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工厂化生产金针菇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3.04 KB
- 文档页数:4
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的优点,总结了其具体的栽培技术,包括制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及催蕾、适时开袋、再生菇培养、采收与销售等内容,为实现金针菇高产和优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金针菇是常见的食用菌产品之一,具有菌柄脆嫩、菌盖黏滑、味道鲜美等特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尤以赖氨酸、精氨酸含量最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
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提升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在各地迅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
制约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成败的主要因素除了原料、气候、环境及销售渠道等因素外,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而决定产量的关键环节是栽培过程中采用了再生法栽培技术。
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现将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优点再生法与直生法(常规栽培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制袋及发菌管理方法全部一致的条件下,再生法出菇具有明显的高产、优质的特点,产品的商品性大大提高,产量较直生法提高约26.5%,商品价值提高约35%,不足之处是生产周期增加了8 d时间,生产用工、用电成本略微增加(每袋约增加成本0.1元)。
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相比普通栽培方法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产品色泽一致,菌柄粗细均匀,长度基本一致,商品价值高。
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是金针菇栽培技术的一项创新,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金针菇在菌柄基部上能产生二次分枝的再生特性,利用工厂化栽培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灵活可控的特性,设法抑制头茬菇蕾的生长,促进菌柄基部的二次分化,产生大量的再生菇蕾,从而提高金针菇产量和质量。
2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2.1制袋配方①:棉籽壳70%,麸皮28%,碳酸氢钙1%,石灰1%;配方②:棉籽壳35%,玉米芯35%,麸皮28%,碳酸氢钙1%,石灰1%。
金针菇工厂化种植关键技术1.背景金针菇是一种高度营养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金针菇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金针菇种植模式以农家小作坊为主,收益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工厂化种植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金针菇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金针菇工厂化种植的关键技术。
2.土壤条件金针菇的生产需要选用优质耕地,土质疏松肥沃、富有机质、水分充足,地下水位于土壤深度1.5米以内的土地。
同时,土壤的pH值应控制在6.0-7.0之间,以利于金针菇的生长发育和高产。
3.菌种选用选择优质金针菇幼体,经过无菌处理后进行培养。
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70%-80%之间,通风不宜过大。
更换光照强度适中的光源,可以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4.基质制备金针菇的培养基质通常以玉米秸秆、麦秸、稻草等为主,再加上适量的蘑菇渣、菜籽饼等有机物质。
在基质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消毒杀菌,保证无害菌和病原菌的存在。
另外,基质的湿度也需要严格控制,过高会导致霉菌的大量繁殖,过低又会阻碍菌株的生长发育。
5.菌种接种菌株的培育好后,需要将其接种到基质中。
将培育好的金针菇菌丝均匀地撒到基质上,然后再将基质盖好,处置区域内的温湿度要求如上。
接种后,逐渐增大通风、降低湿度、提高温度,以刺激金针菇的生长。
6.环境调控金针菇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
在培育过程中,需要控制气温、湿度、通风、环境污染等条件。
