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 格式:wps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降低组培成本的技术措施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改变碳源的种类,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的植物微繁殖技术。
这一技术概念是在1980年提出的,其技术发明人是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技术成为植物微繁殖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也在各国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特别是近几年来,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这一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植物微繁殖工厂化生产。
1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的技术特点1.1 CO2代替了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在一般的有糖培养微繁殖中,小植物是以糖(如蔗糖、白砂糖、果糖等)作为主要碳源进行异养或兼养生长,糖被看作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
而无糖培养微繁殖是以CO2作为小植株的唯一碳源,通过自然或强制性换气系统供给小植株生长所需CO2,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长。
1.2 环境控制促进植株的光合速率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很少对植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基的配方以及激素的用量和有机物质的添加上;而无糖组织培养技术是建立在对培养容器内环境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容器中植株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CO2浓度、环境湿度、温度、培养基质等)来对植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小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的生长。
1.3 使用多功能大型培养容器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由于培养基中糖的存在,为了防止污染,一般使用或者说只能使用小的培养容器。
而无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使用糖及各类有机物质,极大地避免了污染的发生,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培养容器,小至试管,大至培养室。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流程
1.组织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物材料作为组织培养的起始材料。
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组织或器官,如叶片、茎段、花蕾、愈伤组织等。
2.消毒处理
将选取的组织或器官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尘土和污物。
然后将组织放入含有消毒剂的容器中进行表面消毒,消毒剂可以使用70%酒精或0.1%升汞等。
消毒完成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3.培养基制备
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培养阶段,选择适当的培养基配方。
培养基是组织培养中提供营养和生长调节物质的介质。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进行灭菌处理,以保证无菌条件。
4.组织接种
将消毒处理后的组织放入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中,确保组织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接种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5.培养条件控制
控制好组织培养的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
不同植物和不同的培养阶段对光照、温度等条件的要求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6.继代培养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组织开始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需要进行继代培养,即将已经生长的组织进行分离、切割或分株,重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以维持组织的生长。
7.壮苗培养
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在移栽前需要进行壮苗培养。
根据需要调整培养条件,
促进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8.移栽
当幼苗长到一定大小时,可以进行移栽。
移栽前需要对幼苗进行适当的炼苗处理,以提高其适应能力。
然后将幼苗从培养基中取出,移植到适宜的栽培环境中。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降低组培成本的技术措施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改变碳源的种类,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的植物微繁殖技术。
这一技术概念是在1980年提出的,其技术发明人是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技术成为植物微繁殖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也在各国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特别是近几年来,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这一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植物微繁殖工厂化生产。
1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的技术特点1.1 CO2代替了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在一般的有糖培养微繁殖中,小植物是以糖(如蔗糖、白砂糖、果糖等)作为主要碳源进行异养或兼养生长,糖被看作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
而无糖培养微繁殖是以CO2作为小植株的唯一碳源,通过自然或强制性换气系统供给小植株生长所需CO2,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长。
1.2 环境控制促进植株的光合速率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很少对植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基的配方以及激素的用量和有机物质的添加上;而无糖组织培养技术是建立在对培养容器内环境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容器中植株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CO2浓度、环境湿度、温度、培养基质等)来对植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小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的生长。
1.3 使用多功能大型培养容器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由于培养基中糖的存在,为了防止污染,一般使用或者说只能使用小的培养容器。
而无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使用糖及各类有机物质,极大地避免了污染的发生,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培养容器,小至试管,大至培养室。
花椰菜雄性不育系组培快繁及无糖培养技术
吴丽芳;蒋亚莲;张艺萍;崔光芬
【期刊名称】《北方园艺》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以花椰菜雄性不育亲本的花球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快繁及无糖生产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S+BA1.0 mg/L+NAA0.3 mg/L的培养基上诱导,25 d时不定芽的分化率达到96%,继代增殖在MS+BA0.6 mg/L+NAA0.1 mg/L的培养基效果最好,增殖率可达4.25倍.无糖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为MS无机成分+ NAA0.1,光照4 000 lx,CO2 浓度1 000 mL/L,11 d可大量生根.通过上述方法,1个花球,在4个月可生产上万株组培苗,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吴丽芳;蒋亚莲;张艺萍;崔光芬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35.303.6
【相关文献】
