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上的卡夫卡是谁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说作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曾风靡整个欧洲。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卡夫卡,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卡夫卡是个怎样的人卡夫卡是怎样的一个人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一生孤独,也很少与外界联系,朋友也不多,性格内向孤僻,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深入了解他。
卡夫卡的作品大都是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感到恐慌,遭受了压迫但是从不敢反抗,对于这样的小人物来说,反抗也是徒劳的。
卡夫卡就像是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恐惧中,而他这种恐惧主要是来自于父亲的影响。
卡夫卡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话曾出现在他写给他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信中,在同一页纸上卡夫卡还写下了“我的路一点都不好,我必将像一只狗一样完蛋”。
这样悲观的言辞,也许只有卡夫卡能写出来,再加上他那些阴暗的作品,许多人认为,卡夫卡必定是一个病态而怪癖的人。
卡夫卡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我是完全无用的”,就像他悖谬的作品一样,这句话用在卡夫卡身上也具有一种悖谬的效果。
这个经常能给朋友帮助的人,却说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这完全体现了他的自卑与孤僻。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绝望、荒诞、受难等景象,这并非他所说的无用,而更多的是想表达他内心的那种绝望。
卡夫卡的历史成就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的作品对以后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对卡夫卡文学作品的深度剖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卡夫卡一生主要创作了4部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
本文就卡夫卡典型的两个时期作品来进行深度的剖析,分别是:《判决》、《变形记》、《城堡》。
他的作品常用寓言赋予的手法,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永无定论。
本文将探索卡夫卡文学作品背后的内心孤独世界和深层精神矛盾。
关键词:卡夫卡;作品内容;精神世界;表现手法卡夫卡分别在1913年、1915年、1926年完成《判决》、《变形记》、《城堡》三部作品。
卡夫卡的生活环境和内向阴暗的性格造就了这几部作品相似的风格,但又有其不同的写作特点。
一、《判决》的“向死而生”卡夫卡的成名作《判决》讲述的是主人公格奥尔格写信告诉远在俄国的朋友自己订婚的消息,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他的父亲非常气愤,并对他冷嘲热讽。
在这场争执中,格奥尔格顶撞了他的父亲,父亲非常愤怒,于是判处他的儿子立即溺死,于是主人公只能选择跳河自尽。
这场看似荒诞至极的“判决”引发了一场惨案,可以说父权的执拗、压制以及儿子的软弱和善良造成了这一幕悲剧,儿子对父亲的顺从、胆怯正表现出他的恐惧感。
卡夫卡将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痛苦的原罪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畸形的社会会把人们心理扭曲。
当然,在20世纪初卡夫卡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之深,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可以知道:每个男人都有一种弑父情结,作为表现主义的集大成者意在表达一种潜意识效应来突出人类内心的懦弱和无能为力。
卡夫卡的父亲在家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儿子毫无理性可言,作风专横,凶狠粗暴,这也为卡夫卡的童年留下了阴影,也许文中“把他盖上”寓意正是卡夫卡想要埋葬父亲,而获得家庭权利的地位,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叛逆是人类无法控制对欲望和权利的追求而将自己套上繁重的枷锁而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
这或许是卡夫卡内心负罪感的写照,儿子的唯命是从、屈服是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
尽管儿子死了,但是他对父亲的反对一刻也没有停止。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
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
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
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
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
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
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
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
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变形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奥地利]卡夫卡类型:小说北京搜索本书成书于1915年。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
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
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
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
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
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
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
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
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
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
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
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
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
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
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
《饥饿艺术家》(1922)中国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
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
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
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
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
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