适宜的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不得低于70%,通风量要根据基质的含水量和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控制。
同时,要定期清理环境卫生,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7.施肥管理金针菇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适时适量的施肥。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调整肥料中的氮、磷、钾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
8.采摘处理金针菇的采收时间一般在菌盖平展,菌质细嫩,带有星点的时候。
金针菇工厂化周年生产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指利用工业技术控制温、湿、光、气等环境要素,使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于人工环境,从而实现食用菌生产周年化的食用菌生产模式。
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周年生产是食用菌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厂化周年生产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可以实现周年生产,特别是在季节性栽培不能进行时获获取高额利润。
同时工厂化生产具有优越的生产条件,可以为市场提供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安全卫生品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
工厂化栽培还具有资金密集化、技术密集化和人才密集化得特点。
在发达国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比例已高达90%。
而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则刚刚起步,近年来,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年均增速在12%-15%左右。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已从2006年的47家增加到2009年的246家。
全国工厂化生产总量40多万吨,占全国年总产量1827万吨的2.2%,产值40多亿元。
据推测,我国工厂化生产企业如每年按30%递增,在2013年将达到1000家,日生产能力将达5000吨,年总产量将达182万吨,产值可达200亿元。
金针菇是目前工厂化生产开发最为成功的木腐型食用菌,这一技术最早由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开发成功,利用各种自动化控制设备形成一整套周年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的体系。
后来逐渐扩展到我国台湾省、韩国及我国内地。
目前国内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主要有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和内地企业三种经营类型,工厂化金针菇生产量占我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60%以上。
工厂化周年生产金针菇主要有塑料袋栽培和塑料瓶栽培两种生产模式,两种模式并存。
塑料袋栽培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也较塑料瓶栽培稍差,前期投资较小,但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目前有存在的市场空间;塑料瓶栽培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但前期投资巨大。
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一)工厂化生产的设施与设备与传统生产金针菇相比,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生产设施建设和生产设备购置。
2014.09菌菇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4.5蔓枯病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茎蔓,在茎节处形成初为水浸状的深绿色斑,以后变成灰白至浅红褐色不规则坏死大斑,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乳白至红褐色流胶,有时病菌沿瓜柄或瓜蒂侵染致瓜果逐渐呈水浸状褐色坏死,最后腐烂,在病瓜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
2)药剂防治。
发现病株可用40%多福复活一号800倍液或56%甲硫·噁霉灵800倍液7天喷施1次,视病情变化共喷2~3次。
还可用敌克松原粉或70%纯品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涂抹病部治疗。
