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叔丁基醚与叔丁基甲醚
- 格式:docx
- 大小:11.52 KB
- 文档页数: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公司地址: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银工路28号E栋楼客服热线:400-133-2688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1.1 产品标识符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甲基叔丁基醚CAS No.:1634-04-4别名:2-甲氧基-2-甲基丙烷;2-甲氧基-2-甲基丙烷;叔丁基甲基醚;2-甲氧基-甲基丙烷;叔丁基甲基醚MtBE;叔丁基甲醚;1.2 鉴别的其他方法MTBEtert-ButylmethyletherMethyltert-butylether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2 危险性概述2.1 GHS分类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经口):AcuteTox.4皮肤腐蚀/刺激:SkinIrrit.2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危害类型GHS02:易燃物; GHS07:感叹号;信号词 【危险】危险申明H225 高度易燃的液体和蒸气。
H315 引起皮肤过敏。
H303 吞下可能对健康不利.警告申明P210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RSHazard symbol(s) F;XiR-phrase(s) R11S-phrase(s) S9;S16;S242.3 其它危害物-无3 成分/组成信息3.1 物质分子式 - C5H12O分子量 - 88.154 急救措施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一般的建议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如果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在皮肤接触的情况下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请教医生。
在眼睛接触的情况下用水冲洗眼睛作为预防措施。
如果误服禁止催吐。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最重要的症状和影响,急性的和滞后的恶心,呕吐,头晕,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降低,吸入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
,有报道MTBE(叔丁基甲醚)经微粒体去甲基化代谢成为丁基乙醇和甲醛,,MTBE(叔丁基甲醚)应被视为潜在的人类致癌物),因为它增加雄性大鼠睾丸leydig间质细胞肿瘤发生几率和雌性大鼠淋巴瘤、白血病和子宫瘤的发生几率。
甲基叔丁基醚C5H12OCAS登记号:1634-04-4中文名称:甲基叔丁醚;叔丁基甲醚;MTBE;甲基-1,1-二甲基乙醚;2-甲氧基-2-甲基丙烷RTECS号:KN5250000UN编号:2398EC编号:603-181-00-X 英文名称:METHYL TERT-BUTYL ETHER;tert-Butyl methyl ether; MTBE;Methyl-1,1-dimethylethyl ether;2-Methoxy-2-methyl propane原中国危险货物编号:32084分子量:88.2化学式:C5H12O危害/接触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火灾高度易燃。
禁止明火、禁止火花和禁止吸烟。
禁止与氧化剂接触。
干粉、水成膜泡沫、泡沫、二氧化碳。
爆炸蒸气/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型电气设备和照明。
不要使用压缩空气灌装、卸料或转运。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料桶等冷却。
接触#吸入倦睡,头晕,头痛,虚弱,神志不清。
通风,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皮肤干燥,发红。
防护手套。
脱去污染的衣服,冲洗,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眼睛发红。
护目镜,或面罩。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食入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另见吸入)。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漱口,用水冲服活性炭浆,不要催吐,给予医疗护理。
泄漏处置移除全部引燃源。
尽可能将泄漏液收集在有盖的容器中。
用砂土或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并转移到安全场所。
不要冲入下水道。
个人防护用具:适用于有机气体和蒸气的过滤呼吸器。
包装与标志欧盟危险性类别:欧盟危险性类别:F符号Xi符号R:11-38S:2-9-16-24联合国危险性类别:3联合国包装类别:II中国危险性类别:第3类易燃液体中国包装类别:II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30GF1-I+II。
甲基叔丁基醚的合成烷基以取代醇类或酚类-OH中的氢原子或以与环醚上的氧原子结合的方式,可生成脂肪族醚类和芳香族醚类。
常见的脂肪族醚有单醚和混合醚、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基、乙二醇-乙醚和二乙二醇-乙醚、平平加、甲基叔丁基醚等,芳香族醚类有苯甲醚、β-萘基甲基醚、二苯甲醚等,其中生产吨位最大者要数甲基叔丁基醚。
