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72.09 KB
- 文档页数:17
内儿科常见病中医护理常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萧,肺气不清所致。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二、(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
风寒束肺证候:咳嗽声重,痰白稀薄,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痛喉痒或咳时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犯肺证候:咳嗽气粗,痰稠而黄,咳痰不爽,口渴咽痛,伴发热恶风头痛鼻流黄涕、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风燥伤肺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粘难咳,咳甚则胸痛,鼻燥咽干,或有痰中带血丝。
初期可伴微寒身热、鼻塞头痛等症,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痰热郁肺证候: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难咯,或面赤口渴喜饮,喘促鼻煽,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三、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咳嗽患者最需要洁净新鲜空气,病室经常开窗通风,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烟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
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
(2)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殊,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出汗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理解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专科给药护理( 1 )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温服,药后要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第四章儿科疾病护理第一节新生儿疾病一、一般护理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应阳关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上下午各通风一次,避免对流风。
保持室温度22°C-24°C,夜间狐狸是温度26°C-28°C,相对湿度55%-60%。
2、保暖: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方法因地制宜。
(1)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2)体温低或病情不稳定的冰儿不宜沐浴。
(3)体重低于2500克者,可置于暖箱中。
(4)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护理结束后病儿要及时包裹好,沐浴后30分钟方可打开包被检查病儿。
(5)使用热水袋是应避免烫伤。
3、喂养:首选母乳,在无法母乳喂养情况下可给配方奶,做到按需哺乳,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
4、加强基础护理(1)皮肤黏膜护理:病儿每日沐浴一次,危重病儿床上擦洗,每日更换干净衣物,衣服应宽松大、质软。
加强臀部护理,勤洗勤换尿布,预防红臀。
用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每日一次,如有鹅口疮,酌情增加次数,动作轻柔,切勿擦伤黏膜,两次喂奶之间可喂温开水清洁口腔。
(2)脐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感染,脐部护理每日一次,如有分泌物,每日二次或酌情增加次数。
(3)测体重:足月儿每周侧二次,早产儿每日或隔日测量一次。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做好健康指导,出院时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防治知识及育儿保健知识。
二、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血液及组织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现象。
本病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当血中为结合胆红素过高时,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预后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1、湿热郁蒸(证候)面目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似橘子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烦躁不安或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红紫。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在儿科护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平衡和调节,具有独特的优势,儿童作为生命的起点,对健康的需求尤为重要,因此儿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方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一、儿科中医诊断及治疗方式:1、望闻问切:儿科中医护理首先需要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通过观察孩子的面色、舌苔、舌体、呼吸声、嗅觉等,了解孩子的体质和病情。
2、食疗调理: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中医护理师会给出相应的食疗方案。
例如,在孩子生病期间,根据病情可以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限制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中药疗法:中医护理常常会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外用、熏蒸等方式给儿童服用或使用。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调配合适的中药方剂,以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4、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儿科中医常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对儿童的穴位按摩和经络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5、中医针灸:针灸疗法在儿童中医护理中也有应用。
适当的针灸可以调节儿童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病情。
二、儿科中医护理常规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和康复。
推拿按摩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疗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儿童。
它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运行,加强机体自愈,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可应用于以下疾病:(1)感冒发热: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汗液排出,改善体内的寒湿痰饮,缓解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2)消化不良: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腹部的消化器官,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肠道蠕动,改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问题。
(3)失眠烦躁:通过按摩头部和背部的穴位,可以舒缓神经系统,促进放松,改善睡眠质量。
(4)生长发育问题: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问题,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生长发育。
中医儿科护理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中医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患儿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规范(试行)》、《中医病区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中医儿科护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医儿科护理工作。
