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大气中的水分
- 格式:ppt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56
⽓象学复习思考题(含答案)⽓象学复习思考题第⼀章⼤⽓概述1.名词解释:⽓温垂直递减率(γ):在垂直⽅向每变化100m⽓温的变化值。
⽓温随⾼度增加⽽降低,平均⽽⾔,每上升100m,⽓温下降0.65℃,这称为⽓温垂直递减率,也称⽓温垂直梯度。
饱和⽔汽压(E):在⼀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空⽓中的⽔汽含量是有⼀定限度的,如果⽔汽达到此限度,空⽓就是饱和状态,这是的空⽓成为饱和空⽓。
饱和空⽓产⽣的⽔汽压⼒成为饱和⽔汽压,它是温度的函数。
相对湿度(U):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汽压的⽐值(⽤百分数表⽰),即U=e/E·100%露点温度(t d):在空⽓中⽔汽含量不变,且⽓压⼀定时,使空⽓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简称露点。
饱和差(d):在⼀定温度下,饱和⽔汽压与实际空⽓中⽔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d=E-e2.⽓候与天⽓有哪些不同?①⽓候:⼀个地⽅较长时间内发⽣的天⽓状态,既包括平均状态⼜包括极端状态,⼀般⽐较稳定。
⼀个地⽅的⽓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
②天⽓:⼀个地⽅较短时间内⼤⽓状态和⼤⽓现象的综合成为天⽓,⼀般具有多变性。
3.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①平流层:a.⽓温随⾼度的上升⽽升⾼b.空⽓以⽔平运动为主c.⽔汽含量较少,⼤多数时间天⽓晴朗,有时对流层中发展旺盛的积⾬云也可伸展到平流层下部②对流层:a.⽓温随⾼度上升⽽降低b.空⽓具有强烈的对流作⽤c.⽓象要素⽔平分布不均匀4.臭氧,⼆氧化碳,⽔汽和⽓溶胶的⽓候效应。
①臭氧:a.⼤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
(b.臭氧层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物有机体的⽣存起了保护作⽤。
)②⼆氧化碳:a.CO2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使得地表辐射的热量⼤部分被截留在⼤⽓层内,因⽽对地表有保温效对空⽓和地⾯有增温效应。
b.在所有温室⽓体中,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占到53%。
1.什么是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或冰两相共存,其间分子交换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
2.饱和水汽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蒸发面的温度✓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3.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成什么关系?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4.为什么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时间脱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只有当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温度越高,水汽分子平均动能越大,而水汽压是水汽重量及其碰撞器壁的结果,故也随之增大。
5.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有什么重要意义?温度升高,饱和变不饱和,蒸发重现;温度降低,不饱和变饱和,凝结出现。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6.蒸发面性质对饱和水汽压有什么影响?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7.蒸发面形状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汽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8.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气象因素:热源、饱和差、风和湍流扩散、气压下垫面因素:水源、水面大小,形状及深度、水质、物理性质9.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有何规律?10.大气中水汽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水汽饱和或过饱和11.不同饱和或过饱和途径对云雾的形成有何差异?水汽凝结以冷却为主。
绝热冷却对形成云最为主要;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与混合冷却对形成雾最为主要。
12.什么是云?与雾有什么区别?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接触地面。
13.云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充足水汽、冷却过程14.形成云的上升冷却过程有哪些类型?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动力抬升:锋面、气旋作用,多形成层状云大气波动:多形成波状云地形抬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与波状云积状云:空气对流上升冷凝而成的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形态的垂直发展云块。
空气湿度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蒸发与蒸腾水汽凝结与大气降水退出第四节水分与农业第四章水分二三第一节空气湿度(air humidity)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一水的相变一、水的相变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气体,水的三相为水汽、水、冰。
•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从分子运动学的观点看,水相变化是各相之间分子交换的过程。
•水相变化中的三种过程在水和水汽共存的系统中,存在三种过程:蒸发过程、凝结过程和动态平衡。
气象学上用空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二、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water vapour pressure)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产生的压强。
水汽压可以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水汽压单位:百帕(hPa),毫米汞柱mmHg饱和水汽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saturation/equilibrium vapour pressure),用E或e表示。
s(1)物态同温度下冰面E冰<E水饱和水汽压E的影响因素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滴常常并存,若E冰<e<E水,则水滴将蒸发而逐渐缩小,冰晶将不断凝华而增大,水分子不断从水滴向冰晶转移,这就是“冰晶效应”E受物态、蒸发面形状、水溶液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
凝结增长大小水滴共存(2)蒸发面形状当蒸发面曲率半径<1μm,与水分子半径相近时,蒸发面形状会影响E的大小。
(3)云中水滴大小云中水滴大小不一,曲率不同,若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E之间时(E大<e<E小),小水滴因蒸发而缩小,大水滴因凝结而增大。
凝结增长(4)蒸发面浓度当蒸发面浓度的不同,也会影响E的大小。
因为浓度大的液体表面水分子占据的面积小,单位时间内逸出的水分子就少。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关系曲线饱和水汽压(E)温度(℃)4.饱和差(saturation deficit/deficiency)饱和差(d):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第一章测试1.大气中的水分可以发生()的相变。
A:气态。
B:分子态。
C:固态。
D:液态。
答案:ACD2.干洁空气的成分不包括()。
A:氮气B:固体杂质C:氧气D:水汽答案:BD3.空气接近饱和或远离饱和的湿度表示方法包括;()A:饱和差。
B:绝对湿度。
C:露点。
D:相对湿度。
答案:ACD4.关于空气温度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湿随气温上升而减小;B:水汽压的大小与空气体积变化无关;C: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D:露点温度愈高,露点差愈小,空气愈干燥。
答案:B5.当干球温度t=15℃,露点温度T d=-2℃时表示空气()。
A:空气中水汽远离饱和B:比较干燥C:比较湿润D:空气中水汽接近饱和答案:A6.在大气组成成分中,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的气体成分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答案:D7.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A:错B:对答案:B8.干洁空气中N是合成氨的基本原料,同时可冲淡O2,使空气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A:错B:对答案:B9.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A:错B:对答案:A10.相对湿度是不可以由仪器直接测得的,因为湿度的各种表示量在观测以后均需查湿度查算表。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关于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之和为1。
B: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20%,在同温度同波长下其放射率为30%。
C:投射至物体上的辐射能够被物体全部吸收。
