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黔之驴》
- 格式:pdf
- 大小:186.96 KB
- 文档页数:7
【推荐】《黔之驴》教学实录《黔之驴》课堂实录执教者:江苏省苏州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一、导入: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生1: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生2: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
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生3: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
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生4:寓言简短生动。
生5: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生6: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二、整体感知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生:【齐声】驴!师:哪里的驴?生:【齐声】黔,贵州!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
“黔”怎么读?生:【齐声】qián!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生:【齐声】读!师:对,首先要读。
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
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
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三、分析“驴”的形象师: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学生标画。
解读《黔之驴》黔之驴,庞然大物也,然,不胜怒,踢之,而黔驴技穷,终被老虎食之。
黔驴技穷的故事众所周知。
这毕竟是过去的旧事了,那时的驴子缺心少肺,有什么技艺就一股脑儿亮出来,终被老虎识破,做了亡命之徒。
传说古时候,黔中一带没有毛驴。
有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从外地运来一头驴。
因为不知道怎么使用毛驴,就把驴放到山脚下,把它放生了。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
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
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驴一踢腿,老虎已为它很厉害,它很害怕。
第二次驴一踢腿仍然害怕。
第三次,驴一踢腿老虎不怕了,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
于是老虎腾空扑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
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
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不是很可悲吗?这则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愚蠢无能的驴子形象,它的笔墨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性强!生动有趣的故事下却掩埋着作者多少的愁与恨,蕴蓄着作者满心的怒火。
作者把对朝廷无能,统治者的迂腐的讽刺之意,毫无保留的展现。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这不正是那时统治者们的真实写照。
柳宗元也有他的无奈,有他的骄傲,他不想山河国破,不想民不聊生,却不敢“荡倚冲冒”。
一次次地被贬低,被迫害,却不能畅快地“跳踉大喊”,他恨不得有那老虎的本事,将腐败的统治者“断其喉,尽其肉”。
当然,他也渴望自己能像长辈们那样,光耀门楣,渴望自己的仕途顺利,能被朝廷所重用,也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希望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生活。
∙黄厚江《黔之驴》观课有感∙∙∙作者:来源:时间:2012-9-19 18:01:50 阅读次【大中小】∙文本与生本:本色语文的两个着力点——听黄厚江老师《黔之驴》一课有感(211200)江苏省溧水中学初中部诸定国黄厚江老师是当今语文界“本色语文”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坚持“简朴”的课堂教学理念,主张语文课堂应当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朴中见巧。
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语文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2年3月31日下午,江苏省首届苏派语文教学论坛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召开,期间,黄厚江老师借班执教《黔之驴》一课(学生为靖江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用课堂说法,阐释他“本色语文”的教学理念,彰显他“本色课堂”的特征,该课受到与会800多名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借助课堂教学实录,以课教学为例,试从“文本”与“生本”两个角度,阐释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特征。
一、课堂传真■执教: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整理:江苏省溧水中学初中部诸定国■地点: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礼堂■时间:2012年3月31日下午■班级:靖江市外国语学校七(1)班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指着‚黔‛字)这个字认识吗?生:读‚qin”,是地名,指贵州。
师:那题目的意思是——生:黔地的驴子,贵州的驴子。
师:是当地的驴子吗?生:不是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师:这是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生:寓言。
师:根据大家的阅读经验,阅读寓言应当关注什么?生:关注它的主人公,它的主人公是动物。
师(笑):你这句话里有问题。
‚主人公是动物‛这种说法有问题。
(生笑,听课教师笑。
)你可以这样说:寓言的角色或形象一般是动物。
生:要关注它的寓意。
寓言往往都讲明一个道理,就是寓意。
师:由于黄老师初来乍到,与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所以还是先问大家一下:学习文言文首先应当做一件什么事?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过课文了吗?生:读过。
师:注释读过吗?(生七嘴八舌,有说读过的,也有说没读过的。
《黔之驴》优秀教案「」《黔之驴》优秀教案「精品」《黔之驴》优秀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养成分类整理,随时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读懂课文,理解文意;②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难点:①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用法;②领悟寓意。
[教学时数]2课时[平台展示][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在四组间开展竞说动物成语比赛,然后由“黔驴技穷”导入新课。
2、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个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3、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点一生介绍)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学习寓言,要注意从作品记述的故事和描写的形象入手,看看作者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文中点明或包含了什么道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理解寓意。
二、生字推荐1、请同学们自由上台分别在黑板两边写上你自认为难读的字词和难写的字。
可以是自己不会的,也可以是自己会别人可能不会的。
(尽量避免重复,请教与出题混在一起是为了照顾部分同学的自尊心。
)2、再由其他同学上台注音。
3、全班同学一起订正。
4、齐读黑板上的生字,并各自有选择性的抄写黑板上同学推荐的难写字。
