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13
养老院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背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使得养老院成为了许多老年人的居住选择。
养老院的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一起养老院食物中毒案例,找出原因,总结教训,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二、案例概述2021年某月,我国某养老院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20名老年人受到影响,其中5人病情较重。
经过紧急救治,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无生命危险。
事故原因经调查确认是食物中毒,具体原因为沙门氏菌污染。
三、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食品原料采购: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原料可能是采购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养老院食堂。
(2)食品加工:食堂工作人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未能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如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等。
(3)食品储存: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细菌滋生。
(4)食品配送:配送过程中可能存在容器清洁不当,导致细菌传播。
2. 过程分析(1)事故发生:老年人食用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病情发展:患者病情迅速恶化,部分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3)紧急救治:养老院发现病情后,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同时报告有关部门。
(4)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四、教训与建议(1)加强食品采购管理,严格把关原料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2)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加强培训,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
(3)完善食品储存制度,确保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防止细菌滋生。
(4)加强食品配送管理,确保容器清洁,防止细菌传播。
(5)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养老院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五、总结养老院食物中毒事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暴露出我国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的不足。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应吸取教训,加强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起食物中毒案例分析有答案
未充分解冻案例
2013年秋,某区一学校食堂将未解冻的鸡切块后,立即烹饪加工制成咖喱鸡块,在室温下放置4个多小时后,供应给学生食用。
l50名食用该食品的学生中,有45人在食用后出现恶心、头晕、寒战、冷汗、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剩余的咖喱鸡块中检出沙门菌,确认这是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
【评析】
本案例是由于未解冻的鸡块仍按平时新鲜鸡块的烹调方式加工,致使未能将存在于鸡块中的沙门菌全部杀灭,含沙门菌的咖喱鸡块在危险温度带放置4个多小时,造成沙门菌迅速生长繁殖,数量达到可使人中毒的水平,导致了本起食物中毒。
【标准做法】
冻货解冻时要按照“缓慢解冻”的原则充分解冻,不得以“紧急需求、来不及”为借口而违反解冻流程。
充分解冻后要经厨师长确认合格后才可使用。
烹调时,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例1本地中学食堂一次699人进餐,餐后发病192例,发病率27.47%,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其中24例因脱水、酸中毒住院治疗。
潜伏期最短3h,最长10h,平均6h,病程2~4d。
该食堂主食为新蒸的大米饭,而熟菜则由8个卫生条件极差的摊贩供应,为炒洋芋丝、条粉、酸菜汤等。
病人的粪便、呕吐物经当地疾病控制中心鉴定,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问题:(1)试从临床和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并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
(2)对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分析本案例不典型或差异之处。
(3)结合有关知识分析本案例在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依据中存在哪些欠详细或缺陷之处?病例2本院收治肉毒梭菌中毒4例。
进食污染的自制豆豉共6人,3人来自同一家庭,3人为本单位同事。
食用后发病5例(1例在外院因呼吸麻痹死亡)。
潜伏期3~14d,平均6.5d。
临床表现:4例均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于进食后3~14d先后出现头昏、头痛、眼睑下垂、复视、四肢乏力,2例出现瞳孔扩大、语言障碍、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抬头无力、呼吸困难,1例出现呼吸麻痹。
剩余豆豉制品经当地卫生防疫站细菌培养结果为A型肉毒梭菌生长。
动物实验:将豆豉清液注入小白鼠体内10~12h后出现眼睑下垂、四肢麻痹、呼吸衰竭死亡。
先后应用肉毒抗毒素A(1~2万IU)、B(5000U~1万IU)两型以及单独应用A型肌注或静滴,每日一次,入院后15d均痊愈出院。
问题:(1)试从临床和流行病学角度分析本案例的诊断依据。
(2)如果你在周围人群中最早发现上述类似病例,并怀疑是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作为一名主要抢救人员,应该紧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病例1(1)试从临床和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并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
这是一起较典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暴发流行的案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病程短(2~4d),恢复快;符合食物中毒暴发流行的特征:发生于秋季,发病突然,时间集中,潜伏期短,发病限于进食同一批污染食物者,停止进食受污染食物,疫情便可控制;病人的粪便、呕吐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明确病原的关键。
1、2011年9月7日,松江区新桥中心幼儿园有27名幼儿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前往医院就诊,病人经治疗后均已痊愈。
根据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这是一起由于食用该园食堂供应的受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饭菜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该幼儿园9月5日至7日的多件留样食品,多件保温桶中饮用水,以及食品加工处理区、备餐间、开水烧制间、教室饮水间等区域各类环节均检出蜡样芽袍杆菌。
