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出血性败血症
- 格式:pdf
- 大小:165.08 KB
- 文档页数:2
禽出败的诊断与治疗54诊断与治疗Diagnosis&cureOfpasteurellosis文/李仁民鸽病诊疗室动作.此种类型多发生于成年鸽和参赛鸽.(2)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的患病鸽常表现为羽毛松乱,低头闭眼,精神萎顿,翅膀下垂嗉囊积液,拉棕色稀便,饮食废绝.时常从口内流出带泡沫的黏液.此种类型病鸽多死于衰竭期.(3)慢性出血性败血症的患病鸽多表现为呼吸道慢性炎症,慢性嗉囊炎,翅,腿部关节呈现肿胀性炎症.持续腹泻,肌体消瘦,有的出现跛行.这种类型的病鸽属于肌体内带菌者,m-t-II危害着同棚的健康鸽根据病理专家提供的病例资料和图谱,信鸽感染了出血性败血症后.解剖可见信鸽肌体内部出现以下病理变化:(1)最急性型的病鸽解剖后可见心外膜有疏落的针尖大的出血点.(2)急性型病鸽解剖后可见肌肉,血液呈暗褐色,皮下,心冠脂肪,心外膜,腹膜及肠内壁出现弥漫性的针尖大的出血点,十二指肠内有血样容物,肝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歹巴点.(3)多数慢性出血性败血症的病鸽会有明显的咽喉炎,嗉囊内出现肿胀性炎症有些病鸽腿关节呈现变形样肿大,关节囊出现增厚性积液.对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1)预防:根据鲁北双艺鸽舍近几年对信鸽接种疫苗的经验,每年的秋后,春前,对两个月以上的信鸽通过胸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鸡用的"禽霍IL-I-I毒活菌苗".每只信鸽每次注射鸡用量的1.5倍,注射一周内便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2)治疗:如发现信鸽出现出血性败血症.要及时对病鸽进行隔离治疗.治疗方法是向患病鸽的嗉囊内注入抗病毒灭菌液.抗病毒灭菌液的配置方法是:每100毫升常水中加入黄芪多糖3克利巴韦林200毫克,柴胡针剂4毫升,硫酸链霉素1000毫克.混匀后往每只病鸽嗦囊内注入5毫升每日两次,连续注A.3天.间隔1天后在连续注入2天.55。
浅谈牛出血性败血症摘要:畜牧养殖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特别是牛羊养殖。
但是牛羊养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血性败血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发的高传染性病症在极短的时间当中就会导致30%的牛死亡,最终严重影响到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牛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养殖人员能够全面掌握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具体原因,并控制其发病率,降低传染性,才能够保障牛养殖业的良好经济效益。
关键词:牛养殖;出血性败血症;诊治引言:在牛养殖中出现出血性败血症将会对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基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病症,在牛的上呼吸道中以及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致病菌,作为牛体中常见的菌落,同时也会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病症,由于在实际当中的牛养殖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内源性感染问题,进而促使牛因外部因素造成抗体下降时则会促使多杀性巴氏杆菌刺激牛体内的有益菌群,进而造成牛体的机体出现严重的不协调问题,随后病情逐渐蔓延。
一、传播方式综合实验分析发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这一致病细菌在不同的牲畜之间都将会形成明显的传染效果,基于特殊环境因素影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传播:当不同日龄的牛混群饲养(特别是舍饲的育肥牦牛),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污浊,通风不良或厩舍卫生差时,特别是寒冷、闷热、潮湿、多雨、拥挤、气候剧变、体温失常、营养缺乏、饲料突变、长途运输、频繁迁移、过度疲劳、寄生虫感染等各种诱因使牛集体抵抗力降低时,巴氏杆菌即可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而入血液,发生内源性感染,也可通过患病牛的咳嗽、喷嚏排出飞沫,吸血昆虫,污染的饲料(或牧草)、水、空气和器具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的皮肤黏膜感染,甚至带菌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咬伤而发生外源性感染,从而诱发牛出血性败血症。
二、易感群体多杀性巴氏杆菌作为诱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根源,在实际当中则会形成严重的传染效果,这一致病菌将会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染媒介实施传播,基于畜牧养殖来讲,在实际当中的各种养殖动物都将会成为传染媒介。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38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应激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剖检病变以内脏器官和肌肉典型的广泛出血为特征;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法是实验室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加强牛群管理和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能有效预防本病,抗生素配合调节机体恢复的药物可有效治疗。
