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253.50 KB
- 文档页数:7
单元提升练(十四)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1.(2019·山东青岛模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创办洋务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
这说明李鸿章()A.既主张办洋务,也提倡变革制度B.为了和戎,主张必须变革制度C.主张对外“和戎”和对内“变法”结合,进行制度变革D.主张在保留封建体制的条件下,变更传统的做法,引进外国技术办洋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李鸿章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自强。
答案 D2.(2016·山东齐鲁名校调研)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
”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解析根据材料此种思想开始于道光咸丰年间,且其不知全变之道,由此推测该思想为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思想为康有为一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与本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与本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湖南永州模拟)清末《筹洋刍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主张。
与此书作者思想最接近的是()A.林则徐、魏源B.曾国藩、李鸿章C.王韬、郑观应D.康有为、梁启超解析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人人欲济其私”最接近,故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变法图存,不仅仅是“人人欲济其私”,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6·江西南昌模拟)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2.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上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
5.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2)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情。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夷”字的使用说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理念。
3.评价(1)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
(2)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补]“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阔胸怀,更有贯通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
唯其如此,“师夷长技”才不仅从一般的时论层面,而是从深刻得多的社会—文化变革层面,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称其“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第14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 1 .历程 时期 特征表现 鸦片战争至甲午 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 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 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至五 四运动前夕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 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 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 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 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 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至新 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 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 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⑵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議立新屮国. 确立社令主 义制度20世纪中国 的第一出巨变20世配中国的 第三次巨变先进知识分子"0世纪以来中国审大思想理论底.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诫讷流地主阶级邓小平 理论 去主义道琏⑶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或精髓民权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决的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发展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三、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中外关联]比较项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不同占八、、所处时代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主要任务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影响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深远影响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局限方面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前期没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1.(2017·天津文综)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据此分析只有D项符合要求,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发表于1956年之前,故均可排除。
答案:D2.(2015·上海单科)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变法之本……在开学校”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有关变法的主张。
答案:A3.(2014·广东文综)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解析: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根据材料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可知毛泽东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与毛泽东的意思相反,B项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D项与材料意图没有关联,故均可排除。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大主题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大阶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现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1.(2015·高考全国卷Ⅱ,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
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
本题选择B 项。
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1.(2017·北京文综)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
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
表格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A2.(2017·天津文综)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
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
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答案:A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
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单元过关检测(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
”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B.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C.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C[根据材料“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冲击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科技,并不是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
材料强调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与权力转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
在当时顽固派反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A[根据题目中“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得出魏源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涉及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牵涉的是目的,并未涉及思想理论水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并未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模拟)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
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检测选题细目表1.(2016·武昌调研)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这反映了当时( ) 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B.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C.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D.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解析: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次自救运动,并未超越封建改革,故A项错误;曾国藩翻译西书,意在挽救清王朝统治,而梁启超所提倡的“自强”“自立”,意在宣扬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说明随着西学的传入,变革意识在发展,故B项正确;梁启超宣扬改良主义,所以他倡导的欲“自强”“自立”并非宣传革命,故C项错误;“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可知当时读西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传统知识依旧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7·汕头质检)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
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解析:据材料的时间1898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再根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清政府的皇帝及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D3.(2016·郑州质检)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张之洞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西政”即西方政治的重要性,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故选C项。
答案:C4.(2016·广州模拟)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说明谭嗣同(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解析: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改良并不主张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主张君受制于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其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6·福州模拟)“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表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赞美,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A6.(2016·河北联考)康有为说:“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C.推翻清朝贵族统治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解析:根据材料“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可知作者阐述的是托古改制,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变法的权威性,为变法提供依据,故A项错误,B项正确;康有为维新变法并未意图推翻满清贵族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与国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7.(2017·淮北模拟)1922年,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遭到全国上下齐声唾骂,指责陈炯明“叛道”“悖主”“犯上”。
而胡适认为指责陈炯明的人“是旧道德的死尸的复活”。
结果人们又众口一词地批评胡适“抑孙袒陈”。
材料反映(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孙中山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C.胡适反对革命主张改良D.民众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解析:民众看到陈炯明发动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则唾骂陈炯明,而胡适发表相关言论后人们又众口一词的批评胡适,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故D项正确。
A、C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8.(2016·武汉模拟)“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孙中山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外国势力的干涉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军阀之间的混战D.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可知,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故A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9.(2016·北京东城区模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次会议主席台口的檐额上设置了十二个红色大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这次会议是( )A.国民党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解析:该会议强调“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作用。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与“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10.(2016·成都模拟)印度学者奇林·福康曾说:“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他对马列主义)给予了新的强调并拓展了这份遗产。
”“拓展了这份遗产”是指( )A.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D.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拓展”意为“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B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解析:材料中主要谈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故A项错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的根源,故B项错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一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故C项错误;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故D项正确。
答案:D12.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析: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求,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6·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材料三——《观念史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10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8分)(4)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6分)解析:第(1)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这一历史背景分析“爱国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分析“进步性”,结合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结合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提及的内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国际因素”依据材料二提及的国际政治事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分析。
第(3)问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4)问结合数据库在现实中的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1)作用: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国际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
(3)国内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
(4)突破:数据库应用于史学研究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料等等。
14.(2016·黄冈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20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翻译者”“内容”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