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宫廷“易定”赏赐瓷器的各种工艺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3.43 KB
- 文档页数:3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北宋官窑瓷的器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类、二是文房用具类。
礼器类,主要是严格按照宋徽宗推崇“新成礼器”的主导思想和观点,严格按照《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古代青铜器为主,使其件件有典,达到“尚其象”“格神明”的艺术境界。
礼器类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炉、觚、簋等非民间用品及款式;文房用具类主要为笔筒、笔洗、笔架、水盂、水注等,笔洗的造型很多,有直口、撇口、葵口、侈口、花口、鼓钉寿桃、炫纹、兽头、等。
多种样式。
真正符合文人的艺术力。
北宋官窑瓷将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北宋官窑瓷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极其讲究和奢华,优质的原材料,要经过四季的风吹日晒,水、冰雪的浸润,到了春季自然软化,碾磨粉碎、过筛成粉、水积池澄,从中提炼瓷泥,反复揉搓,使之化为“绕指柔棉”。
另外,还选用了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石磨粉入釉,使其釉质淳厚均润,肥若堆脂,纯净如水,莹润如玉,真正达到了“润、蓄、雅、净”的效果。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浑厚,而不失精巧俊秀,比例协调,曲线优美,形态恰到好处,多一分显肥;少一分则瘦,高一分显莽;矮一分则墩。
北宋官窑瓷无不表现出宋徽宗的审美境界和文人气质,这是历朝历代所不能仿的。
北宋官窑瓷无精美的雕饰和艳丽的涂绘,唯以简单精炼的造型及梦幻般的釉色,浸俏着自然开裂的纹片,让所有的人感到迷人的魅力来自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一定秉承着至高无上的追求。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是宋徽宗所喜的青瓷,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窑变出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把青瓷所能表达的颜色完美的表现出来。
不但彰显着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韵含中庸、温和的中国传统文化儒教思想。
宫廷贡瓷——“易定”款描金彩绘定窑瓷器(四件)关于“易定”款瓷器,目前还有一些争议,比如年代到底是五代还是宋,产地,款识的含义,用途…?但是大家根据已发现“易定”款瓷器,总结出如下众多特征:1.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题名是政治、祝福词语。
2.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是朝廷赏赐给文武官员的器物。
3.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造型多为瓶类,用于盛酒和陈设。
4.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紫色釉(雪青色)是红、蓝矿物调剂烧制的紫色釉,是北宋首创,后朝再也见不到此种紫色。
5.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时代确定上线为宋仁宗(1038年)下线为宋徽宗(1125年),87年内所产或上线是宋哲宗(1098年)下线是宋徽宗(1125年)27年内所产。
6.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釉色与本朝官服颜色同步。
紫色是三品以上官员,红、朱、绯色是三品至下五品,五品以下至九品是蓝、绿色。
7.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釉色有:紫、红、朱:绯、蓝、天蓝、绿、翠绿、黑、白等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釉种。
8.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胎质洁白细润,胎体轻薄。
9.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通过釉面能见胎体的旋纹。
10.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梅瓶的颈部和胫部处各刻两道弦纹,其它瓶的肩与颈结合处有凸起的台阶。
11.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胎质是单一的瓷石原料。
12.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釉中有玛瑙成分。
13.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釉质较薄,釉面无开片,无气泡,有蜡泪痕。
