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化荟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
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
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
《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
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
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
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
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
”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
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
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
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
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
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
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
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
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牛具有多重意义和象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含义:
1.劳动力: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耕动物,能够为人类提供很大的劳
动力。
因此,牛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勤劳和耕作。
2.富贵和福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福气、富贵和强大的象征。
有许多谚语和成语都与牛有关,如“拜年见牛”、“祭祀牛神”等。
3.纯朴和敦厚:牛的性格通常被认为是纯朴、敦厚和忠诚的,因此在
中国文化中,牛也代表了这些品质。
4.旺盛的生命力:牛通常被认为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也因此被尊
为神圣的动物。
5.友谊和团结:牛的特点之一是愿意为同伴牺牲自己。
在人类世界中,这种品质被视为友谊和团结的象征。
综上所述,牛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多重意
义和象征。
贵州斗牛文化简介《贵州斗牛文化简介》嘿,你可别小瞧了贵州的斗牛文化,那可真是相当有特色呀!在贵州,斗牛那可是老少爷们儿都爱的事儿。
一到斗牛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呢!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看那些厉害的“牛勇士”一较高下。
你看那些牛啊,一个个长得那叫一个壮实,头上的角就像两把锋利的剑。
它们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出来的,那气势,就像是要去上战场打仗一样。
比赛还没开始呢,观众们就已经兴奋得不行了,扯着嗓子喊加油,那场面,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比赛一开始,两头牛就像仇人相见似的,一下子就冲上去了。
它们用角互相顶着,谁也不肯退让一步。
有时候,一头牛会突然发力,把另一头牛顶得连连后退;有时候,它们又会僵持好久,就像在比谁的力气更大。
这时候,观众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眼睛紧紧地盯着场上,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要是哪头牛赢了,它的主人那可得高兴坏了,就像自己中了大奖一样。
而输了的那头牛呢,也别灰心,下次再来呗!毕竟,在贵州,斗牛可是常有的事儿。
贵州的斗牛文化可不只是简单的比赛哦,它还蕴含着当地人的热情和豪爽。
大家聚在一起,看斗牛,聊聊天,喝喝酒,那日子过得可美了。
而且,斗牛还能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团结和拼搏的精神,就像那些牛一样,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总之呢,贵州的斗牛文化那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有机会去贵州,可一定要去看看斗牛,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氛围。
说不定,你也会被这充满魅力的斗牛文化所吸引,爱上这个地方呢!就像我一样,现在说起贵州斗牛,那是滔滔不绝呀,哈哈!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贵州斗牛文化有点心动啦?快来吧,来贵州体验一把斗牛的刺激和乐趣!。
关于牛的传统文化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牛象征着勤劳、顽强、力量和农耕文化。
下面将从牛在农业、宗教、绘画艺术和语言中的角色等方面介绍牛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牛在中国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牛则是农耕的主要助力。
牛耕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劳动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提高农田的产量,还能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古代的农民们常常把牛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他们会给牛起名字,用心照顾它们。
牛在农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
牛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信奉土地神,而牛往往被视为土地神的载体。
人们相信土地神会保佑他们的农作物丰收,因此在农田中常常供奉牛的神像。
此外,牛也在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佛教中,牛被视为福德之神,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道教中,牛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牛的形象来祈求长寿和健康。
牛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牛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牛常常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们用力耕作的形象被艺术家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牛的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常常象征着勤劳、坚韧和奉献精神。
