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总则)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If it weren't for a long life and long obsession, who would know that these wasted years but it was a shockingdream!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法总则财产无主物的有关规定是什么说道民法,大家可能都不是很陌生,可能都听说过民法,民法和大家也是息息相关。
民法约束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民法总则财产无主物的有关规定也是不少,这是对于无主物的规定,让处理无主物案件的时候,有法有据可以,因此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有关无主物的法律知识,接下来就给大家仔细的说说。
说道民法,大家可能都不是很陌生,可能都听说过民法,民法和大家也是息息相关。
民法约束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民法总则财产无主物的有关规定也是不少,这是对于无主物的规定,让处理无主物案件的时候,有法有据可以,因此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有关无主物的法律知识,接下来就给大家仔细的说说。
一、民法总则财产无主物的有关规定根据《民法通则》,无主物是指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物,如抛弃物等。
无主物可以分为纯粹意义上的无主物和非纯粹意义上的无主物,是指所有人不明的物,是指无法明确所有人,而不是指讼争之物。
而关于无主物的法律地位,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按先占原则取得所有权,但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二、无主物的包括哪些根据物在一定时期是否有归属,可将无分为有主物和无主物。
有归属的物为有主物,无归属的物为无主物。
由于我国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国家基于自然权属制度几乎拥有我国领域内所有资源所有权。
加之采取了公有主义立法例将所有人不明的物收归国有,实际上是以国家强制力扩张对物的所有权。
因此无主物的范围仍按有无归属的标准来确定,无主物的范围势必会严重缩减。
无主物的范围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的扩大。
民法总则121条是什么?民法总则,又被大家称为“好人法”,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见义勇为的人不会再“流血又流泪”,让好人受伤。
这些年出现的一些“碰瓷”现象确实让人心寒,寒了好人的心。
而民法总则的设立,则可以有效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那么民法总则121条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解答一下吧。
民法总则,又被大家称为“好人法”,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见义勇为的人不会再“流血又流泪”,让好人受伤。
这些年出现的一些“碰瓷”现象确实让人心寒,寒了好人的心。
而民法总则的设立,则可以有效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那么民法总则121条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解答一下吧。
▲一、《民法总则》法条精解第一百二十一条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二、解读本条是对第118条第2款所称“无因管理作为债的发生原因”而做的进一步解释。
无因管理、不当得利是债法分则内容,与合同、侵权等债之发生原因并列(详见第118条第2款)。
而《民法总则》将本属于债法分则内容的规定,移至民法总则部分,显然不合体系,究其原因,或有如下考虑:1.《民法通则》将其置于民事权利部分;而《民法总则》第5章也是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且列举了分则上各种权利,此两种债权(根据发生原因不同分类)自得纳入其中。
2.此两条规定内容过于单薄,体系上无法与《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并列。
但细究之下,上述理由难成立:1.《民法总则》不同于《民法通则》,这一点不可忽略,《民法总则》第五章民事权利的规定不符合立法体例,或为权利宣示条文,宜置于《宪法》,或已有单行法做出规定,《民法总则》的规定只是重复内容;2.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之规定,若按照《民法总则》极为简略之写法,体例上自无与其他债之发生事由相并列。
但如此极简规定,如何能够解决实践中是纷繁复杂之问题?就不当得利而言,若得利人“虽无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但未“造成他人损失”时,当如何处理?明知非债仍为清偿、不法或悖俗之给付,是否要排除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所清偿之债务附有抗辩权时,是否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善意不当得利人的返还,是否以现存利益为限?得利人因无偿处分而丧失所得利益的,因无偿处分而获得利益的之第三人是否应负有返还义务?得利客体为债权时,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罹于时效,债务人是否得以不当得利抗辩权对抗债权人之请求?在无因管理法律关系中,若事务之管理虽非义务,亦系“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但悖于本人之意思时,当如何处理?所为事务兼为他人与自己利益时,当如何处理?承担管理事务后,负有何种行为义务与注意义务,其违反此等义务致本人损害的,负何种责任?就此责任而言,管理人系不完全行为能力人或为紧急救助而作管理时,是否作不同处理?管理人误将他人事务当做自己事务管理时,是否享有费用偿还请求权?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损时,其损害于何种程度上可作为费用求偿?面对上述法律生活中常见现象,法官能否基于第121、122条规定获得解决之法、作出于法有据的裁判呢?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在结构上债因中与合同和侵权为并列关系,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美国,关于这两项制度在法条中都用了较大篇幅,然而在此次的《民法总则》制定中,延续了《民法通则》中对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规定方式,过于简洁,十分遗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09.08.27•【文号】主席令第18号•【施行日期】2009.08.2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民法商法总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公民 (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二节监护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第五节个人合伙第三章法人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企业法人第三节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第四节联营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第二节代理第五章民事权利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债权第三节知识产权第四节人身权第六章民事责任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第三节侵权的民事责任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九章附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The wind blew hollowly.(页眉可删)民法总则法条解释是如何诠释平等原则的?在民法通则实施多年之后,我国又出台了民法总则,进一步对民事活动做出了基本规范。
民法总则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等原则,之后有关部门又对民法总则进行了释义,对其条文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那么,民法总则法条解释是如何诠释平等原则的?下面我们一起跟随具体了解下。