三、录音范读四、研读课文1、读一读,感知课文齐读课文后,由一生复述故事大意。
2、读一读,对译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同桌合作,我读一句,你译一句,彼此轮流。
3、读一读,整理字词(小声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1)第一组整理一词多义如以船载以入而以为神把(2)第二组整理古今异义如稍古义:渐渐地今义:稍微(3)第三组整理词类活用如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4)第四组整理省略句如以(之)为神给文中省略句补上被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等,有:虎、驴、之、其、于。
《黔之驴》教学设计黔之驴教学设计黄厚江一、教材分析:《黔之驴》是七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全文。
(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年个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我想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2、作家、作品简介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各位知心的朋友们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篇美文吧!下面是由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字词解释:【1】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
黔(qián),地名,包括现在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以,而。
【3】则:却。
【4】庞然:巨大的样子。
【5】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以”后边省去“之”字。
【6】蔽:隐藏。
窥(kuī):偷看。
【7】稍:渐渐。
【8】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9】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10】骇(hài):惊惧。
【11】遁(dùn):逃走。
【12】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
且,将。
噬,咬【13】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者,这里相当于“……似的”。
【14】搏:扑,击。
【15】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6】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语文版初一下册《黔之驴》语文教案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奇妙,能让同学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学问,而且得到艺术的观赏和欢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语文版初一下册《黔之驴》语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黔之驴》课文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擅长斗争,就肯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把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把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争论来理解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常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
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需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所谓“寓”就是寄予的意思。
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洁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看它讲的毕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黔之驴》课堂实录执教者: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一、导入: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生1: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生2: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
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生3: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
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生4:寓言简短生动。
生5: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生6: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二、整体感知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生:【齐声】驴!师:哪里的驴?生:【齐声】黔,贵州!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
“黔”怎么读?生:【齐声】qián!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生:【齐声】读!师:对,首先要读。
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
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
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三、分析“驴”的形象师: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学生标画。
师:来交流一下。
生7:“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从虎的角度写驴外表的强大。
师:外表强大?请推敲怎么表达。
生8:光从外表还看不出强大。
师:那就是写外表之大,刚才他说了“以为神”,这句话怎么译?生8:把它当作神。
师:很好,以之为神,从老虎的角度写驴外表之大。
生9:“驴一鸣,虎大骇”一句从老虎害怕的角度写驴鸣叫声大。
生10:这一句告诉我们,因为贵州本来没有驴子,所以驴一叫,老虎就怕了。
师:请注意围绕如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生11:“驴不胜怒,蹄之。
”一句中显示了驴脾气的暴躁。
师:这能看出驴脾气暴躁,“不胜怒”是什么意思,能译一下吗?生11:禁不住愤怒。
生12:这句也可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生12:从“蹄之”。
师: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怎么说它没有真才实学啊?生13:我来补充,“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发怒了,但它除了蹄,实在没有其它强大的本领了。
师:很对,文中还有一句与之意思相似的句子,你能找一下吗?生13:“觉无异能者。
”师:谁觉?生:【齐声】老虎!师:对,你们看鸣、蹄这些本领确非异能,表明驴确实没什么真本领。
师: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生点头。
师: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生14:从外地来的,是船载以入。
师:“船载”是什么意思?生14:用船运过来。
师:译得好,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师: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生:【齐声】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生15:驴被咬断了喉咙,吃光了肉。
师:好的,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生16:驴无异能。
师: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
生17:黔驴技穷。
生18:黔驴之技。
生19:外强中干。
师:“外强中干”是否出自本文还需考证,但用在这里很贴切。
生20:庞然大物,工于心计。
