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2018最新教材版)
- 格式:pdf
- 大小:192.36 KB
- 文档页数:8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学问要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学问要点总结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全部满意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3、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4、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5、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局部。
6、等式根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根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二、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转变.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若a>b,则ac>bc;、若a>b,c>0则ac>bc,若cc,则a>c四、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五、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由含有一个一样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局部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假如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局部,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局部,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局部,(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状况(a、b为实数,且a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一样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一样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全部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依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形如a+2ab+b或a-2ab+b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六、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一、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
- 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 判定:-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2. 等边三角形。
- 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等于60°。
- 判定:-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直角三角形。
- 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2+b^2=c^2,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
-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5. 角平分线。
-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二、不等式(组)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 一元一次不等式。
-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梳理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猜测过程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重难点:重点是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难点是两者的应用上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易错点:准确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时要考虑全面,避免漏解整体分析【一】教学目标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因式分解》、《分式与分式方程》、《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因式分解》: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分式与分式方程》: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平行四边形》: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章分式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第二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图像:双曲线表达式:y=k/x(k不为0)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021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断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断:SSS、(2〕等腰三角形的判断、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同等角〕判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同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均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判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3 条对称轴。
判判定理:有一个角是60 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也许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 30 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若是一个锐角等于30 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若是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逆定理: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含 30 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定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若是一个锐角等于30 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是 30 度。
(4〕命题与抗命题命题包括和结论两局部;抗命题是将倒是的和结论交换;正确的抗命题就是逆定理。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判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3、线段的垂直均分线〔1〕线段垂直均分线的性质及判断性质:线段垂直均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断: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均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均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均分线订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极点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章分式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第二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图像:双曲线表达式:y=k/x(k不为0)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分式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第二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图像:双曲线表达式:y=k/x(k不为0)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阐发知识要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卷各章知识预备班要点总结第一章十元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能使不等式成立黎曼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2、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兼顾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判别式.3、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4、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列组5、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定理部分。
6、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表达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除以都乘以或相乘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表达式.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恒定.(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约等于(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维持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约等于(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思路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若a;b,则ac;bc;、若a;b,c;0则ac;bc,若cc,则a;c四、解不等式组的方法:1、解出不等式的重心坐标。
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读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一回的一般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1、求4x-6六、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分式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指数函数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AA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各章知識要點總結第一章三角形的證明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質:1.判定(SSS) (SAS) (ASA) (AAS) (HL直角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等腰三角形有兩邊相等;(定義)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推論1: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及底邊上的高線互相重合。
(三線合一)推論2: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並且每一個角都等於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邊的垂直平分線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圖形;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有關的定理及其推論定理: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簡寫成“等角對等邊”。
)推論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推論2:有一個角等於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2. 反證法:先假設命題的結論不成立,然後推導出與定義、基本事實、已有定理或已知條件相矛盾的結果,從而證明命題的結論一定成立。
這種證明方法稱為反證法四、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的兩銳角互餘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於30°,那麼它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判定如果三角形兩邊的平方和等於第三邊的平方,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互逆命題、互逆定理在兩個命題中,如果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一個命題的結論和條件,那麼這兩個命題稱為互逆命題,其中一個命題稱為另一個命題的逆命題.如果一個定理的逆命題經過證明是真命題,那麼它也是一個定理,這兩個定理稱為互逆定理,其中一個定理稱為另一個定理的逆定理.五、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角平分線1、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三角形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於一點,並且這一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知识点概述本篇总结了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概率等。
这些知识点是八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更高级的数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点详解1、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了解平行线的应用。
2、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性质,熟悉各类三角形(如等腰、直角、等边)的特点,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
3、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各类四边形(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了解梯形、多边形的特点。
4、概率: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求解方法,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知识点总结本篇知识点总结了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概率。
这些知识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更高级的数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理解概念、掌握性质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四、学习建议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学习建议:1、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将老师讲解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方便课后复习。
2、练习做题:在掌握基本概念之后,要多做练习题,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
4、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五、拓展阅读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和应用。
例如,可以阅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数学期刊和数学竞赛资料,从而拓宽自己的数学知识面。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数学探究等活动,深入了解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总之,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是八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认真掌握、深入理解,并通过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数学知识面。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不小于0非正数<>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如果a>b,那么是正数;反过来,如果是正数,那么a>b;如果,那么等于0;反过来,如果等于0,那么;如果a<b,那么是负数;反过来,如果是正数,那么a<b;即>b <> >0<> 0a<b <> <0(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三. 不等式的解集: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b(或<b)①当a>0时,解为;②当0时,且b<0,则x取一切实数;当0时,且b≥0,则无解;③当a<0时, 解为;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b)第二章分解因式一. 分解因式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如果a<b,那么a-b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即:a>b <===> a-b>0 a=b <===> a-b=0 a<b <===>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三. 不等式的解集: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b)①当a>0时,解为;②当a=0时,且b<0,则x取一切实数;当a=0时,且b≥0,则无解;③当a<0时, 解为;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b)第二章 分解因式一. 分解因式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欢迎阅读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1.判定(SSS) (SAS) (ASA) (AAS) (HL直角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推论21.推论1推论22.1231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外心)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平分线。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内心)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 a-c>b-c.(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b c a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说明: 比较大小:作差法a>b <===> a-b>0 a=b <===> a-b=0 a<b <===> a-b<0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本文将介绍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平面图形、三角形、线段比例、线性方程组和二次根式等内容。
一、平面图形1.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2.三角形:根据三边关系,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根据角的关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3.多边形:指定端点后依次连线连接起来的图形。
常见的多边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4.正方形:具有四个边相等,四个角相等的特殊四边形。
二、三角形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90度的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小于90度的三角形。
4.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大于90度的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具有三个边相等的三角形。
6.等腰三角形:具有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
三、线段比例1.相似三角形:具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
2.线段的比例:给定线段AB和CD,若存在点E使得AE/EB =CE/ED成立,则称线段AB和CD成比例。
四、线性方程组1.一元一次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形如ax+b=0。
2.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或以上未知数、最高次数分别为1的多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3.边量:方程中不含未知数,只有常数项的项。
4.逐次消去法:通过将两给定方程之一的一个变量消去,使它变成一个新的方程组,在应用逐次消去法时,我们可以消去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变量。
5.唯一解:方程组中,未知数的取值只有一个,能使所有的方程都成立。
6.无解:方程组中不存在任何一个解。
7.有无穷多个解:方程组中,未知数的取值有无穷多个,能使所有的方程都成立。
五、二次根式1.平方根:非负数a的平方根是满足b²=a的非负数b。
2.平方根性质:非负数a和b的平方根满足:平方根的积等于非负数的平方根,即√(a*b)=√a * √b。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1. 判定(SSS)(SAS)(ASA)(AAS)(HL直角三角形)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四、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判定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互逆命题、互逆定理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