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旋翼飞行器容错飞行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555.58 KB
- 文档页数:9
六旋翼飞行器飞行原理
六旋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六个旋翼的无人机,它通过旋转六个螺旋桨产生的升力来实现飞行。
这种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旋翼产生升力,控制旋翼转速来实现飞行方向的调整"。
六旋翼飞行器中的每个旋翼都通过电动机驱动,使其快速旋转。
旋翼的旋转产生了气流,这种气流对着旋翼产生的螺旋桨叶片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也就是升力。
通过控制旋翼的转速,可以控制升力的大小,从而实现飞行器的升降。
六旋翼飞行器通过调整旋翼的旋转速度来实现飞行方向的调整。
当飞行器需要向前飞行时,它会增加前方的旋翼转速,使得飞行器倾斜向前,而向后飞行则相反。
通过控制旋翼转速的差异,可以实现飞行器的转向、左右平移等操作。
六旋翼飞行器还配备了多个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以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陀螺仪可以感知飞行器的姿态,从而调整旋翼转速来保持平衡;加速度计可以感知飞行器的加速度,从而调整旋翼转速来保持稳定。
这些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配合使得飞行器能够在空中保持平稳飞行。
六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原理是依靠旋翼产生的升力和控制旋翼转速来实现飞行方向的调整。
通过精确控制旋翼的转速和调整飞行器的姿态,六旋翼飞行器能够实现高度灵活的飞行,并广泛应用于航拍、
搜救等领域。
六旋翼无人机飞行原理
六旋翼无人机是一种采用六个电动马达和旋翼组成的飞行器。
六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原理是通过电动马达带动旋翼高速旋转,产生上推力,从而使无人机升空并实现平稳飞行。
六旋翼无人机采用的是旋翼的飞行方式。
旋翼是一种产生升力的设备,它的旋转使空气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使飞机升空。
六旋翼无人机采用的是六个旋翼,比四旋翼多两个旋翼,能够更好地保持平衡,并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和稳定性能。
六旋翼无人机采用的是电动马达产生动力。
电动马达是通过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带动旋翼旋转产生上推力。
六旋翼无人机的电动马达需要具有高功率和高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推力以支持无人机的飞行。
六旋翼无人机还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无线电通讯,实现对无人机的遥控和自主控制。
遥控器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控制无人机的上下、前后、左右和旋转方向。
自主控制则是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计算机,实现对无人机的自主飞行和导航。
六旋翼无人机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
六旋翼无人机采用的是六个旋翼,比四旋翼多两个旋翼,能够更好地保持平衡,并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和稳定性能。
此外,六旋翼无人机还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精确控制和稳定飞行。
六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原理是通过电动马达带动旋翼高速旋转,产生上推力,从而使无人机升空并实现平稳飞行。
它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遥控和自主控制,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
未来,六旋翼无人机将会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环境监测和消防救援等领域,成为未来无人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型无人机容错控制系统设计
多旋翼小型无人机,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工业级和消费级的领域,
随着世界各国对民用航空低空的开放,对低空航空器的限制日益严格,对其安全性要求也日益提高。
此类小型无人机安全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管理操作人员,提高其操作能力来保证无人机工作
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采用性能稳定的控制系统,对控制系统进行
容错设计和其他安全性设计来保证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针对小型六旋翼无人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容错设计来提高其控制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主要包括传感器容错设计、控制器容错设计和执行机构容错设计,对其容错的原理进行分析,将容错系统与非容
错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对比,并采用消费级电子器件完成了容错控制系统原理件设计。
根据小型多旋翼无人机的特点,对传感器采用物理余度方法进行容错设计,简化设计以利于工程实现。
对控制器,通过选择具有看门狗设计和电源监控设计的微控制器,结合软件功能实现故障检测与隔离。
对执行机构即旋翼驱动系统,采用基于模型的故障检测方法进行故障检测,并结合多模式切换的控制律设计,实现执行机
构故障的容错控制。
本文建立了六旋翼无人机的详细模型,并完成了控制算法设计。
以此为基础,重点针对旋翼控制的故障进行了故障模式的分析,实现了模式切换控制律设计和仿真。
设计结果表明,以现有微机电技术和微控制器技术基础,对小型无人机控制系统进行容错设计,在略微提高系统成本和重量的情况下,很大提高小型无人机系统
可靠性,而且工程实现可行性很高。
