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动作图片及文字解说和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585.00 KB
- 文档页数:18
百年珍藏《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超强内功心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易筋经十二式(有图解)2006-12-29 11:13易筋经十二式(有图解)(未完)易筋经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思,“筋”指筋脉。
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内容和方法】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
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
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
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
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
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
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
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1.韦驮献杵第一式: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口诀)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详解)2.韦驮献杵第二式:足趾拄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驮献杵第三式: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释延王易筋经WORD版(含图微缩版)释延王易筋经第一段正身式1.起势预备式:此势两脚正立,双手自然垂于两腿外侧。
腹微收,腰要正,脊梁垂直,上下贯通。
目光平视,眼神内敛;即眼观鼻,鼻观心。
均匀呼吸,渐渐进入行动境界。
调息九次以上。
延王心要:入——两脚正立,双手下垂。
收腹垂腰。
平肩耸脊。
目光平视,眼神内收。
身体放松,自然呼吸。
定气和神势:此式就前式,两手向前、向外平转,向下内收,阳掌向上端至两肾外侧。
吸气一口。
两手内收,至小腹前,手掌相叠。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大拇指与另四指抱圈。
出气一口。
定式,呼吸三次。
延王心要:定——定气和神,此念收心。
自然呼吸,吐浊纳清。
渐行渐入,由松至紧。
疏通筋脉,启动元真。
2.环拱正立势 :就前式左脚移开半步,两手左右分开,向上,阴掌直臂,一字平肩。
吸气一口。
两手向前、向上、向后翻转,向前屈臂内收。
左手阳掌,右手阴掌,手心相叠,安放在黄庭之上。
出气一口,定式,呼吸三次。
此式两膝直立,十趾抓地,竖起脊梁,使耳对肩,鼻对胸。
合眼收神,平视不出一尺之外。
延王心要:环——十趾抓地,垂脊通天。
眼鼻与胸,三观一线。
双臂环拱,提肘沉肩。
手心相印,真气流转。
3.献杵起功势 :就前式两手逆转,叠掌变合掌,掌稍朝下。
曲身向前,双手合掌向下、向前、向上尽力划拳。
划至前上方。
身体随之直起,吸气一口。
合掌向下拉回,至胸前,成韦陀献杵式。
出气一口。
定式,呼吸三次。
延王心要:架——双手合十,逆向划圆。
俯身引手,导气上旋。
顺式收功,气流一线。
盘肘高架,合掌归元。
4.青龙献爪势: 就前式掌稍外旋向下。
两手分掌内收,手掌外翻,变阳掌。
两手收至两腋前。
吸气一口。
两手向外、向上变立掌、阳掌朝前。
两手向前尽力推出。
出气一口。
此式掌立腕直,平与肩齐,两掌底与肩角对。
定式,呼吸三次。
延王心要:折——两手内收,收至初处。
两手前推,推至极时。
两臂平肩,掌立腕直。
掌梢后折,掌底前欺。
5.白鹤亮翅势:就前式,两手向外、向下、向前翻转。
经典《易筋经》十二式第一势韦佗献杵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也恭。