在民法通则实施多年之后,我国又出台了民法总则,进一步对民事活动做出了基本规范。
民法总则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等原则,之后有关部门又对民法总则进行了释义,对其条文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那么,民法总则法条解释是如何诠释平等原则的?下面我们一起跟随具体了解下。
一、民法总则法条解释是如何诠释平等原则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是《民法总则》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体现。
理解本条应当注意,法律地位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平等。
在民事活动中,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十分常见,法律强调法律地位的一律平等,是为了预防因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造成强者对弱者的侵害。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的一律平等应当由司法加以保障。
如果司法在个案中扭曲公平和正义,那么,相对于弱势的当事人而言,平等就仅停留在法律层面。
从宪政层面来讲,人民当家作主,应当强调对司法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得以实现。
二、民法总则的原则有哪些?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一层含义是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意思自治是现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3、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公平正义是对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民法通则解释全文(民法典条款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本条是关于民事责任形式的规定。
(续上)三、本规范的具体含义民事责任形式也可以称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民事责任主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
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是民事责任的具体体现。
只有对责任的承担方式作出明确规定,才能最终明确民事责任范围并将民事责任实现落到实处。
在法律制度设计上,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应当考虑权利人向责任人提出请求后,可能需要法院最终确定并实现的问题,因此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应当具有可强制执行性,在责任人不主动履行时,法院应当可以通过强制执行的方式对权利人予以救济。
根据本条规定,民事责任的种类主要有∶(一)停止侵害。
民法通则解释全文(民法典条款释义)民法通则解释全文(民法典条款释义)停止侵害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并且侵权行为正在继续,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责令行为人停止侵害。
停止侵害实际上是要求侵害人不实施其中一种侵害行为,即不作为。
停止侵害适用的对象涵盖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利。
现在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扩张停止侵害的外延,将其适用于对未发生之侵权行为的预防,以此理解,停止侵害可适用的场合主要包含∶(1)正在进行的侵害;(2)已经发生过侵害,有继续侵害之虞;(3)未曾发生侵害,但有可能发生侵害。
(二)排除妨碍。
排除妨碍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行为使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无法行使或者不能行使,当事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排除权利行使的障碍。
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碍的关系不易厘清,可以参照英美法系禁止性禁令和命令性禁令,对这两者进行明确区分∶停止侵害相当于禁止性禁令,实际上是要求责任人不作为,即通过不作为来停止其侵害;而排除妨碍则相当于命令性禁令,实际上是要求责任人作为,即通过作为来停止其侵害。
民法通则解释1. 引言民法通则是指导我国民法运行的基本法规,对于解释和适用民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对民法通则正确理解和适用,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本文将对民法通则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2. 民法通则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的目的是规范市民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由原则、公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自愿原则和善意信赖原则。
2.1 平等自由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是指每个市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法律不应当因为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区别对待市民。
2.2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关系中,各方应当平等地分担权利和义务。
法律应当保障各方在合同、婚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允许单方面的利益损害其他方。
2.3 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是指在进行法律行为时,必须明确知道该行为的内容和后果,并且愿意接受这些内容和后果。
法律不会认可无意识或欺骗的行为。
2.4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市民在进行法律行为时应当自愿地达成协议,没有任何强制或欺骗。
法律不会强制市民进行强迫性的法律行为。
2.5 善意信赖原则善意信赖原则是指市民在进行法律行为时应当诚信信任对方,并且对方应当按照承诺行事。
法律保护市民的善意信赖和诚实信任,对违背承诺的行为进行惩罚。
3. 民法通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1 合同的解释和履行根据民法通则的解释,合同是市民之间自愿达成的协议,应当按照合同条款的约定履行。
如果合同条款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应当根据公平原则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修改。
3.2 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管理民法通则对婚姻和家庭关系进行了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的解释,夫妻应当在婚姻关系中平等相待,并且共同履行家庭义务。
3.3 财产权益的保护民法通则对财产权益进行了保护。
民法通则的解释规定,市民对合法所得的财产享有所有权,并且不得非法侵占。
4. 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为了确保民法通则的正确解释和运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释是什么在全世界各国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民法典,我国为了促进民法的实施,规范民法,民法总则也已经表决通过,并且于10月1日起正式实行。
民法总则的内容是全国人民十分瞩目的,正是由于民法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有联系的。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释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全世界各国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民法典,我国为了促进民法的实施,规范民法,民法总则也已经表决通过,并且于10月1日起正式实行。