另有1名患儿的呕吐物也检出蜡样芽胞杆菌。
现场卫生学调查发现,该园9月7日午餐供应的水饺是自行包馅加工的,且包馅过程在粗加工区域操作,存在交叉污染隐患。
这是一起由于食堂存在多环节、多餐次广泛污染现象,且食品加工过程存在交叉污染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
2、2012 年3月20日至22日,浦东新区某中学20余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并前往医院就诊,发病学生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且均已痊愈。
在该中学采集的学生盒饭留样((3月19日、20日留样各2件)中检出蜡样芽抱杆菌,且计数均超过106/g,经调查分析,基本确定这是一起因食用供餐单位供应的受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盒饭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3、【琼海万泉镇新市幼儿园】事件:28名幼儿呕吐发烧该园幼儿陆续从2014年11月7日开始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症状,当天有9名学生感染,随后3天,共计有28名学生出现类似症状。
原因:初步诊断由轮状病毒引发经调查是由于轮状病毒(俗称流行性肠胃感冒)感染引起。
目前患病幼儿均已康复,重新入园。
处理结果:园内食堂暂时关闭11月7日,琼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接到报告后,立刻查封了该园食堂,该园幼儿出现的症状是否和食物有关,还需进一步查证。
4、【昌江海尾镇中心幼儿园】事件:21名儿童早餐后呕吐腹痛2014年9月24日上午,昌江海尾镇中心幼儿园的数百名学生吃过早餐后,21名学生先后出现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另外还有15名学生也出现了身体不适。
原因:早餐豆浆没煮沸皂素未完全溶解致中毒调查表明,由于当天幼儿园的厨工在烹煮豆浆时,烹煮的时间不够,豆浆粉内的皂素没有完全溶解,这才导致学生们饮用后发生中毒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少华学习目的:1. 了解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3.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方法;4. 提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课时培训方法:讲解、演练、讨论参考文献1. 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2. 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卫生部第8号部长令(1999.12.24):《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6.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2003.5.9)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1.1)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第四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附件·《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食物中毒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能够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为主。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关于食物中毒的案例
案例一,2018年某地一家餐馆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有数十名食客因食用该餐馆的食物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经过调查发现,该餐馆存在食品卫生隐患,食材保存不当,厨房卫生状况较差。
最终,该餐馆被责令停业整顿,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案例二,一家食品加工厂生产的某种罐装食品在市场上销售后,引发了大规模
的食物中毒事件。
经过检测发现,该批次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有毒物质,严重超标。
事件曝光后,该食品加工厂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相关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某学校食堂在一次食品采购中购进了过期食材,导致数十名学生因食
用食堂饭菜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学校立即停止使用该批食材,对食堂进行了全面清洁和消毒,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以上案例反映了食物中毒对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也呼吁我们要高度重
视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选择正规的餐饮场所就餐,注意餐厅的卫生情况和食品的新鲜程度。
其次,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品,尤其是生鱼片、生蚝等海鲜。
另外,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
买过期食品。
最后,做饭时要注意食材的新鲜程度,烹饪过程中要彻底煮熟食材,避免食用
生熟不分的食物。
总之,食物中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食品安全
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的餐桌更加安全和放心。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主要是由于气温高,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常见的。
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
2010 年 7 月10 日我旗某火锅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检验结果,确定这起食物是由肠炎沙门氏菌所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010 年7 月10 日中午王某一家5 人到我旗某火锅店就餐(涮火锅)食物为羊腰子,生菜,宽粉、豆腐、米饭。
次日下午王某一家5 人先后发生食物中毒,发病率100%,中毒原因是厨房卫生情况较差,熟食无冷藏保存,生熟食品未分开,于常温下混放。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头晕、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等。
潜伏期最短 24n,最长为36.患者住院后经使用抗菌素及对症治疗,一周后全部痊愈,无一例死亡。
2 细菌学检验2.1 试剂来源2.1.1 沙门氏菌诊断血清,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2.1.2 沙门氏菌PCR 试剂盒,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提供。
2.1.3 药敏纸片,由杭州微生物试剂厂提供。
2.2 样品来源对病人肛试采样5 份,呕吐物2 份,厨房用具拭子6 份,大便5 份,熟食品4 份。
2.3 细菌分离与菌株鉴定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并参照孟昭赫等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部分),何晓青主编,卫生防疫细菌检验进行。