牛在绘画艺术中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农耕文化的推崇,也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崇敬。
牛在中国语言中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汉语中,牛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的勇敢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例如,“牛劲”形容一个人的坚强和勇敢;“牛耳”形容一个人的听力特别好。
这些词语的使用充分展示了牛在中国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扮演着农耕、宗教、绘画艺术和语言等方面的重要角色。
牛象征着勤劳、顽强、力量和农耕文化,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对牛在传统文化中的角色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牛街,我走进了牛文化的深处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家乡美汤灿- 单曲-家乡美我深爱着我的家乡——牛城安达,尤其喜爱那条富有牛文化内涵的牛街。
牛街从火车站前那高大雄伟的石造牛门开始,一直到高速路口附近的那座巍峨高耸的、用花岗岩石雕塑成的市标,全长三公里。
市标的创意取自九牛爬坡,个个出力之意,九头强健彪悍的公牛,昂头奋蹄地向前狂奔,并劈山而过;那被劈开的两山又像两只巨大的翅膀,寓意着安达的腾飞。
牛街原有的人行步道板都已由过去的水泥砌块换成了现如今平整、美观的大理石板,并纵向每隔两米便横向间隔一米并列铺设两块用大理石磨制而成的带有黑白花奶牛图案的精美的步道板,屈指算来,牛城大街两侧共有带这种艺术图案的步道板五千多块。
在牛街两侧种花草的隔离带上,每隔五十米便放置一尊和实牛一般大小的,用花岗岩石材雕刻而成的形态各异的、栩栩如生的石牛,而且每个石牛的旁边都有碑文进行简介。
整个牛街共有这样的石牛二百多尊,每尊石牛都在讲述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尊石牛都在解读着渊源流长的牛文化史。
我曾经颇有兴致地沿着牛街边走边观赏每一尊石牛,细细的品味着每尊石牛所折射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先进入我眼帘的石牛造型就很酷似耕田的犁,虽然形状稍微抽象,但它却在告诉人们牛拉犁的意义就在于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犁是蒸汽机、内燃机和发电机的先驱;说到牛耕,相传八、九百年前,海南的黎族人民还不知道用牛耕地,牛只是用来祭祀,后来苏东坡被贬此地,教会了黎族人民用黄牛耕田,也改变了他们杀牛祭鬼的旧习惯;走着走着,只见有一头驮有厚重物品的石牛仿佛在昂首前行,碑文的标题是役牛,它告诉人们牛不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畜,而且还是古代唯一的运输载重的役畜。
在众多的牛的造型中,有一尊石牛非常引人注目,它从种类上看是一头老黄牛,牛的躯体强壮而又丰满,它坚毅的眼神凝视着前方,背上驮负着一物件形似粮仓,但据设计者说是西汉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寓意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看着它,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开辟了中国十数亿亩耕地,养育了中国十数亿口人民,这难道不是牛数千年来所建立的功绩吗?中华民族那“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性格与美德何以形成,这难道不是牛的品行所感化的吗?看着它,人们会发自内心的去赞叹:牛啊,中国五千年的厚重是你在背负!牛街的两侧还展示着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产牛,有原产于亚洲和非洲的瘤牛、印度宗教所崇奉的南提牛、原产法国的夏洛来牛、原产我国内蒙的三河牛等等,它们多是世界著名肉牛品种,牛肉和牛奶一样,是人类常见的最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对其嗜好程度往往决定一个种族或民族的总体体质。
生肖牛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生肖牛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牛话牛说,牛字牛词中国的汉字中,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否则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
“牦牛”、“牯”、“犊”、“犀”、“犋”等字指不同种类的牛。
“牧”指放牛之地。
“犁”则指牛耕地之器物。
“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
脾气倔如牛的`称“犟”。
牛角称为“犄”。
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
此外,如“牡”、“物”、“特”、“牿”等也都是与牛沾亲带故的本家。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
如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或“杀鸡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鸡”。
“牛目、牛嘴、牛肛、牛脚”则形容人体某些部位粗大不雅。
骂人声音粗野而难听为“牛声马哮”或“牛声马调”。
说宁在小地方做首领,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为“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
《抱朴子》书里说:“为学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强调做学问之不易。
杜甫有“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诗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体描写。
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柳宗元文:“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出汗牛马。
”后人遂把书籍多称为“汗牛充栋”,可见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
牛有四个囊,食下物后能反刍,食量很大,民人讥笑人食量大者为“牛肚”,称人善饮的为“牛饮”,脾气大的称为“牛脾气”。
称制止发脾气或遏止说谎者为“扯牛鼻”。
骂人不爱惜物品为“牛神”。
讥人粗野不洁为“牛样”。
称人行动迟缓如牛为“牛步迟迟”。
买妻求草者被讽为“夯牛头”,即戴假而具以遮羞之意。
称夸耀不实者为“吹牛”或“吹牛皮”。
今称企图非份,信口开河,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
凡事两情不符者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
事不关痛痒谓“蚊子叮牛角”,即一点知觉都没有之意。
好绕道旁门营私为“钻牛角尖”。
“泥牛入海”指代一去无返。
牛的象征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动植物,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牛的象征意义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牛的象征意义牛的第一个象征意义:吃苦耐劳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
牛一直都是劳动人民勤勤恳恳的象征。