甲基叔丁基醚(简称MTBE)是汽油添加剂醚类的主要产品,稍为次要的醚类还有甲基叔戊基醚(TAME)、乙基叔丁基醚(ETBE)、乙基叔戊基醚(TAEE)和二异丙基醚(DIPE)等。
据预测,到2000年对上述醚类的需求在30Mt/a以上。
汽油中添加上述醚类后,不仅能提高汽油的辛烷值(MTBE本身的马达辛烷值可达101,研究法辛烷值可达118),改善汽车的行车性能,而且还能降低排气中CO含量。
生产成本(达相同辛烷值汽油)仅为烷基化油的80%。
现在,MTBE除主要用作汽油添加剂外,还用来经裂解制取高纯异丁烯。
1.化学反应MTBE通常是由甲醇与异丁烯在磺化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主要副反应有:异丁烯与原料中的水分反应生成叔丁醇、甲醇脱水缩合生成二甲醚,异丁烯聚合生成二聚物或三聚物等。
生成的这些副产物会影响产品的纯度和质量,因此要控制适宜的反应条件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此外,为让磺化离子交换树脂发挥正常的催化作用,要求原料中的金属阳离子如Na+、K+、Ca2+、Mg2+等的含量小于1 ppm,不含碱性物质及游离水等。
2.合成技术分类甲醇与异丁烯之间发生的醚化反应,甲醇是烷基化原料,异丁烯是烷基化剂。
在实际生产中,常以C4混合烃作烷基化剂,其中异丁烯含量在10%~50%之间,其余为正丁烷和正丁烯等惰性组分,由于醚化反应进行得很完善,异丁烯转化率很高,反应尾气稍经分离就可得到纯度很高的正丁烯,用于有机合成或高聚物单体。
因此,按照异丁烯在MTBE装置中达到的转化率及下游配套工艺的不同,合成MTBE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见表5-3-03。
第一篇设计说明书第 1 章概述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一种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用MTBE取代四乙基铅可减少环境污染。
MTBE也是一种不腐蚀、低污染、成本低的碳四分离新手段。
iC=0.5%以下的直链丁烯用作丁裂解得到的聚合级异丁烯,供丁烯橡胶使用。
含4iC=只需要进行经过简烯氧化脱氨制丁二烯的原料。
将MTBE进行分解,所得的4单蒸馏及洗涤,即可得到99.5%的高纯度异丁烯。
MTBE作为新兴的重要的化工产品,已广泛应用在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
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开发前景。
1.1 MTBE生产的历史前景的沿革自1970 年Raycher发现醇和烯烃醚化反应后的数十年间,其有关文摘指导极少,但却有大量的专利指导了甲基叔丁基醚。
1973年意大利第一套10万吨/年的MTBE工业装置投产后,MTBE作为新兴汽油添加剂,引起了各国石油化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产量每年以54%的速度增长。
MTBE工业是当今极有前途的新兴工业之一。
1979年我国才开始研究MTBE合成工业。
1983年我国第一套500万吨/年化工型MTBE工业装置建成后,增长的速度较快,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制备MTBE的原料异丁烯的技术发展呈多样化的趋势,用一种异丁烷制异丁烯的技术生产MTBE极为理想。
总收率达95%.意大利snan公司研发了直链丁烯异构制异丁烯的新方法,MTBE增加80%.MTBE生产工艺普遍采用用酸性的离iC=在液相70~100%下通过酸性的离子交子交换树脂合成MTBE,用MeoH和4换树脂在填充床内进行。
离子交换树脂是磺化聚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共聚物。
用硫酸作催化剂合成MTBE的工艺也不是很理想。
催化剂蒸馏是当今MTBE 醚化工艺的发展方向,世界公认的MTBE生产技术元老意大利斯拉姆公司的Paret Giancalo等人对新技术作了改进,采用六块塔盘的泡罩踏,将催化剂支撑体系设计的更为合理。
1987年底用于甲醇和异丁烯摩尔为简化。
车用醚基燃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们来看一下车用醚基燃料的主要特点。
醚基燃料主要包括二甲醚(DME)、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乙基叔丁基醚(ETBE)等多种类型。
二甲醚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态液体,它燃烧时产生较少的尾气,对环境污染较小;甲基叔丁基醚和乙基叔丁基醚的燃烧特性也较好,是传统汽油的理想替代品。
醚基燃料的燃烧效率高,燃烧后不产生硫、铅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燃料。
车用醚基燃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醚基燃料不仅可以用于汽车的燃烧,还可以应用于柴油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等各种机动车辆中。
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醚基燃料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燃料之一,被广泛用于公共交通工具和货运车辆中。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车用醚基燃料有望在我国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注入新的动力。
车用醚基燃料的生产技术逐渐成熟。
醚基燃料可以通过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多种原料生产,生产成本低廉。