2.4 分离培养结果:7 月13 日采集病人肛拭5 份,用常规培养法检出肠炎沙门氏菌3 株,检出率为60%;用PCR 技术检出沙门氏菌阳性5 份,检出率100%;5 份肛拭未检出其它致病菌。
同时我站采集病人粪便5 份,检出肠炎沙门氏菌2 株。
采集餐剩物4 份,检出肠炎沙门氏菌1 株,为了进一步分析该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我站于7 月15 日再次采集病人肛拭5 份,用常规培养方法检出肠炎沙门氏菌1 株,采集病人粪便5 份,用常规培养方法检肠炎沙门氏菌1 株。
细菌真菌中毒案例一、案例概述近年来,随着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其中细菌和真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健康危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探讨细菌和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分析1. 某市食品安全事件某市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
据调查,某食品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操作,导致食品受到沙门氏菌和黄曲霉素的污染。
受害者主要为学生和老年人,他们食用了这些受污染的食品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对涉事企业进行了严厉处罚,并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分析:这起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企业未能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监管的不足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欠缺。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加强企业的自律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2. 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某农产品产区发生了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当地农民为了追求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消费者食用这些农产品后,出现了中毒症状。
这起事件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和不满,给当地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分析:这起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缺乏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足。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3. 某餐饮企业食品安全事件某知名餐饮企业发生了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据调查,该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条件,导致食品受到多种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消费者食用这些受污染的食品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症状。
这起事件给该企业的声誉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分析:这起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企业未能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条件,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中毒救治案例分析在医疗领域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及时准确的救治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分析几个典型的中毒救治案例,希望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对中毒事件的应对能力。
案例一:食物中毒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一家餐厅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当时共有具体人数人在该餐厅用餐,餐后不久,陆续有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接到报警后,医疗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
经过初步询问和检查,判断可能是食物受到细菌污染导致的中毒。
急救人员立即将患者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医院,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了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同时,采集患者的血液和呕吐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中毒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经过检查,发现患者是感染了沙门氏菌。
针对这种情况,医生采取了以下治疗措施:一是进行催吐和洗胃。
对于中毒时间较短、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催吐和洗胃的方法,尽可能地清除胃内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
二是补液治疗。
由于患者出现了呕吐和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液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三是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消除体内的病原菌。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在具体天数内康复出院,仅有少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在医院继续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也痊愈。
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提醒我们,餐饮行业要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也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案例二:药物中毒具体姓名,具体年龄,因自行服用过量的感冒药导致中毒被送往医院。
患者在感冒后,为了尽快康复,没有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服用,而是一次性服用了超过正常剂量数倍的感冒药。
送到医院时,患者出现了头晕、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生立即询问了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检查发现,患者的肝肾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是由于过量服用药物导致的药物代谢负担过重所致。
预防医学食物中毒案例讨论
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了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物后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严重时
甚至危及生命。