14.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总体风格符合五代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
15.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釉、彩均为矿物原料着色,不采用金属着色剂。
16.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宋加彩”实则为五彩的鼻祖。
17.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至少要两次入窑烧制,高温烧釉,低温烘烤彩与金粉。
18.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的瓶类一律采取一匣一缽正烧,个别碗采取覆烧。
宋朝瓷器的特点
宋代瓷器的特点有九:
1、建窑、坯窑时期的瓷器在器型方面宽松,注重古意,质地洁白透亮,制作精良,上釉表面光滑;
2、釉质米黄色的宋青花,色泽柔和、明快,花纹细腻、形态多变。
3、元代窑口泥彩,以绿、黄和褐作基调,具有醇厚的深浅笼纱效果,
颜色上有火红和棕色;
4、宋代釉下彩,多为绿彩,但也有黑色、白色、铜绿、棕色等;
5、青花瓷装饰彩绘,色彩浓重,线条细腻,结合拼花、海关烫技法,
丰富多彩;
6、高足烧技法:以工艺技术精湛、陶质坚致、色彩绚丽著称;
7、宋百宝瓷:集传统瓷器精髓于一身,釉色精致绚丽,层次细腻,特
色龙纹犹如九宫格一样;
8、端午艺术瓷器:表现传统端午节文化,龙纹卷帘绘画端午节、中秋
节宰相见面文化;
9、宋元青花轮台瓶,瓶体多为圆柱形,瓶口成椭圆形,活跃、夸张且巧致,带有雅致的宋元特色。
北宋的工艺美术与陶瓷烧制技术北宋(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和陶瓷烧制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北宋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和陶瓷烧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对世界工艺美术和陶瓷烧制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宋的工艺美术北宋时期,工艺美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宫廷工艺品、宗教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1. 宫廷工艺品在北宋宫廷,工艺品制作达到了极致。
宋徽宗赵佶对工艺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自设计了大量的器物,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他的作品多样且精美,包括青瓷、彩瓷、玉器、金银器等。
其中青瓷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
2. 宗教工艺品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宗教工艺品也随之兴起。
大量的佛像、经筒、供桌等宗教器物被创作和使用。
这些器物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富有神秘感和宗教意义。
3. 民间工艺品在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民间工艺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漆器、竹木制品等成为了民间流行的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制作精良,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二、北宋的陶瓷烧制技术北宋时期,中国的陶瓷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北宋的陶瓷主要有青瓷、汝窑、定窑和钧窑四大烧瓷系列。
1. 青瓷青瓷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品种之一。
它采用高温烧制,瓷体呈青蓝色,釉面细腻光亮。
青瓷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制泥、成型、晾晒、修整、上釉、烧制等。
青瓷器形制多样,有碗、盘、瓶、壶等。
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重大进步。
2. 汝窑汝窑是北宋时期的重要陶瓷窑口之一,以其纯净雅洁的风格而著称。
汝窑以制作青瓷为主,但其釉色更为浅淡柔和,被誉为“美人瓷”。
汝窑瓷器造型简洁大方,工艺精湛,广受收藏家的喜爱。
3. 定窑定窑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窑口之一,以其白瓷而闻名于世。
定窑的白瓷胎体洁白细腻,釉色纯净,瓷质坚硬。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成就
1. 清新雅致的釉色:宋代瓷器的釉色以青、白、黑为主,釉面光洁、润泽,釉色清新雅致,给人以自然、含蓄、高雅的感觉。