4.6霜霉病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片上有淡黄色边缘不清晰的病斑,以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多角形大病斑,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遍及全叶,使叶片干枯。
2)药剂防治。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百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进行交替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4.7细菌性叶斑病1)发病症状。
子叶染病,在子叶上可见圆形至不规则形浅黄褐色、半透明点状病斑,真叶染病,叶片上现水浸状小点,病斑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有时叶背面溢有黄白色菌脓,后期病叶干枯,呈黄褐色,病斑易开裂脱落。
茎、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凹陷斑,果实表面病斑处易溃烂裂口。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800倍液及时喷药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8蚜虫1)危害特点。
成蚜和若蚜群居于植株生长点、嫩叶背面、嫩茎上吸食汁液,造成叶片皱褶、卷缩不长。
危害严重时,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开花坐果延迟,果实变小,含糖量降低,而且瓜蚜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
2)药剂防治。
危害初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啶虫脒800倍液或5%氯氰菊酯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喷药时须注意主要喷叶片背面。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主要是反季节栽培,其实际意义就是为了提高栽培者的经济效益。
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金针菇,就必须遵循金针菇生长的规律,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一、制冷设备(日产250kg金针菇所需设备为例)1、接种室。
30㎡,3P空调一台。
2、培养室。
90㎡,10P制泠机组一台。
3、催蕾室。
60㎡,7.5P制泠机组一台。
4、抑制室。
60㎡,7.5P制泠机组一台。
5、出菇室。
100㎡,10P制泠机组一台。
以上温室上下四周都需要安装7-10cm泡沫彩钢板保温以便于消毒清洗,培养室、催蕾室、抑制室等用木材或不锈钢制成5-7层培养架,宽0.8m,长视温室而定,层距0.4m,架距0.5m。
出菇室制成4层培养架,宽0.8m,层距0.5-0.6m,架距0.5m,这样能充分利用制冷设备。
温室上方中间各安一台轴流式风机,内连接分风桶,下方平地面前后或左右每隔一米开一个直经0.2m的孔。
二、常规设备拌料机、装袋机、灭菌灶、周转筐等三、原材料棉籽壳、石膏粉、白糖、石灰、玉米粉、菜籽饼、折角袋、橡筋、大颈圈等四、栽培技术1、培养料配方(%)棉籽壳77、石膏粉1、白糖1、石灰2-3、玉米粉18、菜籽饼5 (没有菜籽饼可增加同量玉米粉)。
石灰气温低时少用,气温高时多用。
含水量65%。
2、拌料装袋(23cm*30cm折角袋 1000袋计算)称取(公斤)棉籽壳640、石膏粉18、白糖18、石灰54、玉米粉125、菜籽饼45、水1080,将原料拌均匀及时装袋,套上大颈圈,中间打孔插入直经2cmPVC管双层报纸橡筋封口,灭菌温度达100℃保持12小时,闷锅6-8小时及时搬入接种室冷却。
3、接种料温度降至30℃内,先将接种室连同菌袋喷洒克霉灵消毒,30分钟后接种,去掉封口报纸,拔出PVC管,将菌种拔入孔中并盖满料面,再双层报纸橡筋封口,接种完成后及时搬入培养室。
4、菌丝培养培养室温度16-18℃,每天换气2次,每次30-60分钟。
白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最近几年来,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在各地迅速进展,并形成了两种栽培模式:一是以塑料袋为栽培容器的袋栽,以福建省为代表;二是以塑料瓶为栽培容器的瓶栽,以台湾省为代表。
目前国内要紧以第一种为主,大多厂家采纳再生法栽培。
采纳再生法栽培的白金针菇鲜菇菌盖、菌柄和基部色泽完全一致,菌柄粗细均匀,长度大体一致,成品率高,商品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1],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库房结构及制冷设备配置库房结构库房要求相对独立,各冷库排列于中间过道为宜,库门开于过道,过道自然形成缓冲间,减小空气互换时外界与栽培冷库内的温差。
菌丝培育库面积以60㎡为宜,出菇库面积以40㎡为宜,培育库与出菇库个数比为4:3,总面积比为2:1。
制冷设备配置 240 m3培育库,160 m3出菇库每库配 kw制冷机1台,冷风机2台。
2 要紧生产设施包括栽培架,灭菌框,推车,高压锅,常压灶,锅炉,破碎机,拌料机等。
栽培架培育库栽培架8层,层间距40 ㎝,出菇库栽培架7层,层间距45㎝,第一层离地50㎝以上。
灭菌框、推车灭菌框可装菌袋16袋,推车可装菌框10框。
