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学
- 格式:rtf
- 大小:72.63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什么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疾病,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1. 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首先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学说、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建立起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2. 解剖学知识中医骨伤科学需要对人体骨骼系统具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人体骨骼的构造、解剖和生理特点。
了解骨骼系统的组织结构、关节、韧带、肌肉等,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3. 病理学知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了解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知识,包括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
通过学习病理学知识,能够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诊断。
4. 临床技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中医临床技能,包括诊断和治疗技能。
学习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医推拿、针灸、草药等治疗方法。
通过实践和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对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5. 中药学知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需要学习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药性、功效和配伍原则。
学习常用于骨骼系统疾病治疗的中药方剂,掌握中药的药物学知识。
6. 康复治疗知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康复治疗知识,包括骨骼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习功能锻炼、物理疗法、按摩和膏方治疗等康复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7. 临床实习与实践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需要进行临床实习与实践,通过参与实际诊疗工作,进行病例观察和诊治实践,提升临床操作和综合能力。
总结来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习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病理、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培养对骨骼系统疾病的综合诊断和康复治疗能力。
1.疼痛弧: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上肢,当外展到60~120度范围时,冈上肌腱在肩峰下磨擦,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
2.解剖复位:是指骨折经手法或手术复位后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一致。
功能复位:是指经复位后,骨折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
3.中立位零度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度,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度,完全屈曲时可成140度。
4.肘三角:肘关节屈曲90度时,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称肘三角。
5.股骨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形成颈干角,为110—140°,平均127°。
6.(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枪伤、炸伤及撞击伤等。
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
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远离于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
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
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
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
7.浮髌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股四头肌处于松弛状态,检查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限于关节腔。
然后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若感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说明关节腔内有积液,为浮髌试验阳性。
8、习惯性脱位多见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
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股骨外髁骨折,多由处理不当而引起。
多数是患者膝关节局部结构发育异常,经轻微的外伤引起。
而局部结构发育异常者,有膝外侧软组织挛缩;髌韧带附着点偏外侧;股外侧肌止点异常;髌骨发育小而偏平;股骨髁间凹浅外髁发育不良;膝外翻畸形等。
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 曲针B. 小针刀C. 铍针D. 砭镰E. 刀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
A.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D.《吕氏春秋》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A. 神农B.黄帝C.伏羲D.扁鹊E.俞跗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A.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C. 宋慈《洗冤集录》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E.王肯堂《证治准绳》(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1、古代人创造的下列疗法是:(1)古代人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由此产生的疗法是()。
(2)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产生的疗法是()。
A. 热熨疗法 B .按摩疗法 C.外用药物疗法 D.导引疗法 E.手术疗法2、下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1)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是()。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3、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C.《阴阳脉死候》D.《周礼·天官》E.《肘后救卒方》4、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2)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
A. 《五十二病方》B. 《黄帝内经》C. 《诸病源候论》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寒论》(三)D型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西汉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藉”记录了两例完整的伤科病案是()。
《中医伤科学》(“十五”国家规划教材?赵文海副主编)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一、中医伤科起源起源:起于远古-公元前2l世纪。
随着人类在生活、劳动中的发展。
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造成创伤,人们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已经能够制作一些较精细的工具,如砭刀、骨针、石镰等。
