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名师编制倾力推荐】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采取先讲授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后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来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来提高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
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观看微课:老子及其主张,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整理老子的个人档案,说出老子的个人基本信息及思想主张。
3:观看微课:孔子及其学说,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整理孔子的个人信息及掌握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搜集整理学习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结合教材内容,列表梳理出战国时期主要流派及主张,小组合作讨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概括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师:播放影视剧《芈月传》片段视频,激发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兴趣。
剧中的片段出现是哪个历史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视剧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顺利导入本课学习。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选择一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一)老子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老子的历史地位、思想主张和重要著作。
提示: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重要著作:《道德经》。
2.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提示:(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
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
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孔子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和历史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中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本课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内容,课文分为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对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中的教学模块处理打破教材现有的框架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创造历史情境的形式,分流派进行讲授。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概念阐释、材料阅读;理解和认识各学派学说的主要观点;(2)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2)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3)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已经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认识较少,理解较难。
(二)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8课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从而提高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还相对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激烈局面。
2.问题驱动法: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2.教材: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同时展示相关的古文文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百家争鸣》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吗?那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们称之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诸子百家的基本内容。
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1.老子简介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片2:1.孔子简介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
(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导致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引发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产生了一批学者,如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单元。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通过对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还不太了解。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思想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尚在培养中,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引出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和著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课 时 教 案
课 题:第8课 百家争鸣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课 型: 新 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
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
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
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
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
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
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
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
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
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
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
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
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
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
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
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
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
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
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
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
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
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
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
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
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
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
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
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
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
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www.xsjjyw.com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www.xsjjyw.com
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
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
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
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
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教学(后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