目前我国的醚基燃料生产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提高产能和质量,并且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使之更具竞争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醚基燃料的生产将更加环保、高效,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车用醚基燃料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汽车燃料,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燃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它与传统的汽油、柴油相比,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更低的排放污染和更绿色环保的特点。
醚基燃料是一种通过醚类化合物制造的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环氧乙烷和其他醚类化合物。
它可以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燃料中。
醚基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远远少于传统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因此备受关注。
与传统燃料相比,车用醚基燃料有许多优势。
它的燃烧效率更高,能够更充分地释放能量,使汽车行驶更加顺畅。
车用醚基燃料的燃烧排放更为清洁,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
甲基叔丁基醚国标
分子式为 C7H16O,又称丙醇甲醚、叔丁基甲醚,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淡轻的气味,具有极好的溶剂特性,能溶解于多种有机溶剂以及水。
甲基叔丁基醚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并且在常温下不易分解,耐酸碱性能也很好,但却很容易被氧化剂氧化,所以应该避免长时间接触空气。
它的燃烧性能比较弱,因此可以用作消防用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即可迅速灭火。
甲基叔丁基醚具有优良的抗菌消毒能力,可以有效抑制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因此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纺织、化妆品等行业中。
还可以用于清洁及去污,同时也可以作为溶剂,用于染料、油墨、涂料以及润滑油的生产。
甲基叔丁基醚C5H12OCAS 登记号:1634-04-4 中文名称:甲基叔丁醚; 叔丁基甲醚; MTBE; 甲基-1,1-二甲基乙醚;2-甲氧基-2-甲基丙烷RTECS号:KN5250000UN编号:2398EC编号:603-181-00-X 英文名称:METHYL TERT-BUTYL ETHER; tert-Butyl methyl ether; MTBE; Methyl-1,1-dimethylethyl ether; 2-Methoxy-2-methyl propane原中国危险货物编号:32084分子量:88.2 化学式:C5H12O危害/接触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火灾高度易燃。
禁止明火、禁止火花和禁止吸烟。
禁止与氧化剂接触。
干粉、水成膜泡沫、泡沫、二氧化碳。
爆炸蒸气/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型电气设备和照明。
不要使用压缩空气灌装、卸料或转运。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料桶等冷却。
接触# 吸入倦睡,头晕,头痛,虚弱,神志不清。
通风,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 皮肤皮肤干燥,发红。
防护手套。
脱去污染的衣服,冲洗,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 眼睛发红。
护目镜,或面罩。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 食入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另见吸入)。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漱口,用水冲服活性炭浆,不要催吐,给予医疗护理。
泄漏处置移除全部引燃源。
尽可能将泄漏液收集在有盖的容器中。
用砂土或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并转移到安全场所。
不要冲入下水道。
个人防护用具:适用于有机气体和蒸气的过滤呼吸器。
包装与标志欧盟危险性类别:欧盟危险性类别:F符号Xi符号R:11-38 S:2-9-16-24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3 联合国包装类别:II中国危险性类别:第3类易燃液体中国包装类别:II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30GF1-I+II储存耐火设备(条件)。