1.花椰菜自交不亲和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 许端祥;方淑桂;陈文辉
2.青花菜雄性不育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 张振超;戴忠良;毛忠良;潘跃平
3.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中特异序列的克隆、分析 [J], 王春国;陈小强;李慧;赵前程;孙德岭;宋文芹
4.甘蓝雄性不育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 许端祥;方淑桂;陈文辉
5.花椰菜雄性不育系种苗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 许传怀;郭春晓;曲光炯;赵书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组培新技术无糖培养法
柴卫淑;谭学林;屈云慧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日本学者开发的无糖培养法(光独立培养法),即在快繁阶段去掉培养基中的糖,人工输入CO2,并对组培环境条件加以调控.简要介绍了该培养法的大型培养容器及机械化系统.容器内环境因子对培养植物的生长及形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2页(P7-8)
【作者】柴卫淑;谭学林;屈云慧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6
【相关文献】
1.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 [J], 侯典云;王聪睿;胥华伟;马占强;郑跃进;孔祥生
2.植物组培新方向——开放组培与无糖暴露组培研究概况 [J], 王家庆;李晓燕
3.无糖培养条件下大型组培箱内CO2变化规律及对组培苗的影响 [J], 曲英华;周炜;李艳;邓健
4.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环境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一)密闭式组培间的环境控制 [J], 刘
文科;杨其长
5.观赏植物无糖组培苗炼苗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J], 孟维娜;岳东杰;程艳荣;杨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糖组织培养在甘蔗快繁中的应用淡明;李松;卢曼曼;余坤兴;刘红坚;刘丽敏;刘俊仙【摘要】[目的]研究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在甘蔗快繁中的应用.[方法]选用透明硬质塑料盒为培养容器,以珍珠岩和蛭石为基质,进行甘蔗无糖组织培养.在普通培养条件及高CO2浓度条件下探讨新型培养容器和基质及CO2浓度对甘蔗快繁的影响.[结果]无糖培养的甘蔗植株株高比常规培养的植株高1.03 cm,差异不显著;无糖培养的植株鲜重比常规培养的重0.73 g,差异显著;无糖培养的甘蔗生根数和根长分别为3.60根和1.08 cm,与常规培养的差异显著.[结论]用无糖培养方式培养的甘蔗组培苗在株高、鲜重、根数和根长等生长指标上优于传统培养方式.%[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sugar-free tissue culture on sugarcane rapid propagation.[Method]The sugar free tissue cul-ture of sugarcane was made by using transparent hard plastic box as a culture vessel, with perlite and vermiculite as the matrix.The effect of the new cultivable vessel and substrate and CO2 concentration on sugarcane was discuss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ormal culture and high CO 2 concentration.[Result]The plant height of sugar-free culture sugarcane plant was 1.03 cm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The plant fresh weight of sugar-free culture was 0.73 g heavier than conventional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The root number and root length of sugar-free culture were 3.60 roots and 1.08 c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culture.[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raining way, sugar-freeculture of sugarcane wa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lant height, fresh weight, root number and root length.【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9【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无糖培养;甘蔗;快繁;CO2【作者】淡明;李松;卢曼曼;余坤兴;刘红坚;刘丽敏;刘俊仙【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1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是在培养基不加糖的基础上,采用环境控制手段,通过对CO2浓度、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调节,使组培苗加强自身的光合作用,由异养型转变为自养型,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快速繁殖优质种苗的目的[1-3]。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一、无糖组培技术原理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是由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明。
它是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有机结合。
它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调节组培微环境的空气、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因子,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组培植物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
目前,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苗工业化生产中。
该技术于1997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昆明市科技局委托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从日本引进。
二、无糖组培技术优势
由于植物无糖组培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对植物无糖组培微繁殖中的容器换气次数、光照强度、CO2浓度、培养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并通过监测反馈结合植株生长特性建立符合植株生长要求的稳定供气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从而解决了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污染率高、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生理功能紊乱、玻璃苗、畸形苗多等问题。
据相关资料报道,无糖组培快繁技术与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比,显著提高苗的质量和产苗率,可缩短培养周期,种苗生产综合成本降低。
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
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
无糖组培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缩短,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更易于在规模化生产上推广应用。
三、无糖组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无糖培养微繁殖生产的配套设施,获得三项专利。
目前,该项技术已初步应用于非洲菊、彩色马蹄莲、灯盏花、甘薯、葡萄、满天星等植物并获得成功。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糖组培技术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优良的生物学性状。
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
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可解决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显著提高种苗质量,缩短培养周期,提高产苗率,降低生产成本。
但目前,该项技术在药用植物方面的应用研究,除云南农大王荔课题组报道外尚未见其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