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综述_卢安
- 格式:pdf
- 大小:143.02 KB
- 文档页数:2
药物分析中的化学发光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化学发光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学发光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广泛应用的特点,在药物分析、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析中的化学发光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一、化学发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化学发光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使荧光物质产生发光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光源通过激发剂激发荧光物质,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再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时放出光。
化学发光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发光反应的速率和产生光的量,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体系和荧光物质。
二、药物分析中的化学发光技术研究进展2.1 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合成荧光探针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化学发光技术的关键。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荧光探针,提升了荧光信号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例如,利用金属配合物和有机染料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药物的含量和纯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信号放大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荧光信号的灵敏度,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系列信号放大技术。
例如,引入酶促反应和核酸放大技术,可使荧光信号倍增,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这些信号放大技术的应用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纳米技术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分析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合成纳米材料并与荧光物质结合,可以提高荧光信号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此外,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还可用于改善荧光探针的特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药物分析中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前景化学发光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合成技术不断发展,可以使药物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次,信号放大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荧光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纳米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荧光分析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结起来,药物分析中的化学发光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荧光探针,引入信号放大技术和利用纳米技术的应用,药物分析中的化学发光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的光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反应后产生的光信号来检测和分析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这种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速度等优点,在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原理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根据样品中的物质与化学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并激发出发光现象来进行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试剂,比如称为“增强剂”的化学试剂,将荧光信号增大。
样品经过反应后会释放出一个电子,如果这个电子在激发态上释放光子的话,就能从基态升至激发态。
激发态具有较短的寿命,很快就会退回到基态上,因此就会放出一个光子,这样就形成了化学发光信号。
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探测的物质是适用这个原理的,也就是所谓的荧光物质。
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应用1. 医学诊断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医院中的临床检验科通常会使用化学发光分析仪器对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等生物样品进行检测,以确保病人的健康安全。
以荧光标记的抗体可以用于癌症等生物诊断,因为它们会特异性地结合在癌细胞上,以此来帮助诊断最早迹象。
2. 环境监测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有些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污染物质、有毒物质等,通过和某些荧光试剂作用可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荧光信号,此时若检测到荧光信号便说明该环境中存在所检测的污染物质或其他有毒物质。
3. 食品安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也可以被用来监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
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荧光化学物质或其他检测剂作为指示剂来识别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食品中是不合法的或者超过了规定的安全限制。
借助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和快速地得出有关食品成分以及其安全性的结论。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将继续朝着更高的灵敏度、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好的实时性方向发展。
为了应对更广泛的的应用领域和更多样的样品类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新的化学发光体系和试剂。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一、引言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最受欢迎的检测方法之一。
它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临床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概述化学发光分析可分为电化学发光和化学发光两类。
电化学发光是指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激发态物质向基态跃迁时发生的发光现象,即电化学发光现象。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光,再利用光子计数器分析样品中的目标分子。
化学发光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物质,该物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出光子,即化学发光现象。
对于化学发光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是关键。
三、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发光机理化学发光分析是基于化学反应中放出的光子对产物浓度进行检测的技术。
光子释放的机理主要有三种:单分子化学发光、能量转移化学发光和化学反应发光。
1. 单分子化学发光机理单分子化学发光机理是指发光来自于一个分子的瞬间存在的激发态基态。
其内部转移是通过激发态、激发态分子、电子转移和融合步骤完成的。
2. 能量转移化学发光机理能量转移化学发光机理是指一个分子从一个激发态到另一个激发态的过程发射出光子,这种过程通常与非辐射过程相结合。
3. 化学反应发光机理化学反应发光机理通常涉及化学反应产生激发态物质,该物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出光子。
四、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的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生物分析、临床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
1. 生物分析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细胞生长、酶活性、蛋白质分析、DNA检测和细胞代谢活性等。
典型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发光酶免疫法(CLEIA)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
2. 临床诊断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可用于肿瘤标志物、激素及其代谢产物、风湿因子以及肾功能和心脏病等方面的临床诊断。
典型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包括固相化学发光免疫测定(SPCLIA)和发光免疫层析法(LIA)。
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法实际上是利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化学发光不需要任何光源,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化学发光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其灵敏度也较高,此外线性范围宽和仪器简单也是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之一。