甲基叔丁基醚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志化学品中文名称:甲基叔丁基醚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yl-tert-butyl ether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叔丁基甲醚;甲基特丁基醚英文名称:tert-butyl methyl ether技术说明书代码:317产品代码:—企业名称:地址:邮编:企业电话号码:企业应急电话:传真:推荐用途:—限制用途:—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 类中闪点易燃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健康危害:本品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化学性肺炎。
对皮肤有刺激性。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属于有害物成分:甲基叔丁基醚含量:CAS No. 1634-04-4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甲基叔丁基醚C5H12OCAS 登记号:1634-04-4 中文名称:甲基叔丁醚; 叔丁基甲醚; MTBE; 甲基-1,1-二甲基乙醚;2-甲氧基-2-甲基丙烷RTECS号:KN5250000UN编号:2398EC编号:603-181-00-X 英文名称:METHYL TERT-BUTYL ETHER; tert-Butyl methyl ether; MTBE; Methyl-1,1-dimethylethyl ether; 2-Methoxy-2-methyl propane原中国危险货物编号:32084分子量:88.2 化学式:C5H12O危害/接触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火灾高度易燃。
禁止明火、禁止火花和禁止吸烟。
禁止与氧化剂接触。
干粉、水成膜泡沫、泡沫、二氧化碳。
爆炸蒸气/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型电气设备和照明。
不要使用压缩空气灌装、卸料或转运。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料桶等冷却。
接触# 吸入倦睡,头晕,头痛,虚弱,神志不清。
通风,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 皮肤皮肤干燥,发红。
防护手套。
脱去污染的衣服,冲洗,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 眼睛发红。
护目镜,或面罩。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 食入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另见吸入)。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漱口,用水冲服活性炭浆,不要催吐,给予医疗护理。
泄漏处置移除全部引燃源。
尽可能将泄漏液收集在有盖的容器中。
用砂土或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并转移到安全场所。
不要冲入下水道。
个人防护用具:适用于有机气体和蒸气的过滤呼吸器。
包装与标志欧盟危险性类别:欧盟危险性类别:F符号Xi符号R:11-38 S:2-9-16-24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3 联合国包装类别:II中国危险性类别:第3类易燃液体中国包装类别:II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30GF1-I+II储存耐火设备(条件)。
甲基叔丁基醚(MTBE)MSDS1.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化学性肺炎。
对皮肤有刺激性。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3030mg/kg(大鼠经口);>7500mg/kg(兔经皮);LC50850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有危险。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4.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5.环境标准:美国车间卫生标准 144mg/m3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工作毕,淋浴更衣。
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USP[467]有机挥发性杂质残留溶剂限度Ⅰ级需避免的溶剂已知人体实验致癌物质;强烈疑似人体实验致癌物质;环境危害物质Ⅱ级需被限制的溶剂动物实验非生殖毒性(遗传);动物实验致癌物质或其它可能的非可逆致病因子;产生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其它疑似重大但可逆毒性Ⅲ级具有低潜在毒性溶剂对人体存在低毒性溶剂;无人体摄入量规定(注:Ⅲ级残留溶剂PDEs上限为≥50mg/天)表1 Ⅰ级残留溶剂溶剂浓度限度(ppm)不良反应苯 2 致癌物四氯化碳 4 中毒和外周脑组织损害1,2-二氯乙烷 5 中毒1,1-二氯乙烷8 中毒1,1,1-三氯乙烷1500 环境危害Ⅱ级残留溶剂表2 Ⅱ级残留溶剂溶剂PDE(mg/天)浓度限度(ppm)乙腈Acetonitrile 4.1 410氯苯Chlorobenzene 3.6 360氯仿Chloroform0.6 60环己烷Cyclohexane38.8 38801,2-二氯乙烯1,2-Dichloroethene18.7 18701,2-二甲氧乙烷 1.0 100N,N-二甲基乙酰胺N,N-Dimethylacetamide10.9 1090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8.8 8801,4-二氧六环1,4-Dioxane3.8 3802-乙氧基乙醇 1.6 160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6.2 