师:成语积累很丰富,“工于心计”形容老虎也很贴切,但是否语出此处同样得考证。
师:“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
这个例子行吗?生21:不行,“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
师:好,有想法,但想法不一定对。
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生22:能,“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师:对,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
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
生23:老虎是胜利者。
生24:但老虎一开始怕驴。
师: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24:“以为神”、“大骇”、“远遁”、“甚恐”。
师:找的好。
生25:老虎工于心计,它慢慢了解,慢慢适应驴。
师:也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25:“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老虎一步一步在试探,表明它工于心计。
师:说得真好。
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生26:黔虎之智。
生27:黔虎识驴。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
那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么开头的?生:【齐声】很久很久以前……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生讲述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啊?生28:没有踢到,老虎是很机智的。
师: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一男生以驴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
对方言的感情也挺深,味道不错!生笑。
一女生以虎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也不错,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还有疑问吗?生迟疑。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生29:是用黔驴反衬黔虎的聪明机智。
生30:柳宗元借驴讽刺当时昏庸无能的官员。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深刻,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
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生:【齐声】好!师: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生31: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师: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
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生32: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
师: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生:【齐声】好事者!师: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生33:是当时的皇帝。
师: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
师生:【齐声】载驴入黔!师: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生点头。
七、结课师: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根据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听课记录整理而成)这种才情的发挥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而这种尊重和欣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安排的。
比如在读书的环节,他让女生先读,让男生懂得对女性的尊重;接着又让男生读,事实是男生读得确实比女生好,得到台上台下一片掌声。
黄老师说:“看来他读课文很有两下子,但是应该读得好,后读就应该读得好。
”既肯定了男生,又保护了女生的自尊。
然后又建议那位男生,“是不是愿意带领同学读,领读,全班同学跟着他学读文言文。
”其实是对男生的最好欣赏和激励。
读完后黄老师又说:“谢谢,比我做得好。
”既让学生把该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又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而处处把学生放在前面。
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大爱情怀,没有这种爱就没有生态课堂的形成和构建,就失去了“本色语文”的根基。
理解、尊重、欣赏、爱,我们常常说得很多,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的有几人欤?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非常具体明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预习要求。
上课以后,黄老师说:“学文言文要读,课文读过了吗?”学生回答读过了,黄老师又问:“注释读过了吗?”其实许多学生注释没有仔细看。
二是阅读要求。
在分析文章写驴的文句时,黄老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标画出哪些语句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什么样的驴”,并提出建议,“请同学们合上参考书,圈画有关语句,自己琢磨、理解”,“读寓言时要注意主要形象的下场和结局”等等,从信息概括、描写特点、文意把握、习得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具体、清楚、明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做什么,可操作性很强。
三是能力要求。
在让学生将《黔之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时要求,“用自己的话讲,忠实原文,适当进行想象,有一定故事性”。
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意,包括对句子的理解,弥补了对文句疏通的不足。
然后男女生分别讲述“驴的故事”“虎的故事”,既增添生动性,又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驴”和“虎”的不同个性和心理,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四是做人引领。
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柳宗元那个时代像“驴”一样的人时,黄老师又反过来问,“有没有喜欢驴的?”明确“现实中的驴勤劳,朴实,可爱,不工于心计”,这就颠覆了“驴”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这样的讲解可谓一气呵成,不见斧凿的痕迹。
而这一切又都没有离开语文本身,是贴近语文的教学,没有说教,没有附加道德政治功能,避免了非语文因素的干扰。
在课堂总结时,黄老师将本课教学内容归纳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就这么简单,但是却牵涉到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
文言文怎么教,教什么,不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
从黄老师的课堂不难看出,“不教什么”的标准就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反观我们教文言文时,通常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字词的讲解和翻译上,并不断进行反复训练和练习,直到学生背默上才停止。
文章形象的把握、主旨的理解、表达的特点只不过是课堂的副产品,或者蜻蜓点水,或者一笔带过。
当然黄老师对字词也不是完全不讲,而是在分析过程中适时适当加以强调,比如“驴不胜怒”的“胜”、“船载以入”的“船”和“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的“乃”的字义或者语气都进行了明确。
黄老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其实是根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