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五课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42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少年的担当》第1课时《走向世界大舞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少年的担当》第1课时《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我国青少年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担当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对于如何在世界中发挥作用,如何担当起少年的责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案例和分析,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责任和担当。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
2.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国际观。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讨论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包括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以及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案例。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正确的国际观和少年的担当。
5.拓展(5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发挥少年的担当,如何看待世界。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深奥的文化概念和思想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第1课时温故知新日积月累【课型】单元预习课【学习内容】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2.掌握立论与驳论的相关知识。
【学习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让我们走进“温故知新日积月累”这一板块。
二、学习环节活动一:了解背景及作者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 年9 月25 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 年8 月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2.《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一篇经典的论说文,观点鲜明深刻,从标题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质上文章谈论了“怀疑”的重要性。
3.《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本文就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4.《创造宣言》一文的作者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目睹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
他有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本文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
活动二:温习旧知1. 议论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的特点是以理服人。
2.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4.论证方式:立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文两大类)活动三:积累字词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字音:搽.chá粉省.xǐng 悟脊.jǐ梁诓.kuāng 骗脂.zhī粉词义: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课前预习】一、中华文化根1.中华文化的来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_______________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___________。
2.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独具特色的___________,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___________,等等。
(2)特点:①源远流长、___________。
②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_________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_________,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延续文化血脉的原因):(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_______。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___________,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___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___________。
(2)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_______、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_______和自豪。
5.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___________,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___________,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________,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_______。
(2)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传承发展。
6.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_____________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_________发展,继承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初三化学辅导讲义5 学员姓名:年级:初三课时数:辅导科目:化学讲义审核:授课主题氧气教学目标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常见的用途2.掌握常见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3.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学重难点常见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授课日期及时段2019年月日教学内容水里的鱼为什么能活着氧气的性质一.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思考氧气密度大于空气,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如何放置呢?答:玻璃分为光面和毛面,集气瓶正方在桌上,玻璃片毛面向下氧气不易溶于水,在水里是没有氧气的,对吗?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答:不对,水中的鱼能生存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______________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证明是氧气。
化学性质要通过_化学反应_来表现,因而,观察化学实验很重要,回忆之前所学,要如何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哪【注意事项】①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