620甲酰胺Formamide 2.2 220己烷Hexane 2.9 290甲醇Methanol30.0 30002-甲氧基乙醇0.5 50甲基丁基(甲)酮0.5 502-己酮甲基环己烷11.8 1180二氯甲烷 6.0 600N-甲基吡咯烷酮 5.3 530硝酸甲烷0.5 50吡啶 2.0 200环丁砜 1.6 160四氢呋喃7.2 7201,2,3,4-四氢化萘 1.0 100甲苯8.9 890三氯乙烯0.8 80二甲苯* 21.7 2170 *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Ⅲ级残留溶剂表3 Ⅲ级残留溶剂(GMP或其它原料药、赋形剂和药物制剂质量标准规定)醋酸Acetic acid 庚烷Heptane丙酮Acetone 乙酸异丁酯苯甲醚乙酸异丙酯正丁醇乙酸甲酯2-丁醇3-甲基-1-丁醇乙酸丁酯甲基乙基酮叔丁基甲基醚甲基异丁基酮异丙基苯2-甲基-1-丙醇二甲基亚砜戊烷乙醇1-戊醇乙酸乙酯1-丙醇乙醚2-丙醇甲酸乙酯乙酸丙酯甲酸表4 其它残留溶剂(缺乏足够的毒物学方面的资料)1,1-二乙氧基丙烷甲基异丙基酮1,1-二甲氧基甲烷甲基四氢呋喃2,2-二甲氧基丙烷溶剂己烷异辛烷三氯醋酸异丙醚三氟醋酸除另有规定外,样品中残留的有机挥发性杂质不得超过下表中规定限度:有机挥发性杂质限度(μg/g)氯仿601,4-二氧杂环己烷380二氯甲烷600三氯乙烷80附录1 本章节所述残留溶剂表溶剂别名化学结构式级别醋酸乙酸CH3COOH Ⅲ级CH3COCH3 Ⅲ级丙酮2-丙酮,丙醛-2-酮乙腈CH3CN Ⅱ级苯甲醚甲氧基苯Ⅲ级苯安息油Ⅰ级1-丁醇正丁醇,丁基-1-CH3(CH2)3OH Ⅲ级醇CH3CH2CH(OH)CH3 Ⅲ级2-丁醇2-丁基醇,丁基-2-醇醋酸丁酯醋酸丁基醚CH3COO(CH2)3CH3 Ⅲ级叔丁基甲基醚2-甲氧基-2-甲基(CH3)3COCH3 Ⅲ级丙烷四氯化碳四氯甲烷CCl4 Ⅰ级氯苯Ⅱ级氯仿三氯甲烷CHCl3 Ⅱ级枯烯异丙基苯,(1-甲Ⅲ级基乙基)苯环己烷Ⅱ级1,2-二氯乙烷均二氯乙烷CH2ClCH2Cl Ⅰ级1,1-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H2C=CCl2 Ⅰ级1,2-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烯ClHC=CHCl Ⅱ级1,2-二甲氧基乙二甲基溶纤剂H3COCH2CH2OCH3 Ⅱ级烷DMA CH3CON(CH3)2 Ⅱ级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DMF HCON(CH3)2 Ⅱ级胺二甲亚砜DMSO (CH3)2SO Ⅲ级Ⅱ级1,4-二氧杂环己烷乙醇CH3CH2OH Ⅲ级2-乙氧基乙醇溶纤剂CH3CH2OCH2CH2OH Ⅱ级醋酸乙酯CH3COOCH2CH3 Ⅲ级乙二醇1,2-二羟基乙烷HOCH2CH2OH Ⅱ级乙醚二乙基醚CH3CH2OCH2CH3 Ⅲ级甲酸乙酯HCOOCH2CH3 Ⅲ级甲酰胺HCONH2 Ⅱ级甲酸HCOOH Ⅲ级庚烷正庚烷CH3(CH2)5CH3 Ⅲ级己烷正己烷CH3(CH2)4CH3 Ⅱ级醋酸异丁酯CH3COOCH2CH(CH3)2 Ⅲ级醋酸异丙酯CH3COOCH(CH3)2 Ⅲ级甲醇CH3OH Ⅱ级2-甲氧基乙醇甲基溶纤剂CH3OCH2CH2OH Ⅱ级醋酸甲酯CH3COOCH3 Ⅲ级3-甲基-1-丁醇异戊基醇(CH3)2CHCH2CH2OH Ⅲ级甲基丁基(甲)酮2-己酮CH3(CH2)3COCH3 Ⅱ级甲基环己烷Ⅱ级二氯甲烷CH2Cl2 Ⅱ级甲基乙基(甲)酮2-丁酮CH3CH2COCH3 Ⅲ级甲基异丁基(甲)MIBK CH3COCH2CH(CH3)2 Ⅲ级酮2-甲基-1-丙醇异丁基醇(CH3)2CHCH2OH Ⅲ级Ⅱ级N-甲基吡咯烷酮1-甲基-2-吡咯烷酮硝基甲烷CH3NO2 Ⅱ级戊烷正戊烷CH3(CH2)3CH3 Ⅲ级1-戊醇CH3CH2CH2OH Ⅲ级2-戊醇(CH3)2CHOH Ⅲ级醋酸丙酯CH3COOCH2CH2CH3 Ⅲ级吡啶Ⅱ级Ⅱ级环丁砜四氢噻吩1,1-二氧化物四氢呋喃环氧戊烷Ⅱ级Ⅱ级1,2,3,4-四氢化萘甲苯Ⅱ级1,1,1-三氯乙烷甲基氯仿CH3CCl3 Ⅰ级三氯乙烯1,1,2-三氯乙烯HClC=CCl2 Ⅱ级二甲苯* Ⅱ级*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EP残留溶剂表一.第一类残留溶剂溶剂极限浓度(ppm)涉及苯 2 致癌物质四氯化碳 4 有毒、对环境有害的1,2-二氯乙烷 5 有毒1,1-二氯乙烷8 有毒1,1,1-三氯乙烷1500 环境表二第二类残留溶剂溶剂PDE(mg/天)浓度极限(ppm)乙腈 4.1 410氯苯 3.6 360氯仿0.6 60环己烷38.8 3380 1,2-二氯乙烷18.7 18701,2-二甲氧基乙烷 1.0 100N,N-二甲基乙酰胺10.9 1090N,N-二甲基甲酰胺8.8 8801,4-二氧杂环己烷 3.8 380 2-乙氧基乙醇 1.6 160 乙二醇 6.2 620甲酰胺 2.2 220己烷 2.9 290甲醇30.0 3000 2-甲氧基乙醇0.5 50甲基丁基酮0.5 50甲基环己烷11.8 1180二氯甲烷 6.0 600 N-甲基吡咯烷酮 5.3 530硝基甲烷0.5 50 吡啶 2.0 200环丁砜 1.6 160四氢呋喃7.2 720四氢化奈 1.0 100 甲苯8.9 890 三氯乙烯0.8 80二甲苯* 21.7 2170 *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表三第三类残留溶剂(在药品、辅料、药物制剂中受到GMP或其它质量要求的限制)乙酸庚烷丙酮乙酸异丁酯苯甲醚乙酸异丙酯1-丁醇乙酸甲酯2-丁醇3-甲基-1-丁醇乙酸丁酯甲乙酮叔-丁基甲基醚甲异丁酮异丙基苯2-甲基-1-丙醇二甲基亚砜戊烷乙醇1-戊醇乙酸乙酯1-丙醇乙醚2-丙醇甲酸乙酯乙酸丙酯甲酸表四其它残留溶剂(没有充分毒物学数据)1,1-二乙氧基丙烷甲异丁酮1,1-二甲氧基甲烷甲基四氢呋喃2,2-二甲氧基丙烷溶剂已烷异辛烷三氯乙酸异丙醚三氟乙酸附录1 标准中所列的溶剂清单溶剂别名结构分类乙酸醋酸CH3COOH 第三类丙酮2-丙酮CH3COCH3第三类乙腈CH3CN 第二类苯甲醚茴香醚第三类苯安息油第一类1-丁醇丁-1-醇CH3(CH2)3OH 