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7
《鲁迅〈伤逝〉的内容梗概》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鲁迅先生的《伤逝》。
《伤逝》讲的是一对年轻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
子君是个勇敢的姑娘,为了爱情,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坚决地和涓生走到了一起。
刚开始的时候,他俩的日子充满了甜蜜和希望。
他们一起找了个小屋子住下来,虽然生活简单,但彼此陪伴着,也觉得挺幸福。
可是,日子久了,问题就来了。
涓生丢了工作,家里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子君也渐渐失去了当初的勇敢和朝气,整天围着家务转,和涓生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他俩开始有了争吵,感情也慢慢出现了裂痕。
最后,涓生对子君说出了不爱她的话,子君伤心地离开了。
不久,子君就去世了。
涓生这时候才后悔莫及,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不是挺让人感慨的?《鲁迅〈伤逝〉的内容梗概》同学们,咱们来聊聊鲁迅先生的《伤逝》。
子君和涓生一开始是真心相爱的,他们满怀热情地要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
子君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跟着涓生。
他们租了个小房子,想象着未来的美好。
一开始,日子过得还算温馨。
但现实是残酷的,涓生工作没了,钱也越来越少。
子君呢,被生活的琐事困住,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
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相互理解和支持。
吵架变成了常事,感情越来越淡。
直到有一天,涓生无情地说不再爱子君了。
子君的心碎了,她离开了那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小屋子。
结局很悲伤,子君离开了这个世界,涓生陷入了深深的悔恨。
同学们,这故事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吧?《鲁迅〈伤逝〉的内容梗概》同学们,一起听听《伤逝》的故事。
涓生和子君相爱了,这爱让他们勇敢地面对一切。
他们住到了一起,觉得未来充满阳光。
然而,生活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
涓生失去工作后,家里陷入了困境。
子君也变得不再是以前那个充满理想的女孩。
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从互相理解到互相指责。
终于,涓生说出了伤人的话,子君无奈地走了。
最后,子君离开了人世,涓生这才明白自己的错。
同学们,这故事是不是很让人深思呢?。
鲁迅的《伤逝》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描述了一位名叫陈子昂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反对封建道德和尚权统治的斗争中,因为沉溺于性爱和矛盾心理而遭受痛苦和良心的谴责,最终导致了自杀的悲剧结局。
文章以回忆的形式展开,通过写实的手法刻画了陈子昂的人物形象、他的境遇和心路历程,深刻揭露了封建传统和官僚主义的黑暗面,倡导了民主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思想。
作者以透彻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青年文人在一次邂逅中,因为花丛中的女子锁住了他的心灵,使他逐渐沉溺于感官世界,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矛盾,导致他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最终选择轻生。
文章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压抑,指出了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批判了世俗崇拜和物质欲望的错误。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铿锵有力,鲜明地表达了鲁迅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展现了他对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追求。
《伤逝》主要内容
嘿,你知道《伤逝》讲的啥不?《伤逝》啊,那可是鲁迅笔下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啊!就好比一场情感的暴风雨。
涓生和子君,他俩热烈地相爱了,哇,那劲头,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炽热!子君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和涓生住在了一起,这不就是为了爱啥都不顾了嘛!他们开始也有过甜蜜的时光啊,一起谈天说地,憧憬未来,不就像咱和好朋友在一起嘻嘻哈哈畅想美好日子一样嘛!
可是后来呢,生活的压力慢慢来了呀,就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
经济的窘迫,周围人的不理解,让他们开始有了矛盾和争吵。
这不就像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了嘛!
子君变了,她不再是那个充满朝气的她,变得消沉了,而涓生呢,也在痛苦中挣扎。
最后啊,子君离开了,这结局多让人伤心啊!这故事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也照出了生活的无奈啊!你说,这样的故事怎能不让人唏嘘,怎能不让人沉思呢?。
1. 知识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2)掌握《伤逝》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3)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背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伤逝》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2)分析人物形象时,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课堂讲解(1)讲述《伤逝》的故事情节,分析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子君的爱情经历;(2)分析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解读《伤逝》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实意义;(4)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对比等手法。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爱情、现实、理想等;(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油鸡、叭儿狗等;(3)讨论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实意义,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等。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读后感、分析人物形象等。
5. 课后作业(1)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2)撰写一篇关于《伤逝》的读后感;(3)分析《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如涓生、子君等。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伤逝》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使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2. 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3.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
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
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
《伤逝》分析创作背景1952年10月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并收录于1926年8月北新书局的《彷徨》中。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五四时期: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因新旧史学间的冲突和继承、中外史学间的碰撞与交融所出现的史学转型期中的诸多问题,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史学从观念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更新的复杂景象。
《伤逝》和鲁迅现实的感情生活是有联系的,他也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
他在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
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
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
暗含了鲁迅对朱安的愧疚和自责。
《伤逝》的故事简介序篇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一角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雾雨蒙蒙中,涓生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他目睹旧物,回忆起和子君相爱的幸福、甜蜜、甘苦、辛酸……出走篇风淡淡,月溶溶,涓生和子君沉醉在热恋中。
子君的胞叔信守封建礼教,撵走涓生,不容他们再相逢。
但是,子君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气,冲击旧樊笼,走出家门。
幸福篇枯槐吐绿,紫藤绽开,涓生迎来子君,欣喜满怀,他把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
何须彩礼花轿,只要淡妆素衫,紫藤金环证良缘,携手不分永相爱。
