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转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生物转录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转录是DNA合成mRNA的过程。
2. 掌握转录的基本概念及过程。
3. 能够分析转录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转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转录的三个阶段:起始、延伸和终止。
3. 转录的调控机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出转录的概念。
二、讲解转录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解释转录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转录的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转录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理解转录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意义。
3. 学生自行进行转录操作,加深对其过程的理解。
四、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转录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转录的看法和疑惑。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转录的关键作用。
教学方式:1. 讲解结合实验演示。
2. 学生探究与讨论为主。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试剂。
2. 转录相关的教学PPT。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实验的表现。
2. 学生对转录的理解程度。
3.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转录相关的讲座。
2. 学生自行设计转录实验并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1. 课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 要注意及时总结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
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学生对DNA结构和复制的理解,充分利用问题讨论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探究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索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教材分析】基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是人民教育版第二卷第四章的开篇,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这是本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本节的主要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这是一个微分子水平的过程。
学生缺乏直觉经验。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和角色扮演来模拟这个过程,使内容直观;侧枝的内容包括RNA的类型以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不仅内容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教学难度大。
【学情分析】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大多数学生喜欢独立探索和动手操作。
通过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等媒体的介绍和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DNA、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什么是基因以及基因如何决定生物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理解。
然而,学生们并不确切知道基因是如何工作的。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模拟基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巩固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什么?知识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地图阅读、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让学生以文字、图表和图表的形式解释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则和过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一、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转录二、第1学时三、教学内容分析《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转录》是2019年人教版第4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在此之前,学生以及认识DNA、RNA、基因概念,以及掌握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和DNA复制方式及过程,为过渡到本课程(转录)起到铺垫作用。
本节课除了承接前面学习内容之外,还为下节课(翻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学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理解了DNA是生命的主要遗传物质,掌握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以及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知道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并能控制生物性状;而必修一中已分析了DNA与RNA的基本单位、组成与区别,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阐释转录过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而转录过程只通过课本学习还是比较抽象且难掌握的,可以借助我们转录的教学用具(4种核糖核苷酸、DNA双链: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例、RNA聚合酶、ATP),根据转录过程一步步理解转录过程,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插图、动画、视频等过程,再结合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解决课堂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为下节课翻译打下基础,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五、教学目标1.学科核心内容:掌握DNA转录为RNA的过程,包括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等关键步骤;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认识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
2.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严谨的合作学习和实践,形成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尊重和信任。
3.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知识点,促进学生生物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并积极参与讨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后应达成目标:能阐明RNA作为信使的原因,掌握转录概念及过程。