基于PIDNN的六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算法研究徐会丽;石明全;张霞;王晓东;井光辉【摘要】Aiming at problem that parameters of six-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 controller are difficult to be optimized,a PID neural network (PIDNN)method which has characteristics of nonlinear mapping and self-learning,is developed and employed.It can adjust attitude control parameters dynamically and promote the self-adaptability of controller system.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for six-rotor is established by Simulink module in Matlab,PIDNN controller based on back propagation(BP) algorithm is obtained by S-function.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control effects of PID,verifying that control effect of PIDNN is more valid in reducing attitude adjustment time and decreasing overshoots.%针对六旋翼无人机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参数优化困难的问题,采用了PID神经网络(PIDNN)控制方法,利用其非线性映射和自学习的特性,实现了姿态控制参数的动态调整,增加了系统的自适应性.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通过Matlab的Simulink模块构建了六旋翼无人机数学模型;利用S函数实现了基于反向传播(BP)算法的PIDNN控制器;将仿真结果与传统PID控制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缩短姿态调整时间与减少超调量方面,PIDNN方法控制效果优于PID方法.【期刊名称】《传感器与微系统》【年(卷),期】2017(036)012【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六旋翼无人机;比例-积分-微分神经网络算法;姿态控制【作者】徐会丽;石明全;张霞;王晓东;井光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40071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40071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40071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40071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4007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49.1目前,无人机研究大多数以四旋翼无人机为对象,但与四旋翼相比,六旋翼无人机在机体空间利用、负载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
六旋翼飞行器飞行原理
六旋翼飞行器是一种六自由度垂直起降飞行器,相邻的两个旋翼一个顺时针转动,另一个逆时针转动,相邻两个桨一个为正桨,而另外一个为反桨。
这种设计使得飞行器自身扭矩相互抵消,从而保持飞行器的稳定。
在飞行过程中,当6个桨的升力之和等于飞行器的起飞重量时,飞行器保持悬停状态。
如果桨的升力大于飞行器本身的起飞重量,飞行器就会起飞;反之,飞行器就会下降。
通过调整飞行器6个旋翼的转速,可以实现偏航和转换飞行器姿态的目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六旋翼飞行器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技术人员。
基于Pixhawk飞控板的六旋翼飞行器自适应动态逆控制技术研究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六旋翼飞行器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六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控制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提高六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控制方法。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Pixhawk飞控板的六旋翼飞行器自适应动态逆控制技术。
动态逆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转化为一个线性的模型来实现控制。
然而,由于六旋翼飞行器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传统的动态逆控制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其控制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动态逆控制方法。
首先,利用Pixhawk飞控板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获取六旋翼飞行器的状态信息。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一个精确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将其作为逆控制器的输入。
接着,通过自适应学习算法对逆控制器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对六旋翼飞行器的精确控制。
最后,利用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ixhawk飞控板的六旋翼飞行器自适应动态逆控制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传统的动态逆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六旋翼飞行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并能够在不同工况下实现精确控制。
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能够有效应对飞行器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
综上所述,基于Pixhawk飞控板的六旋翼飞行器自适应动态逆控制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为六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控制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提高飞行性能和稳定性,为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该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基于Pixhawk飞控板的六旋翼飞行器自适应动态逆控制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多旋翼无人机的发展及应用在2010年之前,固定翼模型飞机和模型直升机是航拍和航模运动领域的主力军。