正式基于这些特点,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环境化学、临床检验、药物分析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针对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研究进展;综述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67-021 化学发光概述所谓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实际上是产生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种光辐射。
化学发光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吸收了反应释放的化学能由基态跃迁至电子激发态,再由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同时将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化学发光。
2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应用2.1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是1928年albrecht首先发现的一种发光试剂。
鲁米诺属肼类有机化。
由于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性质稳定,结构简单,易于合成,且无毒不污染环境,水溶性较好,从而成为研究最多,使用最早,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化学发光试剂之一。
它在碱性溶液中可以被强氧化剂氧化而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同时发射425nm的蓝光,所以鲁米诺的发光体都是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
2.2 吖啶类化合物的化学发光体系一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光泽精(lucigenin,lc)化学发光体系是一个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化学发光体系,在国内对该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还很少。
国外对lc发光体系作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和鲁米诺一样,光泽精在碱性介质中被h2o2氧化,裂解为激活态,发出蓝色的光,其发光效率也较高,只是氧化产物n-甲基吖啶酮难溶于水,常沉积在反应器壁上,为此常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使之增活。
化学发光技术综述化学发光技术综述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是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与敏感性的化学发光反应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一)原理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属于标记抗体技术的一种,它以化学发光剂、催化发光酶或产物间接参与发光反应的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当标记抗体或标记抗原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发光底物受发光剂、催化酶或参与产物作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释放可见光或者该反应激发荧光物质发光,最后用发光光度计进行检测。
(二)特点特异性高、敏感性高、分离简便、快速、试剂无毒、安全稳定、可自动化。
(三)分类1、从反应原理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分为直接化学发光和酶促反应化学发光。
1.1直接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剂在发光免疫分析过程中不需酶的催化作用,直接参与发光反应,它们在化学结构上有产生发光的特有基团,可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
直接化学发光速度快、试剂稳定性好,但灵敏度略低于酶促发光。
代表性的发光剂有:吖啶酯、三联吡啶钌。
1.1.1 吖啶酯在碱性条件下被H2O2氧化时,发出波长为470nm的光,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其激发态产物N-甲基吖啶酮是该发光反应体系的发光体。
这类化合物的发光为闪光型,加入发光启动试剂后0. 4s 左右发射光强度达到最大,半衰期为0.9s左右。
特点:①发光反应中在形成电子激发态中间体之前,联结于吖啶环上的不发光的取代基部分从吖啶环上脱离开来,即未发光部分与发光部分分离,因而其发光效率基本不受取代基结构的影响。
②吖啶酯或吖啶磺酰胺类化合物化学发光不需要催化剂,在有H2O2 的稀碱性溶液中即能发光。
因此应用于化学发光检测具有许多优越性。
优点主要有:①背景发光低,信噪比高;②发光反应干扰因素少;③光释放快速集中、发光效率高、发光强度大;④易于与蛋白质联结且联结后光子产率不减少;⑤标记物稳定(在2-8 ℃下可保存数月之久)。
1.1.2.三联吡啶钌三联吡啶钌 [RU(bpy)3]2+是电化学发光剂,它和电子供体三丙胺(TPA)在阳电极表面可同时失去一个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
化学发光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化学发光是指一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放射出可见光,即“化学发光”。
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领域,化学发光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标记分子到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和安全技术等方面均有应用。
一、化学发光原理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是从激发态分子到基态分子的跃迁,通过基态分子发射出可见光。
其激发方式可通过电化学、化学、物理、光化学等多种途径实现。
例如,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化学发光,在某一特殊条件下,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可释放出能量,使得分子从低能量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
这种化学发光是对分子的激发与能量跃迁过程进行了研究,可适用于许多领域中的生物医药、环境监测等。
二、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自从化学发光技术被发现以来,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及环境检测等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
其中在生物领域中,荧光标记分子已成为研究微生物、生物分子作用与细胞等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基于化学发光原理的标记系统被开发出来。
例如不同荧光分子,可改变激发电力学性质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
除了前文所述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化学发光研究, 还有其他途径可实现化学发光,并适用于许多领域。
例如,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其中被标记的细胞或分子荧光,可进行三维空间成像,以便高效观测微观世界中的生物动态变化。
尽管该技术领域内诸多标记系统已被开发,但期望针对细菌的生物荧光成像部分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同时,化学发光技术在制造工业领域中也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如今许多家庭用的可水洗厨房烤箱,内部设有无数发光小点(LED)作为命令指示灯,而这些LED便是利用半导体发光原理实现的。
除此之外,尚有对有机电致发光体、新型复合材料等的研究,将化学发光技术应用到更广泛领域。
总体而言,随着化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化学发光技术的不断拓展,化学发光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探索与挑战。
化学发光分析法综述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光的检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的发射,利用发光强度与待测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述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两类:化学发光增强原理和化学发光自身原理。
前者基于化学反应中发光物质的生成和增强,如钒酸盐-含氮化物体系中产生的荧光;后者则是通过一些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产生发光,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增白剂和催化剂的发光作用。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光生发光法。
其中化学发光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步骤通常包括试剂的制备、反应条件的优化、发光体系的选择和测量装置的设计。
电化学发光法则是利用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电流转化成光信号进行检测。
光生发光法是利用光照射样品后产生的催化剂发光进行分析。
在应用研究方面,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物芯片技术结合化学发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DNA序列、蛋白质和细胞等。
此外,化学发光分析法还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化学发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和毒素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也出现在化学发光分析法中。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光子学的原理,可以制备出高灵敏度、特异性的化学发光探针。
此外,不断提高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实现高通量的分析和测量。
