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时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01.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 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地位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九运动,西安事变。
2、作用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间上发生于1931 年至1936 年在这期间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特别是由于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因此在时间上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启下指的是本课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所以这一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
随着本节课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这就为整个第六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3.特点本课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力量对日本侵略的抗争。
4.课程标准《2022 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二、说学情]1.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2.学生特点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故事、视频、图片等资料的运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学法分析:同学们可以通过自主研读、分析归纳、合作探究、总结反思等方法进行学习[三、说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本册数角度来说:本课属于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言,上承1840年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抗击与救亡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前后贯通、专题融合。
(2)从单元角度来说:本单元共5课,本课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为后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做铺垫。
故本课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3)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历史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属于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
从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本课设计了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
明线:抗战初期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
暗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1、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部分学生读书面也比较广。
2、对于中日关系问题比较感兴趣,且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史实等有基本的认知,课程中易激发感性认识。
劣势:1、由于世界史为九下学习内容,所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日本大陆政策”等世界史概念学生较为认知模糊,难以理解为何日本要此时侵华,以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原由。
2、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于该部分的逻辑整理方面相对较弱。
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下对史实进行理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时空观念: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于19世纪国际背景之下,结合材料、地图分析日本侵华原因及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识要点及相关练习【知识要点】一、九一八事变1、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
3、意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开始。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事件: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集会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镇压。
(2)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1、背景(1)日军扩大侵略,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
(2)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事件: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知识拓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结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既包括革命力量,也包括中间力量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原因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日本有机可乘。
(“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2、爆发时间:年月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借口:事件过程: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三省结果:东三省沦陷3.伪满洲国时间:1931地点:长春执政:危害:日本侵略者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东北军民的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1945)的起点,揭开了的序幕。
中国人民开始。
新教材强调“14年抗战”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政策:“”的妥协政策2.一二·九运动背景:。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时间:1935.12.9地点:北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主力:北平数千名学生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结果:遭到镇压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影响: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②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③促进了全国新高潮的到来。
3.中国共产党的救亡主张1935.8“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兵谏”)1.原因①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③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⑤学生运动的推动2.概况时间:年月日地点:人物:、目的:逼蒋抗日经过:张、杨扣蒋,实行“”;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 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时空观念:能够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能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参。
2.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教学1.九一八事变1.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等。
2.详细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如日军的进攻路线、中国军队的抵抗等。
3.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包括中国领土的丧失、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2.局部抗战的开始1.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如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等。
2.分析局部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3.西安事变1.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包括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中国国内抗日呼声的高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课型及课时】新课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很多城市也在这个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问题九一八事变1、出示材料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为什么向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材料一: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以实现。
如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之领土尚未实现。
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学生探究后回答,教师总结:(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制定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蓄谋已久。
(2)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矛盾尖锐,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转嫁危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3)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个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起因:1931年9月18日夜,柳条湖事件。
2.结果: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3.抗战力量(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3)1936年初,东北抗日联军继续抗战。
4.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1)经过: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2)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1.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3.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拒后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2.结果:7月底,北京、天津相继失陷。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军队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2.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2017·玉林市福绵区期末】“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炸毁了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本关东军以此作为进攻沈阳的借口。
”材料所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柳条湖事件
D.一·二八事变
2.【2017·玉林市陆川县期末】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3.“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必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
”上述情况最有可能发生于( ) A.1915年B.1920年
C.1930年D.1933年
4.【2017·防城港市期末】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共产党员是( ) A.杨靖宇B.彭德怀
C.赵登禹D.叶挺
5.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加紧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B.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
C.扶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D.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6.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保卫华北,保卫北平
7.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
D.南昌起义
8.“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
”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增强国力 B.地方自治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9.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却不主张杀他,而主张和平解决。
这说明了( )
A.共产党人心胸宽广,不与蒋介石斤斤计较
B.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阶级利益
C.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冰释前嫌
10.读右图《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拐弯”的含义是( )
A.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B.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十年内战开始
二、非选择题
11.【2017·玉林市福绵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抗日战争何时开始,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过:“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
”显然,自1931年算起,到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整整14年,而不是8年。
材料二时至今日,一些学校会在每年的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二·九”合唱;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山东财经大学的“一二·九”长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
(2)材料二中各高校在12月9日举行活动是为了纪念哪一运动?提出了哪些口号?该运动有何意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和爱国赤诚,毅然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材料二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私人的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
”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两位将军”分别是谁?
(2)该事件后来得到怎样的处理?该事件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1.C 2.B 3.D 4.A 5.D 6.B 7.C 8.D
9.C [解析]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其根本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0.A [解析] 抓住关键词“1936”“拐弯”,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11.(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大规模地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运动:一二·九运动。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2.(1)西安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
(2)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