六、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RNA作为信使的原因2.掌握DNA怎么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掌握转录过程)(难点)七、评价设计通过水母发绿色荧光的情景设置问题,引入课题,借助直观手段(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表现欲,鼓励同学们对错误的知识点进行纠错和改正,如合成子链RNA的方向未注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补充,除此之外,相应知识点会设置练习进行该知识点的检测与补充,把知识难点问题分解,层层递进,深化认识,难度降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突出主干,解决问题。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学设计作者:单位:时间:为什么早期大多数科学家推测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DNA?(1)两种菌落的比较(2)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艾弗里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把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离,然后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种成分的作用(2)实验过程实验结论: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赫尔希和蔡斯用35S、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3)标记噬菌体的方法(4)实验过程以上两组实验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元素分别是()A. 32P、35S B. 35S、32PC. 32P、14CD.32P、32P高考真题·模拟(2013•海南,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有关DNA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尔根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且发明了基因位置测定的方法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C.DNA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RNA是原核生物及病毒的遗传物质D.DNA复制与RNA逆转录产物相同,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也相同(2015·江西九校联考改编)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探究遗传物质。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________(填“R型”、“S型”)细菌。
(2)除了用上述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R型和S型细菌外,你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区别R型和S型细菌?(3)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关于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本节的突破对本模块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本节内容的揭示,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很多的研究无法进行,很多的生物技术无法操作。
因此,本节内容在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除了要掌握这个主干知识以外,还需掌握的侧枝内容是DNA与RNA结构的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比较、三种不同种类的RNA以及遗传密码的组成,这些都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2、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及关系过程与方法1、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转录与翻译flash,培养学生的视图理解能力,用动态的视角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3、比较DNA和RNA;转录、翻译与DNA复制的主要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基因表达的物理活动模型,并对转录和翻译过程加以演练,培养学生构建模型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2、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结束3、说重难点以及确定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两个过程中的主要特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遗传的本质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难点的依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较抽象,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强。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教学设计彭三群湖南省永顺县第二中学416700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②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能力目标:①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及读图能力。
②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学习,掌握先逻辑推理再经验验证的方法。
③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物。
④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法。
(3)情感目标:①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②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激发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望。
③通过介绍科学史实,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教育。
④感悟科学破解遗传密码的过程。
二、教学指导思想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
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2、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插图多而且复杂。
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
《遗传信息的转录》教学设计拉萨外语学校德吉央宗第四章基因表达第1节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遗传信息转录授课班级:北京中学高二(2)班一、设计思想1.1指导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当前新课改体系中指出本学科素养包括具备生物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释生命现象、获取新知识;善于反思、能带着科学的思想主动参与探究相关问题,这与生物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物科学素养不谋而合。
而对于高二的课堂,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更扎实、更丰富的相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
而本学科课程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发展生命科学能力的课型。
其课型特点是:教学内容重复性;大容量、系统化;知识要与方法、能力相结合;需要及时反馈等。
因此本堂课成功的关键是要学生调取自身知识内存,并对之进一步加工、编码、储存、应用,从而获得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2 理论依据:信息加工理念知识加工活化过程也就是建立知识联系、提高知识理解水平和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有效储存的过程,同时也为信息的迅速提取提供有效的提取线索。
不断强化有利于信息提取通道的顺畅,实现知识的迅速再现。
同时应用知识又会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加工水平,增强对知识本质的认识、调整知识储存形式、顺畅知识提取通道。
二、教学分析2.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4章《基因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的内容。
本课堂内容主要是针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进行重点讲授。
既是“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启下”课,又是对“基因工程”中涉及到的基因工程成功的关键——表达出蛋白质产品起到“承上”的作用,还有助于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教材用大量图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培养读图、识图、知识迁移、灵活应用的能力。