一、韦驮献杵第一式两手慢慢上抬,由下向头上缓缓划弧,使两掌在头上相附(图2)。
接上动作。
两掌由上向两侧工弧,然后屈肘叠掌于肚脐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图3)。
两手由内向上环展,然后由外向内环抱,两掌附按贴住膻中穴,目视前方。
完成动作后持续半分钟(图4)。
第二势韦佗献杵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韦驮献杵第二式接上式。
两足不动;两肘夹肋伸掌,掌心相对,掌指向前(图5)。
接上式。
两手向两侧展臂,使两臂成一字状,同时,两足跟翘起,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意注眉心。
(图6)。
第三势韦佗献杵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骽肋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注:骽:意同腿,音亦读“腿”。
韦驮献杵第三式接上式。
逆呼吸,两足跟落地;同时,两臂向内屈肘托掌,两掌心向上,掌指向后,目平视(图7)。
接上动作。
两掌向上直臂托掌,使两手臂成U字形,掌心向上,掌指微向后(图8)。
接上动作。
两足跟相抵翘起,两腕外转,使两掌指端贴近;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定式后静立半分钟(图9)。
第四势摘星换斗单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注:侔(móu),相等,齐。
四、接星换斗式右式接上式。
逆呼吸,两足跟落地;同时两掌向外、向下划弧,然后两掌变拳,屈肘,抱于腰际,目平视(10)。
接上动作。
两拳变掌,右掌屈肘向左,停于下腹左侧,掌心向下;左手背于腰后,目视右手(图11)。
接上动作。
右掌由左向右、向上划弧运掌,掌架头上右侧,掌心向前上方,掌指向左;同时,左掌尽力下按,头向右扭,目视右手。
意注劳宫(12)。
左式接上式。
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上方交会划弧,与右手在头前上方相附,掌心向前,目视两手(图13)。
接上动作。
两手由上向下划弧,下落腰际时变拳,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14)。
第一式:正身图说 (1)第二式:侧身图说 (4)第三式:半身图说 (5)第四式:屈身图说 (8)第五式:折身图说 (9)第六式:扭身图说 (11)第七式:倒身图说 (12)第八式:翻身图说 (13)第一式:正身图说1、环拱站立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下),下领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视。
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
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
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3—5口。
行功毕,双脚猛震,身体下沉,气震周身。
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自然站立。
2、献杵起功接前式,两手再由两侧上扬,回抱合掌收于胸前,指尖与鼻尖对齐,再如上式行吐纳三五口。
注意:凡行吐纳之后,仍然保持舌抵上腭。
另外,本功中脚尖踮起一法,在做功时若能坚持并适应,可以一踮到底。
3、出爪亮翅接前式,将两手向前尽力推出,腕直掌平,手臂平直。
推时呼气,且将意念关注于腕部之推,收臂腕时吸气,计三五次。
注意:推呼收吸,既有人为作用,也要符合呼吸的自然规律。
配合动作呼吸的次数可根据练功者的时间而定。
若既想每次做完全功而时间又不充裕,就可减少重复动作与呼吸的次数,反之则可延长次数。
总之可灵活掌握。
4、双凤朝阳前式做毕,在收掌时仅做屈肘动作,使腕臂与肩保持端平,双立掌收回放于肩井前,上应脸两侧,如双凤朝阳之势。
式成即自然呼吸三口。
5、飞鹰展翅接前式,将两掌立掌向左右一字推开,肩臂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
推掌时呼气,收掌时吸气,计三五次。
注意:此式“展翅”时要尽力推出,意念在腕部,而“合翅”收臂掌则要轻,方合刚柔相济之道。
6、双手托塔接前式,两掌推出之后,将两手向头顶上方托起,掌心朝天,托起时要尽量用力,如双手托举着万钧铁塔。
