肯定”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一、应试技巧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
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3、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二、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1)因果颠倒(2)表述绝对化例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例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3)前后矛盾例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4)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例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5)与题干无关(6)概念混淆三、选择题类型1、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2、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一定要看清楚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3、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再用排除法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4、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5、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6、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四、地理选择题常见题型题型一:计算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只有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速解计算型选择题10法
闫树久
【期刊名称】《物理实验:中学部分》
【年(卷),期】2004(24)12
【摘要】近年来计算型选择题在高考物理选择题中占有较大比例,有些同学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惯用常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缺乏必要的解题技巧,往往是“小题大做”,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还会经常出现差错.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下面介绍一些速解计算型选择题的10种方法。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闫树久
【作者单位】凌海市第三高级中学,辽宁凌海121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22.4
【相关文献】
1.浅谈计算型选择题的速解方法 [J], 杨发生
2.化学计算型选择题的速解方法 [J], 王旭红
3.速解高考化学计算型选择题的锦囊妙计 [J], 孔宪梅
4.计算型选择题速解技巧举偶 [J], 穆玉鹏
5.心算推断法速解计算型选择题 [J], 王维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且评分较客观等优点,在各类中考试卷中已成为固定题型。
在化学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48%—50%。
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
了解化学选择题的特点、类型、掌握解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保障。
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
一、选择题的特点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解答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直接判断法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1. 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
臭氧层吸收了太例2. 臭氧(O3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属于()A. 非金属单质B. 金属单质C. 化合物D. 混合物(2)筛选淘汰法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3. 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D. 用含()Al OH 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例4.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1>Fe H Cu →→2;<2>CuO CuSO Cu →→4。
高考化学选择题秒杀技巧技巧1、列举特例、速排选项高考选择题往往考查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考生熟悉特例,对于一些概念判断、命题式判断正误类题目,如果从正面不能直接作出判断,可以列举反例、特例,迅速判断选项正误通性通法:对于一些概念式、命题式判断类问题,可以采用列举特例法或反例法判断,这就要求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而且还要熟悉一些特殊例证,例证越丰富,解这类题就越快越准技巧2、巧用假设,以静制动在解答有关四大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移动问题时,有时会出现多因素(如温度、水解平衡、浓度或压强)的影响,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先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判断第一个因素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判断第二个因素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而得出正确答案通性通法:对于化学平衡体系,若改变体积,判断某成分浓度的变化,先假设改变体积时平衡不移动,判断体积改变时导致浓度变化,与题目条件对照,然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如,某气体反应平衡中,若生成物A的浓度为c(A)=0.5mol/L,体积扩大至2倍,达到新平衡时c(A)=0.3mol/L,若平衡不移动,则体积扩大至2倍,A的浓度为0.25mol/L<0.3mol/L,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忽视体积变化,易错误判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技巧3、抓住恒、区别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部分同学分不清水电离的离子与电解质电离的离子,对解这类题目感到很困惑。
如果抓住水电离的H+与OH-浓度恒,辨析离子来源,就容易突破这类题目。
即先写出溶液中所有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方程式,包括水电离平衡方程式,然后分析离子来源,从中找到离子浓度之间的相关联系通性通法:1.H+或OH-来源:酸溶液中OH-来自水的电离,H+来自酸电离和水电离的H+之和碱溶液中H+来自水的电离,OH-来自于碱电离和水电离的OH-之和能水解的盐溶液中OH-和H+都来自于水,只是一部分被盐电离的离子“消耗”了。
做数学题有何技巧方法一.选择题答题攻略1、剔除法利用已知条件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达到正确选择的目的。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
2、特殊值检验法对于具有一般性的数学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特殊化,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3、极端性原则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极端性多数应用在求极值、取值范围、解析几何上面,很多计算步骤繁琐、计算量大的题,采用极端性去分析,就能瞬间解决问题。
4、顺推破-解法利用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定义和题意,通过直接演算推理得出结果的方法。
5、逆推验证法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否定错误选项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6、正难则反法从题的正面解决比较难时,可从选项出发逐步逆推找出符合条件的结论,或从反面出发得出结论。
7、数形结合法由题目条件,做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
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来。