第三类2-丁醇丁-2-醇CH3CH2CH(OH)CH3第三类乙酸丁酯醋酸丁酯CH3CO(CH2)3CH3第三类叔丁基甲醚2-甲氧基-2-甲基(CH3)3COCH3第三类四氯化碳四氯甲烷CCl4第一类氯苯第二类氯仿CHCl3第二类异丙基苯异丙苯(1-甲基乙基)苯第三类环己烷环己胺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烯CH2ClCH2Cl 第一类1,1-二氯乙烷偏二氯乙烯H2C=CCl2第一类二氯乙烯二氯乙炔ClHC=CHCl 第二类二氯甲烷亚甲基氯CH2Cl21,2-乙二醇二甲醚H3COCH2CH2OCH3第二类NN-二甲基乙酰胺DMA CH3CON(CH3)2第二类NN-二甲基甲酰胺DMF HCON(CH3)2第二类二甲基亚砜DMSO HCON(CH3)2第三类1,4-二氧六环(1,4)二恶烷第二类乙醇CH3CH2OH 第三类二乙氧基乙醇溶纤剂CH3CH2OCH2CH2OH乙酸乙酯醋酸乙酯CH3COOCH2CH3第三类乙二醇1,2-乙二醇HOCH2CH2OH 第二类乙醚二乙醚CH3CH2OCH2CH3第三类甲酸乙酯HCOOCH2CH3第三类甲酰胺HCONH2第二类甲酸HCONH2第三类庚烷n-庚烷CH3(CH2)4CH3第三类正己烷n -正己烷CH3(CH2)4CH3第二类乙酸异丁酯醋酸异丁酯CH3COOCH2CH(CH3)2第三类乙酸异丙酯醋酸异丙酯CH3COOCH(CH3)2第三类甲醇CH3OH二甲醚CH3OCH2CH2OH 第二类乙酸甲酯醋酸甲酯CH3COOCH3第三类异戊醇3-甲基-1-丁醇(CH3)2CHCH2CH2OH 第三类甲丁酮2-己酮CH3(CH2)3COCH3第二类甲基环己烷环己基甲烷第二类丁酮2-丁酮 MEK CH3CH2COCH3第三类丙酮醛MIBK CH3COCH2CH(CH3)2第三类2-甲基-1-丙醇异丁醇(CH3)2CHCH2OH 第三类N-甲基吡咯烷酮第二类硝基甲烷CH3NO2第二类戊烷n-戊烷CH3(CH2)3CH3第三类正戊醇戊乙醇CH3(CH2)3CH2OH 第三类丙醇丙-1-醇CH3CH2CH2OH 第三类2-丙醇丙-2-醇(CH3)2CHOH 第三类丙基乙酸丙基醋酸CH3COOCH2CH2CH3第三类吡啶第二类环丁砜四亚甲基亚砜第二类四氢呋喃氧杂环戊烷第二类四氢萘1,2,3,4-四氢萘第二类甲苯第二类1,1,1-三氯乙烷CH3CCl3第一类1,1,2-三氯乙烯HClC=CCl2第二类二甲苯* 第二类*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限度标准一览表:药物中常见残留溶剂及其限度溶剂名称PDE值 (mg/天)限度(%)溶剂名称PDE值 (mg/天)限度(%)第一类溶剂(应该避免使用)第三类溶剂(GMP或其他质量要求限制使用)苯0.0 0.0002 醋酸50.0 0.5 四氯化碳0.0 0.0004 丙酮50.0 0.5 1, 2-二氯乙烷0.1 0.0005 甲氧基苯50.0 0.5CP限度标准一览表:。
甲基叔丁基醚质量标准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燃料添加剂、溶剂和化工原料等领域。
由于其在燃料中的添加具有增加辛烷值、降低尾气排放、改善燃烧效率等优点,因此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保证甲基叔丁基醚的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以确保其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首先,甲基叔丁基醚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纯度和杂质等方面。
在物理性质方面,需要对其外观、溶解性、密度、沸点、熔点等进行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符合生产和使用的要求。
在化学性质方面,需要对其稳定性、反应性、腐蚀性等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危险。
其次,甲基叔丁基醚的质量标准还包括了纯度和杂质的要求。
在纯度方面,需要对其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规定,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同时,还需要对其可能存在的杂质进行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不会对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造成影响。
此外,甲基叔丁基醚的质量标准还需要考虑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需要对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物、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对其使用条件和限制进行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甲基叔丁基醚的质量标准是保证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环保的重要手段。
只有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要求,才能保证其在燃料添加剂、溶剂和化工原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同时,也能保障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要求得到满足。
因此,各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都应当严格执行甲基叔丁基醚的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
甲基叔丁基醚与叔丁基甲醚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是两种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但在许多应用中存在着不同的用途和作用。