2. 精湛的制瓷工艺:宋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器物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光洁,纹饰精美。
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覆烧、支烧、匣钵装烧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产量。
3. 丰富多样的器型:宋代瓷器的器型丰富多样,包括碗、盘、瓶、罐、壶、炉、枕等,既有实用器,也有陈设器,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需求。
4. 独特的纹饰:宋代瓷器的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山水等为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5. 对后世瓷器的影响:宋代瓷器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釉色、器型、纹饰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为明清瓷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代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定”瓷的鉴别与收藏价值“易定”瓷的鉴别与收藏价值资深古玩交易经纪⼈:姚总131******** 微信:y131******** QQ:1459647245有⼀位学者在中国⽂物信息⽹上发表⽂章为:在故宫愽物院藏有⼀件碗底刻有“易定”款的定窑碗,为五代时期物。
据故宫愽物院的吕成龙先⽣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7年会上发表⽂章介绍:“此碗⾼6.8厘⽶,⼝径19.8厘⽶,⾜径7.3厘⽶。
敞⼝,斜直壁,圈⾜,胎体轻薄,内外施⽩釉,外底以尖状⼯具刻划“易定”⼆字,字体瘦劲,笔画流畅,顿挫有⼒。
系五⼗年代由国家⽂物局拨交故宫愽物院收藏。
与此碗相同的另⼀件作品现收藏于上海愽物馆,⼆者应岀⼟于同⼀墓中,刻铭亦岀⾃⼀⼈之⼿”。
关于“易定”的函义,汪庆正先⽣和吕成龙先⽣均曾有过论述。
汪庆正先⽣从“易”是“阳”的古体考虑,认为“易定”似可解释为“曲阳定瓷”。
⽽吕成龙先⽣根据“易”在古代有“交换”之意,认为“易定”似可解释为“⽤来交换的定瓷”。
据此,笔者査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易定”在这⾥是⼀个联合的地⽅名称,即古时的易州和定州,包括今天的易县、涞⽔、满城、容城、定州、望都、曲阳、⽆极、深泽等县市。
刻在碗底是作为定烧标志,表⽰此碗是有领有易州定州的统治者在定窑定烧的瓷器。
笔者对北宋定窑朝廷烧制的“易定”赏赐瓷器是北宋中晚期的器物坚信⽆疑,⽹上有些⼈也把“易定”说成五代瓷,有⼈说“易定”不是宋官瓷,为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以实物依据为证:1.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上刻的⼲⽀年“戊寅年⽉”。
我们按⼲⽀年表推算从北宋倒退⾄五代的“戊寅”年为:北宋宋哲宗戊寅年(1098年)、宋仁宗戊寅年(1038年)、宋太宗戊寅年(978年)、五代后梁末帝朱友贞戊寅年(918年)。
从此表看岀“易定”瓷器的烧制不可能在五代初期,⽽在五代晚期的柴世宗皇帝时期没有戊寅年。
到了北宋初期的宋太宗皇帝时期烧制“易定”瓷器的可能性不⼤。
⼀是太宗皇帝受他哥赵匡胤皇帝节俭的影响,⼆是太宗主要精⼒放在解决以前遗留的割据政权⽽实现国家的统⼀上,建国初期不会花⼤量⼈⼒物⼒去烧“易定”瓷器,三是从传世的瓷器看⽬前还没有发现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的瓷器。
北宋官窑瓷鉴赏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
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
关键词:北宋官窑五大名窑特点造型釉色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
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
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
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
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
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1.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以左下这张天青釉三足乳钉洗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满釉支烧,支点多呈圆形或扁形,冰裂纹开片,釉下气泡密集多层,釉色和胎质都极似汝窑瓷,但是釉层却比汝窑瓷厚得多。
工艺规整大气。
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