式成的自然深长呼吸三口。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易筋经》文图版一.韦驮一献杵【练法】自然站立,两脚自然并拢,全身舒松,头往上顶,双目微合,舌尖轻舐上腭;双肘屈垂体侧,双手指尖触于两大腿外侧并微屈,腹部微收,膝微挺。
此即“立身期正直”之意。
然后逆腹式呼吸,默数12~24次。
双手掌由下向内翻。
向上抬臂,在上抬臂时两掌指尖渐渐合拢,两臂屈成抱柱之状,至手与胸平时停住,手心向内。
至此时,气刚好吸满,并以意贯气达于两臂及掌指,此即“环拱手当胸”。
接着,两掌朝胸前收拢,至天突穴位置时,将掌翻转成掌心向下。
(图1-4)将气吞下,同时双手压至丹田前,然后呼气。
左手劳宫穴贴于丹田,右手掌握于左掌背,意守3~5分钟。
待丹田发热,口中生津时,将口中之津吞下,意送入丹田,逆腹式呼吸12~24次。
此即“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功效:这是易筋经的起式,可以定气凝神,通过神意与形气相合,激发全身之气、培补元真。
二.韦驮二献杵【练法】承接上势,两手松开,吸气,两手贯劲下按至髂骨下止,然后将气呼出。
接着,两手同时翻掌,配合吸气,从小腹上托至胸前。
两小臂内旋,两掌上跷相合,手指朝上,掌心相对,相距3寸(1寸约为3.3厘米)许,配合呼气的同时,翻双掌由内至外竖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
配合呼吸之际,双掌贯劲,缓缓向前方推出,直至两手与肩平。
将气呼出后,再吸气,两掌朝左右分开,慢慢伸平,掌心向下,至两臂分展成一字平肩时止。
随即闭息,两手坐腕翘掌,二目圆睁,瞪视正前方,同时足跟提起,使两脚前掌或趾尖撑地(初学用脚前掌),腿膝挺直,两掌向左右撑劲。
逆腹式呼吸12~24次后,两足跟落地,放下双手,平意静息。
功效:双掌向上伸举时,胸廓会随着双臂的伸举而逐渐扩张。
可以锻炼呼吸肌,增强呼吸系统能力。
三.韦驮三献杵【练法】两手内合收至丹田前。
然后配合吸气,提到胸前,双掌指尖相对,由内向外同时翻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如托重物,向头顶上方托举,头也随之仰望。
将气呼出后,两臂内旋,使两掌翻腕成掌心向下,二目注视劳宫穴,咬紧牙,足跟抬起,全身力量靠两脚前掌支撑,身体平稳而不可动摇,舌顶上腭,用鼻调息做逆腹式呼吸12~24次。
少林易筋经动功十八势(全)勇者无惧,智者无虑,仁者无敌,武者无我。
“武者无我”是小武者的至高境界,成为大武者的开端。
大武者,既有“侠之大者”本领,又有“安邦定国”之谋略。
武林代有人才出,江湖几多侠者默?易筋经动功十八势★一、鹤舞势1.立正姿势,两脚尖摆成外八字,脚跟靠拢,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呼吸自然,目视前方(图1)。
2.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两脚间距比肩略宽(图2)。
3.两脚跟略外展,屈膝下蹲成马步。
两掌握固,屈臂上抬于胸前,两肘平肩,拳面相对,拳心向下;同时,将气提至胸间,目视前方(图3)。
4.两拳及前臂内旋,伸指咸掌,掌心向前,掌尖相对,虎口向下(图4)。
5.两掌向前推出,直至双臂伸直后守住;意想两臂向后拉劲,两掌向前推劲,共10下。
呼吸自然,目视掌背(图5)。
6.双掌收于胸前,转掌成掌心向上,掌尖相对,目视前方(图6)。
7.两掌内旋,十指张开,当掌心向下时,两掌即用力向下按,至两臂伸直,意想用劲将双掌推入地面,马步姿势不变,目视前方(图7)。
8.然后,松劲,两掌翻转,上收于胸前,掌尖相对,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8)。
两掌如此一上一下共做3次。
二、龙舞势1.马步站立如前势,两掌向左右展开,成一字平肩状,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9)。
2.双臂继续向后外展至背后,两掌尖向后,两虎口相对(图10)。
3.两臂后展到一定程度时,即转臂将两掌收至肋侧,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前方(图11)。
4.两掌转腕成掌心向前,掌尖向上,向前推出,至双臂伸直,高与肩平,目视前方(图12)。
5.收双掌于两肋侧,再前推掌,再收回;反复练习3次(图13)。
6.接着,转掌成掌心向前,掌尖相对,伸臂前推,直至两臂伸尽,高与肩平,两掌根用力,目视前方(图14)。
7.两掌推出、收回3次后,收回双掌置于腰际,如起势状,目视前方(图15)。