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具有独特的气味。
它的化学式为C5H12O,分子量为88.15 g/mol。
MTBE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能,是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可用于汽油、涂料、溶剂等行业中。
在汽油行业,MTBE作为清洗剂和燃烧增效剂使用,能大幅降低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在涂料和溶剂行业,MTBE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挥发性,可用于增稠剂、稀释剂、清洗剂等方面。
与其他有机溶剂相比,MTBE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较小。
叔丁基甲醚(TBA)是一种透明无色液体,具有蒸馏汽油的特异味道。
化学式为C5H12O,分子量为88.15 g/mol,与MTBE完全相同。
然而,TBA的用途并不像MTBE那样广泛。
通常,TBA是从MTBE制备得到的副产物,可以作为清洗剂、活化剂、防腐剂、农药中间体等方面使用。
在一些研究中,TBA还可以用于提取某些天然物质,如某些植物中的芳香化合物。
尽管MTBE和TBA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分子量,但它们在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上存在差异。
MTBE的氧原子在分子中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而TBA的氧原子是与叔丁基的碳原子相连的。
这种差异导致MTBE具有较高的泡点和较低的燃点,而TBA则具有较低的泡点和较高的燃点。
此外,由于MTBE的耐溶性和揮發性较强,因此在处理MTBE污染时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方法。
总体而言,MTBE和TBA是两种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MTBE 在汽油、涂料、溶剂等行业中应用广泛,而TBA则常常作为副产物出现,并用于清洗剂、防腐剂及某些天然物质的提取等方面。
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MTBE和TBA的应用场合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和减少环境风险。
叔丁基甲基醚与甲基叔丁基醚的区别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叔丁基甲基醚的分子式为C5H12O,分子中含有一个叔丁基基团和一个甲基基团,而甲基叔丁基醚的分子式为C5H12O,分子中则含有一个甲基基团和一个叔丁基基团。
这两种化合物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基团的位置不同。
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的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叔丁基甲基醚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如醇类、醚类和酯类溶剂。
它的密度为0.74 g/cm³,沸点为82-84℃,相对分子质量为88.15。
而甲基叔丁基醚也是一种无色液体,但它的气味较为刺激,可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如醇类、醚类和酯类溶剂。
它的密度为0.73 g/cm³,沸点为69-70℃,相对分子质量为88.15。
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化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都属于醚类化合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活性。
它们可以与酸酐进行酯化反应,与醇类发生缩合反应,与氯化亚砜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等。
但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质。
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在应用上也有一些差异。
叔丁基甲基醚常用作溶剂和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醇类和酸酐的溶剂,也可以用于催化剂的载体。
而甲基叔丁基醚则常用于有机合成中的取代反应和缩合反应,例如用于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和酯类化合物的制备等。
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化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来说,了解这两种化合物的区别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设计和合成规划。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叔丁基甲基醚和甲基叔丁基醚有更全面的了解。
甲基叔丁基醚(MTBE)与叔丁基甲醚(TAME)
引言