高压锅、常压灶、锅炉高压锅、常压灶由锅炉提供蒸汽,每灶可装菌框250框(即4000袋),锅炉以上为宜。
拌料机、破碎机拌料机以每料150袋为宜,颗粒粗的培育料需预先用破碎机进行破碎。
3 菌种选择与制作菌种选择白金针菇880一、8903等抗病性强,产量高,朵型好,基部绒毛少的品种。
母种制作配方:①PDA培育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18~23g,水1000ml,pH自然;②改良PDA培育基Ⅰ:PDA培育基+干松针50g或麸皮50g;③改良PDA培育基Ⅱ:PDA培育基+蛋白胨1g、硫酸镁、磷酸二氢钾1g、VB1 2片或VB2 2片。
配方①用于菌种保藏,配方②用于菌种活化,配方③用于菌种生产。
按常规方式配制,称量,煮汁,过滤,溶化,分装,塞棉花,灭菌,排斜面,无菌查验。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是采用现代工业设施和人工模拟金针菇生态环境条件,实施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控制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市场理念经营农业。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利用空调设备及自动化装置用塑料瓶栽培金针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实现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国内始于八十年代,九四年开始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传的工厂化生产栽培工艺。
一、根据场地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生产厂房采用封闭式厂房,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带保温的彩钢板厂房。
周围要求无工业三废、禽畜养殖场、垃圾置放场及其它污染源;生产用水符合城市居民饮用水标准。
根据生产布局一般分为五个区域,一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是厂区洁净度最高的区域;二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三区为搔菌、出菇、包装区,对环境整体要求较高;四区为操作(装料、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别要求;五区为原料堆放场、下脚料处理区域,是灰尘和杂菌较多的区域。
根据日生产量和不同品种,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对各区域制订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人员流动要求。
最主要是出菇房的调控,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置,保温降温设备,保湿降湿设备,光线的调节设备等,菇房的屋顶及四周墙壁要光洁坚实,地面采用隔热处理,除了通风以外,不留任何缝隙,以方便清扫消毒。
菇房要求相对独立,各冷库排列于中间过道为宜,房门开于过道,这样过道便形成缓冲间,减少空气交换时外界与菇房的温度。
中间通道一般为2米以上,以便通行。
根据生产规模、管理技术合理安排。
出菇房一般在60平方米以内。
二、金针菇特性及其生产条件: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喜湿性菌类,菌丝生长适温18-22℃,菇蕾形成时适温10℃左右,子实体生长适温5-8℃,其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出菇温度亦比黄色金针菇低,发菌不充分则不易出菇,要求多通风,抗病能力比较弱。
所以对栽培设施和管理要求比较高。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其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环境可控的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流水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发展较早的上海、北京、广东继续保持领先外,江苏、福建、山东及东北等地区也后来居上,成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基地。
目前我国工厂化生产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双孢蘑菇、白灵菇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配套的设备生产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生产的设备包括全自动灭菌设备、整套生产流水线、液体菌种设备、空气调节设备、加湿设备、净化设备和控制系统,为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食用菌生产设备整体上与日本、韩国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食用菌工厂化生产1.1工艺流程1.2操作要求1.2.1原料混合搅拌栽培主料有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甘蔗渣,营养物质有米糠、麸皮、玉米粉和少量的石灰、石膏等。