我国奴隶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以治病的针是石针、骨针。
早在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
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医疗工具也有了改进和提高,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据《韩非子》记载,古人“以刀刺骨”,说明“刀”已经作为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了。
商代后期,我国汉字发展已基本成熟,从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记载的疾病有几十种,其中伤科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
相传商初伊尹发明“汤液”,《甲乙经?序》曰:“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考古发现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有30多种药用种仁,其中有活血化瘀的桃仁等。
《神农本草经》曰:“桃仁主瘀”。
由上可知,商代已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中医伤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骨伤”等。
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476年),有了医政的设制和医疗的分科。
《周礼?天官篇》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
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副杀之齐。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治疗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在发展史上,晋代的XXX提出了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隋代的巢元方提出了清创四要点,XXX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元代的XXX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XXX施用了“悬吊复位法”,清代的XXX将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可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包括皮、肉、筋、骨、脉损伤,内伤包括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的性质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损伤的时间可分为新伤和旧伤。
损伤的部位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损伤的程度可分为轻伤和重伤。
损伤的病因包括外力伤害、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和内因,而损伤的病机则是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在诊断方面,损伤的症状体征包括一般症状体征和特殊症状体征,如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和弹性固定。
而骨病的症状体征则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和窦道。
在骨与关节检查方面,肌张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肌肉无收缩时为级。
1.肌肉瘫痪的分类:Ⅰ级:肌肉几乎完全瘫痪,不能移动关节。
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无法对抗地心引力。
Ⅲ级: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无法抵抗阻力。
Ⅳ级:能够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够抵抗强大的阻力,正常运动肢体。
2.临床检查方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用于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
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法、邻肢夹角法。
4.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分为内治法分期,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常用方剂包括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等。
1、蔺道人最早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3、损伤:①骨折,在外力作用下,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
多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一场活动和骨擦音等症②脱位,关节内各骨关节面相互之间失去正常关系。
③筋伤,由于扭、挫、刺、割及劳损等原因而使皮肤、筋肉、筋膜、肌腱、韧带等一些软组织,以及软骨、周围神经、血管等急慢性损伤。
④内伤;4、人在受伤的过程中,不管是否伤及脏腑,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伤科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5、骨擦音:是骨折两断端相互碰撞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是完全骨折的标志。
8、摸肤温:(用手背测试)从局部皮肤冷热的变化,来辨别是热证还是寒证;并能了解患肢血运情况。
热肿一般表示新伤或局部瘀热,或感染;冷肿表示寒性疾患;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
6、摇摆步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臀中肌麻痹。
单侧病变患侧负重时,躯干向患侧倾斜。
双侧病变行走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呈“鸭步”状。
7、①测量肢体长度的临床意义:长于健肢为脱位,短于健肢为短缩畸形或脱位;②测量大腿直径:取髌上10~15cm处,或髌上一横掌处;测量小腿周径:取小腿最粗处。
8、颈椎病检查:(1)头部叩击实验 (2)椎间孔挤压试验(3)笔从神经牵拉实验 9、直腿抬高实验及足背伸加强实验(检查腰突症):意义此实验可排除其他因素影响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实验的假阳性。
10、搭肩实验:杜加斯征。
肘关节不能靠近胸壁,或肘关节贴近胸壁时而患肢手不能搭在对侧肩部,或两者均不能,为阳性征,表示肩关节脱位。
(治疗是否成功)11、肘三角:肘关节完全伸直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一条直线上。
屈曲时,三个骨突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呈肘三角。
(检查肘关节脱位)12、膝关节侧向挤压试验:检查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13、抽屉实验:推拉实验。
向前活动度增大→前交叉韧带损伤;反之为后,可做两侧对比检查。
14、回旋研磨试验:麦克默里征,外展、内旋,同时伸直膝关节,若有弹响和疼痛为阳性征→外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内侧。
15、研磨提拉实验,小腿的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而有疼痛或弹响,为阳性征→外侧或内侧半月板损伤,提起小腿做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而有疼痛或弹响→外侧或内侧副韧带损伤。
16、肌力测定六级:0级:肌肉完全瘫痪,无收缩;Ⅰ级:肌肉有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的活动;Ⅱ级:肌肉收缩能带动肢体水平方向的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Ⅲ级:肌肉收缩能带动肢体对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Ⅳ级:能对抗阻力,但比正常力弱;V级:为正常肌力 17、①桡神经:前臂伸肌群肌萎缩或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②腓总神经:足下垂。
18、拔伸牵引:沿着肢体的纵轴线进行对抗牵引,克服肌肉拉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的复位手法 19、分骨:用手指对向挤捏骨间隙,纠正两骨间骨折移位的手法。
22、固定疗法,①外固定:夹板固定、石膏绷带固定、牵引固定和外固定架(器)固定。
②夹板固定的适应症:(1)四肢闭合性骨折,但股骨骨折因肌肉收缩力大常配合持续牵引治疗;(2)四肢开放性伤口,创面较小或伤口经处理已愈合者。