同时,与其他分析技术的结合,如质谱技术和色谱技术,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发光法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药物分析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其中,电化学发光法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本文将从电化学发光法的原理、应用、优势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化学发光法的原理电化学发光法是基于电化学原理和化学发光原理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施加外部电压,使待测样品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或消耗物种。
在反应过程中,有些物种通过激发态的产生,然后再通过辐射发射光子,从而形成发光现象。
这种方式既能提供分析所需的电化学信息,又能通过发光信号来实现灵敏度的提高。
二、电化学发光法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领域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定量测定、质量控制、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
在药物的定量测定中,电化学发光法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特点。
以药物A为例,通过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上修饰A的反应物,可以实现对A的特异性检测,避免了样品矩阵干扰。
同时,电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药物A,满足药物测定的需求。
三、电化学发光法的优势相比于其他分析方法,电化学发光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电化学发光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高灵敏度测定和准确分析。
其次,电化学发光法的响应速度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过程。
此外,电化学发光法还具有操作简便、试剂消耗少、仪器设备相对简单等特点,降低了药物分析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电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电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进传感器材料、优化电化学条件等方式,不断提高电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另一方面,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了电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修饰电极表面,可以增加反应物与待测药物的接触面积,提高灵敏度。
此外,结合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中药物的快速检测。
综上所述,电化学发光法作为药物分析中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化学发光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化学发光技术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产生荧光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的,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等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动着其的进展。
1.化学发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化学发光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发特定的化学反应,使其内部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从而产生荧光。
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电子之间会发生跃迁,较高能级电子的回落将释放出能量,并产生荧光现象。
化学发光技术分为光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两种类型。
光化学发光指的是,在特定光源的照射下,特定化学物质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荧光;而生物发光则是指生物体内部含有荧光素和相关的蛋白质,当这些物质受到刺激时会发生发光现象。
2.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光化学发光技术在药物筛选、分子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筛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通常需要在大量的试验物质中寻找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性的化合物。
这个过程中,光化学发光技术能够通过荧光信号的量化,提供高效、准确的筛选结果。
分子诊断也是光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在分子诊断中,化学发光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目标分子是否存在,以及对分子进行定量分析。
3.化学发光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环境监测是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管理工作之一,化学发光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生物发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领域。
在环境污染监测中,化学发光技术主要用于生物检测。
比如,在生物氧化需氧量(BOD)检测中,化学发光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水体中活性细菌的数量,从而评估水质。
4.化学发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在安全生产领域,化学发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其中,光化学发光技术被广泛用于火灾烟雾的检测和警报领域。
通过荧光探头的测量,可以及时检测出烟雾,从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是医院内感染,成为目前临床上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1]。
为了了解SA的耐药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耐药性发生。
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3012例中分离得到的217株SA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本来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住院及门诊送检217个经培养出的SA阳性标本,用美国凤凰-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生化鉴定。
1.2药敏纸片青霉素、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头孢唑林,为浙江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公司产品。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方法,结果判断按CLSI2006年版标准MRSA的判断标准[3]。
对照标准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3试剂血平板、巧克力平板购自济南百博生物有限公司,麦康凯平板、M-H琼脂平板自配(琼脂粉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4仪器美国凤凰-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为美国BD仪器公司产品。
1.5方法细菌的分型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进行[2]。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MRSA、MSSA检出率217株中MRSA112株,检出率51.61%;MSSA105株,占48.38%,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药敏及统计结果SA总体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为96.3%,对利福平相当较低,为17.0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耐药性与MS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对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利福平的耐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2。
表1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表(株)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合计分泌物(株)192645尿(株)254772痰(株)543791静脉插管(株)022脓(株)112引流液(株)213前列腺液(株)101脑脊液(株)011小计112105217表2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性(单位:%)抗菌药物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9110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100头孢唑林59100妥布霉素4080庆大霉素1556复方新诺明17.10克林霉素2457红霉素5278左氧氟沙星9.866万古霉素00环丙沙星8.937利福平0643讨论SA常引起人类机会性和院内感染,是引发疾病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本实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部分常用抗生素有很高的敏感性,MRSA的耐药性与MS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呈多重耐药的大部分为MRSA菌株,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只不过由于它抗甲氧西林,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而已。
全国性和全球性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院内感染的MRSA分离率已高达80%以上。