2.釉色美丽烧制精湛右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胎釉特征我们对北宋定窑宫廷紫定瓷器的紫色定义搞清楚后,才能将元、明、清民间用瓷的葡萄紫、茄皮紫色釉瓷器加以区分,否则对研究收藏北宋宫廷“易定”瓷器的紫色釉就没有理论依据而岀差错。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紫色釉的定义要掌握三点:一.紫色釉不是金属着色剂,二.紫色釉是矿物着色剂,三.用红、蓝矿物调合的紫色(雪青色)。
北宋朝廷为什么要创烧紫色釉?因为北宋朝廷三品以上的官服颜色是紫色,作为赏赐的“易定”瓷器必须要创烧紫色釉。
这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真正原因。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的红定、朱定、绯定、蓝定、绿定、黑定全是矿物着色剂烧成。
这些多色釉瓷器是北宋朝廷的首创品种,而且在彩釉上又加彩,也可称为彩上彩瓷,是独一无二的上彩工艺和顔色釉种。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的胎质是采用优质的瓷石原料为瓷胎,其特点:一是烧结瓷化温度要求高,??是瓷化程度的稳定性好,三是能烧制岀中小形的各类瓷器。
我们从“易定”实物的露胎处能了解到瓷化结构紧密,胎质细润洁白,接近于或仅次于二元配方的胎质。
我们知道“易定”系列瓷器的胎釉特征后就容易理解釉面无开片无气泡的现象。
胎是瓷石(矿物),釉是矿物,玛瑙也是矿物,这些矿物之间膨胀系数基本一致,矿物再加玛瑙为釉在烧制情况下一般釉面不存在气泡现象。
北方的汝、官、钧瓷的胎质属于泥土性质的胎,而胎釉的膨胀系数有差别,因此汝、官、钧瓷釉面均有开片。
笔者没有发现“易定”瓷器之前还以为汝、官瓷器是代表宋瓷,当“易定”瓷器在眼前时才真正认识到“易定”瓷器才是代表宋瓷:它的文化内涵之丰富;它的科技创新能力之伟大;它的艳丽多彩釉之惊世;它的造型、釉色、纹饰、草体唐诗之叹为观止;它岀现的历史时期之特殊;它留给后人的遗产之宝贵。
不管是国家和民间藏者为保护北宋朝廷的“国瓷”中华陶瓷的“新贵族”宋瓷的代表“易定”瓷器,是热爱祖国热爱文物的人们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对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器的研究愽文到此结束谢谢读者们。
宋代瓷器知识点总结一、宋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宋代瓷器的兴盛时期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和南宋时期,北宋时期为960年-1127年,南宋时期为1127年-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瓷器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瓷器生产和出口国。
宋代瓷器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相对和平的政治局势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瓷器工艺的发展,使得宋代瓷器成为世界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
二、宋代瓷器的特点1. 瓷胎精细宋代瓷器的胎质以薄胎、白胎和青白胎为主,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瓷器的胎质细腻光滑,质地坚韧,胜似"织锦"。
在瓷胎的制作上,宋代工匠运用了精湛的技艺,使得瓷器在整体上更显高贵典雅。
2. 釉色清雅宋代瓷器的釉色以青绿釉、天青釉、白釉、钧釉、刘斛釉为代表,这些釉色在宋代工匠的巧妙处理下,呈现出清雅的质感,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美感。
宋代釉色的烧制,经历了时间的淬炼,使得其釉色更显珍贵。
3. 瓷器造型简约宋代瓷器的造型注重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符合,因此宋代瓷器造型相对简约朴素,但又不乏华丽的装饰,表现出一种大气、典雅的美感。
宋代瓷器的造型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既体现了功能美学,又富有装饰性。
4. 雕刻纹饰细腻宋代瓷器的雕刻纹饰大多以植物纹、花卉纹、人物纹等为题材,表现出工匠们对自然、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创造力。
宋代工匠在瓷器上的雕刻纹饰更加细腻、准确,展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成熟和精湛。
5. 琢磨细密宋代瓷器的磨光工艺十分细密,经历琢磨之后的瓷器光滑平整,细节处理处更显精细,耐人寻味。
琢磨细密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得瓷器表面光洁亮丽,还富有质感和温度。
三、宋代瓷器的主要品种1. 青瓷青瓷又称北方青瓷,主要产于河北、山东等地。
其釉色以青灰色为主,釉面细腻温润,胎质细密坚韧。
青瓷的造型简约,雕刻纹饰多以植物纹、花鸟纹为主,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美感。