(3)四肢陈旧性骨折,适合手法复位者(小点:绑扎带紧度在夹板上面上下移动1cm为宜,相当800g拉力)③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1)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3)防止骨突部皮肤受压(4)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5)定期X线检查(6)及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7)解除夹板固定④石膏固定后的注意事项:(1)石膏固定完成后,要维持其体位直至完全干固,以防折裂(2)抬高患肢,以利消肿,下肢可用软枕垫高,上肢可用输液架悬挂(3)患者应卧木板床,并用软枕垫好石膏,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污染(4)寒冷季节应注意患肢外露部分保暖(5)防止局部皮肤,尤其是骨突部受压,并注意患肢血液循环有无障碍(6)石膏固定期间,应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主动肌肉舒缩锻炼,未固定关节应早期活动,定期行X线检查(7)石膏拆除时间:骨折到临床愈合标准时可拆除石膏23、股骨髁上骨牵引进针部位及方向:胫骨结节最高点向后1.5cm,再向下1cm处。
由外向内进针24、功能锻炼:㈠,注意事项(1)个体原则(2)主动(3)循序渐进(4)医患合作㈡,作用⑴活血化瘀,消肿定痛⑵濡养筋脉,滑利关节⑶促进骨折愈合⑷防止肌肉萎缩⑸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⑹扶正祛邪,改善机体状况 25、平卧式搬运法:脊柱骨折在使用帆布运送时,屈曲型骨折应俯卧位运送。
26、局部麻醉剂:阻断疼痛反射弧,消除物理性炎症、溶解纤维组织,减少粘连。
27、骨折(1)直接暴力:外来暴力直接作用于骨折发生的部位(2)间接暴力: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远离骨折发生处,分为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力等⑶肌肉强烈牵拉力⑷积累性劳损28、粉碎性骨折:骨骼碎裂为三块以上者,多为强烈的直接暴力所致。
骨折线呈T形或Y形者,又称为T形或Y形骨折。
29、(1)稳定性骨折:骨折部无移位,或有移位,但经复位适当固定后不易发生再移位者(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嵌插骨折、部分横断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易发生再移位者(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30、骨折移位:(1)暴力情况(形式、大小、方向)(2)肢体的重力作用(3)肌肉的牵拉(4)不正确的治疗和搬运 31、常见的移位:(1)成角移位(2)侧方移位(3)短缩移位(4)分离移位(5)旋转移位32、骨折特征:(1)畸形:有移位的骨折常出现畸形(2)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骨折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的响声或骨擦感(3)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33、骨折早起综合症:(1)脊髓损伤:较严重的脊柱骨折脱位,可并发脊髓挫伤或断裂,从而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瘫痪。
多发生在颈段和胸腰段(2)骨筋膜室综合症:因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
多发生在前臂掌侧和小腿。
34、晚期并发症:(1)坠积性肺炎:由于长期卧床不起,活动减少,致肺功能减弱,咳痰困难,逐渐引起呼吸系统感染而患本病(2)压疮:严重损伤或脊柱骨折并发截瘫等长期卧床患者,身体某些骨突部(如骶尾、足跟)长期受压,局部循环障碍,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压疮,经久不愈(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或骨盆骨折⑷损伤性骨化⑸创伤性关节炎⑹关节僵硬⑺缺血性骨坏死⑻迟发性畸形35、骨折的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期(2--3周)(2)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3)骨板形成塑形型(8--12周) 36、⑴骨折临床愈合标准(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⑵骨性愈合标准(X线摄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37、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38、复位:(1)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良好。
(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后,仍有某种移位未能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39、上个功能的特点:灵活性高与稳定性 40、横八字绷带固定法:在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上方,横过背部,经过侧腋下,绕过对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
41、肱骨髁上骨折:髁上部处于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度外翻的携带角 42、伸直型骨折:科利斯骨折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位,手掌先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际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44、胫腓骨干骨折:胫骨中、下1/3处比较细弱,是骨折的好发部位开放性骨折 X线摄片包括胫腓骨全长的正、侧位片,可明确骨折类型、部位及移位方向治疗原则: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功能45、骨盆骨折常见并发症:(1)血管损伤:失血性休克(严重失血量可达2500~4000ml)是伤后早期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2)内脏损伤:可导致尿道、膀胱、直肠破裂,出现尿滴血、排尿困难、尿外渗、下腹痛、里急后重、腹膜刺激征等46、脱位:骨端关节面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越出正常范围,出现功能障碍者;常见肩、肘、髋、颞颌关节脱位等47、脱位特有体征:(1)关节畸形:关节脱位后,关节的骨端脱离了正常位置,可发生特殊的畸形(2)关节盂空虚:关节脱位后,构成关节的骨端脱出关节盂,造成关节盂空虚(3)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将脱位后的骨端固定在特殊位置上,在对脱位关节做被动运动时,仍可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去除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到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变化称为弹性固定。
48、颈椎病分型及症状:(1)神经根型颈肩疼痛,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
疼痛为酸胀痛或灼热痛,伴有针刺或电击样痛。
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头痛、耳鸣(2)椎动脉型体位性眩晕,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易诱发或加重。
常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3)交感性颈椎病颈部酸痛、有沉重感,头痛或偏头痛,头晕,枕部或颈后痛。
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伴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4)脊髓型颈椎病慢性、进行性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上肢活动欠灵活,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⑸混合型颈椎病49、腰突症(1)病理分型:1)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向后突出、向前突出、向椎体内突出 2)向后突出的部位不同分为单侧性、双侧性、中央型 3)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为隐藏性(幼弱型)、突出型(移动型)、破裂型(成熟型)(2)好发部位:腰4~5和腰5~骶1之间突出最多50﹑股骨颈骨折①颈干角:股骨颈,头和髋臼构成髋关节,股骨颈与股骨干两轴线之间形成一向内的倾角。
(正常值:110°~140°)②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踝中点间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
(正常值:12°-15°)③股骨头,颈部的血运主要来自:⑴关节囊小动脉⑵股骨干滋养动脉⑶圆韧带的小动脉④按骨折部位分三类:⑴头下部,颈中央和基底部骨折⑤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类(采用Garden分型):⑴不完全骨折,骨完整性仅有部分出现裂纹;⑵完全骨折但不移位;⑶完全骨折,部分移位且股骨头与股骨颈有接触;⑷完全移位的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