民法总则的内容是全国人民十分瞩目的,正是由于民法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有联系的。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释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释是什么?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民法总则是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
通过梳理总结,有以下八大亮点。
亮点1:儿有继承接受赠与权利第16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解读:比如母亲怀孕时,胎儿遭受了人身伤害,此条法律赋予了胎儿在出生后提起赔偿的权利。
亮点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为8岁第19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解读:这意味着年满八周岁的孩子可以做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事情。
比如打酱油、赠与东西,以及在父母离异时,自主选择跟父亲还是母亲生活。
亮点3:成年人可协议确定监护人第33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民法通则(总则)讲解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对象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对于调整对象的理解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
例:某县政府为鼓励县属酒厂多创税利,县长与酒厂厂长签订合同约定:酒厂如果完成年度税收—百万元的指标,第二年厂长和全厂职工都可以加两级工资。
该合同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该协议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协议,不适用民法调整。
主体平等并非指当事人在所有情况下地位均为平等,只要当事人在从事法律活动、发生法律关系时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就认为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在某种情况下的非平等主体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就可能转化为平等主体。
一般来说领导和秘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关系,可能转化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如:领导和秘书一起逛夜市,在夜市上,秘书看上了一件衣服,觉得很好想买下来,可是一掏口袋,发现钱包被偷了,领导说我借你200块钱,那我们就说领导与秘书之间的借200块钱的法律关系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包括财产的流转关系和财产的所有关系。
所有关系是前提,所有关系也是结果。
流转关系是手段。
流转关系主要体现为债的法律关系。
所有关系体现为物权的绝对的法律关系。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说法——“债的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债”。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开始不仅仅关注静态的安全,更关注动态的安全。
商品经济社会中,法律更注重商品的流通,而不是商品的归属。
考试考核债的法律关系往往多于物权法律关系。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人格关系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的人格利益所拥有的,体现作为一个主体属性的人格利益。
而身份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别的联系,法律往往认为要做一个严格的界定。
而且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法律上承认的身份关系越来越少。
因为身份关系意味着要把两个特定的主体或多个特定的主体绑在一起。
那必然会造成对当事人的自由的一种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属性的不断发掘,人格利益的部分越来越拓展。
隐私权的保护以及隐私权的内容的拓展都体现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人身关系本身虽然不直接反映与财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但是有些人身关系往往是特定财产关系发生的前提。
比如说,身份关系的存在是继承财产的前提;对人身权的侵害也给民事主体带来直接的财产损失。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双方当事人通过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故主要以权利的形式体现。
如,买卖合同。
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中的核心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注意,虽然民事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但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受法律调整。
社会关系的范围比民事法律关系的范围要广。
生活中的很多社会关系都不受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最典型的就是情意关系,朋友之间的友谊也不受法律关系的调整。
例: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乙欣然同意。
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乙也未醒。
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此支出了额外费用。
甲要求乙赔偿损失。
对此,由甲自己承担损失。
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唤醒一事达成的意思仅属于不受法律拘束的情谊行为,双方当事人在该意思成立之时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拘束力,因此损失应当由受损者自己承担。
【例题·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2006年考题)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答案:C解析:A项只是双方磋商合作事宜的准备。
在我国婚约不具有法律效力,B项中的当事人不能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C项中甲虽不知乙不胜酒力,但作为生活常识,大量饮酒必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就乙的酒精中毒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民事法律关系。
例,好意搭乘,如果驾驶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搭乘人的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般过失导致搭乘人损害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D项中乙邀请甲去游泳属于正当行为,对甲的溺水死亡乙没有责任,不发生民事法律关系。
这道题的设置有些问题,选项D中只是甲、乙之间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
在法律关系中要了解:1.注意法律关系和一般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区别。
2.法律关系中的具体的情形。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客体则包括物、智力成果、行为。
债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种给付行为。
所以,借款合同的客体是给付金钱的行为,运输合同的客体是运送旅客或者运送货物的行为。