食物中毒的发生往往源自于食品的不洁净或不合格,因此预防食物中毒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讨论预防医学在食物中毒中的重要性。
案例一,餐厅食物中毒事件。
某餐厅在一次食物中毒事件中,有多名食客因食用了不新鲜的海鲜而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
经过调查发现,该餐厅在食材采购和储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导致食品变质。
案例分析,这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餐厅在食品卫生管理上的不到
位导致的。
因此,对于餐厅来说,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食材采购和储存程序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案例二,家庭食物中毒事件。
某家庭在聚餐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的情况,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食物在烹饪过程
中没有彻底加热导致的。
家庭成员出现了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腹泻、发热等。
案例分析,这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食物没有经过充分的加热处理,导致细菌没有被杀灭。
因此,对于家庭来说,加强食品烹饪过程中的卫生意识和加热处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结论,预防医学在食物中毒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餐厅还是家庭,都需要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的重视,规范食材采购、储存和加热处理程序,以确保食物的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们的健康。
**市**市**镇初级中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
**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
**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
**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少华学习目的:1. 了解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3.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方法;4. 提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课时培训方法:讲解、演练、讨论参考文献1. 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2. 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卫生部第8号部长令(1999.12.24):《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6.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2003.5.9)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1.1)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第四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附件·《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食物中毒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能够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为主。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简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经过,了解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和报告程序,提出问题。
《食品卫生法》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食物中毒事件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重要内容;同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规定: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政府需要作出应急处置。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四级) :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 级)、一般(IV级)。
注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均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事件分级一经确认,必须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
二、食物中毒事件只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个级别,无特别重大(I级),即:·重大(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I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中毒30—99人,并有9例及以下死亡)。
·一般(IV级):一次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
三、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1. 报告人:发生中毒事件的生产经营单位、收治中毒病人的医疗单位2. 受报告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3. 报告内容:·事件发生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中毒症状、可疑食物等,(目前的处置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4.报告时限:4.1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要求:⑴非紧急报告制度:常规报告·疾病控制机构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卫生监督机构填写:《食品卫生事件报告卡》(卫统14表)⑵紧急报告制度:6小时内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中毒人数超过30人,(IV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死亡1人以上,(III级或II级);·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4.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2小时内报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电话、传真、网络直报)4.3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三种适用情况:·一次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案例资料(一):2005年7月10日,接省政府转某县政府报告:“7月7—8日,该县某乡发生一起40余名农民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少数病人昏迷,并不断有新病例出现”。
省卫生厅责成省疾控中心立即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赴现场调查处理。