三、推托势1.马步不变,左掌翻转向头顶上方托举,掌心向上,掌尖向右;同时,右掌向前方推出,掌尖向左,虎口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前方(图16)。
預備式預備式身體正直站立,腳尖外撇,兩腳與肩同寬。
周身放鬆,澄心斂神。
兩臂自然下垂,緊貼兩大腿外側,下頷微收,兩眼半睜半閉。
做三次深呼吸。
第一式韋馱獻杵身體正直,兩腳跟靠攏,兩腳尖外撇,成小八字形。
兩臂向前緩緩舉起,手心相對,與肩同寬。
舉至肩平屈肘成90度角,立掌,同時吸氣。
而後緩慢合掌於胸前,同時呼氣臆想四肢之氣調入胸中,定式後靜停一分鐘。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接上式,身體不動,兩臂緩緩下落,並逐漸分手。
兩手落到丹田時稍停片刻,再下落時分向兩側,經大腿外側向上成俯掌側平舉,兩腳跟提起。
手臂下落時要意沉丹田,平舉時氣隨手行入掌心。
呼吸自然,心平氣和。
定式後靜停一分鐘。
第三式掌托天門接上式,身體不動,兩臂由兩側同時緩緩上舉,舉至正上方時與肩同寬,此時屈肘翻掌,手心向上,掌指相對,雙臂成U字形狀,並盡力上托,同時盡力提踵,並咬牙叩齒,舌抵上顎,咽津液下送丹田。
接看兩腳跟外開,兩臂緩緩下落至側平舉。
下落時由小指到拇指依次彎曲握拳,兩腳跟隨之下落,手足還原。
兩臂由平舉向上舉時吸氣,至托掌時略閉氣或自然呼吸。
定式後約靜停半分鐘。
第四式摘星換斗接上式,左臂由上經左下側劃弧,落於背後,手心向下,並盡力下按。
右掌心翻向內下,臂上舉,掌心向下﹔同時脖子向右扭轉90度,頭上仰,目視右掌。
轉頸時右腳跟提起內轉與左腳成丁字步。
身體重心在左腳(左圖)。
定式後靜停約半分鐘,倣三五次深呼吸。
然後右手下落,左手上舉,向左做摘星換斗(右圖)。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接上式,左手由上經左側至左胯外側,掌心向上,手指內屈,右手由背後伸至肩高時屈肘,變成虛握拳,上體與左腿成一條斜線,與地面約成45度。
右腳向右跨一步,同時向右轉體90度成右弓步勢,右膝關節彎曲,膝蓋不超過腳尖,外形動作似用力拉車狀。
呼吸自然,意念兩手心。
然後身體左轉,左腳向前上一步,左手伸向前,右手伸向後,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右圖)。
第六式出爪亮翅接上式,右腿用力蹬地,向前上一步,落於左腳內側,成立正姿勢。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相对,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成三盘落地状;脊椎挺直,头顶向上,目视前方。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改写:1、XXX献杵第一式双腿挺直,脚跟内侧相抵,脚尖向外,保持正直姿势。
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膻中穴外,目视前方,呼吸自然。
静立一分钟。
2、XXX献轮杵第二式双手向后平开,手心朝上,双脚后跟翘起,脚尖着地,目视前方,呼吸平稳。
静立半分钟。
3、XXX献杵第三式双手分别向上抬起,双臂成U字状,掌心朝上,肘部微弯。
同时咬紧牙关,舌抵上腭,深吸一口气,胸部鼓起。
静立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右式:左手放在背后,掌心朝下,右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同时扭颈,目视右手。
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手放在背后,左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同时扭颈,目视左手。
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5、倒曳九牛尾右式:右脚跨出一步,成右弓步,右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左手放在身后。
目视右手,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前移,左手双拳向前翻抬,拳心朝上,右手放在身后。
目视左手,深吸一口气,静立半分钟。
6、击爪亮翘式左腿蹬力,提起左脚,双手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深吸一口气,挺身,双拳双掌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
