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课时四大地区[生活链接] 2018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区域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
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及其发展差异。
理解:我国四大地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各自发展战略。
应用:学会利用区位分析理论比较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践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四大地区101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1)02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台1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03鄂、湘、04皖、赣6个省区。
(3)05云、贵、川、藏、桂12个省(市、区)。
(4)06黑、吉、辽3省。
[自我探究] 有人说,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吗?[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国四大地区差异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01差异突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02崛起、西部地区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03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
2.具体表现(1)产业结构差异地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04第三产业相对发达05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以06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轻型或07综合型产业为主具有08过渡性特征以09重型工业为主(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①东部、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10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11滞后;东部地区工业产值12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②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13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14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类城市。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描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掌握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
(重点+难点)3.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解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自主研习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性。
2.表现:(1)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于地理环境。
(2)农业社会阶段: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①资源、资源和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②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③具有优越的和发达的的地区,往往也形成著名的工业区,如日本的工业地带。
(4)后工业化阶段:由于新技术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往往形成产业区,如美国“硅谷”。
问题磁场(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
就上述议题开展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2)阅读材料,分析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山西人爱吃醋,他们在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
西双版纳的傣族人爱吃酸菜,酸笋炖鸡是一道传统菜。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聚居区等地的居民都喜辣。
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内部,海洋不被人们重视。
第一讲区域差异与发展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
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本专题考查点集中在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表现及原因等方面结合实例学习区域的含义,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掌握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区域的含义[基础知识填充]1.含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1)整体性: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3)可变性: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4)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开放性: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具有联系.[学考真题对练](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B[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寒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A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
热带和温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C 项错误;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都属于干湿地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故选B。
]区域相对一致性的含义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是区域内部地理要素的绝对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区域内部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惠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回答1~2题.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和移民有重要的影响。
地形和水资源是人类居住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通常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区来居住。
例如,人们会选择居住在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易于交通和交流。
气候条件也是人们迁移和定居的重要考虑因素。
温暖的气候吸引人们到海滨或高山地区定居,而严寒或极热的气候则会限制人们的居住选择。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农业、渔业和畜牧业产生影响。
土壤质量、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适宜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也至关重要。
例如,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通常适宜小麦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而位于热带地区则适宜种植水稻和香蕉等作物。
海洋和河流等水体资源对渔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各地的渔业主要依赖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定,例如,人们在海洋沿岸地区从事海洋渔业,而在内陆水域从事淡水渔业。
另外,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山脉、河流、海洋和平原等地理地势对交通和贸易路线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人们通常沿着河流和海岸线种植农作物、建造城市,并通过水路进行贸易。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基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贸易路线。
地理环境还能影响人们的旅游活动。
一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
例如,高山地区的人们经常饲养畜牧动物,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崎岖的地形。
这些畜牧活动对当地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还决定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
沙漠地区的人们发展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以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而多样的影响。
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植被等因素决定了人类定居、农业、渔业、贸易、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课时南方与北方、西部大开发[生活链接] 2017年10月9日,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北方多地迎来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而南方部分城市还处于夏天穿短袖的模式,北方网友直呼:你还在等“秋叶红”,我已在享“冬之白”。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及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和意义。
知道: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理解: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应用:通过案例探讨,学会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有效措施。
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践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南方与北方101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比较区域特征限制因素发展方向北方跨越02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0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调整04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南方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05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06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07地形破碎产业升级;推进08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答案]秦岭—淮河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下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的地方: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②1月均温0 ℃等温线。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④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
⑤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⑥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二、西部大开发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01扩大的趋势。
2.目的:02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03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2.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内涵。
3. 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所了解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描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编号:33---35编者:杨广鹏 审核:莫涛课题:区域2010高考说明要求与省教学要求一、 区域:1、 区域的定义:2、 区域划分:3、划分目的:5、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___________;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_________、___________.6、区域的特征7、区域差异8、以日本与英国为例分析区域差异据表分析:表1、农业异同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 、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 和 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各区域内部有 性,各区域间普遍存在 性。
开放性:区域并不是 的,而与其他区域有着 ,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特点。
(一):初期阶段1.阶段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空间结构比较,区域的发展往往以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2.人地关系: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小,人类对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读图1-3-2:美国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
1.五大湖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2.十九世纪五大湖工业区的工业结构有何特征?(二):发展阶段1.阶段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和渐趋复杂,呈现有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走向。
2.人地关系: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
3.主要问题:主要面临资源,发展空间受到,环境污染等问题,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结合课本内容及地图思考1.五大湖沿岸工业中心如何变化?2.五大湖沿岸工业部门和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会产生什么问题?(三)转型阶段1.阶段特点:成长阶段后期,随着、、,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下降,效益降低。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矛盾。
区域面临问题是:原先具有的减弱,导致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读图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人口稠密区和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2.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人口迁移有何特征?原因是什么?(四):再生阶段1.阶段特点:该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改变区域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篇1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次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进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浇灌、相宜的气温、充分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四周b.临海型工业基地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靠→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四周4.后工业化阶段(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爽,无污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基础达标练考查点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答案 a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生存进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第2课时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成因: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2.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
具体表现如下:(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2)范围:在图中写出字母所对应省区的简称。
2.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便捷。
(2)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知识点(一) |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情景导入先思考———————“南船北马” 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
“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1)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提示:主要是南北降水差异造成南方多水乡、北方多旱地。
(2)我国南北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举例)提示: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9图示)东部季风区图[信息获取](1)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
班级___组号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学习】:
二、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_____________,加速西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发展。
2、范围:10+2+3。
①西部地带的______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②中部地带的__________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______________治区;③湖南_______土家族苗族、湖北_________土家族苗族和吉林________朝鲜族3个自治州。
3、开发条件
(1)优势: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_资源等丰富,发展潜力大。
(2)劣势:______________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匮乏;__________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4、措施:①抓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建设;②加快_____________开发,发展
特色产业;③发展______________,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______________;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5、意义:①将西部的__________优势转化为_________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_________发展;③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______________,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④扩大国内______________;
⑤实施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学习过程】
活动1:完成教材P21活动题,对比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2:完成教材P23 活动题。
【课堂练习】
()1、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无干旱地区,北方无湿润地区
B. 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期长于北方
C.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D. 南方以粮食作物为主,北方以经济作物为主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回答2~5题。
()2、关于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
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5、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
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
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答案B D B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