但在近几年,因优良的操控性能,多旋翼飞行器异军突起,迅速成为航拍和航模运动领域的新星,并得到越来越多相关行业的关注。
当前,围绕多旋翼飞行器相关创意、技术、产品、应用和投资的新闻层出不穷,而随着产品的火爆,多旋翼技术的发展更是迅猛,已成为微小型无人机的主流。
多旋翼为何在沉寂数十年之后迅速走红,在未来又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早期的多旋翼飞行器人类总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
18世纪后期蒙哥费尔热气球的成功升空,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时代。
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重于空气、有动力、可控飞机的诞生,则拉开了人类近代航空发展史的序幕。
1907年,法国Breguet兄弟制造了最早的四旋翼直升机,不过它只飞了几英尺高,且飞行稳定性很差、无法控制。
1922年,美国人Dr.George de Bothezat试验了名叫Flying Octopus的四旋翼飞行器,其最大飞行高度有5米,留空时间2分45秒。
但是该飞行器的稳定性依然不好,未能满足美国军方的要求。
1956年,柯蒂斯-怀特公司为美国陆军设计了VZ-7四旋翼飞行器,并交付给军方两架原型机。
虽然这款飞机的飞行相对稳定,却依然没有达到军方对飞行高度和速度的要求,故该计划没有进一步推进。
此后50年过去了,尽管通过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四旋翼直升机在技术上有了一些进步,但还是不能满足军事方面的要求。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直升机的发展进入探索期,包括多旋翼在内的各种试验性机型相继问世。
最终,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成为至今最流行的形式。
到20世纪后期,传统构型的直升机技术问题基本解决,进入了航空实用期。
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数量迅速增加。
而多旋翼构型则被慢慢冷落。
此后十几年,有关多旋翼直升机的技术都没有什么进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问题:首先是系统本身不稳定,导致飞行员的负担太重;其次是发动机技术不能满足要求,油门反应速度慢;第三是其运动主要依赖于螺旋桨速度的及时改变,而这种方式不宜推广到大尺寸机型上。
六旋翼无人机原理
六旋翼无人机是一种利用了六个旋转的螺旋桨来实现垂直起降、悬停以及高度控制的无人机。
其工作原理基于物理学里的牛顿第三定律以及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六旋翼无人机的螺旋桨是通过电机驱动进行旋转的,每个螺旋桨都可以独立地控制旋转速度和方向。
通过同时调节六个螺旋桨的转速和方向,可以实现无人机的稳定的垂直起降和悬停。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旋转的螺旋桨产生向下的推力时,相对应的无人机就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
通过调节螺旋桨的转速和受力方向,可以控制无人机的上升和下降。
同时,通过调整不同螺旋桨的转速和受力方向,可以实现无人机的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运动。
空气动力学原理是六旋翼无人机工作的关键。
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推力和对空气的阻力产生了一个力和力矩,使得无人机能够在空中保持平衡。
由于六个螺旋桨呈对称分布,可以使得无人机维持稳定的飞行姿态。
为了提高稳定性和操控性,六旋翼无人机通常配备了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等传感器,用于感知无人机的姿态和运动状态。
根据传感器提供的数据,无人机可以自动地调整螺旋桨的转速和受力方向,以保持稳定的飞行。
总之,六旋翼无人机利用六个旋转的螺旋桨通过控制转速和受
力方向实现垂直起降、悬停和运动。
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传感器的帮助,无人机能够保持稳定的飞行姿态和操控性。
多旋翼遥控器下动力失效的处理方法
1.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
首先,遇到动力失效时,飞行员需要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
由于多旋翼飞行器通常会有多个旋翼,失去一个或几个旋翼的动力并不会导致飞行器立即坠毁。
因此,必须保持冷静,尽快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2.切换到手动模式
3.调整油门和姿态
在切换到手动模式后,飞行员需要调整油门和姿态来保持飞行器的平衡。
失去动力的旋翼会导致飞行器出现倾斜或不稳定的情况,飞行员需要减小其他旋翼的油门,减小飞行器的倾斜,并调整摇杆的位置来保持飞行器的稳定。
4.尝试降落
如果飞行器无法保持平衡或姿态调整无效时,应尝试降落。
在降落过程中,飞行员可以尽量选择平坦、空旷和安全的地面。
同时,注意控制降落的速度和角度,避免飞行器受到更多的损坏。
在降落前,还可以通过缓慢增加油门来减轻着陆的冲击力。
5.注意周围环境和其他飞行器
在应对动力失效的同时,飞行员还需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和其他飞行器的状态。
如果有其他飞行器和人员在附近,需要及时进行警示和避让,以免造成事故或伤害。
此外,还需要注意飞行器的高度和位置,以避免与建筑物、电线等障碍物发生碰撞。
总结起来,当多旋翼遥控器遇到动力失效时,飞行员需要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切换到手动模式,调整油门和姿态,尝试降落,注意周围环境和其他飞行器的状态。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飞行员有效地处理动力失效,并保障飞行器的安全。
飞行器控制系统中的容错控制技术研究现代飞行器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和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
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需要引入一系列的控制系统来确保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不出现异常或故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飞行器控制系统的性能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的水平,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什么是容错控制技术容错控制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飞行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来对系统进行优化的技术。
