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
- 格式:ppt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9
双声、叠韵和押韵1.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伶俐lín g lì美满měi mǎn 慷慨kān g kǎi嘹亮l iáo l iàn g 2.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如:依稀yīxī连绵l ián m ián 苗条m iáo t i a o从容cón g rón g 作用:使用双声和叠韵,可以使语言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类。
3.押韵,就是使诗文中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得相同或相近的乐音在前后句子的同一位置上有规律地出现,使语言音调和谐,抑扬有致。
诗文押韵易说易唱易记。
押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作用: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易说易唱易记忆。
压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排比句的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排比。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作用:能加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反复的定义: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于: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
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名词解释:
修辞格是一种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用于增强文本的表现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复等等。
修辞格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可以帮助作者产生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除了文学作品,修辞格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中使用,例如政治演讲、商业营销、广告、新闻报道等等。
在这些领域中,修辞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息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比喻通常用于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拟人通常用于将非人类事物拟人化,以增强它们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夸张则通常用于夸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以便更好地表达强调和感染力。
对比和排比通常用于强调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除了特点和用途,不同的修辞格也有不同的名称。
例如,比喻通常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手法或比喻术。
拟人通常被称为修辞手法或人格化。
夸张通常被称为夸张、夸大或夸张性表达。
对比和排比通常被称为对比、排比或并列修辞格。
拓展:
修辞格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元素,可以帮助作者产生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文学中,修辞格通常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等。
在非文学领域中,修辞格也可以被用于政治演讲、商业营销、广告、新闻报道等等。
这些修辞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
息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常见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拈连、仿拟等修辞格侧重语义变化,是追求语言形象上的创造的策略;对偶、排比、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格侧重语形的呼应变化,是追求语句组织上的创造的策略。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
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运用比喻,可以用浅显的、具体的比喻深奥的、抽象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深奥的比喻具体的、浅显的。
被比的事物与作比的事物应该是不同类的,两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相似点。
两者的距离越远,越能获得意外的效果。
比喻的基本类型是明喻,由此有衍化出暗喻、借喻、博喻、撇喻等。
(一)明喻明喻是最典型的比喻。
在结构方式上最为完整: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像”、“如”、“若”、“似的”、“好像”、“如同”、“仿佛”、“一样”等)都出现,有时还可以顺势写出两者的相似点;在语义关系上也最为显豁,一般不容易与其他修辞格混淆。
如果用A表示本体,用B表示喻体,那么明喻的基本格式是:A像B。
有时也有B像A。
例:①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梅雨潭》)②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钱钟书《围城》)(二)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常见的有利用判断关系构成“A是B”,利用修辞关系构成“A的B”,利用并列关系构成“A,B”等。
(1)“A是B”型。
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英语中的修辞格(一)使用语音手段的修辞格.主要有:1.头韵(alliteration):在词的开头重复相同的元音或辅音.例如:①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②Suddenly the sky turned gray,The day,Which had been bitter and chill,Grew soft and still.2.拟声(onomatopoeia):以相似的声音描摹非语言的声音.例如:①She brou ght me into touch with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reached or felt-sunlight, the rustling(沙沙声、瑟瑟声) of silk, the noises of insects, the creaking(咯吱声、叽嘎声) of a door, the voice of a loved one.②You see, life is made up sobs(哭泣声),sniffles(抽鼻子声) and smiles-but mainly of sniffles.(二)使用词汇手段的修辞格.主要有:1.明喻(simile):用另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通常用like或as连用.例如:①It(The hair) fell about her, rippling and shining like a brown waterfall.②It(The lion) is as big as a very large dog.2.隐喻(metaphor):不用like或as隐藏的比喻.例如:①He sa id,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②Hope is the poor man's bread.3.提喻(synecdoche):以部分代替整体,单个代替类别,具体代表抽象,或反过来,以全体代替部分,类别代替单个,抽象代替具体.例如:①Once Lu Xun spoke to the youth about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youth不只是抽象名词表"年轻、青春(状态或阶段)",在古英语中就已经可以作集合名词指"青年人"这一整体。
常见的修辞格一、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
此外还有博喻和倒喻。
1、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象、如、似、仿佛、犹如、有如”等喻词来连接。
例如: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与前面的“象、如”等结合成“象……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例如:正是花一样的年龄。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接。
例如:(1)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2)这里成了花的海洋。
3、借喻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1)乱石穿空,惊涛怕按,卷起千堆雪。
(2)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例(1)用喻体“雪”来比喻浪花。
例(2)用喻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来比喻不彻底消灭敌人,反被敌人伤害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些特性的作用。