宋代青瓷制作工艺十分成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
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定窑瓷的特点有什么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宋定窑瓷的特点器型:以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为主,也为宫廷生产陈设瓷器,但是出土文物中没有见到。
此期汝窑、官窑、均窑大量进入宫中,宫廷用的定窑大量减少,但是质量很高(竞争造成);胎体:洁白细腻坚硬,很薄;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
还生产酱釉等品种;釉质:色泽莹润。
极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
大部分器物釉面出现泪痕。
覆烧工艺出现,出现芒口;纹饰:刻花、划花装饰登峰造极,线条极为流畅。
印花工艺已经成熟;特色: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
印花通常在盘、碗等内侧。
北宋定窑瓷的装饰纹样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
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
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刻花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
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
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
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划花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
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
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
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
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
宋代瓷器的描述及皇宫器物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瓷器文化遗产。
宋代官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饰和高超的烧制工艺而著称。
官窑瓷器主要包括汝窑、钧窑、官窑等,它们的特点如下:
1. 汝窑:以青釉为主,釉色莹润温雅,形体简洁大方。
代表作有盘、碗、瓶等。
2. 钧窑:钧窑青瓷以白胎施天蓝色釉为特色,釉色浓郁莹润,形体规整秀美。
3. 官窑:官窑瓷器品种丰富,包括青白瓷、白瓷、黑陶等。
以精美的雕刻花纹和写实的动物形象而驰名。
除了官窑瓷器,宋代还出现了许多民窑精品,如哥窑、龙泉窑等,它们的装饰手法多样,造型生动活泼,体现了宋人的审美情趣。
作为皇家用器,宋代宫廷瓷器具有鲜明的特点:
1. 制作精良:选用上等陶土,施高温瓷釉,质地细腻堪称瓷中上品。
2. 造型庄重:体现帝王气度,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3. 装饰华丽:雕镂精美,釉色艳丽,常以祥云、龙凤等吉祥图案为饰。
4. 品种多样:有盘、碗、壶、炉等各种日常用具,也有珍奇异品。
宋代瓷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也为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点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代见证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发展。
宋代的瓷器文化不仅在国内十分发达,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宋代瓷器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一、宋代瓷器的特点1.器型优美:宋代瓷器器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器底略平、壁薄腰高的定型器和器底稍凸、壁稍厚的开放式器两种。
定型器大都造型优美,简朴典雅,符合当时社会“致庸致远”的审美趣味。
而开放式器型则更具活泼的情趣,造型多曲多变,富有个性。
2.胎质细腻:宋代瓷器的胎材采用高含量的高岭土和少量的石英砂,经过多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
采用这种材料和工艺,使得宋瓷的质地细腻致密,尤其是青瓷,烧制的温度相对较低,胎体细腻,质地坚实,质感很好。
3.釉面绚丽:宋代釉料的配制采用高岭土和石英砂以及陶石、玻璃料、铁、锰等多种化学元素,并进行精细的研磨和研磨加工。
釉面通常呈乳白、青白、汝白等色,釉面厚而齐,釉膜光泽度高,感觉通透,绚丽多彩。
宋代还发明了汝窑釉色上带青色的“汝青”。