三、工作内容1. 护理组织管理(1)设立护理部,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
(2)护理部负责全院中医儿科护理人员的聘任、调配、培训和考核工作。
(3)护理部制定中医儿科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
2. 护理质量控制(1)护理部定期组织中医儿科护理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2)护理部负责中医儿科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护理部开展中医儿科护理科研和教学活动,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3. 护理安全管理(1)护理部加强患儿安全管理,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2)护理部制定应急预案,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4. 护理服务(1)护理人员要尊重患儿及家长权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儿安全。
(3)护理人员要积极宣传中医药知识,提高患儿及家长的健康素养。
5. 护理培训与教育(1)护理部组织中医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护理部开展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鼓励参加学术活动。
(3)护理部对新入职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中医儿科护理技能。
四、工作流程1. 护理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制定中医儿科护理工作制度、流程和质量标准。
2. 护理人员按照工作制度进行操作,确保患儿安全。
3. 护理部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水平。
4. 护理部组织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五、考核与奖惩1. 护理部对中医儿科护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优秀护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中医儿科护理工作制度、造成患儿损伤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护理人员,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格检查: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面色、舌象、指纹等,了解儿童的生理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口腔清洁:保持儿童口腔清洁,有助于预防口腔疾病。
根据年龄特点,指导儿童正确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护理。
3. 皮肤护理:关注儿童的皮肤健康,预防和治疗痱子、脓疱疮等常见皮肤病。
保持皮肤清洁,促进汗腺通畅,避免过度潮湿。
4. 眼部护理:定期进行视力筛查,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注意观察儿童眼部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5. 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囟门、哭声、指纹、舌脉、二便等变化,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6. 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和医师的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7. 情志护理:关注儿童的情志变化,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缓解其不良情绪,如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
8. 服药护理: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儿,应定期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和评估。
9. 病室环境:病室环境应清洁、舒适、安静,室内温度适宜,并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
向较大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作息时间、
相关制度。
10. 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健康知识,指导家长正确照顾孩子,增强家长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以上是儿科中医护理常规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儿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陈设适合,保证安全,以适应患儿。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儿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向较大的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6岁以内一般免测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院患儿且体温未超过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四小时测体温1次,连续监测体温四次直至正常为止或遵医嘱执行。
4若体温39℃以上者,应测量患儿物理降温后的体温。
5危重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六)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囟门,哭声,指纹,舌脉,二便等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积极抢救。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结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异常发现,及时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儿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关心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肺炎咳喘患儿护理常规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
以小儿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
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发热,咳嗽,精神等状况。
第七部分中医儿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陈设适宜,保证安全,以适应患儿。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向较大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3以内一般免测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囟门、哭声、指纹、舌脉、二便等变化,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儿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遵医嘱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根据病情,对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关心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炎喘嗽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
以小儿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
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发热、咳嗽、精神等状况2、X线、血常规等检查。
3、有无鼻煽、发绀、三凹症。
4、辩证: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变换体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出。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2)出现面色灰暗、烦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或频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忌食荤腥、油腻、辛辣之品。
发热患儿可适度多饮水。
(2)阴虚肺热者,可给予牛奶、鸡蛋、瘦肉、鱼类及蔬菜。
(3)脾虚大便稀溏时,可用山药、红枣等温补食物。
(4)肺虚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养肺生津止渴。