8、递推归纳法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9、特征分析法对题设和选择项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10、估值选择法有些问题,由于题目条件限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准的运算和判断,此时只能借助估算,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算,从面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二.填空题答题攻略数学填空题,绝大多数是计算型(尤其是推理计算型)和概念(性质)判断型的试题,应答时必须按规则进行切实的计算或者合乎逻辑的推演和判断。
求解填空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在“准”、“巧”、“快”上下功夫。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特殊化法、数行结合法、等价转化法等。
1、直接法这是解填空题的基本方法,它是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等知识,通过变形、推理、运算等过程,直接得到结果。
估算法巧解计算型选择题
邓正荣
【期刊名称】《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在历届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具有考查范围广、分值比重高的特点。
成为决定学生考试成败的关键题型,尤其是计算型选择题更是难点.在解答时,若能掌握技巧、找到捷径,可以大大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程度.实践证明,运用“估算法”解答计算型选择题不失为一种良好方法.何为“估算法”呢?即不经精确计算而通过分析、推理或简单心算、口算,以达到快速求解的方法.用此法解答计算型选择题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邓正荣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中学校,62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化学计算型选择题巧解 [J], 张云钦
2.巧解计算型选择题方法多 [J], 张海华
3.巧解计算型选择题有妙法 [J], 贺耀亭
4.活化思维巧解计算型化学选择题 [J], 华雪莹
5.巧解初中化学计算型选择题 [J], 陈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数学高分技巧,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轻松搞定数学 8 大学习法数学习题无非就是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组合应用,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是判断题目类型、知识范围的前提,是正确把握解题方法的依据。
只有概念清楚,方法全面,遇到题目时,就能很快的得到解题方法,或者面对一个新的习题,就能联想到我们平时做过的习题的方法,达到迅速解答。
弄清基本定理是正确、快速解答习题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立体几何等章节的复习中,对基本定理熟悉和灵活掌握能使习题解答条理清楚、逻辑推理严密。
反之,会使解题速度慢,逻辑混乱、叙述不清。
01、抓好基础那么如何抓基础呢?1、看课本;2、在做练习时遇到概念题是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认识,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理解概念。
3、理解定理的条件对结论的约束作用,反问:如果没有该条件会使定理的结论发生什么变化?4、归纳全面的解题方法。
要积累一定的典型习题以保证解题方法的完整性。
5、认真做好我们网校同步课堂里面的每期的练习题,采用循环交替、螺旋式推进的方法,克服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遗忘现象。
02、制定好计划和奋斗目标复习数学时,要制定好计划,不但要有本学期大的规划,还要有每月、每周、每天的小计划,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吻合,不能相互冲突,如按照老师的复习进度,今天复习到什么知识点,就应该在今天之内掌握该知识点,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研究该知识点考查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
在每天的复习计划里,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看课本,看笔记,回顾过去知识点,思考老师当天讲了什么知识,归纳当天所学的知识。
可以说,每天的习题可以少做,但这些归纳、反思、回顾是必不可少的。
望你在制定计划时注意。
03、克服盲目做题而不注重归纳的现象做习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学数学并不等于做题,在各种考试题中,有相当的习题是靠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利用公理化知识体系的演绎而就能解决的,这些习题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达到对解题方法的展移而实现的,但,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
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含例题解析)1、守恒法多数计算题是以化学反应为依据,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微观粒子、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变化关系,又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的电荷数、电子得失数、微粒个数都是守恒的。
在有关的多步反应、并行反应、混合物的综合计算等问题中,如能巧用这些守恒规律,可使难度较大和计算过程繁杂的题目达到解题思路简明、方法简单、步骤简化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质量守恒法例1把过量的铁粉加入到FeCl3和CuCl2组成的混合液中,充分搅拌,反应后过滤、干燥、称得不溶物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
求混合物中FeCl3和CuCl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解析:设混合物中CuCl2的物质的量为x,FeCl3物质的量为yFe+CuCl2=Cu+FeCl2Fe+2FeCl3=3FeCl2xmol xmol xmol y/2mol ymol反应后所得不溶物为铜粉和过量的铁粉。
按题意,反应中与FeCl3和CuCl2反应而消耗的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粉的质量相等。
按此等量关系用代数法求解。
56(x+y/2)=64x∴x:y=2:7(2)摩尔守恒法这是利用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反应前物质的量等于转化为各种产物中所含该原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2(1994年高考24题)38.4m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1.0×10—3molB、1.6×10—3molC、2.2×10—3molD、2.4×10—3mol解析:此题的隐含条件是“随着铜与硝酸反应,硝酸越来越稀,因而产生的气体有NO2和NO”。
根据N原子守恒(不考虑NO2聚合成N2O4)有:nHNO3=nCu(NO3)2+nNO2+nNO=nCu×2+n总气体=[(38.4×10—3)/64]×2+(22.4×10—3)/22.4=2.2×10—3(mol)应选C。
高考政治计算类选择题的解法摘要:计算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常见题,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政治学科中计算题的典型例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题对策。
关键词:政治高考;计算题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40-01纵观全国各省市及宁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计算题已成为高考政治试卷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很多时候属于“拉分”题。
对于选拔性高考来说,学生掌握一些计算题解题技巧尤为重要。
一、题型特点计算类选择题主要是考察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正比、反比、无关、提高、降低等等,其一般涉及到二到四个概念,如果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不是一清二楚的话,这样的题目就很难做正确。
计算类选择题主要用于经济生活,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总量的关系;汇率;恩格尔系数;利率(银行利息、银行利润);股票价格;企业利润;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税率(个人所得税);互补品与替代品;货币供应量公式和纸币发行量(包括纸币购买力)等。
二、解题方法首先,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正比、反比、无关、提高、降低等等。
