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设计实例
- 格式:docx
- 大小:11.34 KB
- 文档页数:2
大气颗粒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颗粒物的概念、分类及其来源。
2. 使学生掌握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影响,如雾霾、酸雨等。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颗粒物监测与控制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颗粒物污染案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的大气颗粒物控制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他们探索大气科学领域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减少大气颗粒物排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但对大气颗粒物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环境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颗粒物基本概念:介绍大气颗粒物的定义、分类及主要特性,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
2. 大气颗粒物来源与环境影响: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迁移规律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三节的内容。
3. 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讲解大气颗粒物的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及数据处理,对应教材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4. 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介绍大气颗粒物的控制策略、技术及其效果评价,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案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结合教材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大气颗粒物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大气颗粒物来源与环境影响第三课时: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第四课时: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第五课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大气颗粒物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标题问题某燃煤采暖锅炉烟气除尘系统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安定本能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常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常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调,培养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三、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SZL4—13型,共4台设计耗煤量:600kg/h(台)排烟温度:160℃尺度状态下烟气密度:1.34kg/m³空气过剩系数:α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成燃烧成分的比例:16%烟气在锅炉出口前阻力:800Pa冬季室外空气温度:-1℃尺度状态下空气含水按/m³烟气其他性质按空气计算煤的工业阐发值:C Y=68% H Y=4% S Y =1% O Y=5%N Y=1% W Y=6% A Y=15% V Y=13%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尺度〔GB 13271-2001〕中二类区尺度执行。
尺度状态下烟尘浓度排放尺度:200mg/m³尺度状态下二氧化硫排放尺度:900mg/m³净化系统安插场地为锅炉房北侧15m以内。
四、设计计算1、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⑴尺度状态下理论空气量Q’a Y+5.56 H Y +0.7 S Y -0.7 O Y〕〔m³/kg〕式中 C Y, H Y, S Y, O Y——别离为煤中各元素所含的质量分数。
Q’a = ×××××0.05)= 6.97〔m³/kg〕⑵尺度状态下理论烟气量〔设空气含湿量/m³Q’s=1.867〔C Y+0.375 S Y〕+11.2 H Y+1.24 W Y+0.016 Q’a +0.79 Q’a +0.8 N Y〔m³/kg〕式中 Q’a——尺度状态下理论空气量,m³/kg;W Y——煤中水分的质量分数;N Y—— N 元素在煤中的质量分数。
大气颗粒污染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定义、来源及分类;2. 使学生了解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治理政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颗粒污染物相关数据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措施;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气颗粒污染物治理的意愿;2.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自觉减少污染物排放;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可能对大气颗粒污染物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颗粒污染物基本概念- 定义与分类- 来源与分布2. 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危害- 环境影响- 人体健康危害3. 我国大气颗粒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治理政策- 排放标准- 治理措施及成效4. 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数据分析- 监测方法与技术- 数据整理与分析5. 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措施- 个人环保行为- 社会治理策略6. 实践活动:大气颗粒污染物实验- 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步骤与操作- 结果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颗粒污染物基本概念、来源与分类第二课时: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危害、我国排放标准与治理政策第三课时: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数据分析第四课时: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措施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大气颗粒污染物实验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设计实例
颗粒污染物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此,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就应运而生,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颗粒污染物的认知并掌握对于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控制方法。
今天,我们将对一份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设计实例进行详细的解析。
课程名称:颗粒污染物控制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数:64学时
课程目标:
1. 学习颗粒污染物的相关知识以及颗粒污染物的来源和
影响。
2. 掌握颗粒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
3. 知晓常
见的减少颗粒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与设备。
4. 了解颗粒污染物
治理措施的方法和效果,并掌握其实现技术。
课程内容:
1. 颗粒污染物概述:颗粒污染物的基本概念,颗粒污染
物的来源和危害以及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
2. 颗
粒污染物监测技术:颗粒污染物的主要监测方法,颗粒物的监测技术的原理,颗粒物的测量标准等。
3. 颗粒污染物排放控制:国内外大气污染的情况,颗粒物排放的途径以及常见的减
排措施和设备。
4. 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颗粒物治理措施的
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掌握一些实际运用的技术方法。
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1. 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实验课程
贯穿全学期,包括颗粒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措施的实验等。
2. 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考试和实验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其中平时成绩的占比为30%,考试占比为40%,实验成绩占比为30%。
本课程设计实例的特点:
1. 课程内容全面:本课程涵盖了颗粒污染物的概述,监
测技术,排放控制以及治理技术,并结合实验模拟实际环境,考虑到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需求。
2. 教学方法多样化:本课程
采用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于颗粒污染物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考核方式合理: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颗粒污染物的知识。
总之,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也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设计一个优秀的颗粒污染物控制课程,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应用出发,以多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颗粒污染物的来源和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