近几年来,因牦牛出血性败血症而引起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制约牦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功能低下、饲养管理不当和综合治理效果欠佳是导致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本病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季节,对牦牛的健康危害严重。
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免疫接种、加强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生。
一、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该病潜伏期2~5d,根据临床发病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
1、急性败血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1.5℃,脉搏加快,食欲减退,反刍停止,体温增高,口渴增加。
全身衰弱,被毛蓬松,精神不振,流泪流鼻,两耳下垂。
初期便秘后拉稀,粪便中带有纤维蛋白和白色黏液,有的带血。
呼吸困难至极度困难,一般24~72h内虚脱而死亡。
2、水肿型主要出现颈部及咽喉部水肿症状,触摸时有坚硬发热感。
吞咽困难。
严重时水肿可延及垂内,呼吸极度困难,所以称“噪喉病”。
病牛常表现为精神兴奋,咆哮不安,胃部膨胀和流口涎,眼结膜瘀血或出血等。
可视黏膜呈现紫红以至青素色,最后卧地不起至死亡。
3、肺类型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到40~41.5℃。
继而呼吸困难加重,逐步显示胸膜炎症状,叩诊有实音界。
病畜咳嗽,鼻孔流有黏液,有的略带血丝。
听诊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有捻发音,重病畜有胸膜摩擦音。
病程缓慢的可出现腹泻,开始粪便呈不成形的黏糊状,黑色或绿色,恶臭并混有血液,有的病畜可出现血尿现象。
二、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特点该病对所有的家畜都有一定的影响,当某种动物发病后,其他的动物也会跟着发病,在所有的牲畜当中,猪、牛、羊的发病率比较高,而在其他的牲畜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西藏高原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西藏高原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出血性败血症的概述,阐述了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如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等,然后又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防疫治疗、做好消毒这项工作、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强饲料方面的管理,进而不断的提升西藏高原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治疗水平。
关键词:西藏高原地区;牦牛;出血败血症;诊断;治疗引言:牦牛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而且在进行牦牛养殖管理的这一期间,很有可能发生出血败性败血症性这一具有流行性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如果发生的话会给多种牲畜类动物造成危害。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呈现的是急性败血经过。
由于牛群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性,如果感染到出血性败血症,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一些临床症状,这就增加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的难度。
但就当前牦牛养殖管理工作实施的情况来看,有的群众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出血性败血症,如果发生这一疾病,不能够及时的上报,仍采取传统的养殖模式,导致病原快速的传播,还难以提升地区牦牛养殖的安全性,这就应做好农牧民群众的专业培训教育这项工作,让牛群具备一定抗病能力,降低发生出血性败血症的概率。
一、出血性败血症概述牦牛的出血性败血病还可称之为巴氏杆菌病,从本质上来讲,这种病症呈现的是急性的,还会造成全身感染,正因为会传染,造成伤害的面积非常大。
如果养殖户发现的不够及时,会影响到养殖场的发展,可想而知造成的损失。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病理表现为咽喉肿胀,还会伴随着发热,严重的情况呼吸会困难,升高牦牛的体温。
这一病症很快就会发病,短期内牦牛会发生肺炎,内脏会出血,同时呈现还非常的广。
如果没有及时的去治疗的话,很有可能面临着死亡。
往往在春季和秋季会发生这种症状,还会大面积流行,这就应及时的制止。
二、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一)临床诊断往往牦牛牛犊很有可能发生出血性败血症,因为它们自身的免疫力不高,再加上仍以粗放养的方式为主不利于更好地发现,这就会造成一定的传染,严重的情况下牦牛会面临着死亡。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6,2022鸡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刘泽秀(安定区畜牧兽医局鲁家沟畜牧兽医站,甘肃定西743025)摘 要:禽霍乱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其病死率也比较高。