内容就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三、民事法律事实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具体的一些事实,我们称为法律事实。
要了解法律事实的分类和特征。
并不是所有的客观事实都是法律事实,有些情况下可能转化为法律事实。
举例:太阳出现磁暴,干扰了地面上所有的通讯设备,使得手机没办法拨打。
那么通讯公司就构成对我们权利的侵犯,即构成一种违约行为。
但是由于这是太阳磁暴引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磁暴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不可抗力,被通讯公司援用作为免责的事由。
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磁暴就成了一种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可以是一个事实,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事实。
如,遗嘱继承的法律关系的产生就往往需要有两个法律事实:一是被继承人的死亡;二是有遗嘱。
其中被继承人死亡是一个事件,立遗嘱是一个行为,这两个行为结合到一起才会导致遗嘱继承的法律关系的产生。
所以,并不是单个的法律事实就一定会导致法律关系的变动,有可能是多个法律事实结合在一起才会导致法律关系的变动。
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1.事件包括:(1)人的出生与死亡。
人的出生与死亡原则上是事件,也有可能是一种行为的结果,比如,死亡可能是一个事实行为导致的结果。
(2)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
(3)时间的经过。
2.行为人的行为主要指的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人的无意识的行为不作为行为来对待,而作为事件来对待。
最典型的“梦游”。
在梦游状态下杀人会被免除刑事责任。
根据是否属于表意行为,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表意行为)和事实行为(非表意行为)。
(1)民事行为。
表意行为就是有意思表示要素的这种情形具体又可以分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以及无效的民事行为。
(2)事实行为。
是非表意行为。
只能是列举不能是穷尽。
比如:创作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从事发明创造、侵权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无因管理都属于事实行为。
第三节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很容易跟民法的论述题联系在一起。
掌握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做民法的论述题的时候会非常有效果。
掌握民法基本原则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了解民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它是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也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法院来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2)掌握重要的基本原则。
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一、平等原则体现为:第一,双方当事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二,法律保护平等。
法律地位平等最典型的体现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法律保护平等就是对所有主体给予平等的保护。
当实践中间还是有一些例外的。
法律地位的平等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并不强调现实的平等。
地位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当事人之间就一定平等。
法律地位的平等只是保护了大家有一个公平的出发点。
而不保护结果的平等。
平等原则还可以延伸出——平等者之间没有管辖,非经他方同意不得为他方设定义务,对内的权利限制不能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的第三人,二、自愿原则又称为意思自治原则。
是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可以自由根据其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目的是鼓励和保障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交易。
强调在经济行为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让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合理的预期。
通过形成这样的合理的预期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意思自治主要体现在债法上,合同法最根本地体现了意思自治的原则。
但是,要注意,物权法上也有意思自治,如双方当事人通过自己的合意产生法律规定的物权,当事人处分自己的物权也是自由的。
在继承法、亲属法上也有,如继承法上遗嘱自由、婚姻法上结婚自由、离婚自由,都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不是绝对的,有很多例外。
最典型的体现为合同自由上的一些具体的限制。
比如说格式条款的限制。
如,《合同法》的289条中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
双方当事人设定物权仍然可以是意定的。
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继承法中的遗嘱自由都体现了意思自治的内容。
三、诚实信用原则强调主体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都必须要诚实、善意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时候要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不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称为帝王原则。
早期主要适用于债的法律关系,我国法律规定把其上升为对整个民法的法律关系的调整。
如,合同成立之前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就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化。
如,合同法第60条第2款规定,在履行中间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是可以作为一个裁判规范来适用的,必须是在找不到具体规范的时候才可以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添补法律的漏洞。
四、公序良俗原则,善良风俗更多的适用于一些非交易领域(涉及到一些身份关系的领域),而诚实信用原则更多的适用于交易领域。
五、公平原则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第四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一、民事权利(一)权利、权限、权能1.民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权利体现两个特征。
第一,法律上的力量。
即可以获得法律上的救济的保护的可能性。
第二,权利体现一定的利益。
在法理学上对权利的概念有不同的学说。
但是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权限,是法律所确认的当事人的意思范围,所以权限更接近于资格,权限未必要求有利益在里面。
最典型的代理权。
因为代理人所为行为的后果都是由被代理人来承受的。
跟代理人本人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所以,代理权应该是一种权限,而不是一种权利。
3.权能往往是权利的具体的作用形态。
所有权是一种权利,其权能就体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1.绝对权与相对权根据权利的效力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是对抗一切人的权利。
相对权是对抗特定主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