在工厂化生产的配方中,营养物质所占比率比常规栽培的要高,一般要占总量30%~40%,以尽可能提高第一潮菇产量。
基本配方1:棉子壳30%,玉米芯36%,麸皮30%,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量64%~66%。
基本配方2: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2%,麸皮11%,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64%~66%。
通过搅拌使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并使物料混合均匀。
同时快速完成装瓶和灭菌,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培养料发酵酸败,改变其理化性质,影响发菌速度和产品产量。
1.2.2装瓶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均匀地装入专用塑料瓶中,并完成打孔和压盖。
目前国内使用的栽培瓶有850mL和1100mL。
金针菇大多采用1100mL大口径塑料瓶,单瓶产量已达到300g以上;1100mL塑料瓶栽培杏鲍菇,产量130~150g;850mL1100mL塑料瓶栽培蟹味菇产量分别在160g和200g 左右。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是采用现代工业设施和人工模拟金针菇生态环境条件,实施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控制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市场理念经营农业。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利用空调设备及自动化装置用塑料瓶栽培金针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实现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国内始于八十年代,九四年开始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传的工厂化生产栽培工艺。
一、根据场地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生产厂房采用封闭式厂房,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带保温的彩钢板厂房。
周围要求无工业三废、禽畜养殖场、垃圾置放场及其它污染源;生产用水符合城市居民饮用水标准。
根据生产布局一般分为五个区域,一区为无菌区,包括冷却室和接种室,是厂区洁净度最高的区域;二区为培养区,对洁净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三区为搔菌、出菇、包装区,对环境整体要求较高;四区为操作(装料、灭菌)区域,对环境无特别要求;五区为原料堆放场、下脚料处理区域,是灰尘和杂菌较多的区域。
根据日生产量和不同品种,合理布局各区域面积,对各区域制订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人员流动要求。
最主要是出菇房的调控,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置,保温降温设备,保湿降湿设备,光线的调节设备等,菇房的屋顶及四周墙壁要光洁坚实,地面采用隔热处理,除了通风以外,不留任何缝隙,以方便清扫消毒。
菇房要求相对独立,各冷库排列于中间过道为宜,房门开于过道,这样过道便形成缓冲间,减少空气交换时外界与菇房的温度。
中间通道一般为2米以上,以便通行。
根据生产规模、管理技术合理安排。
出菇房一般在60平方米以内。
二、金针菇特性及其生产条件: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喜湿性菌类,菌丝生长适温18-22 C,菇蕾形成时适温10C左右,子实体生长适温5-8 C,其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出菇温度亦比黄色金针菇低,发菌不充分则不易出菇,要求多通风,抗病能力比较弱。
瓶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瓶栽是金针菇工厂化、自动化生产的主要方式,现介绍生产程序。
1.设备要求进行工厂化周年瓶栽金针菇,必须建造培养基装瓶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菌丝培养室、搔菌室、催菇室、抑制室、套纸筒生长室,以及分级包装室、废培养基清除室等。
1.1接种室必须设置翅片冷却器,将培养温度降到15-18℃。
1.2菌丝培养室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同时必须安装带定时的换气阀或全热交换器,2-3小时强制通风15分钟,排出二氧化碳。
1.3催蕾室要求室温保持在13-14℃,空气相对湿度85%-90%,黑暗。
室内要设置不出风的翅片冷却器、加湿器和吸、排气孔用于通风。
1.4抑制室使菇蕾培养成整齐、圆整而结实的金针菇的菇房,室温要求4℃左右空气湿度80%-85%。
为使子实体的水分蒸发,要安装由上往下吹风的冷风机组、换气阀或全热交换器。
1.5套纸筒生长室为使金针菇菌柄伸长,子实体干燥发白,必须套上纸筒,同时室温要求6-7℃,室内要安装横向吹风的冷风机组。