遗传信息的转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和机制;2.掌握转录的相关术语和概念;3.理解转录的重要性和意义;4.能够解释转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示意图等方式,介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和机制;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转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转录的过程;4.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转录过程;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转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和机制1. 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DNA的结构和功能•RNA的结构和功能2. 转录的定义和概念•转录的定义•转录的概念3. 转录的过程•转录的三个阶段:起始、延伸和终止•转录的主要酶:RNA聚合酶4. 转录的机制•转录的起始:启动子和转录因子•转录的延伸:RNA合成和链合成•转录的终止:终止信号和终止因子第二部分:转录的相关术语和概念1.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启动子的定义和作用•转录因子的定义和作用2. R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定义和作用•RNA聚合酶的分类和功能3. 转录调控•转录调控的定义和作用•转录调控的机制第三部分:转录的重要性和意义1. 转录与基因表达•转录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转录与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关系2. 转录与遗传疾病•转录异常与遗传疾病的关系•转录调控的研究和治疗前景第四部分:转录的实际应用1. 转录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转录在基因克隆和表达中的应用•转录在基因敲除和敲入中的应用2. 转录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转录在药物靶点筛选中的应用•转录在药物治疗和预测中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转录的理解程度;2.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对转录的理解深度;3.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转录过程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4.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进行转录相关案例的分析,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转录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遗传信息的转录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组彭正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②比较DNA 复制和转录的异同
③加深对分析推理、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DNA与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
②利用课本插图和角色扮演,培养发展学生读图能力、领悟能力、合作和团队精神。
③提高分析、类比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遗传信息转录过程的和谐美,体验参与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
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2. 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概念和过程;
3. 比较DNA 复制和转录的异同
三、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四、教学策略
结合教材有关转录的图解,以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切的理解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以类比的方法,细化知识点,掌握遗传信息复制和转录的异同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题: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科目:生物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 一课时提供者:伊正学单位: 西宁市回族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是普通高中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二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核心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核心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核心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本内容分两本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因表达概念和DNA 与RNA 的比较及转录过程和原理的教学,理的教学,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完成。
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完成。
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完成。
这这节课的价值体现在通过探究活动,节课的价值体现在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
通过本内容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DNA 是遗传物质、DNA 的复制等内容,对于之后的遗传定律、生物进化、四大工程的学习都有着打好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概述基因表达概念 (2)DNA 与RNA 的比较 (3)概述转录过程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1)类比分析DNA 和RNA 。
(2)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过程和原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们青海省是进入课改不久的地区,在知识上,学生在初中虽然学过了DNA 是遗传物质,是遗传物质,但他们理解上认为一个基因是一段但他们理解上认为一个基因是一段DNA 分子,分子,这对完成这对完成这对完成“概述基因“概述基因表达概念”表达概念”目标有阻碍。
目标有阻碍。
目标有阻碍。
学生刚刚学过了脱氧核酸与核糖核酸的知识,学生刚刚学过了脱氧核酸与核糖核酸的知识,学生刚刚学过了脱氧核酸与核糖核酸的知识,对于完成对于完成“DNA 与RNA 的比较”、“概述转录过程和原理”目标有帮助。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祝:学子考试顺利,学业有成转录【教学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2.通过转录过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生命观念。
【教学重难点】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DNA是由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大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蕴含了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决定了氨基酸的顺序,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可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储存在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出来,并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寻找证据——阅读阅读课本P24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1.细菌中新合成的含14C标记的RNA,能与噬菌体的DNA形成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说明什么问题?2.上述实验为什么选择14C-U作为标记物?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点评。
1.RNA是什么物质?(图示核苷酸的结构图及RNA和DNA 的化学组成上的区别。
RNA是另一类核酸,它的分子组成与DNA的很相似;它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也含有4种碱基,这些特点使得RNA具备准确传递遗传信息的可能。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RNA和DNA的结构。
)2.为什么RNA适于作为DNA的信使?(①RNA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由核糖、磷酸、含氮碱基:A、G、C、U共同组成,也能储存遗传信息。
②在RNA和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
③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3.RNA的分类4.DNA中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RNA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学习目标] 1.概述RNA的结构、种类和功能。
2.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一、RNA的结构和功能1.RNA的组成2.DNA和RNA的比较比较项目DNA RNA分布主要是细胞核主要是细胞质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化学组成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碱基A、T、G、C A、U、G、C 结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单链3.RNA的种类和功能种类功能示意图mRNA 作为DNA的信使,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tRNA 转运氨基酸,识别密码子判断正误(1)核糖核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一共有4种()(2)RNA一般是单链,所以RNA都不含有氢键()答案(1)×(2)×解析(1)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