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工作时任劳任怨,收获时也从不要求主人给予更多的赏赐。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文明不远征”的关键因素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劳动力之一就是耕牛!牛的第二个象征意义:力量与倔强牛的力气大,勤劳苦干的人被称为“老黄牛”,“牛高马大”常用来形容高大强壮的汉子,清朝曹寅有“丹黄横扫八十一,万夫谁敌此牛力”的诗句形容牛的力大无比;倔强执拗的脾气则被称为“牛脾气”。
牛的第三个象征意义:财富牛在西方文化中则往往是财富的象征。
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从埃及出奔不久,沿袭在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利用黄金打造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金牛犊因此成为金钱和财富的象征。
牛的活动亦象征生产与增值,故股票价格持续上升称为“牛市”。
牛的文化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
"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
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
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
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
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
《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
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
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
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
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
”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
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
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
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
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
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
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
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
关于牛的传统文化
牛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一直存在的重要角色,与中国人民的日常
生活、信仰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有着丰富的
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首先,牛象征着勤劳和耐劳。
在农耕社会中,牛是重要的劳动动物,它们的勤劳和耐劳形象成为对中国人勤劳努力的象征。
因此,牛
往往作为中国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出现。
其次,牛也在一些宗教信仰中担任重要角色。
在道教中,牛被看
作是一种灵兽,有着辟邪驱鬼的作用;在佛教中,牛被视为菩萨的化身,代表着慈悲和力量。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习俗、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也
与牛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在春节期间的牛年,中国人会有丰富的庆
祝活动和习俗,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活动中都有牛年的元素。
此外,中国的书法、绘画、戏曲和文学作品中,也都有以牛为题材的
作品,如《牛》这首经典诗歌、京剧《牛郎织女》等等。
总之,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象征意义
和文化内涵贯穿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独特魅力之一。
《牛与文化》阅读附答案《牛与文化》阅读附答案①远古时期,人类用勇敢和智慧驯服了野牛,从此人、牛关系更加密切,它成了氏族的图腾,它成了能镇水安澜的神灵,它成了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它成了人们运输、犁田的动力,它成了表达艺术家艺术灵魂的心声,它的精神是开拓者最好的寄托,它的鞠躬尽瘁、勤劳无私对人类的价值观已经到达最高顶峰!②于是牛文化在人民中间拓展,牛文化中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等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可谓蔚为大观。
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
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
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标准。
③历代文人以牛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柳宗元、元稹、张籍等;宋代的陆游、王安石、杨万里、黄庭坚、等;元代的洪希文、舒顿、赵孟、周权、张庸等;明代的李东阳、曾鲸、高启、等;清代的汤贻纷、朱彝尊、张赐宁等官员和著名诗人都有脍(zhì)人口的咏牛诗,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④现代写牛的诗文就更多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已家喻户晓。
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绩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
⽣肖中的⽜⽂化[清] 陈枚《耕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农历⾟丑年,俗称⽜年。
东汉时,北⽅各族已逐步南迁,他们的动物纪年法与汉族的⼲⽀纪年法相结合,便出现了流传⾄今的⼗⼆属相纪年法。
然⽽,⼈类与⽜的关系⼏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在⼈类的⽣产劳动和⽣活、意识形态等⽅⾯,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远古时期,⽜由捕猎对象变为家畜,⾸先是为了吃⾁和祭祀。
《札记》中就有“中央⼟,⾷稷与⽜”和“祭天⼦以牺⽜”的记载。
直到汉朝,各级官府都设有专门养⽜的机关,按⽜的性别、品种、⽑⾊和⾓形分成等级,随时供祭祀盟会及⾷⽤。
那时皇帝也⼗分尊重养⽜。
如有⼤⾂因故辞职告退,皇帝执意挽留的话,便特诏“赐其养⽜”,以表诚意与期望。
汉元帝时丞相匡衡、汉成帝时丞相张禹都因此受皇帝特诏“赐养⽜⼀”,并继续留任辅佐朝政多年。
汉鎏⾦铜⽜河南省博物院藏在古代⽜还⽤于战事。
战国时齐国名将⽥单被燕军困在即墨城,曾以⽕⽜突围成功。
与此相联系的是“⽃⽜”,⾃古就作为⼀种军体活动,⼀度流⾏于世界各地。
