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试验共22页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22
外加剂适应性检验方法一、仪器1. 胶砂搅拌机;2. 砂浆扩展度筒;3. 捣棒、玻璃板、秒表、台秤。
二、试验环境试验室温度20℃±2℃,相对湿度不低于50%。
三、所用材料和配合比1. 应使用生产实际使用的外加剂、水泥和掺合料;2. 砂:用实际使用的砂,筛除粒径大于5mm的部分,并自然风干至气干状态;3. 配合比采用实际使用的配合比中去除粗骨料后的砂浆配合比,水胶比降低0.02。
四、试验方法1. 将玻璃板水平放置,用湿布将玻璃板、砂浆扩展度筒、搅拌锅内壁及叶片擦拭,使其表面湿润;2.将砂浆扩展度筒放在玻璃板中央,并用湿布覆盖待用;3. 按配合比的比例称取水泥、掺合料、砂和水、外加剂;4. 将水泥和掺合料、砂加入搅拌锅内预搅拌10s,再将外加剂和水混合均匀加入;5. 加水完毕立即开启搅拌机搅拌,按程序搅拌完毕后,将砂浆分两次倒入砂浆扩展度筒,每次倒入约筒高的1/2量,并用捣棒自边缘向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插捣15次,各次插捣在截面上应均匀分布。
插捣筒边时,捣棒可稍微向筒壁方向倾斜。
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筒内砂浆深度,插捣第二层时,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
插捣完毕,用刮刀刮平砂浆表面,将筒缓慢匀速垂直提起,10s后用钢尺量取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取其平均值为砂浆扩展度。
6. 将试验砂浆重新倒入搅拌锅内,并用湿布覆盖搅拌锅,从加水时刻计时开始,重新测量1h的砂浆扩展度,测量前快速搅拌1min。
7. 砂浆初始扩展度未达到要求时,需调整外加剂掺量,重复以上试验,找出达到要求扩展度时的外加剂掺量;五、结果判定1. 根据外加剂掺量和砂浆扩展度以及扩展度经时损失来判定外加剂的相容性好坏;2. 试验结果有异议时,可按实际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配验证。
水泥适应性试验报告我公司的产品为P.O42.5级散装水泥,销量有70%左右是在上海市场。
上海富康建设有限公司原先使用的第二代萘系中高效外加剂型号为ZX300,与公司产品的适应性较好,目前,上海富康建设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三代外加剂的试点工作(包括ZX360聚羧酸中效外加剂,TX600聚羧酸中高效外加剂、SX700聚羧酸高效外加剂),为了使公司产品与第三代外加剂相匹配,我公司对水泥、熟料与不同的外加剂进行了分析试验。
这次试验采用了德清南方的熟料和洪山南方熟料进行比对,这两种熟料的全份析如下:不同熟料对混凝土外加剂的净浆适应性试验结果如下:三代外加剂掺量是0.9%,用水量是87g。
以下试验外加剂使用掺量与此相同。
从数据上看,德清南方以及洪山南方的熟料与ZX300外加剂以及TX600外加剂适应性较好。
同时,f-CaO低以及碱含量低的熟料与外加剂适应性也相对较好为了综合比较我公司水泥与不同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做了以下试验:水泥与不同混凝土外加剂的净浆结果4组试验采用的助磨剂是周边水泥厂正在使用的掺入量0.3‰的助磨剂。
综合熟料与水泥试验结果分析如下:一、水泥与ZX300外加剂以及TX600外加剂适应性较好。
二、公司现使用的掺入量为 1.5‰的助磨剂比周边公司使用的0.3‰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要好。
三、标准稠度需水量小的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较好。
四、微量元素尤其是碱含量对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有较大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我公司在今后的控制中注意控制好熟料化学成分,降低熟料f-CaO以及碱含量,控制熟料中C3A的含量,同时降低水泥产品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控制好适当的水泥比表面积、细度和颗粒级配,从而进一步提高水泥与贵公司外加剂的适应性。
德清南方水泥有限公司2011-7-2。
甄别及调整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试验方法外加剂与水泥产生不相适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使用泵送减水剂时,这种现象更加频繁。
不相适应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扩展度更小,而此时的减水剂用量已经相当大,通俗的说法就是“打不开”;二是坍落度损失大,有时甚至出现假凝, 即在搅拌开始时水泥浆很稀,随即迅速发粘、变干,出机后混凝土和易性很差;三是虽然坍落度和扩展度都不小,但混凝土泌水,有时滞后1~3小时泌水并且严重;四是砂浆包裹不住石子,发生离析但却并未大量泌水;五是新拌混凝土中未观察到明显不适应,可是硬化后强度偏低。
特定外加剂与特定的水泥发生不相适应的原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水泥特性引起;混凝土组成材料,特别是其中的砂及掺和料引起;外加剂本身匹配不当所引起。
究竟哪个是主要原因,需要经过试验和分析,要想调整到相适应,就必须进行试验。
于是,从何处着手开始试验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了。
第一步宜从检测拟用的水泥pH值开始,也就是水泥的碱度。
用pH试纸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当然用pH计或pH笔更好。
可以用三份水溶解一份水泥(以重量计),充分搅拌后沉淀澄清,取清液一滴置于广泛pH试纸上,观察试纸背面变色程度以确定水泥的碱性。
一般pH值应在12以上,但也有普通硅酸盐水泥pH值只有9~10,个别的更低。
试验结果让我们能初步判断:水泥中可溶性碱量大还是小;水泥中的混合材是否是含偏酸性的材料或石粉类惰性材料而使pH值偏低。
第二步是考察。
考察的第一部分是要尽量设法取得该种水泥的熟料分析结果。
水泥厂每班做一次熟料的萤光快速分析,每个月有一个平均值,虽然不可能写在水泥合格证上,但也不是一个保密资料。
如果我们能得到近期任何一日的熟料分析结果也可以。
根据分析数据可以计算出水泥中的四种矿物: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硅酸三钙C3S和硅酸二钙C2S的数量。
影响水泥适应性的矿物是C3A、C3S和C4AF。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选择缓凝剂的品种。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分析与试验【摘要】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外加剂适应性问题,处理不好会使新拌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下降,增加施工操作难度,本文主要分析的影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提出改善建议,并列举试验实例分析。
【关键词】外加剂;水泥;适应性;试验引言外加剂已经成为商品混凝土除砂、石、水、水泥以外的重要组成成份。
各种外加剂的应用更是使混凝土材料实现高性能化和绿色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之间有时存在不相适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加剂的应用效果以及混凝土的性能。