不料,邮差投递解聘书,涓生失业了,浓重的阴影又袭来。
一、解析: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
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 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
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
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
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拮据琐碎而同邻居争执不休,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再也没有时间讨论两人曾经孜孜以求的精神性追求,长此以往,两人的爱情也渐渐变质。
(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伤逝》实际上是这一思考的继续,只不过是用小说创作来表现,鲁迅在《伤逝》中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激发社会对于追求婚姻自主之后的问题的关注。
作品深刻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仅靠青年男女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子君死亡、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显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
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如同鲁迅一般深刻博大的悲悯之心,即便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得其表而难入其里。
凡是认真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语言并非像毛本《三国演义》那样文白相间式的语言,也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话文,而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
《伤逝》同样沿袭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很多语言都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鲁迅即开创了“独语体”的写作风格。
独语,亦即不需要读者,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和排拒为其存在前提。
在《伤逝》中,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手法,寓批判于现实,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感觉,对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作家的情绪需要缓解,只能借助特殊的意象将自我的感情诉诸笔端,从绝望中挣扎,创造和现实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中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例如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尖锐直接的情感表达了涓生的追悔莫及和悲哀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空虚”这一词语。
在小说开头就多次提到“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反复强调的“空虚”强烈地表现出涓生在自私地抛弃子君后感到的悔恨、自责,同时也揭示了他茫然、困顿、失落的精神状态。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而在两人的爱情渐渐淡漠最终走向变质时,作者又这样写道:“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
”空虚一词再次出现,表现了在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困顿折磨之下,两人曾经的感情基础和共同话题已经渐渐不再,爱情也逐渐不复往日的单纯和热烈。
读到这里,读者都能够预见到两人的爱情最终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子君离开后,涓生又感到“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这时的空虚不但因为寂寞困苦,也由于涓生对子君的悔恨、哀悼与自责。
而且涓生本以为遗弃子君就可以向着求生的道路毫无顾忌、毫无负担地前进,然而等待他的仍然是漫无边际的空虚。
失去了方向感的涓生只能日复一日地在这空虚中煎熬。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
她满怀新生活的希望,无视所有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径直走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婚姻。
但她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意识到女性要获得恋爱婚姻和人生的自由,最重要的是经济独立。
虽然她卖掉了金戒指和耳环,以求在新家建设中“加入一点股份”,但之后,她便不由自主地扮演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倾心于依附涓生的生活方式。
日夜操劳,跟房东暗斗成了她爱情婚姻生活的全部内容,放弃了与涓生之间精神上的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放弃了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和对将来的谋划。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同时,子君也具有软弱、妥协的性格和停滞不前的思想,当他们同居以后,子君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侍奉丈夫上,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渐渐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通过涓生的回忆视角,写出了子君淳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最后的祭奠和留恋,不仅表现出子君善良的品性,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
(五)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涓生的性格是既特殊又丰富的,他身上有着五四青年共有的美好品质,也免不了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虽然在爱情之初,涓生表现出了勇敢和坚定,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份勇敢和坚定坚持下去,或者说是爱情萌生的勇气在爱情高潮退去后逐渐被内心的怯懦一点点吞噬直至完全取代。
“我觉得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是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可见涓生的勇敢不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固有本性,而是借着爱情一点点的力量和青年的骄傲勉强伪装出来的,甚至在勇气这点上他还不及子君,“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定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五)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当面对失业的压力,生活的艰辛,子君的变化,涓生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急速的变化。
他对子君曾经那样炽热的爱一点点消淡,甚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厌烦甚至蔑视的情绪。
他觉得婚后的子君变得粗鄙肤浅“子君的功业,仿佛就是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对于子君爱的“温习”他则觉得完全是虚伪的表现,而自己是“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欣赏”。
他在抱怨子君“多么容易改变”时,恰恰反映出他自己的改变。
爱情变质了,于是便觉得“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实际是不负责的将一切烦恼和不幸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归咎于曾经热烈追求得来的爱,他在急急忙忙地给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要将自己解救。
他用“人必生活爱情才有附丽”来安慰自己、推卸责任,用“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来掩饰自己的自私和不负责,这都是他性格里的阴暗面――自私、虚伪、卑怯、不负责的体现。
* * 【鲁迅与许广平的坎坷爱情】鲁迅、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拓展阅读】鲁迅与许广平【伤逝――涓生的手记】《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五四”时代的先锋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
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
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更像一首悲情缱绻的悼亡诗,是鲁迅对现代小说形式的一个很有意味的探索。
【《伤逝》解读】【原著解读】鲁迅《伤逝》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以“我”的悲诉倒叙开场:“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幸福的青年,他们声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堪称那个时代青年的自由宣言书,他们傲然面对社会上守旧势力的指责和歧视的目光,建立了自由恋爱的家庭,收获了个性解放的硕果,展示了那个时代先锋青年的勇敢无畏的先进【原著解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