其次,解答此类题目,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必须掌握一种“转化”的技巧,正比用乘法来表示、反比用除法来表、无关看作是干扰项予以排除、提高用加法来表示、降低用减法来表示。
有些特殊的计算可以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如个人所得税计算等),灵活的加以处理。
最后,计算型选择题一般用直选法比较多,一般是直接计算出答案并选出相应选项。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辅助以排除法比较法。
这和组合型选择题不同,后者优先考虑使用排除法。
计算类选择题不同考点的解题方法有时也略有差异,下面本人就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来加以说明。
三、例题分析1、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首先要理解价值规律,同时,要注意由价值规律引发的关系,然后是学会“转化”。
计算型选择题的速解方法
在十几年的高考中,选择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敏捷性。
许多计算型选择题若用常规解法解题时,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解计算型选择题我们可以用一些速解的方法迅速解题,常用的速解法有: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值法、估算法等。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
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例1、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A、4.6gB、4.1gC、6.9gD、9.2g
[解析]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
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应为0.3moL,质量应为6.9g。
答案为(C)
例2、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共重116g,充满CO2时共重122g,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A、28
B、60
C、32
D、14
[解析]由“同温同压同体积下,不同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比”可知此题中,气体质量之差与式量之差成正比。
因此可不计算本瓶的质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
(122-116)/(44-32)=(122-114)/(44-M(气体))
解之得,M(气体)=28。
故答案为(A)
二、守恒法
所谓“守恒”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
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运用守恒法解题可避免在纷纭复杂得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3、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取1克该样品投入25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摩/升KOH溶液30.8毫升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
(A)1克(B)3.725克(C)0.797克(D)2.836克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但若根据Cl-守
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答案为(B)例4、将KCl和KBr混合物13.4克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g则原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2:1
B、1:2:3
C、1:3:2
D、2:3:1
[解析]此题的解法有多种,但作为选择题,可以从答案中求解。
原溶液中含有K+,Cl-,Br-,由电荷守恒可知:n(K+)=n(Cl-)+n(Br-),选项中符合这一关系式的只有答案(A)例5、将纯铁丝5.21克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克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毫升0.3摩/升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
A、N2
B、NO
C、NO2、
D、NH4NO3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得电子的总数
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则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
+2.53g/101g/mol×(5-n)
解得n=3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
答案为(B)
三、极值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求算或判断混
合物组成的题,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恰好完全反应物质的量比(或体积比)的解题方法,以确定混合体系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达到解题快、效率高的目的。
例6、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此碱金属可能是()
A:NaB:KC:RbD:Li
[解析]本题若用常规思路直接列方程计算,很可能中途卡壳、劳而无功。
但是如果将1.4g混合物假设成纯品(碱金属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以确定是哪一种碱金属
假定1.4g物质全是金属单质(设为R),则:
R→ROH△m
MR17
1.40(1.79-1.40)解之MR=61
再假定1.40g物质全是氧化物设为R2O
R2O→2ROH△m
2MR+1618
1.40(1.79-1.40)解之MR=24.3
既然1.40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则R的原子量应介于24.3—61之间。
题中已指明R是碱金属,原子量介于
24.3—61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其式量为39。
答案为(B)
例7、质量为25.6g的KOH和KHCO3混合物在250℃下煅烧,冷却后称重,减少4.9g,则原混合物中KOH和KHCO3的关系是()。
(A)KOH>KHCO3(B)KOH<KHCO3
[解析]此题可假设KOH与KHCO3物质的量比为1:1,计算质量差KOH+KHCO3=K2CO3+H2O△m
56g100g18g
25.6gm
解得m=2.95g
∵2.95<4.9∴KHCO3过量答案为(B)
四、估算法
有些计算型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要计算,但只要认真审题,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测心算,得到正确答案。
例8、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种,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4X(g)+3Y(g)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少1/3,则该反应式中的n值是()
A、3
B、4
C、5
D、6
[解析]本题可用一般解法,求出n的值,但步骤烦琐,若用估算法,结合选项,即可很快得出答案。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混合气体压强比原来增加5%,X
的浓度减少1/3”,说明反应的正方向是体积增大的方向,即:4+3<2+n,n>5,选项中n>5的只有D。
答案为(D)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混合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解题时首先计算平均分子式或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再用十字交叉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
例9、有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完全燃烧得到
0.16molCO2和3.6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混合气体中()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没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解析]n(烃):n(C):n(H)=0.1:0.16:3.6/18×2=1:1.6:4
即混合平均分子式组成为C1.6H4。
碳原子小于1.6的只有CH4,故A正确,由平均分子式可知,另一烃中的H原子为4,则一定无C2H6。
答案为(A、C)
总之,计算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解题时主要靠平时积累的速解方法加上灵活运用来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