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课件出示第 47 页例 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 53 人,中午走了 24 人,下午又来了 38 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 (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1)讲解脱式计算 53-24+38 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1.探究例 1 的另一种解法。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黄山奇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仙桃”、“仙女”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片,了解黄山的奇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仙桃”、“仙女”等词语造句。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出示黄山奇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黄山的印象,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做好批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会用“仙桃”、“仙女”等词语造句。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2)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描述黄山奇石的景象。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写一篇关于黄山奇石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朗读、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通过造句、写字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黄山奇石的欣赏能力,通过作文、口语交际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黄山奇石的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一、文章类型及适用范围本文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
文章将介绍本次试讲的主题、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准备和实施试讲。
二、试讲主题本次试讲的主题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变革”。
我们将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方面探讨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阐述教师在应对这一变革时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三、试讲目标1、阐述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变革。
2、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3、展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为获得教师资格证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引言: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2、理论介绍:介绍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
3、深入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并探讨应对策略。
4、总结与反思: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1、引言(10分钟)2、理论介绍(20分钟)3、深入分析(30分钟)4、总结与反思(10分钟)5、问答环节(10分钟)六、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
2、学习成果:通过作业、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反思:反思本次试讲的效果,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今后改进。
七、教学步骤细化1、引言:通过提出“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有哪些影响”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理论介绍:介绍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
通过PPT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深入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如某门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等,引导学生理解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变革。
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试讲科目中国哲学史试讲章节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章节题目仁学思想试讲人朱银勉试讲日期2014.04.26【教学目标】掌握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正确认识孔子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教学重点】1.掌握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
2.把握仁的两个基本特点。
3.正确区分礼和仁的关系、孝悌和仁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2.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我们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论语》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总共出现了109次。
这说明孔子平时和他的弟子讨论“仁”的频率是非常多的,也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仁。
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概念?仁和孔子要恢复的周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次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臣杀君、子杀父,局面非常混乱,孔子认为要制止这种混乱局面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
它的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复兴的是这种周礼吗?不是的,孔子虽然主张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已不能充分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即有所“损益”。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相当多。
《论语》颜渊篇有一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仁,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了行仁的具体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几句话,有几个关键的字词我们必须先了解。
○1克已复礼:克:担当,承受。
教师资格证小学语文面试教案15篇老师资格证学校语文面试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熬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缘由,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情感,培育同学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
2.教学难点:领悟所要阐释的道理,从种树的阅历、道理和方法中明白育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争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展现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导入语:同学们,屏幕中展现的图片是一棵树。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棵树,并英勇地站起来向大家描绘这棵树的形状特点。
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形状特点:美丽、高大、笔直)结合同学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板书:桃花心木)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形状特点总结的非常好,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
那么我们今日就来了解发生在这棵树上的一些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同学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种植桃花心木特殊的种树阅历与方法)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三)研读词句,深化体会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发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尽量用书上的话)(我感到惊奇;我以为种树人太懒;种树人太忙了吧)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缘由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争论,代表发言)(假如每天定时浇肯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靠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化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01教学背景与目标Chapter幼儿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环境分析030201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幼儿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如认识颜色、形状、数字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探究,如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
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知识点技能点重点与难点02教学内容与方法Chapter教学内容选择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注重幼儿的实践操作和体验,鼓励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来学习。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明确教学重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夯实幼儿的学习基础。
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突破,如分解难点、直观演示、反复练习等。
关注幼儿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03教学过程设计Chapter导入环节设计提问导入情境导入针对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新课内容。
游戏导入演示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幼儿直观感知和理解新知识。
讲解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向幼儿传授新知识,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探究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新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1 2 3游戏化练习分组练习情境模拟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01作业布置02家园联系0304教学评价与反馈Chapter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学生反馈收集与处理反馈收集反馈处理对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整理和分析,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向幼儿和家长反馈处理结果。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教学反思改进策略05教学特色与创新点Chapter突出教学特色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授课内容:导入语上节课我们讲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可以解释发展水平相近国家间的贸易,如工业革命初期,欧洲各国间的贸易,那么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对另一国都具有绝对优势,他们之间还会产生贸易吗?1、比较优势理论提出背景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2)、历史背景: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
英国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同地主贵族阶级间的矛盾。
特别是《谷物法》规定:国内谷物价格只有上涨到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
这实际上是维护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的法令,使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上价格低廉的粮食和工业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比较优势理论内容(1)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3)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国仍可以相对技术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相互贸易,并且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3、分工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4、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基本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2)劳动在一国之内完全同质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7)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8)两国生产函数不相同5图表分析如图-1所示,美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比英国效率高。
但在小麦的生产上,优势更大。
因此我们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小麦,而英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图-1若美国和英国每天劳动8小时, 小麦和布匹各生产4小时,那么产量如图-2所示 。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面试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风格;(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2.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的情感主题和价值观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词情感主题和价值观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文本、注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韵脚,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气;(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比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风格;(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词;8.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黄山奇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仙桃”“仙鹤”造句。
(3)了解黄山石的特点,认识黄山的奇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观察图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石的奇特。
(2)学会通过景物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描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石的奇特。
2. 学会通过景物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描述。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仙桃”“仙鹤”造句。
2. 理解并体会“奇石”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出示黄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美丽景色。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黄山的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特。
3. 朗读感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想象自己置身于黄山之中。
4. 课堂练习(1)学生用“仙桃”“仙鹤”造句。
(2)学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最美的黄山奇石。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黄山的相关资料,了解黄山的其他奇石。
3. 写一篇关于黄山奇石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黄山奇石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短文的写作和对生字词的掌握。
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时的情感投入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在黄山奇石认识和描述方面的进步。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抽签序号:
工作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名:**
所学专业:生理学
申请任教学科:生理学
授课题目: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设计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突触的分类
(2)经典的突触结构及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ª突触前膜去极化ª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ª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ª神经递质释放ª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ª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ª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ª某些离子进入胞内ª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电位)。
(3)突触后电位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化学联系神经—肌接头的结构(接头换突触)
联系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帮助学生记忆
结合图示讲解EPSP的传递兴奋的过程
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K+通透性↑( Na+内流>K+外流)→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化学门控Cl-通道开→Cl-内流→突触后N元超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IPSP)。
注意:
1.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①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②电紧张扩布③可叠加性
2.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4.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结构特点:间隙小、膜不增厚、两侧无囊泡, 有原生质相连, 有水相孔道
➢功能特点:允许带电小分子、局部电流结合图示讲解IPSP 的传递兴奋的过程
设疑问:EPSP和IPSP的区别是什么?(4个方面)
回顾一下局部电位的特征?总结突触后电位的特征
图示显示缝隙连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