鸡霍乱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其中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鸡霍乱主要包括慢性型、急性型与最急性型,不同类型的症状不同,危害性也不同,一旦发现鸡存在异常状态就需要及时进行实验室诊断与鉴别,确诊为禽霍乱之后须及时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也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降低发生鸡霍乱的概率。
关键词:鸡霍乱;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2.06.044 引言鸡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环境、饲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疾病,其中就包括禽霍乱。
禽霍乱会危害鸡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很容易导致鸡病死,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应充分了解鸡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式以及防控措施,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鸡霍乱的流行病学禽霍乱又被称为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巴氏杆菌病,属于侵害野禽与家禽的基础性疾病。
禽霍乱的潜伏期为2~9d,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比较高。
1.1 易感动物禽霍乱的易感动物有很多,鸡、鸭、鹅等家禽都有感染禽霍乱的概率。
其中,成年鸡感染禽霍乱的概率更大。
4个月以下的幼龄鸡感染禽霍乱的可能性小一些。
从实际情况来看,肉鸡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呈现出了地方性流行、发散性流行等特点。
1.2 流行特点鸡霍乱的流行不受季节限制,无论是气候多变的春季还是高温潮湿的夏季都会出现鸡霍乱。
而冬季天气忽变,若养殖者没有做好管理工作,也会导致鸡霍乱的发生。
1.3 传染源与传染途径慢性感染鸡、病死鸡以及康复后携带病菌的鸡都是鸡霍乱的传染源,其中慢性感染鸡的传染性最强。
若养殖者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引进了携带病菌的鸡蛋、鸡肉或没有及时对鸡圈进行消毒和清理[1];养殖者进鸡圈之前没有更换鞋子,也没有进行消毒;鸡饲料存在污染情况;猫、狗进入鸡圈等都会造成疾病传播。
鸡病大全:鸡霍乱(最急性症状图谱)2012-02-06 新牧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点击1018 鸡病大全鸡细菌性传染病鸡霍乱最急性鸡霍乱鸡病防治概述禽霍乱(FowlCholera)又称禽巴氏杆菌病(AvianPasteurellosis)、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下痢、败血症症状及高死亡率。
剖检特征是全身粘膜、浆膜小点出血、出血性肠炎及肝脏的坏死点。
慢性病例的特点是鸡冠、肉髯水肿,关节炎,病程较长,死亡率低。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家禽常见病之一。
我国广大农村的鸡、鸭群中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在农村成年鸡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鸡新城疫,南方各地常年流行。
病原禽霍乱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本菌为卵圆形的短小杆菌,少数近于球形,长约0.6~2.5μm,宽约0.2~0.4μm。
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
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
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呈明显的两极着色,许多血清型菌株有荚膜,用美蓝、瑞氏染色均可着色。
人工培养后及弱毒株,荚膜不明显或消失。
巴氏杆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37℃培养18~24h,可见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露滴状小菌落,直径约1~2mm。
本菌在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或马丁琼脂平皿上培养,生长良好,不溶血。
在肉汤中培养时,初期呈均匀混浊,24h后上清清亮,管底有灰白色絮状沉淀,轻摇时呈絮状上升。
该菌可利用果糖、甘露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肌醇、鼠李糖、乳糖;靛基质、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阳性,尿素酶阴性,不液化明胶。
新分离的细菌接种在马丁琼脂平皿上,通过45度折光观察,可见菌落有荧光,菌落呈桔红色带金光,边缘有乳白色光带,菌落结构细致,边缘整齐,称为Fo型菌落,对鸡等禽类的致病力强;另一类菌落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红黄色光带,称为Fg菌落,对鸡等禽类致病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