3、博喻,也叫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写同一个本体。
博喻能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
例1: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几种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概念: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分类: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形式:甲像乙;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比喻词用“是、成为、出现”等代替;形式:甲是乙;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启发读者想像,让文章更生动。
分类:〈1〉拟人〈2〉拟物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借代:概念: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发联想。
种类: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其本体的名称。
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③具体代抽象。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④工具代本体。
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4.夸张:概念: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1、陈望道概括的"四类三十八格"分类标准:大体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甲类)材料上的辞格: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映衬反映:相反情况或观点集于同一事物。
例:无事忙、雅的这样俗、好聪明的糊涂法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对衬:不同事物情况或观点相同。
例:一言为重百金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拈连: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语词依托上文顺势移用)移就:怒发上冲冠;醉鞍谁与共联翩(甲物性状移于乙物)倒反倒辞: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冤家、讨厌死了、恨)反语:英雄多故谋夫病相同:都是"口是心非",不同:后者有嘲弄讽刺的情感态度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排除法)最好还是去、不是顶好的。
(隐约法)避讳:填沟壑、山陵崩、那件东西、那玩艺飞白: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
有方音、口头禅、口吃、错音、错别字、语义错、语法错、逻辑错等。
作用一是存真,一是增趣。
小孩小孩你白(别)哭,前边有个小车屋。
清末李鸿章的一位亲戚,在科举应试是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乞求照顾。
主考官将错就错,以毒攻毒批曰:"所以我不敢娶"。
"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他照文件念过一句,便解释说:"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已经抓到三起了,同志们,要提高警惕!…"台下哄然大笑。
镶嵌镶字:虚字、数字嵌字:几个特定字嵌入词语或诗文中这个其容且易、冤哉枉也、既雅且静、一不做二不休、唠三叨四、千溪百川、接二连三吴歌《采莲》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一)八种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基
本特点是相互“对立”。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相互“对称”。
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对比
要求是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
(三)常用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讽喻等。
(四)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二)首先要把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区分开来!!!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都是属于写作手法!
排比、比喻、拟人、通感、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都是属于修辞手法!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常用的!
千万不要把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混淆了哟~~~!!!!!(忠告!)
(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最常见的几种修辞格1. 明喻(Simile)明喻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
例如:●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wrinkled face.(他往后一跳,好像被什么东西叮了一下似的,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 在《品尝家》一文中老人对“我”的慷慨施舍的反应如同被蜜蜂叮过一样,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处境凄凉内心却极度敏感的可怜老人的形象。
●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支票跌落到地上,像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
)《礼物》一文中,老太太喜迎八十大寿,大女儿不来庆祝,只寄来一张支票。
作者把这张支票比作断了翅膀的小鸟,形象地表达出此刻老太太希望破灭,极度伤心的心情。
2. 暗喻(Metaphor)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
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如果没有这位电子保姆,父母该怎么办呢?)形象地说明了电视机的保姆功用。
●... while most of us are only too ready to apply to others the cold wind of criticism, we are somehow reluctant to give our fellows the warm sunshine of praise.(……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太容易给别人批评的冷风,而不愿意给自己的同伴赞扬的阳光。
國文三十個常用修辭格主要參考資料:黃慶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感嘆當一個人遇到可喜、可怒、可哀、可樂之事物,常會以表露情感之呼聲,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或讚歎、傷感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怒或鄙斥、希冀或需要。
這種以呼聲表露情感的修辭法,就叫「感嘆」。
EX:為了搶快樂,搞得不快樂,為什麼人總那麼傻呢。
2‧設問定義:講話行文,忽然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叫作「設問」。
1〉疑問:心中確有疑問,而答案不知道。
2〉激問:明知故問,而答案就在問題的反面。
3〉提問:為了提起下文而發問,答案就在問題的後面。
EX:1〉疑問:我認識我自己嗎?我看不見自己,因為我只向別人眼中搜索讚美。
《鍾玲:輪迴》2〉激問:啊!清溪居主人,我們生長在怎樣的一個世代裡,難道這世代的悲劇性還不夠嗎?你又何苦用文學與音樂來加強他的效果呢?《張曉風:山路》3〉提問:遙遠,什麼叫遙遠?到了河南以後,平原無際,你才知道什麼叫遙遠。
《葉珊:秋雨‧落在陌生的平原上》3‧摹寫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叫作「摹寫」。
摹寫可說是廣義的摹擬,就是文學作品對自然以及人生各種現象的摹擬。
EX:1〉視覺摹寫:那是短短的兩排洋灰房子,沒有斜斜的屋頂。
《柯慶明:風雨荒村》2〉聽覺摹寫:你也說喜歡那一首幽幽細細的薩克斯風吹奏的曲子。
《羅蘭:燭光夜雨》3〉嗅覺摹寫:海棠本無香,惜人常以為恨,這裡花太繁了,卻醞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
《朱自清:看花》4〉味覺摹寫: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
《朱自清:說揚洲》5〉觸覺摹寫:冰涼地,光膩地、香嫩地貼上來的,是她的臉。
《郁達夫:寒宵》4‧仿擬仿擬是對前人作品的模仿。
廣義的仿擬是指單純摹仿前人作品的倣傚,狹義的仿擬是指摹仿前人作品而意含嘲弄的仿諷。
EX: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瞭解,只戀妳化身的蝶。
* 原句:落水三千隻取一瓢飲5‧引用定義: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等,叫做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