然后鼻呼气,双掌再双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双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
静立半分钟。
7、九鬼拔马刀式右式:双手后腰际外分上接,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颈,右手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左手回背于身后。
目视右手,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手向前上接,右手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目视左手,静立半分钟。
8、三盘落地式左脚外开成马步,左手下落,右手从后向前上抬,至两掌心相对,呼吸自然,静立半分钟。
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身体保持直立。
缓缓屈膝,同时双手向前推出,手掌心朝下,直至手臂与地面平行。
头部昂起,目视前方,神情专注,保持呼吸平稳。
易筋经各级各式练法易筋经各级各式练法第一级第一式(图一)双足立定宽如肩阔,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握拳,大拇指贴大腿,每呼吸完毕拳握紧,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
行之数月手力自然增加。
注意:肩要沉,胸勿挺,引气下沉丹田。
初练先做九次呼吸,两手即放松,以后逐渐增加,总要自然不勉强。
第二式(图二)双掌下按呼吸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下按;每一呼吸完毕,双掌下按,左右手指翘起,掌愈按愈下,勿放松,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
此式亦增长手力腕力。
注意。
沉肩,含胸,气沉丹田,掌下按时手指翘起。
第三式(图三)双掌前推呼吸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前推,大拇指与食指尖相对成三角形,每一呼吸完毕,双掌向前推出,手指同时拗入,愈推愈前,愈拗愈入,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
此式长手力与指力。
注意:手臂微曲,气沉丹田,手指拗入。
第四式(图四)左右托掌呼吸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平伸,用意想有重物置于两掌之中,每一呼吸完毕,用意把掌上托,只用意两掌均不动,练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为止。
此式增长臂力。
注意:沉肩、收胸、气沉丹田,双手伸乎勿下堕,此式增长臂力。
第五式(图五)双掌开合呼吸两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合十当胸;两大拇指贴身,吸气时两手分开,呼气时两手再合,练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为止,此式使肺部一张一缩,对结核病有良好的效效能。
注意:沉肩,含胸,气纳丹田,两手开合时手指拗出,大拇指贴身,不离肘,不提起。
见图五(之一)、图五(之二)。
即合掌当胸,连续开合开至如图五(之一)为度。
第六式(图六)左右撑掌呼吸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分左右撑开,掌心向外,手指向天,指尖拗向头部,每一呼吸,双掌撑开,如是连续八十一次呼吸,愈撑愈开,直至完毕,乃放松。
易筋经金刚十二式(软功)本功相传源出易筋经。
全功分两段,前为软功,后为硬功。
本功是该功法的初级阶段——软功。
练功时要用意不用力,要持之以恒。
初学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先学2式,1周后可酌加2式,如此逐增至6式,可30~40分钟,作为巩固阶段。
100日后可添加后4式。
此功法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尤其是治疗腰腿酸痛效果更佳。
一、基本要求:1.身体端正,松静自然。
调身:肌肉放松,意念更要放松,动作要柔和而不疏散,着力而不僵持,协调、平稳、绵绵缠连。
动作:端、推、开、合、辑、插、挑、坐。
歌诀:起式要轻,落式要松,弯曲要和,心神要静。