我国汉朝也有杂耍⽃⽜表演,河南南阳出⼟的⼀块画象⽯上就有⼈⽜激烈相⽃的“⾓抵图”,不过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不过,唐以前⽜的主要⽤途之⼀还是拉车。
《书经》上的“肇牵车⽜”和《易经》上的“服⽜乘马”就可证明。
直到唐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变化。
⼀般认为,⽜耕始于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开始普及。
从此以后,⽜便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历代都重农抑商,⼜由于养⽜不需要特别饲料,⽽农活样样能⼲,所以历来贫苦农民都把⽜与⼟地视为命根⼦。
唐朝诗⼈颜仁郁在《农家》⼀诗中⾸先将⽜与农家苦连在⼀起:“夜半呼⼉趁晓耕,羸⽜⽆⼒渐艰⾏。
时⼈不识农家苦,将谓⽥中⾕⾃⽣”。
宋朝伟⼤爱国诗⼈陆游在《农家叹》中写道:“有⼭皆种麦,有⽔皆种梗。
⽜领疮见⾻,叱叱犹夜耕。
”表达了对劳动⼈民的深切同情。
商晚期⽜尊殷墟博物馆藏世代当⽜作马的劳动⼈民,历来关⼼⽜的命运。
清末太平天国农民⾰命运动领袖颁发新的历法,规定将⼗⼆相属中的“丑⽜”改为“好⽜”。
十二生肖之生肖牛的文化生肖牛,大家都了解吗?这指的是十二生肖之一的牛。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关于牛的知识,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十二生肖之生肖牛的文化科普知识”,欢迎阅读与借鉴!生肖牛生肖牛的优点:生肖牛的人在行动上是比较踏实的,做事也小心谨慎,毅力很强,对别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能靠自己的能力打拼下一番事业,但同时他们有牛的脾气,特别有耐力,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性格注定不适合那种平平无奇的工作,旺盛的精力很适合投入到事业中。
生肖牛的缺点:他们的缺点就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能力,不听取他人的劝告,遇到事情不懂得变通,直来直往的,缺乏一定的幽默感,情商比较低,固执己见,在表达感情上很拘谨,很冷漠,有的时候还比较作,不擅长与人沟通。
在感情中,他们从来不会花言巧语,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口是心非的人,虽然给人一种缺乏浪漫的感觉,但其实对待家庭,她们有很重的责任感,几乎每场恋爱都是奔着结婚去的,个性也独立,若是有喜欢的人,一定会乐观的表现自己,生肖牛的爱情观就是很注重实际,注重生活。
生肖牛的文化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
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
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
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
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中国的牛文化牛图腾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据说,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把牛驯养为家畜。
牛已与人类相伴数千年。
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至周初人们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
中国文字的创立和发展竟也与牛有关。
牛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
牛根据其品种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黄牛和水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奶牛则是获取少、贡献多的代表。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犁铧翻整土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广泛运用。
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运用牛,就是牛在军事上的运用的典型例子。
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
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
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
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
可以说,牛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之神,因盗取天神的火种给人类而遭受惩罚)。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最勤劳的一种家畜,成为人类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
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
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
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春秋时《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
”只有在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shà xuè)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执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
中国牛业科学2021,47(2):69-70,73China Cattle Sciencc专论中华牛文化的起源、兴盛与时代变迁李群,杨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中华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农耕生活、文化传统和认知心理有密切联系。
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迅速发生着时代变迁。
本文简述了中国牛文化的起源丰富多彩的中华牛文化与时代变迁&关键词:牛文化;起源;变迁中图分类号:S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11(2021)02-0069-02中华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农耕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农耕生活、心理认知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以渔樵耕读为首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的实践总结。
“犁尖对牛头,犁地不用愁”、“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
中国人素来有爱牛、崇牛、尊牛、祭牛、拜牛、敬牛的习俗。
但是,随着新时代到来,传统的牛文化也与时俱进,不断演变,1牛文化的起源相传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部落把的动物图案作为自己的氏族徽帜。
崇拜牛部落的将牛作为部落徽帜,牛开始具有了文化属性。