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叔丁基甲醚(TAME)是两种常用的甲基化剂,常用于增加汽油的辛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在燃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一、甲基叔丁基醚(MTBE)
1.1 基本性质
甲基叔丁基醚(CH3OC(CH3)3)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较高的辛烷值以及良好的混溶性。
其主要性质如下: - 分子式:CH3OC(CH3)3 - 分子量:88.15 g/mol - 熔点:-109 ℃ - 沸点:55 ℃ - 闪点:-20 ℃
1.2 合成方法
甲基叔丁基醚的合成通常采用甲醇和叔丁基醇为原料,通过酸催化下的醇醚交换反应进行。
具体反应如下:
CH3OH + (CH3)3COH → CH3OC(CH3)3 + H2O
该合成方法操作简单,产率较高,是工业上常用的生产方法。
1.3 应用领域
甲基叔丁基醚作为一种优质的燃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汽油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 1. 提高辛烷值:甲基叔丁基醚能够提高汽油燃烧的抗爆性能,有效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提高车辆的动力输出。
2. 抗积碳:甲基叔丁基醚可有效降低汽油中的积碳产生,减少发动机积碳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3. 降低排放:甲基叔丁基醚能够促进燃烧的完全进行,减少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二、叔丁基甲醚(TAME)
2.1 基本性质
叔丁基甲醚((CH3)3COCH3)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较高的辛烷值和氧含量,是一
种优良的燃料添加剂。
其主要性质如下: - 分子式:(CH3)3COCH3 - 分子量:
88.15 g/mol - 熔点:-99 ℃ - 沸点:77 ℃ - 闪点:-15 ℃
2.2 合成方法
叔丁基甲醚的合成通常采用叔丁基醇和甲醇为原料,通过酸催化下的醇醚交换反应进行。
具体反应如下:
(CH3)3COH + CH3OH → (CH3)3COCH3 + H2O
这种合成方法操作简单,产率较高,是工业上常用的生产方法。
2.3 应用领域
叔丁基甲醚作为一种重要的燃料添加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应用: 1. 提高辛烷值:叔丁基甲醚能够提高汽油的辛烷值,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爆震现象,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2. 降低尾气排放:叔丁基甲醚能够促使汽油中的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尾气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降低环境污染。
3. 减少沉积:叔丁基甲醚的添加能够减少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降低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和堵塞。
三、甲基叔丁基醚与叔丁基甲醚的比较
3.1 化学结构比较
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在化学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甲基叔丁基醚的结构中氧原子与甲基相连,而叔丁基甲醚的结构中氧原子与叔丁基相连。
3.2 辛烷值比较
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的辛烷值分别为118和116,甲基叔丁基醚较叔丁基甲
醚稍高。
3.3 混溶性比较
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在常温下均与汽油有良好的混溶性,可以与汽油充分混合,提高其运动性能。
3.4 抗爆震性比较
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作为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汽油的抗爆震性能,降低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
结论
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作为燃料添加剂在汽油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它们能够提高汽油的辛烷值,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有害排放,减少尾气污染,对环境和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的合成方法简单可行,产量高,是工业上常用的生产方法。
因此,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基甲醚在石油燃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Mayer, A. C.; et al. Effect of MTBE and TAME Addition on Exhaust Emissions of Gasoline Vehicl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33 (18): 3187–3194. 2. Keepin R.J.;U.S. Patent No. 4,355,060. 198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