4.窑具精良:宋代瓷器的成型和烧制技术十分重视炉窑的作用,具备了完善的烧制技艺和烧窑工艺,特别是汝窑、定窑等名窑,采用高科技的烧窑设施,烧制了许多远近闻名的精品瓷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瓷器工艺的发展。
二、宋代瓷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背景对于宋代瓷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宋代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推动了瓷器工艺的繁荣和发展。
1.政治环境:宋代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体制逐渐趋向成熟,给制作业和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诸如秦桧、赵构等文化名人对瓷器制作的推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时的文化典范。
2.经济环境:宋代的瓷器制造业蓬勃发展,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撑。
特别是南宋时期,在贸易和官府把持下,瓷器制造和市场逐渐成为重要产业,形成了著名的“商越之乡”。
北宋官瓷烧制技艺源远流长,是我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篇章。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宋官瓷烧制技艺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精湛和卓越。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全面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历史渊源北宋官瓷烧制技艺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北宋时期,瓷器的烧制工艺不断提高,官窑瓷器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宋徽宗时期更是形成了“官、钧、汝、定”四大名窑,其中的官窑以其细腻的胎体、丰富的釉色和精湛的装饰工艺而著称于世。
北宋官瓷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制瓷工艺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烧制工艺1. 选料北宋官瓷的选料极为讲究,主要选用高岭土和瓷石为原料,经过精心配比和淘洗处理,确保瓷料的纯净和细腻。
2. 成型北宋官瓷成型主要采用制胎、刻花、铸型等多种工艺,以保证器型的规整和线条的流畅。
3. 上釉官瓷的釉料主要采用天青釉和钧釉,上釉时需要经过数次涂刷和烧制,以确保釉色的均匀和光泽的细腻。
4. 烧制烧制是北宋官瓷烧制工艺的关键环节,瓷器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烧制,经历多道温度变化,以确保瓷器的色泽和质地达到最佳状态。
三、独特魅力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以其细腻的胎体、丰富多彩的釉色以及精湛的装饰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瓷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色绚丽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官瓷还具有坚韧的特性,适合于日常使用,被誉为“我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典范”。
四、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逐渐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官瓷研究中心、开展技艺传习和培训、加强宣传推广等,以确保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五、展望与期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官瓷的保护与传承中,让这一千年的传统工艺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所共享。
也期待着北宋官瓷烧制技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
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窑瓷器造型艺术鉴赏北宋后期至金代是定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造型方面,此时的大宗产品以盘、碗、洗等圆器为主,瓶、罐、壶类立体琢器相对较少。
由于定窑产品此时主要以精美的刻花、印花见长,因此器物造型不如前期丰富。
盘此时盘类造型常见的有花口盘、折沿盘、侈口盘、折腹盘等。
花口盘是定窑的传统造型之一,最早源于对唐代金银器的模仿。
北宋晚期至金代定窑生产的花口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覆烧工艺的特点对器型进行了改进,其中最其特色的是菊瓣式花口盘。
