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材发散风热药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20
发散风热药第一组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和菊花相同点:都为辛凉苦寒之物,故都可疏散风热。
且都归肺,肝经。
但牛蒡子归肺,胃经。
但菊花和薄荷都有治疗上焦风热,目赤多泪的作用。
但桑叶和菊花又都有平抑肝阳的作用。
在透疹方面,牛蒡子,薄荷和蝉蜕效用相似。
牛蒡子,菊花可有消疮肿痛的作用不同点:菊花特有疏肝行气,可以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蝉蜕可以利咽开音,对于破伤风,惊风抽搐也有疗效。
桑叶有清肺润燥的特点。
第二组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相同点:都具有辛的特点,辛以能散。
故都具有升的特点。
在升举阳气(清阳之气)方面相同,但目的侧重不同。
柴胡和升麻强调治疗气虚下陷证,蔓荆子是上升清阳补头目,葛根是治疗脾虚泄泻。
对于感冒发热有一定疗效。
但升麻和葛根又可用于治疗麻疹不透的作用。
不同点:蔓荆子具有偏于治疗清利头目,疏散头目之邪,对于肝肾阴亏有独特作用。
而柴胡是少阳经的代表药,所。
以对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有独特功效,而其又归肝,胆经。
所以对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有其独特疗效(此时炮制用醋炙,加强入肝胆经的效果)。
升麻有其独特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以及皮肤疮痛等尤为多用。
葛根则独具解酒毒的作用,治疗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的作用。
同时也有透疹的作用。
第三组木贼,谷精草相同点:都为平性药物,归肺,肝经。
且药力不强。
都可用于风热目赤,目生翳膜。
不同点:木贼有止血的作用,谷精草有治疗风热头痛作用。
第四组淡豆豉,浮萍相同点:这两者性质较平,可与发散风热或风寒的药配伍不同点:从药性上:淡豆豉为苦,辛,凉,归肺,胃经。
浮萍为辛,寒。
归肺,膀胱经。
淡豆豉对于烦躁闷热,虚烦不眠有独特作用。
浮萍可以透疹,风疹。
瘙痒,利尿消肿作用。
总结药物特性:在治疗肝郁气滞,胸胁闷胀方面,薄荷和柴胡。
在以少阳经为代表的药:柴胡在利咽开音的药:蝉蜕在平抑肝阳的药:菊花,桑叶解酒毒的药:葛根治疗破伤风的药:蝉蜕。
在升举阳气,治疗脾虚气陷证的药:柴胡,升麻在止血的药:木贼。
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
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荷药性: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配伍。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与桑叶、菊花同用。
治疗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5.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与香薷、厚朴、金银花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药性: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配伍。
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
2.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与薄荷、怪柳、竹叶等同用。
若风湿侵淫血脉而致的疮疖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与荆芥、蝉蜕、苍术等同用。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用法用量:煎服,2-6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忌用。
蝉蜕药性:甘、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喉喑哑: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牛蒡子、前胡等药。
治疗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肿痛,声音嘶哑,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治疗麻疹不透,与麻黄,牛蒡子、升麻同用。
治疗皮肤瘙痒,常配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
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系统备考之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凉之品,发汗作用比较缓和,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而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者。
其中部分药物兼有清利咽喉、透疹、明目、止咳作用,可用于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风热目赤、风热咳嗽等证。
临床多与清热药物配伍应用。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卫分证。
本品本品辛凉,入肺,轻扬升浮,有发散风热作用,是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卫分证等常用药。
常与荆芥、银花、连翘等配伍,如银翘散;或与桑叶、菊花等同用,如桑菊饮。
2.清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本品既能发散风热,又能清头目、利咽喉,常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多与菊花、牛蒡子等明目利咽药同用,如薄荷汤。
3.透疹解毒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
本品有透疹解毒作用,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常与蝉蜕、荆芥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4.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证。
本品有疏肝解郁作用,用于肝气郁结证,常与柴胡、白芍等配伍,如消遥散。
用法:不宜久煎,入煎剂多后下。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1.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本品辛寒,入肺,既可疏散风热,又有宣肺祛痰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咯痰。
常与银花、桔梗等配伍,如牛蒡汤。
2.宣肺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症。
本品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作用,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症,常与薄荷、蝉蜕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3.利咽散结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本品辛散苦泄寒清,有利咽散结、清热解毒作用,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常与薄荷、银花、桔梗等配伍。
4.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本品有解毒消肿作用,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常与连翘、板蓝根、紫花地丁等同用。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1.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咽痛音哑。
执业药师2017临床中药学辅导资料:发散风热药【3】葛根疏散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 解肌退热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
本品甘辛凉,入脾胃经,轻扬升散,既发散表邪,又能解肌退热,为治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之主药。
治外感表证。
偏热者,常与柴胡、石膏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汤;偏寒表者,常配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
2. 透发麻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有透发麻疹之功,为治麻疹不透之常品。
治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芍药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3.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本品甘凉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胃气上行而生津止渴,为治热病口渴、内热消渴之良药。
(1)治热病伤津烦渴。
常与芦根、天花粉等同用。
(2)治内热消渴。
常与天花粉、麦冬等配伍,如玉泉丸。
4. 升阳止泻用于湿热泻痢,脾虚久泻。
本品既能清透邪热,又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止痢之功。
故湿热泻痢,脾虚久泻皆适用。
(1)治湿热泻痢。
常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如葛根芩连汤。
(2)治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七味白术散。
柴胡、升麻、葛根功用对比柴胡、升麻、葛根均为发表升阳之品,均可用于风热表证、脾胃阳气下陷证。
其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外感高热;然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善清散而发表,主治风热上攻,阳明头痛;而葛根甘辛性凉,入脾胃而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从升阳而论,柴胡、升麻能升清阳以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此外,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
柴胡则善疏肝解郁,常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还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尚可生津止渴,善治热病口渴及内热消渴。
淡豆豉疏散解表1. 解表用于外感表证。
本品甘辛凉,质轻辛散,能疏散表邪,发汗解表力颇为平稳,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均可应用。
发散风热药是一种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的药物。
这类药物具有发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缓解热证。
常见的发散风热药包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这些药物多属于辛凉解表药,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在使用发散风热药时,应注意配伍和用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应慎用,孕妇也需慎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药效冲突。
总之,发散风热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对于治疗外感风热及其引起的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合理选用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又称疏散风热药,其味辛而性寒凉,能解除侵于人体肌表的风热邪气,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主治风热表证,症见身热较重,微觉恶风,汗出不畅,口干微渴欲饮,舌苔微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等。
本类药发汗力较弱,多数无伤阴耗液之弊;大多辛散轻扬,与发散风寒药相比,更不宜久煎。
一般认为,发散风热即是辛凉解表的同义语,但二者不尽相同。
辛凉解表药是指性味辛凉的解表药,适用于风热或风寒之邪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等表证;而发散风热药主要适应于风热邪气侵犯人体所致风热表证、风热头痛、风热头晕、风热目疾、风热咽痛、风热闭郁肌肤之皮肤瘙痒等,其外延广。
可见,二者虽均可针对风热表证,实际内涵不尽一致。
依据本节药物的功用,大部分药既可称辛凉解表药,又可称为发散风热药,不少中药类专著或用前者,或用后者。
但使用两种名称均有局限。
如以辛凉解表为名,虽薄荷、荆芥、葛根等品符合,而蔓荆子、浮萍等并非以解表为主要功效(现代临床亦少用升麻治表证);若以发散风热为名,虽可涵盖每味药物,但多数药物在解表方面表达不够充分,且部分药物又能治风寒表证。
基于此,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以发散风热概括较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