但是在试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水泥与外加剂按相关标准检验均合格,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却经常出现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和假凝等异常现象,导致工程无法施工,或者引发工程事故,使试验工作陷于被动。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普遍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1 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含义与水泥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外加剂,多是减水型外加剂,并且主要是减水组分与水泥及其他外加剂组分之间存在着适应性问题,故人们经常又将“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称之为“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2 影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2.1水泥方面的因素水泥中C3A的含量在无石膏存在的情况下,水泥中C3A迅速水化产生水化铝酸钙,在有石膏存在的情况下则形成钙矾石可以降低减水剂的减水作用。
因此C3A含量增加对减水剂的吸附增大,减水作用相应的就减小。
其次是水泥的陈放时间和水泥温度。
水泥陈放时间越短高效减水剂对其塑化作用效果越差。
水泥的温度越高水泥水化速度一般越快,减水剂对水泥的塑化效果越差。
这时就会出现减水剂的减水率低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大等情况。
再次水泥颗粒级配。
水泥颗粒级配对高效减水剂的饱和掺量影响不大。
但是,如果水泥比表面积相近,水泥颗粒中小于3μm颗粒含量的增大,在减水剂的掺量较大或水胶比较大的情况下,可增强水泥浆体的初始流动性,还可加剧水泥浆体流动度的损失。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摘要:本文在总结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不适应性的表现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从而得到提高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适应性混凝土外加剂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拌制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拌混凝土和(或)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
混凝土外加剂是提升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实现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
但在其使用过程中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就是问题之一。
1 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从功能上分,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引气剂、防水剂、膨胀剂、防冻剂、泵送剂、加气剂、阻锈剂、速凝剂、保水剂、增稠剂、减缩剂、保塑剂以及矿物外加剂。
实际应用中,还会涉及其他具有特殊功能的外加剂。
2 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是指外加剂掺入后对水泥及新拌混凝土性能和硬化后性能的影响。
最直观的是对水泥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影响,通常用混凝土拌和后的坍落度损失来表示。
2.1外加剂与水泥不适应性的表现(1)水泥异常凝结水泥以硬石膏为调凝剂时,由于这类石膏对木质素系减水剂、糖钙类减水剂以及多元醇类减水剂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导致石膏的溶解度降低,无法提供足够的硫酸根离子与C3A反应生成钙矾石,会使C3A急剧水化,当水泥中C3A含量较高时(大于8%),可使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
案例:某搅拌站用所在地区某品牌水泥给建筑工地供应C40混凝土,由于没有坚持对每一批水泥在开盘前做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试验,致使出厂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目测有200mm,而到工地往混凝土泵车中卸料时,却发现该车混凝土已经卸不出来,通知厂内送一桶减水剂加入搅拌后,目测坍落度有170mm,基本可以满足泵送要求,但刚卸1m左右时,又卸不出来,立即把该车混凝土返厂,加入大量水及少量的减水剂,才勉强卸出,险些凝固在搅拌车中。
此外,水泥过分缓凝是减水剂导致水泥异常凝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混凝土性能改善与水泥、外加剂适应性试验研究翟海峰;刘三明;杜鑫【摘要】杨房沟水电站导流洞混凝土衬砌施工初期,存在混凝拌和物流动性差、硬化混凝土气泡多且大、外观质量差、混凝土内外温差大、易裂缝等问题.为此,采用不同水泥、外加剂等对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性能进行了试验.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水泥、外加剂存在适应性问题,最终确定了满足设计、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外加剂等及配合比.试验成果为该工程后期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6(047)020【总页数】3页(P45-47)【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混凝土性能改善;杨房沟水电站【作者】翟海峰;刘三明;杜鑫【作者单位】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43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混凝土制品需求逐渐增大,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泥混凝土的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性能改善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大,已成为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第5组份[1]。
杨房沟水电站两条导流隧洞全断面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边顶拱采用C25W8F100混凝土,底板及矮边墙部分采用C35W8F100(后期改为90 d龄期)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浇筑初期,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差、较黏稠,导致混凝土内部气泡难以排出,施工难度较大,需要对混凝土施工性能作进一步改善。
在导流隧洞混凝土浇筑初期,存在4个问题:① 拌和物流动性差、较黏稠;② 硬化混凝土气泡较多、较大,外观质量较差[2];③ 由于混凝土黏稠,浇筑施工难度大,泵车压力超过20 MPa,且易堵管;④ 混凝土绝热温升高,超过50℃,混凝土内外温差大,造成混凝土开裂。
(1) 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组成分析,从混凝土配合比和原材料的组成来看,砂石骨料品质总体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所使用粉煤灰为Ⅱ级,品质稳定,除个别指标外,几乎达到Ⅰ级粉煤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