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材发散风热药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593.50 KB
- 文档页数:12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葛根)柴胡•药性:辛、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主治:1.感冒风热,寒热往来:本品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对于感冒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
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
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
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
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
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本品疏肝解郁,可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
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胸胁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等,如:逍遥散。
3.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本品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大叶柴胡等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升麻•药性: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主治: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本品有发表退热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等同用。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淡豆豉、浮萍、木贼、谷精草)淡豆豉•药性:辛、苦,凉。
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应用主治:1.感冒,寒热头痛:本品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
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同用,如:银翘散;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
2.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恼,烦躁不眠,如:栀子豉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传统认为,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浮萍•药性:辛,寒。
归肺、膀胱经。
•功效: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应用主治:1.风热感冒:本品有宣肺发汗,疏散风热之功,较宜于风热感冒,发热无汗等症,可与薄荷、蝉蜕、连翘等同用。
若风寒感冒,恶寒无汗,亦可与麻黄、香薷、羌活等发散风寒药同用。
2.麻疹不透:本品能疏散风热,解表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同用。
3.风疹瘙痒:本品具有祛风止痒之功,可用治风邪郁闭肌表,风疹瘙痒。
偏于风热者,多与蝉蜕、薄荷、牛蒡子等辛凉疏风止痒药同用;偏于风寒者,多与麻黄、防风、荆芥等辛温类祛风止痒药同用。
4.水肿尿少:本品上可开宣肺气而发汗透邪,下可通调水道而利尿消肿,故以治疗水肿尿少兼风热表证者为宜,可单用,或与麻黄、连翘、冬瓜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使用。
木贼•药性:甘、苦,平。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应用主治:1.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云翳:本品功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较少用于一般风热感冒,而主要用于风热上攻于目,目赤肿痛,多泪,目生翳障,常与蝉蜕、谷精草、菊花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药同用。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蔓荆子)桑叶•药性:甘、苦,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主治: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虽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本品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质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
轻者可配苦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本品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4.目赤肿痛,目暗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苦寒入肝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常用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
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宝丹。
若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桑叶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宜蜜制用。
菊花•药性: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功能主治: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
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功能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本品能清肝热、平肝药,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
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甚、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
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本品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泻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
发散风热中药功效归纳总结风热病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鼻塞、头痛等症状。
中药在治疗风热病时有着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对发散风热的中药功效进行归纳总结。
一、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薄荷性味辛凉,具有清热解暑、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等病症。
薄荷可以制成薄荷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可以通过香气缓解头痛和鼻塞等症状。
二、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连翘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症。
连翘中含有的连翘苷具有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能有效缓解发热和咽喉疼痛症状。
三、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金银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咽痛等病症。
金银花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病毒作用,对于疏风清热、解毒宣肺有一定的疗效。
四、板蓝根(Isatis tinctoria L.)板蓝根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解表退热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症。
板蓝根中的靛蓝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发热和咽痛等症状。
五、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荆芥性味辛温,具有辟邪解表、疏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鼻塞、咳嗽等病症。
荆芥中含有挥发油和萜类化合物,可通过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鼻塞和咳嗽等症状。
六、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前胡性味辛温,具有宣发散寒、疏风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等病症。
前胡中的挥发油具有镇痛、抗菌的作用,可缓解头痛和咳嗽等症状。
七、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苦参性味寒苦,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退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等病症。
苦参中含有的苦参碱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发热和咽痛等症状。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薄荷•药性: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主治: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
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证,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配伍,如:银翘散。
2.风热上攻,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本品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用治风热上攻,头晕目眩,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
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等药。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宜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蝉蜕、牛蒡子、西河柳等药,如:竹叶柳蒡汤。
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4.肝郁气滞,胸胁胀闷:本品能疏肝行气,常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理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药性: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主治: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本品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
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西河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