2.呼吸均匀,柔细深长。
调息:采腹式呼吸,要力求自然,不鼓动用力,不追求速效,要吐如落雁,纳如飞鸿。
调气六字诀:“呵、呼、嘘、吹、咝、唏”。
3.意守丹田,精神集中。
调心:在全身放松、呼吸调匀后,即微微想着小腹,意想胸空腹实,要“心如止水,身似空壶”。
歌诀:含胸竖顶气下沉,沉肩坠肘鼻观心,气到丹田摄谷道,尾闾夹脊透顶门。
每个动作的准备姿势,都要求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二目垂帘,鼻与脐对,舌顶上腭,宁神降气,两臂下垂,两手置大腿外侧,十指伸出,拇指头正对食指节间。
起为阳式,落为阴式。
沉肩、坠肘、含胸、和背。
两足抓地,如树生根。
要身体端正,思绪平静,呼吸自然(图1)。
二、练法:1.平地端石沉气力:两臂前伸,指尖由前向上内画弧形,前臂弯曲内收,指尖稍高于肩,同肩等宽,意念如端盘石,四平八稳,沉肩坠肘,气贯丹田,呼吸自然,勿追求深长(图2、3)。
2.两肘抱心垂双肩:为前式之收势,两臂徐徐交叉贴于胸前(图4)。
意守丹田,呼吸调柔入细,沉静均匀。
两上肢徐徐回落,恢复预备式,作短暂休息。
3.白鹤亮翅四肢动:两手前伸,徐徐向前向上内收,经耳后画弧,旋腕向前外舒展(手心向下),与肩相平,左右分开,意想如白鹤之亮翅,神韵舒展,自然轻松(图5)。
两臂应协调对称,距离应量力。
4.怀中抱月揽胸前:两腕回旋,食指指端相向,距离约四五寸。
练易筋经应注意事项1、练功前应先做15分钟以上的暖身运动以松动筋骨。
2、练功时需在室进行,门窗可以打开,保持空气流通。
应避免冷气或凉风直接吹在身上。
不可在户外练功。
3、练功时最好是赤脚,站在地毯或是榻榻米的地面上。
4、练功当中尽量避免讲话、嬉笑或乱动。
5、若有学习其他气功者,必须先暂停练习其他气功,再开始练习本功法,不可以同时练习二种气功。
6、饭后至少要间隔45分钟以上才能练功。
7、练完功后至少要间隔15分钟之后才能饮水、进食。
隔一个小时以上才能沐浴。
8、练功期间需饮用温热的饮料,忌用冰冷食物。
9、尽量少吃油炸类及刺激性食物,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应禁吃。
10、素食者应尽量补充营养,如:羊奶及鸡蛋等都是很好的营养补充食品。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功法第一式韦陀献杵(一)——肺经1、两脚打开,距离与肩膀同款度,双脚脚尖微微八字,十个脚趾扣紧地面,膝盖打直,尾骶骨向前,胫骨向后。
2、脊椎骨伸直,鼻尖对准肚脐,全身放松,慢慢抬手吸气双手从两边向上举起过头顶后慢慢吐气,降落在两的正前面。
3、两个手掌相对,尽量靠近一点,手掌不用互碰,手臂环绕像圆拱形,两眼自然平顺地注视着双掌之间。
4、手肘与肩齐平,不能掉下来,十个手指极力伸直开,力贯指尖,舌抵上颚,十手指尖、十足指尖十分力,两肘五分力,尾骶骨三分力。
5、自然呼吸,胯、肩膀、头、颈部放松,胸部、腹部放松。
6、收势时缓缓吐气,手慢慢放下。
第二式韦陀献杵(二)——大肠经1、两脚打开,距离与肩膀同款度,双脚脚尖微微八字,尾骶骨向前,胫骨向后,抬手吸气,两手平开,手掌立起来向外推出去,十指用力伸直,虎口(大拇指与食指间)用力开,开到90度,力贯指尖,全身打正。
2、十个脚趾扣紧地面,膝盖打直,鼻尖对准肚脐,下颚收,胫骨摆正眼眶睁大,嘴巴极力开,把脸部所有的肌肉极力开,眼球正视前方,鼻子吸气嘴巴吐气,慢慢呼吸。
3、收势时手慢慢放下来,吐气,嘴巴闭起了,手指松开,手不要甩动。
第三式 韦陀献杵(三)——胃经 1、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抬手吸气,两手平举过头,手臂伸直,往耳后拉,手掌托天,手指用力开,膝盖打直,脚趾扣紧,脚跟慢慢踮高。
2、眼眶大,两个眼球用力看天花板,脸面向正前方,不可向上移动,颈骨摆正,牙床咬紧,舌抵上颚,腹部放松下巴收。
3、收势时,一面吐气,脚跟、双手慢慢放下来。
第四式摘星换斗——脾经1、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度,两手抬高与肩同高,吸气,两手平举,大拇指扣,四个手指用力伸直开。
2、右手上,左手下,两个手臂伸直,手掌上下相对,一上一下,手掌微微相对,脸朝前方,舌抵上腭,眼眶大,眼球朝右上方45度方向往上看。
3、手腕用力,左右手交换,两双手保持力道上下转换,眼球朝左上方45度方向往上看,脸不要动,舌抵上腭,呼吸自然。
4、收势时眼球摆正,双手平举,一边吐气一边放下。
第五式出爪亮翅——心经1、抬手吸气,两手平开,吐气,手臂往正前方推,两手掌用力立起来,手掌向前面极力伸开,虎口用力开,小手指开,十个手指一样力贯指尖。
2、大眼睛用力向前看,重心放在两脚之间,脚趾扣紧地面。