MRSA的检出率一般发达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高,大医院比小医院高,这主要与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有关,文献报道MRSA已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0%-66.7%[4-5],我院MRSA的分离率为51.61%,所以药敏实验方法简单,在常规工作中就可得到分析细菌表型特征数据,提示可能存在细菌耐药性。
但是不同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药性存在交叉现象,且随着细菌传代培养,造成耐药性变异较大,因此目前该检测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指导抗生素用有药。
参考文献[1]王占华,王晓红,宋先锋,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61-762.[3]洪秀华,倪语星.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抗感染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7-100.[4]郭天然,付艳霞,冯兰英.984株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监测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4(4):263-264.[5]李玉强,高克毅.我院1999-2005年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7):1325-1327.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卢安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检验科,天津300381【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法实际上是利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化学发光不需要任何光源,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化学发光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其灵敏度也较高,此外线性范围宽和仪器简单也是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之一。
正式基于这些特点,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环境化学、临床检验、药物分析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针对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研究进展;综述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67-021化学发光概述所谓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实际上是产生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种光辐射。
化学发光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吸收了反应释放的化学能由基态跃迁至电子激发态,再由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同时将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化学发光。
2常见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应用2.1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是1928年Albrecht首先发现的一种发光试剂。
鲁米诺属肼类有机化。
由于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性质稳定,结构简单,易于合成,且无毒不污染环境,水溶性较好,从而成为研究最多,使用最早,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化学发光试剂之一。
它在碱性溶液中可以被强氧化剂氧化而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同时发射425nm的蓝光,所以鲁米诺的发光体都是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
2.2吖啶类化合物的化学发光体系一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光泽精(Luci-genin,LC)化学发光体系是一个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化学发光体系,在国内对该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还很少。
国外对LC发光体系作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和鲁米诺一样,光泽精在碱性介质中被H2O2氧化,裂解为激活态,发出蓝色的光,其发光效率也较高,只是氧化产物N-甲基吖啶酮难溶于水,常沉积在反应器壁上,为此常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使之增活。
2.3过氧化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过氧草酯类化合物的化学发光反应被认为是目前效率最高的非酶催化的发光反应,最大量子产率可达34%。
这类反应通常由草酸酯与一种氧化剂作用产生高能中间体,并由此中间体激发合适的荧光剂而产生化学发光。
·7692·综述中国保健营养CHINA HEALTH CARE&NUTRITION No.08(下)20123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3.1新化学发光体系和新型发光试剂的研究作为化学发光法的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来说就是要探索新的化学发光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发新型发光试剂。
这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
比如,在化学发光试剂的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在荧光物质方面进行一些创新,针对荧光和化学发光之间的经验规则我们可以对类似结构进行适当的应用和改进,可以引入鳌合基团,借助鳌合基团的选择性来优化化学发光。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了具有较好选择性的化学发光新试剂。
按照这种创新思路,鲁米诺及其衍生物逐渐发展起来,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3.2试验装置的微型化、集成化和专一化从试验装置的发展上来看,微型化、集成化和专一化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之一。
针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从发展趋势上,“将化学发光试剂固定”逐渐要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
3.3其它技术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对于其他技术而言在今后的应用中可以联合多项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和研究。
可以利用的技术有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技术、微透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芯片技术等等,同时可以借助相关的先进仪器进行改造和完善。
参考文献[1]Karuppannan S ,Chambron JC.Supramolecular chemical sensors based onpyrene monomer -excimer dual luminescence.Chem Asian J ,2011,6(4):964-84.[2]孔海霞,刘萍,田云霞,等.应用FITC 系统建立非均衡竞争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化学发光法.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3):201-205.[3]周考文,顾雪梅,崔晓超,等.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家犬体内甲氧氯普胺的血药浓度.化学学报,2011,69(2):221-225.[4]Watanabe N ,Nagatomo R ,Okubo S ,et al.[Evaluation of latex agglutination test for anti -treponemal antibody in comparison with chemical lumines-cence tests ].Rinsho Byori ,2011,59(2):115-20.[5]吴婴.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结果分析.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1):29-30.[6]丁保军,杨凤林,朱珍亮,等.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同一水域中的腐殖酸.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3):530-533.[7]Gaye -Seye MD ,Aaron JJ ,Parkanyi C ,et al.Luminescence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benzo [a ]phenothiazines -therapeutic ,physico -chemi-cal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Curr Drug Targets ,2006,7(9):1083-109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护理综述杨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摘要】本文综述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以及护理手段。
首先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做了简介,包括分类和治疗进展,随后主要分析护理手段,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护理、营养护理和健康指导。
良好的疗效需要优质的护理。
【关键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护理;英夫利西doi :10.3969/j.issn.1004-7484(x ).2012.08.6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68-021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简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 )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以持续的关节炎为特征,并伴有全身多系统受累,是导致小儿致残和失明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