这种盘的器腹很浅,腹壁设计成密集的多曲连弧形,看上去宛如菊花的花瓣,菊瓣的数目多少不等,大多在30~50瓣左右,多的可达60余瓣,均为模制法成型。
口部的处理有侈口和折沿两种,侈口的一尺寸较大,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印花莲塘水禽纹盘口径为29cm。
折沿的尺寸相对较小,例如河北省曲阳县文保所收藏的印花缠枝牡丹纹盘口径为15cm,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同类菊瓣式花口盘尺寸也均在20cm左右。
折沿类花口盘口部边缘处有一道凸起的立棱,这道立棱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覆烧时有效防止器口与窑具发生粘连,此外也更加方便包镶金银棱扣。
这类盘的底部除了少数为矮小的圈足外,绝大多数是浅浅内凹的卧足。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菱花式花口盘口沿的起伏较大,看得出是承续晚唐、五代时期那种单脊式花口盘的风格。
花口的瓣尖微微突起,盘形非常漂亮。
口部花瓣的数目不等,例如法国国立居美东方美术馆收藏的印花狮子纹盘为7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划花花卉湖石纹盘为10瓣。
这种花口盘口沿边缘也有一道凸起的立棱,浅腹,大平底,底部同菊瓣式花口盘一样,也是浅浅内凹的卧足。
折沿盘也是定窑此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盘形,造型与菊瓣式花口盘中折沿的那一类基本相同,浅浅的盘腹,宽宽的折沿,口部有凸起的立棱,底部亦为卧足。
从以上几款造型可以看出,此时浅腹、大平底、卧足在小尺寸的盘类中十分流行(口径在25cm以下)。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各有啥显著特点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
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
汝窑瓷器在历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珍品。
从传世品看,胎体较薄,胎质细腻。
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艺一丝不苟,烧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烧痕迹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满釉。
它的釉色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质厚如凝脂,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
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官窑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
但至今未找到窑址。
南宋官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
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
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青釉的高档品种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
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
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
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
而艺术素养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缺陷,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浙江龙泉。
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
北宋宫廷定窑“易定”赏赐瓷器的丰富成就北宋宫廷用瓷有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瓷,但真正能明确宫廷用瓷的非定窑打有款识的“易定”莫属,其它三窑瓷只能说在精致的品质中挑选进贡瓷,大多的汝、官、钧瓷不能说是宫廷用瓷。
北宋朝廷倾国倾力打造定窑“易定”赏赐瓷器非同一般,可以说北宋朝廷将主要财力人力物力都投在定窑“易定”瓷器上。
这种“易定”赏赐瓷器是政治、軍事、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科技、人文历史等的物化精髓;是北宋时期的“国瓷”;是五大名窑的第一瓷;是中华陶瓷的“新贵族”而当之无愧。