3、慢慢地把手指向转进来,手肘不要弯曲,身体放松不要动。
4、两手转正,作七个呼吸,慢慢吸气,手收回,吐气时,手指维持原劲道用力推出去,身体放松,手肘与肩同高不要下垂。
5、做完七次,慢慢将手指放松、吐气,手放下来。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小肠经1、两脚打开与肩同宽,抬手吸气,两手平开,手指开,大拇指扣,拳头握紧大拇指,左脚慢慢地往前跨一大步,前脚膝盖弯到90度,后脚打直,十个脚指尖扣紧地面。
2、右手向前,左手向后,一前一后,手臂呈90度,前手小手臂向上,后手小手臂向下,前面的小手臂摆在脸部正前方,后手手臂呈90度向下。
3、两跨坐正,往下压,舌抵上腭,眼睛看着拳头。
4、左右换脚,身体不要动,两手动作交换,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5、收势时双手平开,吐气,后脚往前缩半步,前脚往前缩半步,双手收回放下来。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膀胱经1、两手平抬,吸气。
2、大拇指扣握紧拳头,右手上,左手下,两手臂伸直,脊椎骨打正,两手臂呈90度向扣,上面的手扣在头后方,下面的手扣在腰后方,双手离头、离腰愈远愈好。
3、脸尽量向左边看,下巴缩,颈骨打正,眼睛大,眼球尽量往后看,两手极力扣在头、腰后方。
4、脸慢慢转正,两个手的力量不要松懈,两手以环型换手,左手上、右手下,先伸直手肘,再90度互相扣,拳头握紧放在头、腰后方,脸转向右后方,眼睛大尽量往后看,重心放在两脚之间。
5、头慢慢转正,吐气,手放松下来。
第八式三盘落地——肾经1、两手平开,抬手吸气,吐气手放下来,停在两侧30度角的地方,手臂伸直开,手指不要用力,身体打直。
2、双膝往下弯,弯到像是坐椅子的高度,两跨放松,重心在两脚掌底下的涌泉穴,身体放松,牙齿微微开,舌头用力撑住上颚,眼眶大,眼球对在一起往下看,像斗鸡眼一样注意看着鼻尖。
3、慢慢吐气,身体起来,全身放松。
第九式青龙出爪——心包经1、两手平开,抬手吸气。
2、大拇指扣,四指开,两手掌一前一后平举,从手肘处以90度曲起来,前手掌用力向上翻,手肘不要下垂,身体打直,四个手指用力开,中指和无名指用力地顶出去。
3、脸部以45度转向左边,眼睛平视手指尖,手指应在左肩前方,后面的手尽量往上抬,手腕摆平,身体放松,两脚扣紧地面,身体打直,两手围绕着身体,手肘与肩平。
4、脸转正,换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手肘90度曲起来,把左手掌转正向上脸45度转向右边,看着手指尖,眼睛平视,手掌伸直,身体打直。
5、脸转正,手放松平举,吐气,手慢慢放下来。
第十式卧虎扑食——三焦经1、双手平举到脸的正前方,吸气,十个手指扣成虎爪,左脚向前一步,吐气,左手向前一步,左脚膝盖弯曲,后脚打直,胯骨往下弯,脊椎骨打正,弯下去,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都扣紧地面。
用力把脸部抬高往前看,用力点放在颈骨及十个手指尖,重心往前。
2、慢慢换脚,头部、脸都不要放手,胸部往前,重心压在手指尖上,脸抬高往前看,眼眶大,牙床咬紧,臀部一定要比肩膀高,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后脚尽量往前收,呼吸腹部放松,慢慢地收脚,吐气,站起来。
第十一式打躬式——胆经1、双脚打开一个半肩膀宽,以八字站着,把脚踝撇出去,十个脚趾紧扣地面,膝盖伸直。
2、双手抬起吸气,用手掌根把耳朵掩住,手掌和手指把侧面的脑袋夹紧,手肘开,背脊打直,从胯部向下弯压,脊椎骨必须在两脚之间,不能偏,颈骨往下压,脸从两脚之间往后看,眼睛大,牙床咬紧,舌抵上腭,手肘开,膝盖伸直不可以放松。
3、身体慢慢起来,不要用力,呼吸不要急促,手放松下来。
第十二式掉尾式——肝经1、两脚打开与肩膀同宽度,吸气,抬手过头,往前面落下,手掌立起来,手指用了开伸直,力贯指尖,脸看前方,脊椎骨打正,胯骨慢慢往下弯,把身体弯到脊椎骨与地面平行,脸不要看地面,颈骨抬起了,看前方。
2、双手合地面平行,手指打开,力贯手指尖及脚趾,吸气,脚跟踮起来,顿足、吐气,共作21次,脚趾不要放松,牙床咬紧,舌抵上腭,眼睛大,颈骨不要松懈。
3、作完21次后,颈骨抬起看前面,作七次伸肱,用肩胛骨带动手臂,左边一次,右边一次,各七次,手肘、手指不要放松。
4、作完后,颈骨及手肘放松,做几个呼吸让颈骨休息一下,腹部、腿部都尽量放松,慢慢起来,不要乱动,准备收功静坐。
收功静坐做完达摩易筋经气功十二式之后,开始准备静坐收功,做气功时若有流汗,必须先擦干身体,换好衣服再静坐,尤其要避免让流动的风吹袭身体,可多添衣物,让四肢保暖。