它允许系统在部分或全部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正常运行,并且能够快速地从错误中恢复。
这种技术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容错设计在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从而为系统提供更好的容错性能。
这需要对系统进行充分的模型分析和仿真测试。
2. 故障检测与诊断在飞行器运行过程中,一些错误和故障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系统需要具备故障检测与诊断的能力,能够自动地检测并快速找出故障原因,从而实现更快更准确地修复故障。
3. 容错控制当飞行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需要通过容错控制手段来实现系统的自我修复和维护,并防止故障扩散和影响航空器的安全飞行。
容错控制技术的应用在现代飞行器中,容错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新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
1. 飞行器发动机故障检测系统发动机是飞行器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也是可能出现故障的最大源头。
因此,飞行器发动机故障检测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系统可以通过对发动机各个参数的实时监测,预测是否可能发生故障,对发动机进行自我诊断,并调整发动机的工作参数,使其能够在故障发生时保持正常工作。
2. 飞行器自适应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自主学习和智能控制来对系统进行优化的技术。
它能够自动地感知飞行器的状态和环境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
采用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使飞行器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响应各种挑战和故障,从而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航行质量。
3. 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由于飞行器极其复杂的结构和操作环境,其各部件都可能遭受到各种不同的挑战甚至破坏。
六旋翼飞行器操作手册一、飞行前检查:在飞行前请务必检查各零部件是否完好,如发现部件老化或磨损,请勿飞行;务必检查各个部件的安装情况,特别市一下部件的安装失误容易造成意外:1、检查螺旋桨是否安装正确和稳固。
2、检查接收机连线、无刷电机和电调连接线是否稳固。
3、检查电池时候固定稳定,检查电量是否充足。
4、检查遥控器的各个通道的操作和电机的反应是否一致。
二、飞行操作:1、先将油门杆拉到最顶,打开遥控器电源开关,其次在接通飞行器电源。
2、等待一两分钟,待飞行器控制系统初始化,GPS进行搜星。
3、拨动遥控器通道5 ,来回3次,确定飞行器控制回到手动控制点。
4、轻推油门(切忌将油门杆瞬间推到很大),当所有电机都正常低俗运转后,轻推各操控摇杆以检查飞行器的动作和方向是否与操作一致。
5、检查完毕后,飞行器性能稳定,那么就可进行任务飞行。
三、任务飞行操作:添加谷歌地图:1、在地面站软件中,选择高级功能选项→生成谷歌地图坐标文件。
如下图所示:2、填写缩放值→点击创建,如下图:3、在安装目录C:\Program Files\Aerojeep\BrainyBEEGroundStation\data\Maps\AerialPhoto下,找到刚创建的文件google_map_sat.gri,用记事本打开。
用谷歌浏览器打开里边的地图连接(蓝色部分)→保存该地图.png 格式4、将该地图保存到C:\Program Files\Aerojeep\BrainyBEEGroundStation\data\Maps\AerialPhoto 目录下,将该图片命名为该点得经纬度坐标。
地图添加成功。
任务航点设置:1、首先进入草稿航线编辑,2、添加航线,进入航点编辑3、先设置一个参考的起飞点,高度大于飞机所处海拔高度,升速在2m/s左右,设置太大了在实际情况中不肯能实现。
水平速度设置为0m/s,然后计算飞行到指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时间短的话,到了设置的时间飞行器将会直接进入航线。
带执行器故障的L1自适应飞行器横侧向容错控制周艳; 刘慧英; 李靖【期刊名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7)005【总页数】8页(P935-942)【关键词】L1自适应控制; 执行器故障; 横侧向控制; 容错控制; 飞行器【作者】周艳; 刘慧英; 李靖【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29;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飞行器所处环境复杂多变,不可避免会发生故障,如结构故障、执行器故障、传感器故障等。
执行器故障是最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一类故障,须有及时有效的故障处理机制,被动或主动的克服、抵消故障对闭环系统的影响,使飞行器顺利完成飞行任务。
自适应方法能处理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它在飞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自适应容错控制的研究[1-2]。
Cao和Hovakimyan于2006年提出L1自适应控制,通过引入低通滤波器来消除控制信号中的高频动态,从而阻止高频振荡,实现系统的快速自适应和鲁棒性[3-4]。
目前,L1自适应控制广泛应用在四旋翼飞行器、直升机、战斗机、超音速飞行器等控制对象[2,5-6]。
文献[6]应用L1自适应和反步法设计外环位置控制器,以抵消模型不确定和外部干扰的影响,并产生内环控制器的参考姿态角信号和飞行器所需的推力。
仿真与飞行实验验证了L1自适应反步控制器能实现任何两阶可微轨迹跟踪。
文献[7]在飞机翼面部分损伤的情况下,建立故障飞机模型并应用L1自适应控制重构控制器,实现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容错性。
但飞机故障参数模型不易得到。
文献[8]针对飞机舵面故障引起的匹配/非匹配不确定性设计L1自适应容错控制器,但对飞行器故障模式缺少定性分析与处理。
相比纵向控制,飞行器的横侧向控制更为复杂,考虑故障的横侧向控制的相关研究较少。
在文献[16]的启发下,本文在执行器故障和外部干扰的条件下研究飞行器横侧向控制,运用L1自适应方法设计控制器来抵消故障引发的匹配/非匹配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