从“易定”瓷器实物的各方面情况看它的成就多多:1. 在五代后期的周世宗皇帝对烧瓷的要求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后人形容柴窑瓷器的品质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遗憾的是人们没有多见此种柴窑瓷器,也许是周世宗在位只有五年而在财力人力物力和科技还达不这种要求,在北宋时期朝廷重视下而创新了“易定”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器物来,可能后人将“易定”瓷当柴窑瓷来形容。
“易定”瓷的多彩釉色是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
2. “易定”瓷的“宋加彩”、“古彩”实为五彩,它是五彩的鼻袓。
五彩的特点是用料平涂法,在图案中用各种颜料拼成一个整体的彩色纹饰来,并有层次感。
它与后来的粉彩渲染法不同,没有浓淡没有阴阳之分的特点。
“易定”瓷器的纹饰工艺是典型的五彩工艺,它就是名符其实的五彩瓷器。
3. “易定”瓷的刻花工艺史无前例,那流畅自如曲线有致的双刀双线纹饰是北宋时期独创的工艺,例如典型的代表作是龙纹龙嘴的两侧呈S形的双线龙须、龙尾飘动着的五条双线尾毛等使人叫绝。
这种双刀双线工艺将各时代的纹饰区别开来,也可作为鉴别真伪的标器。
4. “易定”瓷的龙纹是改革创新的典范,龙身以蛇身长体,改变了以前的兽身,奠定了后朝的龙身体形,龙身开始以魚鳞代替了以前的网纹。
从实物上的纹饰看龙体大多为竖立弯曲的形态。
5. “易定”瓷的胎质洁白细润,在宋代还没有发现高岭土或称麻仓土料烧制瓷器,当时只用瓷石一种原料烧瓷。
“易定”瓷的特征与定义“易定”瓷的特征与定义笔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揭示了北宋“易定”瓷器的本质特征现总结如下:1.“易定”瓷的性质是北宋宫廷用瓷。
2.“易定”瓷的款识是政治祝福词语。
3.“易定”瓷的窑口一是定窑4.“易定”瓷的纹饰图案带有北宋时代信息。
5.“易定”瓷的纹饰工艺均采用刻花描金和釉上彩绘。
6.“易定”瓷的釉色与朝廷官服颜色同步。
7.“易定”瓷的紫色釉是雪青色。
8.“易定”瓷的佛词是歌颂宋仁宗和宋徽宗皇帝。
9.“易定”瓷的唐诗有黄庭坚的手迹。
10.“易定”瓷的铭文:“监幕于支山小屋”“监墓于太山小屋”是赏赐给武官的器物。
11.“易定”瓷的款有“官”“奉华”款。
12.“易定”瓷的梅瓶是采用熔蜡法工艺。
13.“易定”瓷的胎体轻薄。
14.“易定”瓷产生于宋仁宋至宋徽宗时期。
15.“易定”瓷梅瓶有大小两种,它们的尺寸大小与造型相同。
16.“易定”瓷釉中有玛瑙成分。
17.“易定”瓷釉较薄,釉无开片纹。
18.“易定”瓷釉中基本无气泡。
19.“易定”瓷釉面有蜡泪痕现象。
20.“易定”瓷是采用刷釉工艺。
21.“易定”瓷胎是单一的瓷石,胎质洁白坚致细润。
22.“易定”瓷梅瓶内壁面呈白色光洁平滑,外壁面有旋纹痕。
23.“易定”瓷的纹饰多用双刀双线。
24.“易定”瓷的纹饰多以人物、动物、云龙、龙凤、蝴蝶、花草、山石、公鸡、诗句、佛词、婴戏、蹴鞠等图案。
25.“易定”瓷器是采用匣钵一匣一器正烧,瓷碗采用覆烧,芒口有金粉但多脱落。
26.“易定”瓷器表面有水气的褐红色沁点沁斑,形态多为不规则的圆周并有浓淡厚薄的流动感。
北宋宫廷“易定”赏赐瓷器的各种工艺特征
我们对器物的鉴定经常提到时代特征,什么是时代特征?笔者认为文化代表社会,器物反映社会生活,因此,一定时期内的文化、科技、艺术的烙印打在器物上的特殊现象就是时代特征。
对仼何一件器物的认识脱离了时代特征就无法鉴定它的真伪。
“易定”瓷器上的彩釉是典型的矿物质釉并不是金属着色
剂釉,什么时候用矿物质为釉呢?在北宋的宋哲宗至宋徽宗时期的汝瓷就是玛瑙釉的矿物质。
玛瑙釉有一个特点,釉中有蟹爪,如果人们仔细用高倍镜观察“易定”瓷器的蓝、绿色
彩釉中就有蟹爪现象特别明显。
(只是有人错误理解汝瓷的
蟹爪而对真实的蟹爪不太注罢了)。
还有“易定”瓷器的紫色釉是蓝、红两色矿物质为釉其特征很明显。
“易定”瓷器的施釉方法是采取蘸釉和刷釉,从紫色釉梅瓶的肩部地方明显就少蘸刷了一层釉,釉色没有其它部位浓,从这点现象证明当时采用的是蘸刷釉工艺,这也是一种时代特征。
从史料记载:“明代以吹釉法代替以前的蘸釉法”。
“易定”瓷器的刻花工艺独特,刻线槽深度近一毫米,宽窄一致,两壁垂直,底部光平,凡是吃刀的地方没有岀现毛坯现象。
在明宣德洒蓝釉五彩瓷器的刻花线槽就不同,槽两壁带斜面,宽窄有变,吃刀的面有较多的毛坯现象。
这可能是
刀具不同,施工人的时代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北宋人有一种慢工岀细活的时代文化,因此,任何瓷器上的刻花线槽均达不到北宋时期的刻花特征。
“易定”瓷器的“宋加彩”请大家注意史料记载的是“宋加彩”,不是五加彩、唐加彩和金、元加彩。
这种“宋加彩”只限于北宋时期,当时称的宋加彩已经有各种彩色填涂纹饰,其实这种纹饰是五彩的雏形,并且还在彩釉上再加彩色。
这就是北宋时期纹饰工艺的独特特征。
“易定”瓷器上岀现婴戏蹴鞠,而宋徽宗恰恰酷爱蹴鞠。
也许蹴鞠运动在北宋以前就有但为什么北宋以前的瓷器纹饰
没有体现蹴鞠呢?因为皇帝爱好的东西百姓效仿是中国的
一种传统文化,所以易定瓷器上的蹴鞠运动纹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时代特征的体现。
“易定”瓷器的金粉,将金粉填入所有刻花的线槽内,部分金粉露在釉面上。
在灯光高倍镜下,金粉呈块状的黃、绿、红色光晕非常漂亮,这可能与蒜汁有关。
这一现象也是时代特征,有史料记载宋代以蒜汁调金粉入窑烘烤永不脱落的说法。
我们再看一下其它任何时期的瓷器上的金粉都没有此种特征。
笔者讲到以上的各种特征就是北宋时期制瓷的典型时代特征。
如果对明显的时代特征都视而不认你凭什么去鉴定、认识、研究它的真伪性?你又凭什么理由和机会去收藏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