七支坐法的要点(南怀瑾老师讲静坐)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包括足、背脊、肩、手、头、眼、舌等七部位。
l、双足跏趺(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背脊梁直竖。
腰部自然挺立.胸部舒展,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过分用力,功夫到了,自然挺直。
3、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自平放于胯骨部分。
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若左手在右手上面,则称为弥陀印。
4、左右两肩稍微平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过分沉肩(郭-阝+单)背。
5、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_正。
前腭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6、眼正平视。
上视易生散乱仪态近傲慢,下视易生昏沉。
双目微,似闭还开。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三步或五步远处。
但初步习坐者,以闭跟为宜,功夫到了自然成微状。
7、舌头微抵上腭(二门牙后),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如有口水时,宜慢慢咽下。
静坐的环境与注意事项l、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以避免将来得风湿病。
2、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散乱。
3、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腰和后脑盖覆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不要在冷气房或电风扇下打坐。
4、静坐的地方以干燥的石岩、木板或塌塌米(厚叠的草席)最佳,但仍须敷适度厚软的坐垫。
5、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
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
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
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t都会使神经紧。
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影响静坐的心情与效果。
6、凡在静坐时,最好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7、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饱饭就打坐,以免影响消化不良。
肚子饿时可以打坐,但过度饥饿时则不可.以免分散心神。
8、初学静坐者,不要勉强坐太久。
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9、初学静坐者开始时,可以对着镜子调整自己的姿势但不要望着镜子静修。
坐好之后,上体缓缓向前俯曲,再恢复原姿,然后头部自然缓慢上下摆动,以正其身。
10.去掉一切束缚,如手表、眼镜等物。
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巳失传。
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
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
有一次在雪山探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
利用这种方法坐禅。
因此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
这个神话似的传说,相传已久,不必加以考证。
总之,它是台于生物天然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姿势,安详而宁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