第三部分现场处置与控制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讨论问题30左右分钟,主要是针对事件处理过程,讨论处置的效果和组织程序,引导同学如果遇到此类事件,结合当时时间情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提出最佳处置方案。
依据“报告信息”,与报告单位(人)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事件情况(事件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控制情况、可能的病因物质),可能的话,提出初步处置建议;案例资料(二):2005年7月9日下午4点,与该县疾控中心防疫科王科长联系,了解到该起事件是由某乡的一村民因家父去世,于7日和8日举办丧宴引起,7日当天就有人发病,截止9日,已有48例中毒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伴发热为主,临床以抗感染和补液治疗为主,无死亡病例。
据此情况,省疾控中心调查组初步判断可能是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事件级别已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①县疾控中心征得县卫生局同意后立即实施网报;②组织流调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③尽快取得剩余食物样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重点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④撰写一份初步调查报告,等待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到达后,作为疫情会商用。
县卫生局在接到县疾控中心报告后,立即成立了由卫生局局长任组长的“7.7食物中毒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病员抢救、现场流调、现场处置、社会稳定、宣传综合等五个小组,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以下措施:1. 县卫生局在第一时间内向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并建议县政府作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级应急响应。
同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经县卫生局确认、分级后,县疾控中心将该起事件按“一般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网报,同时,附上《初始调查报告》。
3. 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专家和急需药品赴该乡帮助治救中毒患者。
4.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毒事件进行流调和卫生学调查,卫生监督所及时调查取证和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密切跟踪事件的进展情况。
5. 县卫生局及时与媒体沟通,客观发布事件处置及进展信息,稳定社会情绪。
同时,向公众宣传食品卫生和食物中毒防治知识。
第四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讨论问题30左右分钟,组织学员分组设计调查方案60分钟。
了解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的组成部分、核心内容、工作步骤,并能根据调查获取的资料信息对事件进行描述分析,提出初步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基本思路。
一、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简介:调查步骤:①组织准备,②核实诊断,③确定暴发的存在,④建立病例定义,⑤核实病例和计算病例数,⑥描述分析(三间分布),⑦建立并检验假设,⑧迅速采取控制措施,⑨完善现场调查,⑩报告交流反馈。
二、调查前准备:1.依据“报告信息”,与报告单位(人)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事件情况(事件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控制情况、可能的病因物质),可能的话,提出初步建议;2.依据了解、核实的信息,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开出《现场调查准备清单》:调查人员组成、采样器材、实验室准备、调查表格及相关参考书、取证设备、防护用品、交通工具;3.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
调查目的:①控制事态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②确定中毒病例;③查明中毒食品(或原因食品);④确定中毒致病因素(或病原物质);⑤查明中毒原因或环节;⑥提出预防措施和建议。
调查任务:①协助临床救治病人;②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③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④撰写调查报告。
问题14 为省调查组提出一份可行的《现场调查准备清单》。
三、现场调查:省疾控中心调查组于10日上午5:00到达该县,7:30到县疾控中心防疫科会商疫情及制定调查方案,与会人员有:省疾控中心调查组、县卫生局分管局长、县疾控中心主任和防疫科、信息科、检验科及办公室负责人,防疫科王科长汇报了事态现状及前期调查结果:案例资料(三):“7月7日,某乡某村村民许某因家父去世而举办集体丧宴2天(7日和8日),有92人用餐,7日下午4:00出现首例中毒病人,随后不断有新发病例,截止9日24:00共有46人发病,发病率50.0%,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发热、腹痛、腹泻,无重症病人,有12人在乡卫生院治疗,其余都在村卫生室治疗,经抗生素,补液及对症处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
”省调查组和县疾控中心充分讨论和分析疫情后,再次强调:调查一定要抓住“3个要点(病例定义、样品采集、72小时食谱)”和“2个现场(生产加工场所或称事发现场、病人救治现场)”,并提出了下一步调查方案。
省调查组和县疾控中心共同组成1个调查组(15人),分成3个小组,2个现场工作组,1个实验室工作组。
1个现场工作组赴事发村和许某家厨房,进行卫生学调查、搜索病例和个案调查;另1个现场工作组赴乡卫生院了解患者的潜伏期、临床症状和治疗情况。
实验室工作组抓紧对样品进行检测。
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工作基本结束。
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讲解20左右分钟,重点是让学员掌握该类事件现场采样的原则和选择检测项目的思路。
1. 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及采样方法:※注意防止样品污染和低温保存(4°C以下),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2. 采样人数:·对一起3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至少应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3. 采样工具:注射器、肛试纸、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夹子、镊子、剪刀、酒精灯、标号用品、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吸管、火柴等。
4. 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样品冷藏设施等。
本次中毒事件共采集了剩余食物样品10份(7日中餐烧鸡爪2份、卤猪手1份、米饭1份;7日晚餐烧鸡爪1份、青椒肉丝1份;8日中餐炒肚片1份、卤牛肉1份;8日晚餐炒肚片1份、米饭1份)和病人生物样品4份(腹泻粪便样品3份和呕吐物样品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