5、情志护理。
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1)风热犯肺证患儿的穿衣盖被不宜过暖。
(2)痰热壅肺证患儿出现气喘较重时,宜静卧,及时吸氧。
(3)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4)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及时吸氧。
三、健康教育1、冬春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2、指导患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3、讲解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指导患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鹅口疮因先天胎热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以口腔黏膜舌上布满白屑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脾。
婴幼儿口腔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口腔白屑性状,有无影响进食及呼吸。
2、实验室检查。
3、辩证:心脾积热证、虚火上浮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清洁消毒。
(3)注意口腔清洁,可用2%苏打水或清热中药擦洗口腔,每日3-4次,半小时内不宜进水、进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口腔粘膜、舌面白屑的增减及吸乳情况。
(2)出现烦躁、口臭、流涎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吸乳时啼哭、吞咽时呼吸困难等,应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偏凉服。
4、饮食护理(1)乳母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物。
(2)食物以微温为宜,禁食过热,以防损伤口腔黏膜。
(3)虚火上浮者,选用清淡滋补食物,少食多餐。
5、情志护理。
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大声哭闹。
6、临证(症)施护(1)心脾积热证患儿多喂服温开水。
(2)疮面遵医嘱用冰硼散外涂。
(3)口臭便秘者,遵医嘱给予清热泻火的中药。
三、健康指导1、注意饮食卫生及患儿用品的清洁消毒。
2、勿滥用抗生素。
3、介绍患儿、乳母的适宜饮食。
泄泻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
婴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喂养史、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辩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3)出现腹胀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囟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4、饮食护理(1)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5)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食多餐。
5、情志护理。
腹痛时应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6、临证(症)施护(1)伤食泻患儿出现腹胀、腹痛时,可做腹部按摩。
(2)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3)湿热泻患儿,可饮淡绿茶、淡盐水、橘子水,以助清热利尿。
(4)寒湿泻患儿,应病室避风,腹部保暖。
三、健康指导(1)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2)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3)加强户外运动,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疳证因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营养失调所致。
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
营养不良、厌食、积滞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喂养史、饮食习惯。
2、皮下脂肪减少程度及患儿心理、生长发育状况。
3、辩证:疳气证、疳积证、干疳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衣被柔软,注意保暖,防交叉感染。
(3)加强皮肤和口腔黏膜护理,防止压疮及口疮的发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面色、精神、体重、腹胀、肢温、哭声、饮食、毛发情况。
(2)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及有无消化不良的食物。
(3)观察患儿有无咬牙吮指、揉媚挖鼻。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生冷、油腻及硬固食物。
(2)疳气证善食易饥、多食多泻的小儿,应酌情控制进食量。
5、情志护理(1)关心患儿,注意情志疏导。
(2)对性情急躁、脾气怪癖的患儿应耐心诱导,使之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1)疳气证,可给予捏脊疗法。
(2)疳积证,在腹胀痛时,可用手掌在患儿腹部及脐周顺时针按摩。
三、健康指导(1)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的知识,纠正患儿偏食、吃零食和饮食不节的不良习惯。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补充患儿在生长发育中所需之营养物质。
(3)指导患儿饮食及用品的清洁消毒方法。
(4)纠正患儿咬牙吮指、揉眉挖鼻的不良习惯。
惊风因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所致。
以抽搐伴神昏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肝。
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惊风症状出现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抽搐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高热、精神、哭声,呕吐、意识障碍、前囟、颅缝等情况。
3、辩证:感受疫邪证、湿热疫毒证、痰食惊风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必要时执行保护性隔离。
(2)保持病室清洁干净,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
(3)急惊风患儿室温宜凉爽,慢惊风患儿室温不宜过低。
(4)惊风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使用床档,切勿强行约束肢体,防止意外损伤。
(5)抽搐停止后,室内保持安静,减少刺激,让患儿安静休息。
(6)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预防口腔炎及压疮发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抽搐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
(2)神志、面色、体温、呼吸、血压、脉象、呕吐物等的变化。
(3)患儿出现瞳孔散大、气息低微或有屏气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患儿出现汗出如油、脉细弱或囟门高突、哭声尖利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宜消化。
(2)昏迷患儿遵医嘱鼻饲,给予流质饮食。
5、情志护理。
安慰患儿,避免情绪波动而诱发抽搐。
6、临证(症)施护(1)抽搐时,立即遵医嘱针刺急救或使用镇静剂。
(2)牙关紧闭着,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唇舌。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喉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给予吸氧。
三、健康指导(1)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学会预防、缓解抽搐的简单方法。
(2)推荐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3)指导患儿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避免惊恐,防止惊风发生。
痫证因先天胎中受惊,元阴不足,使气血逆乱;或血滞心窍,惊后成痫所致。
以突发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直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原发性和继发性癫痫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抽搐形式、持续时间,发作时意识、瞳孔、呼吸。
2、是否有产伤、脑损伤史及家族史。
3、心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4、辩证:惊痫、风痫、痰痫。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