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牛文化”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牛”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犁”从牛利声,说明这种工具和牛有关;特、騎、件、物、牢等字都有牛元素-1.。
文人生心文,牛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成了具有祭祀文化的符号。
从商周时代起祭祀成了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活动,只有给天子和诸侯祭祀时用牛,谓“太牢”。
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记载“诸侯之祭,牛曰太牢”。
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牛作为主要役畜。
首先是因为牛是最驯服的动物之一,汉字中“”字,“”“”表示牛缰绳,下面田字代表牛鼻子,牵牛要牵牛鼻子。
其次是因为牛的力量比较大[2],牛在中国古代是牛科(Bovidav)中不同种和不同属家畜的统称。
牦牛文化节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庆祝牦牛文化节。
牦牛,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有动物,承载了无数藏族同胞的希望和情感。
牦牛不仅是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瑰宝,更是藏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牦牛文化节的举办,旨在弘扬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保护我国牦牛文化的瑰宝,进一步挖掘牦牛文化的深厚内涵,推动牦牛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牦牛,被誉为“高原明珠”,是人们对牦牛的美好寄托和赞美。
它们黝黑的皮毛,坚韧的品性,以及顶天立地的形象,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牦牛文化。
在藏族同胞的心中,牦牛代表着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也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繁荣。
牦牛文化节的举办,不仅是对牦牛文化的礼赞,更是对我国农牧业的响应。
近年来,我国农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青藏高原地区的牦牛养殖业更是蓬勃发展。
牦牛文化节的举办,为加快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在这里,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和朋友们的支持。
同时,我也要向每一位参与牦牛文化节筹备工作的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心组织,才有了今天这么精彩的牦牛文化节。
我衷心祝愿本次牦牛文化节圆满成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牦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牛文化荟萃
襄阳纪委程元银
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庆新春。
在牛年到来之际,本文借报纸一角聊一聊有关牛的一些话题,与读者恭贺新年。
牛在动物学科中属于哺乳动物里的偶蹄目,是食草动物,也是反刍类动物。
牛的品种有黄牛、水牛、牦牛、犀牛等。
牛跟人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在汉语词汇里,牛早就人格化了,被赋予了人的一些品性,并且主要是作为褒义来使用。
牛是忠厚老实的代名词,牛的性格是憨厚、温驯、本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服服帖帖、供人役使等等。
牛有极强的奉献精神,如鲁迅先生所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为此,宣传舆论界时常号召人们要做革命的老黄牛,做人民大众的孺子牛,做新时代的垦荒牛。
在贬义方面,牛一是执拗倔强,二是迟钝笨拙。
这种倔强性用于人,就有了牛脾气一说;而其愚鲁之于人,就称其为笨牛。
牛的块头大力气也大,因此在形容某些事物的强大,或者在命名一些躯体较大的动物时,常常加一“牛”字。
如牛劲是说力气大,牛皮大王或者牛皮匠指的说大话的人,牛性、牛脾气既指性格倔强也指的脾气大,牛蛙是比普通青蛙个大的一种蛙,牛蝇是比一般苍蝇体大的一种蝇。
牛曾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帮手,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在犁地、拉车、推磨、碾米方面是一把好手。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至八十年代,耕牛还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任意宰杀耕牛是违法行为。
牛的一身都是宝。
牛肉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美食,牛骨炖汤是美味,牛排更是珍馐佳肴,牛皮用来制作皮鞋、皮带、皮衣、皮包,牛奶既
是重要饮品又是重要补品,牛粪是上好的有机肥料,牛角可制梳子可做乐器,牛黄是珍贵的中药,有强心、解热、去毒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牛以及和牛有关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诸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岳飞传》中的牛皋,《水浒传》中的牛二,歌曲《王二小放牛》中的放牛郎,以及外国小说《牛虻》中的牛虻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鲜明的个性。
在成语及其他常用语中,“牛”字多如牛毛,如牛刀小试、庖丁解牛、牛溲马勃、牛头马面、牛鬼蛇神、泥牛入海、对牛弹琴、九牛一毛、当牛做马、吴牛喘月、九牛二虎之力、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杀鸡焉用牛刀、宁为鸡头勿为牛后、发牛脾气、钻牛角尖、老牛拉破车、初生牛犊不怕虎、吹牛皮、牛皮癣、顶牛儿、牛仔裤、牛皮纸、牛毛毡等。
这些词语在构成上,有的直接同牛本身的物件有关,然而更多的是借用牛的某些脾性。
在十二生肖中,牛排第二。
在最新的全国按人口多少排序的百家姓中,牛姓排在100姓之外。
名人中,唐代有个大臣叫牛僧孺,曾经引起历史上有名的“牛李党争”;当代的河南演唱豫剧的有个名丑叫牛得草。
翻译的国外名人中,有英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
英国还有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编纂有牛津大辞典等。
关于牛,还有很多话题。
如古人把阴历的正月初五叫做牛日(初七为人日),战国时齐国的大将田单曾用火牛阵打败燕国,天上有牛郎星,天空二十八宿里有牛宿,牛角尖指难以解决的矛盾,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执牛耳指的居领导地位,股市中的牛市指的股票上涨的态势,还有草本植物牛蒡、牛膝等等。
古代西方有一个分牛的数学故事很有趣:一位老者去世前对三个
儿子说,他把家产17头牛按1/2、1/3和1/9的比例分别分给老大、老二和老三。
老者死后,这弟兄三人无论如何也分不好这17头牛。
有一个智者牵了自己的一头牛来帮他们分家产。
18头牛按照上述比例来分,老大应得9头,老二得6头,老三得2头,余下1头仍然是智者自己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