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疾病的问诊及体格检查2013试验版
- 格式:pptx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63
2013年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眩晕(TCD编码为:BNG070)西医病名:椎动脉型颈椎病(ICD-10编码:M47.025+)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2)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3)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颈性眩晕(即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2)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3)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4)X线片显示椎关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5)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血液检测可协助定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巅顶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时加重。
兼症: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少寐多梦。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
2.风痰上扰: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少食多寐,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3.瘀阻脑络: 主症:头晕目眩,头痛如刺。
兼症: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
舌、脉象: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4.气血两虚: 主症: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则即发。
兼症:神疲心悸,气短声低,面色少华,或萎黄,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5.肝肾阴虚: 主症:头晕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健忘,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少寐多梦。
舌、脉象: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一)针灸治疗1.体针:常用穴:百会、颈夹脊(c2-3)风池、天柱、内关方法:每次选用4~5个穴位,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的间歇采用腹针治疗。
头晕眩晕患者的体格检查(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头晕/眩晕患者的体格检查2016-04-23 鞠奕眩晕论坛鞠奕北京天坛医院鞠奕,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眩晕医学分会常委。
擅长脑血管病与头晕/眩晕、头痛与头晕/眩晕、精神心理性头晕、眩晕与眼震、眼震电图检查等。
眼部检查1. 动态视敏度检查目的:检查患者在头部运动的同时读出正常视力表的能力,主要检查水平性前庭眼反射。
方法:嘱患者摇头(左右),点头(上下),频率大约为2Hz,同时要在规定的距离内注视近视力表。
意义:动态视敏度下降提示前庭-眼反射的异常,通常是双侧对称性损害的结果。
2. 眼球震颤(1)眼球震颤(简称眼震):由于无法持续注视目标,眼球缓慢向一侧移动偏离注视目标,之后紧随出现快速的纠正性眼球回跳。
是一种不自主、双相、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
(2)眼震的分类(3)关于眼震的注意事项应认识生理性终位性眼震,不要误判为病理性眼震,从而误导体征的定位诊断意义。
跳动性眼震是双眼向注视野极周边部注视时(向上或向两侧),小幅度<2°,凝视角度>45°,数秒内减弱,老年人多见。
怀疑病理性眼震多非对称,症状持续并出现其他特征。
(4)前庭性眼震3. 平稳跟踪检查目标:由视觉目标诱发的慢速眼球运动。
方法:缓慢移动的视靶(医生移动手指、笔灯等),约20°/S速度,先水平后垂直方向移动,病人头不能动,只能用双眼跟踪移动的视靶。
异常时,常可在平滑跟踪中出现快速的跳动,例如校正性扫视。
意义:累及顶枕额的皮层跟踪中枢,皮层下的脑桥核以及小脑,运动前核团(前庭核及舌下前核)以及眼球运动核团(最后传出通路)的病变都会出现异常。
对于眩晕疾病的诊断,病史和体格检查是最重要,详细而又完整的病史可使70%的患者明确诊断,不当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详细的病史询问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1、患者主诉头晕的性质:眩晕?还是头晕?不平衡?或晕厥前?眩晕更多的是有天旋地转的感觉,或者本来不动的外界物体或自身出现运动的幻觉,更多与前庭系统损害相关;头晕多指的是头昏昏沉沉、脑子不清楚的感觉,没有运动的幻觉,可以是前庭损害后恢复期的表现,但更多的是与精神因素相关;不平衡更多指在行走时出现不稳、要摔倒的感觉,此类症状更多的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深感觉障碍或双侧前庭神经损害相关;而晕厥前更多是指眼前发黑、快失去意识的感觉,主要与心脑血管相关。
虽然分这4大类,但是必须强调头晕眩晕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各人感受不一,表达不一,连我们医生都没办法完全分清楚这中间的细微差别,更不要说病人,切不可只根据病人的主诉直接判定是哪个类型。
2、每次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秒?分钟?小时?天?数秒:BPPV、外淋巴瘘、上半规管裂(SSCD)、前庭阵发症(VP)数分钟:后循环缺血(TIA)、VP数十分钟-数小时:Meniere 病(MD)数天-数周:前庭神经元炎(VN)、迷路炎、PCI/后循环出血、MS、突聋偏头痛性眩晕(MV可变:数秒-天都有,大概比例为数秒10%,其余各30%)持续性:头晕,常为精神源性.3、诱发因素:行走加重:双侧前庭神经病、多感觉神经损害、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头位改变(重力方向):BPPV转头:VP(非颈性眩晕)咳嗽、压力或声音变化:外淋巴瘘、SSCD特定场合、应激:精神源性激素改变(女性月经期前后)、失眠、食物等:MV4、发作次数:是首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首次发作呈持续性(指超过24小时)常常考虑前VN、PCI、突聋,反复发作的疾病主要考虑:BPPV、MV、MD、VP,掌握字母表示的6个疾病再加上精神源性头晕,大概可以解决临床85%的眩晕疾病。
5、相关症状:耳鸣、耳聋?共济、肌力?6、既往史:偏头痛史、耳疾、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病因素、感染史、服药史,尤其是眩晕发作前是否有新增加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