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分层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2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与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 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会从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
2.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
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气候地形水文北方温带季风气候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冬季河湖结冰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南方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主要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主要水果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民居多平顶屋,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农作物的场地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排泄交通以陆路交通为主内河运输很普遍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工业结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常规能源缺乏,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1.读教材P9图1-1-7“东部季风区”,分析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上的差异。
答案北方年降水量小于800mm,1月均温低于0°C,积温小于4 500℃;南方年降水量大于800mm,1月均温高于0℃,积温大于4 500℃。
2.读教材P10图1-1-9“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为什么南北方农业不同?答案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多雨,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3.读教材P11图1-1-11“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南北方的交通方式差异及原因。
答案北方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南方除铁路、公路之外,水运也占较大比重。
北方降水少,地表河流少,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运输能力弱。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材P4探索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区域的概念,有些习惯性的称谓反映了区域差异。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是一个可变量的实体。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
教材P5思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教材P7填表教材P9思考东部季风区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日均气温≥10℃,积温在4500℃以上,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年降水量>800mm。
北方地区反之。
教材P12思考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联系: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中,整个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及西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都处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都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
教材P13思考教材P15活动教材P15复习题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东部季风区强烈,青藏高寒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弱;东部季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两大自然区。
3.在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自然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高二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中图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及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1)区域和区域差异――难点(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重点三. 具体内容(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度量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2. 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如: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和“寒”两大地理特征,进而使这里的水文、植被、动物、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地理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高寒区的特征。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从而使地理环境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1.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1)影响自然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分布、海拔高度等。
(2)具体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差异。
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气候特征的差异——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年降水量的分布则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地形地貌差异——地势是西高东低受气候和地貌影响,反映出来的植被、土壤、水文特征的差异。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改造利用自然方面的差异。
其中,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
三大自然区(1)中国自然区域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最新】2019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分层测
评
[学业达标]
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导学号:73360004】A.有界性B.差异性
C.整体性D.层次性
2.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
B.某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
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
【解析】第1题,三大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不同,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
第2题,苏南、苏中和苏北是以行政为单位划分的。
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答案】 1.B 2.C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73360005】A.沿g—h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
B.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沙尘肆虐—阴雨连绵
C.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上江南”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
D.a—b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沙漠广布,驼铃叮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峡谷众多,水能丰富
4.对太行山两侧区域特征或发展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主要是流水沉积区
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
C.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资源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京津唐工业区是以出口为主的轻工业基地
D.水资源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解析】第3题,沿g—h未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进入六月,c—d线附近不会出现大雪天气;秋天,从e—f漫步未能经过“塞上江南”。
第4题,京津唐工业区是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均较发达。
【答案】 3.D 4.C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5~6题。
5.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广东B.江苏
C.江西D.云南
6.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解析】第5题,读图即可直接判读出广东农业生产潜力最大。
第6题,农业生产潜力与光热、水条件有关,甲地纬度位置较高,热量条件较差。
【答案】 5.A 6.C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7~8题。
7.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增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
8.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解析】第7题,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依次减小,人口比重依次降低,地势逐渐升高,但降水并非逐渐减少,人类活动逐渐减弱,故选D项。
第8题,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故瓜果特别甜。
【答案】7.D 8.C
9.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三大自然区的名称:
Ⅰ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______。
(2)三大自然区之间界线分别与哪些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导学号:73360006】
(3)下列不属于Ⅰ区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4)下列关于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②地表植被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③水系特征是流程短,水量少,多为内流河④农业多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5)下列关于Ⅲ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气温低是其主要自然特征
B.全部位于非季风区
C.区内尚无铁路,陆上交通依靠公路
D.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发源地
【解析】该题以我国自然区划分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我国最高一级的区域自然差异。
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抓住影响我国区域自然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和地形。
第(1)题,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我国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第(2)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为界。
第(3)题,东部季风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内蒙古高原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第(4)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农业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多内流河;自东向西随降水量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第(5)题,青藏高寒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地势高、气温低;东南部为长江、黄河等大河发源地,属于季风区;建有青藏铁路。
【答案】(1)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为界。
(3)C (4)B (5)A
[能力提升]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完成10~12题。
10.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1.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12.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解析】第10题,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
第11题,太湖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等气象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生产。
而吐鲁番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12题,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
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
【答案】10.D 11.D 12.B
13.读三大自然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B区的主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布于________区(填字母)。
(4)荒漠化最严重的是________区(填字母)。
(5)A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区与C区的界线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解析】图中的A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严重,本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本区气候干旱,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B区是青藏高寒区,本区高寒、缺氧,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C区是东部季风区,与A区的界线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与森林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相吻合。
【答案】(1)阿尔金山祁连山
(2)高原和山地(3)A (4)A (5)水
(6)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带
与森林带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