1.6栽培容器选用容量800-1000毫升、口径7厘米的聚丙烯塑料瓶。
1.7栽培材料采用柳杉木屑和米糠为原料。
木屑需在室外一边洒水,一边堆积,任其日晒雨淋,使之腐熟,一般堆积6个月。
细木糠是金针菇最好的营养源,其次是麸皮。
1.8培养基制作木屑与米糠的容量比为3:1,含水量65%。
培养基装到瓶肩,要求上紧下松。
装瓶结束后蒸气高压灭菌1小时。
灭菌后,塑料瓶冷却到18℃左右接种。
1.9菌丝培养由于菌丝的呼吸作用,能使室温升高2-4℃,所以保持室温在18-20℃,瓶内的温度就达23℃。
经20-22天,菌丝长满瓶子。
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定期通风换气。
2.栽培管理2.1菌丝满瓶后,要立即进行搔菌。
搔菌后,马上移入催蕾室。
瓶口立即覆盖报纸喷水保湿,在13-14℃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过8-10天就可现蕾。
2.2把已形成子实体、菌盖直径为1毫米、菌柄长3-5毫米的瓶子移入抑制室,并给予通风。
日本金针菇瓶栽工厂化生产技术(下)2009-06-20 信息来源:普宁山区信息网视力保护色:【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3)装瓶:标准的装瓶量是480g左右,要求表面压实,否则菇蕾难于发生。
可采用16或12连的装瓶机,装瓶后加上无棉盖体的盖子。
(4)灭菌:装瓶后立刻灭菌,放置时间长,培养基容易发酵,所以夏天不超过2~3h。
发酵时间长,灭菌后培养基变黑,菌丝生长慢,减产;灭菌时间太长,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采用常压灭菌,料内温度达98~100℃时,保持4h;高压灭菌,120℃时只需30~40min。
灭菌结束后,瓶子堆放在清洁的冷却室中待接种。
4.接种接种前,菌种瓶的外侧用酒精消毒,培养基表面用火焰灭菌并除去表面的老菌种块。
接种应在无菌室进行,采用接种机接种,每个850ml的栽培瓶接8~l0g菌种。
5.菌丝培养接种的菌瓶立即移入18~20℃的菌丝培养室。
在正常情况下,接种后10~15d菌丝可伸入培养基20~25mm,纯白色品种比淡黄色品种约迟5d长满瓶,一般需培养23~25d满瓶。
发菌阶段的主要害菌有细菌、青霉、木霉、根霉等,应及时把污染瓶拿出,经蒸汽灭菌后挖出销毁。
6.搔茵发菌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种块挖掉,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发生。
搔过污染瓶子的搔菌机,必须经火焰和酒精消毒后才可继续作业。
搔菌有平搔和刮搔。
平搔不伤及料面,只把老菌种块扒掉,其特点是出菇早、朵数多。
刮搔是把老菌种块和深5~10mm的培养基一起成块状刮掉,因为伤及菌丝,菇蕾的发生比平搔约迟2d,朵数也有减少的趋势,菌柄分枝变短,但如果培养基表面很干,以采用刮搔为宜。
搔菌是采用小型的马达使搔菌匙自动旋转的机械化快速办法。
搔菌后移入催蕾室。
7.催蕾栽培瓶进入催蕾室后,必须在瓶口覆盖报纸喷水保湿,以防止培养基干燥;也可采用发生细雾的自动增湿机来加湿,催蕾室的湿度应保持在85%~95%。
催蕾的前2~3d一定要保持好湿度,使受伤的菌丝恢复。
怎样工厂化生产金针菇金针菇工厂化栽培
技术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是根据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局部或整体地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取代了手工劳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工艺流程是:
(1)配料
主要是木屑和米糠。
木屑是要使用堆积2-3年的,米糠是尽量选用新鲜的。
木屑与米糠的混合比例,我国台湾是5:1,日本是3:1。
原料加水至含水量58-60%时,分装于600毫升的塑料瓶中。
每瓶装480克,使用自动天平与自动装瓶机联合作业。
装好后,加上纸盖即由传送带送进灭菌锅中灭菌。
(2)灭菌
用高压灭菌锅时,在120℃压力下维持30-50分钟。
用低压灭菌锅时,在100 ℃下维持4小时。
灭菌后,待瓶内温度下降到20℃时趁热接种。
(3)接种
在消毒彻底的接种车间进行。
接种量是1瓶菌种接同样容量的栽培瓶50-60瓶。
(4)菌丝培养
在培养车间进行。
培养车间温度在18-20'℃,相对湿度
50-60%之间。
培养20-25天,菌丝即可长满全瓶。
(5)开盖和去皮
菌丝长满全瓶,呈白色时,就应该将瓶盖去掉。
同时,用去皮刀或去皮机除去呈皮状的部分,以防止菌丝体自溶或杂菌滋生。
(6)催菇
菌丝长满全瓶后,即将种植瓶移至催菇车间。
催菇车间温度
10-12℃,相对湿度80-85%,黑暗。
此时,湿度条件很重要。
湿度过低,培养料表面会出现气生菌丝,使出菇不整齐;湿度过高,培养料表面会出现褐色水滴,影响子实体品质。
在催菇车间培养10-14天,培养料表面就会出现整齐的菇蕾,再继续培养2-3天,即可移入驯养车间。
(7)驯养
把出齐菇蕾的瓶匣移至温度3-5℃,相对湿度70-80%的驯养车间,通入3-5米/秒的微风,以减缓其生长,促菌柄质地坚实。
经过5- 7天,当菌柄高2厘米左右时,就应移入生长车间。
(8)生长和套纸筒
生长车间要保持温度5-8 ℃,相对湿度75-80%。
在进入生长车
间前,要把每个瓶口围上高约12厘米的硬纸做的圆筒,以使菇丛笔
直向上伸长。
(9)收获
当子实体长到13-14厘米高时即可收获。
收获时拔出的菇要成束包装。
最多收两潮。
收获后,立即把菇瓶运出车间,再运进一批新菇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