(2)tRNA的局部含有氢键。
任务一:信使物质是RNA的实验证据和原因1.信使物质是RNA的实验证据实验1:科学家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了实验,发现若加入RNA酶降解细胞中的RNA,则蛋白质合成就停止,若再加入从酵母中提取的RNA,则又可以重新合成一些蛋白质。
实验2: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含14C标记的尿嘧啶,培养一段时间后,把细菌裂解离心,分离出RNA与核糖体。
分离出来的RNA有14C标记,将分离得到的RNA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现RNA只能与噬菌体DNA形成双链杂交分子。
(1)根据实验1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蛋白质的合成依赖于RNA。
(2)实验2为什么选择14C的尿嘧啶作为标记物?提示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实验中用14C-U作为标记物可以标记新合成的RNA。
(3)实验2中分离出的含14C标记的RNA,能与噬菌体的DNA分子形成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说明什么问题?提示新合成的RNA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合成的。
《遗传信息的转录》
教
学
设
计
拉萨外语学校
德吉央宗
第四章基因表达
第1节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遗传信息转录
授课班级:北京中学高二(2)班
一、设计思想
1.1指导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当前新课改体系中指出本学科素养包括具备生物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释生命现象、获取新知识;善于反思、能带着科学的思想主动参与探究相关问题,这与生物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物科学素养不谋而合。
而对于高二的课堂,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更扎实、更丰富的相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
而本学科课程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发展生命科学能力的课型。
其课型特点是:教学内容重复性;大容量、系统化;知识要与方法、能力相结合;需要及时反馈等。
因此本堂课成功的关键是要学生调取自身知识内存,并对之进一步加工、编码、储存、应用,从而获得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2 理论依据:信息加工理念
知识加工活化过程也就是建立知识联系、提高知识理解水平和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有效储存的过程,同时也为信息的迅速提取提供有效的提取线索。
不断强化有利于信息提取通道的顺畅,实现知识的迅速再现。
同时应用知识又会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加工水平,增强对知识本质的认识、调整知识储存形式、顺畅知识提取通道。
二、教学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4章《基因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的内容。
本课堂内容主要是针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进行重点讲授。
既是“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启下”课,又是对“基因工程”中涉及到的基因工程成功的关键——表达出蛋白质产品起到“承上”的作用,还有助于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教材用大量图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培养读图、识图、知识迁移、灵活应用的能力。
2.2 重、难点分析
2.2.1教学重点:
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图、表等进行分析和整合
构建遗传信息的转录完整的知识框架。
2.2.2教学难点:
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图理解和读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分别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的定义、条件、过程
2.能够比较DNA和RNA的异同。
3. 能够获取信息,培养读图、识图、知识迁移、灵活应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书本转录过程的示意图并学会读懂图示,不仅能够掌握住转录的细节过程,还理清DNA脱氧核苷酸序列与RNA核糖核苷酸序列的关系以及DNA、RNA、之间内在联系。
2.通过比较、分析,理清DNA序列中发生碱基改变、增添、缺失的,与它所转录核糖核苷酸序列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分析遗传信息转录动画和示意图过程中,体验到遗传信息转录规律性,感悟生命的奥秘。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创新培养正确的自然观。
四、教学模式、策略、手段
4.1教学模式:“活化-应用”模式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学生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建构整堂课“活化应用”教学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将知识归纳梳理,弄清其联系和区别,并活化知识,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化应用”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包括知识在再现、梳理活化、发散应用、反馈练习四个阶段,蕴含了教育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中“信息的提取、编码、编辑、迁移”等一些重要的过程。
4.2教学策略:“读读(读图)、议议、练练、讲讲、做做”后茶馆式教学。
核心是“议议”,
这也是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
一堂课如果中没有议论,就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将教师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转变到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正确、完整。
因为,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只有别人的讲解,没有自己的暴露是不够的,上课不只是追求讲得正确,而是在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本质上看,它正确阐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是启发式教学与灌输性教学的分界线。
4.3 教学手段:电脑、投影、卡片、学案等
五、教学过程:
德吉央宗小传
德吉央宗,女,26岁,本科学历,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08月分配到拉萨外语学校工作。
现任教外语学校高三生物教师,本人忠诚党的教育
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上进,生活简朴,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做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工作,本人认真地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各项政治理论和业务交流学习活动。
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本人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高中生在观念和习惯上接受健康向上的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完美的人格,无论对学生本身今后的发展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因此,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本人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个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上课,并根据学校实效道德课堂要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精致。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时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精讲精练,突出能力培养,这就使学生从以往的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
2010-2011年上学期参加“学校教师赛课”获得二等奖
2011-2012年度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2012-2013年度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参加学校“道德课堂、实效教学”赛课取得了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