D: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答案:AD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方式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反射B:散射C:透射D:吸收答案:ABD3.关于气层的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大,说明气层稳定。
B: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小,说明气层稳定。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2、蒸发潜热是在恒定温度下,使水由液态转为气态所需的热量。
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是在﹣20℃~﹣30℃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却水。
5、若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同时存在,而且当时的实际水汽压结余两者饱和水汽呀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谁其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这就是“冰晶效应”。
6、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消,而且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小。
7、“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8、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温度●蒸发面的性质●蒸发面形状9、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10、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11、凝结核:大气中能促使水汽凝结的微粒。
12、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暖水面蒸发●空气的冷却: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13、露、霜概念14、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
15、霜冻:是指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
16、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雾凇的种类:●晶状雾凇●粒状雾凇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IDE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的物理现象。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
18、根据雾的形成条件,可将雾分为:●气团雾:冷却雾、蒸发雾、混合雾(冷却雾又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锋面雾19、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
水分活度的表示符号
水分活度(Water potential)的确切定义和表示符号在不同的学
科和专业中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水力学中的表示符号: 1. 海平面上的水分活度:在国际单位制(SI)中,水分活度通常表
示为水分子的电离常数,其符号为 Ksp。
例如,海水的 Ksp 值约为
1.22。
2. 陆地上的水分活度: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水分活度通常用于描
述陆地上水分子的分布和水分子的流动性。
通常用微咸度(μSv)或微干旱度(μg/g)来表示。
其中,μSv 表示单位体积(1 cm3)的海水中含有多少水分子的咸度,而μg/g 表示单位重量(1 g)的陆地某一物体
表面含有多少水分子的干旱程度。
3. 大气中的水分活度:在气象学中,水分活度是指大气中的水汽
含量。
通常用水汽饱和点的温度(°C)和水汽凝结核的数量(个/m3)
来表示。
4. 实验室中的水分活度:在实验室中,水分活度通常是指某种样
品中水分子的电离程度。
不同的样品和实验条件会影响水分活度的值。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天气现象、气象要素、气象变量以及大气运动等方面的研究。
气象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一、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长期以来某地区的天气统计学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平均状态。
气候拥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是指导农业生产、城市规划、旅游业发展等的重要依据。
天气则是短时间内某地的大气现象状态,如晴天、阴天、多云、雨雪等。
天气的变化常常影响人们的出行、衣着及户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
二、气象现象与要素1. 气压: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反映了大气的密度和重力的作用。
气压的高低和变化对天气的转变起着重要影响。
2. 温度:是描述空气分子热运动强弱的物理量。
温度的变化不仅影响天气的发展,也对农业、工业和能源的分配与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3. 湿度:是空气中含水蒸汽的含量。
湿度的高低决定了空气中的水汽与凝结成云、降水的可能性。
4. 风:是大气中空气运动的表现。
风的方向、强度和变化对天气的发生和演变有重要的影响。
5. 降水:指大气中的水分落至地面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三、气象学的应用领域1. 农业气象学:通过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预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决策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2. 水资源管理:气象学在水文循环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降水量和蒸散发等气象要素,预测洪水、干旱等水文灾害,提供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3. 气象灾害预警:基于气象学理论,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变化趋势,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提前预测、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4. 能源与环境:气象学在能源生产与利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准确的气象数据和与之相关的气候研究。
不同温度下空气中水分的饱和含量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受到温度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会增加,而温度的降低则会导致饱和含量的下降。
这是因为不同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是不同的。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水分饱和含量。
水分饱和含量指的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分子的最大量,当空气中所含的水分达到这个最大量时,空气就称为饱和状态。
当空气中所含的水分超过这个最大量时,就会发生水汽凝结、形成水滴或水汽凝华。
在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是不同的。
理论上说,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就越大;温度越低,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就越小。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导致气体分子的运动加快,使得空气中的空隙增大,水蒸气分子更容易进入空气中。
反之,温度的降低会使气体分子的运动减慢,空气中的空隙减小,水蒸气分子更难进入空气中。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以摄氏度为单位,来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空气中水分饱和含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温度值和对应的饱和含量:1.零摄氏度(冰点):在零摄氏度下,水分饱和含量相对较低。
根据气象学的研究,零摄氏度下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为约4.85克/立方米。
这也意味着空气中的水分达到4.85克/立方米时,就会形成霜或雪等降水形式。
2. 25摄氏度(室温):在25摄氏度的室温下,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相对较高。
根据气象学的研究,25摄氏度下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为约23.81克/立方米。
也就是说,当空气中的水分达到23.81克/立方米时,空气就会变得饱和。
3. 100摄氏度(沸点):在100摄氏度的沸点下,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非常高。
根据气象学的研究,100摄氏度下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为约597.58克/立方米。
这也意味着在沸腾状态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分非常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只是理论值,在实际的气象观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空气中的压强。
压强的增加可以提高空气中的水分饱和含量,压强的减小则会降低饱和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