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是t区还是u区
- 格式:docx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3
面部反射区图透析面部与脏器的对应关系
据调查表明,人体的内脏与脸上不同的部位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由此,专家得出了一张面部反射区图,通过这张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的内脏与脸上部位的一一对应关系。
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脸上的变化而得知相应器官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下面,养生网为你分享这张面部反射区图。
面部与脏器的一一对应关系
1.额头上条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血脂区)。
5.两眼中间是心区。
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
17.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部脏器对应区部位:1、额头上三分之⼀处为⼼理压⼒区和⼼脑循环不良区。
2、眉⽑⼆分之⼀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分之⼀向太阳⽳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脂区)5、两眼中间是⼼区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的⼆分之⼀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有酸痛的地⽅;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朵包括⽿朵为肾区。
16、颧⾻下侧到外眼⾓为⼤肠区17、到内眼⾓为⼩肠区。
⾯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理信息,使⾯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
⾯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部望诊的基础。
古今⾯部分有所不同。
传统的⾯部脏腑是在《內经》有关脏象、⽓⾎、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現代⾯部各部分,是在⽣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部呈現⼀个倒置内脏图形,就是整体内脏在⾯部的缩影。
下⾯分兩部份介紹。
⼀、古代⾯部分 根据《靈樞五⾊篇)的分法,把整個⾯部分為:⿐部称明堂,眉间称为闕,额称庭(顏),頰側稱為藩,⽿⾨稱為蔽(圖2-1)。
图2-1明堂藩壁图(图2-2) 中各部分與五脏相关位置是:庭為⾸⾯,阙上為咽喉;阙中(印堂)為肺;闕下(下極、⼭根)為⼼;下極之下(年壽)為肝,肝部左右為膽:肝下(準頭)為脾;⽅上(脾兩旁)為胃;中央(顴下)為⼤腸;挾⼤腸為腎;明堂(⿐端)以上為⼩腸,明堂以下為膀胱、⼦處圖2-2⾯部⾊診分屬部位圖。
人中长度标准范围
人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面相学说,指的是人的上唇和下唇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人中长度标准范围为1.6-2.2厘米左右。
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的人中长度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人中长度的测量起点是上唇的褶皱处,终点是下唇的微笑
凹陷处。
一般来说,男性的人中长度较短,女性的人中长度较长。
此外,人中长度与咀嚼肌的发达程度、颌骨的大小也有一定关联。
人中长度不仅仅是面相学中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身体特征,有
时会对人的外貌产生一定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将嘴巴称为“口”,
而人中则被称为“理”(读音: Lǐ),与仁、义、礼、智、信、廉等七
德并列,被视为外貌、家世和品德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中长度对于整形美容手术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果人中过长或过短,会影响面部比例和外貌美观度,落差太大则会
显得不协调甚至难以接受。
在个人美容护理方面,保持口腔卫生是保持人中长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定期刷牙,每天使用牙线和漱口水进行口腔清洁,并注意不要让牙齿
过于磨损,也是维持人中长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起来,人中长度是面相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身体特征。
标准的人中长度范围为1.6-2.2厘米左右,不同人群和种族的人中长度有所不同。
人中长度对于面部比例和外貌美观度有一定影响,是整形美容手术和个人美容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一项指标。
同时,保持口腔卫生是维持人中长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龙源期刊网
人中穴
作者:
来源:《中老年健康》2015年第10期
人中穴名字出处
鼻通天气,口通地气,这个穴位处在鼻和口中间,也就是天地之间,所以通“中间的人”,因而命名为“人中”。
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处于人体的中部,对于连通人体上下之气的作用巨大,所以对于改善上下气不能相接而引起的昏迷症状效果显著。
人中穴位置
归经:督脉(奇经八脉系统)。
解剖结构:深层肌肉是口轮匝肌,血管主要是唇上浅动脉、静脉,神经分布是面神经颊支和眶下神经分支。
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快速取穴法:鼻子与嘴唇上部的皮肤交接的地方略向下一点儿(右图)。
人中穴功效
按摩人中的作用
清热熄风:按摩人中可以缓解和改善脑卒中引起的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中暑、癫痫、躁狂、急惊风、口眼歪斜等症状。
苏厥醒神:按摩人中可以缓解昏迷、晕厥、产后血晕、癔病等神志不清的急性症状。
通调水液:按摩人中可以有效缓解消渴、黄疸、遍身水肿等症。
人中使用皮肤针的作用
缓急止痛:在人中使用皮肤针,对缓解急性扭伤的腰痛、腰脊疼痛等不适有良好效果。
清热醒神:在人中使用皮肤针,还可以缓解中暑、癫痫、躁狂、急惊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等症。
人体体表定位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1.尺骨茎突前臂近腕部内侧的突起2.桡骨茎突前臂近腕部外侧的突起3.尺骨鹰嘴肘关节背侧的突起4.肱骨内上髁肘关节内侧的突起5.肱骨外上髁肘关节外侧的突起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6.肱骨大结节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7.锁骨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到的内低外高的骨骼8.肩峰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9.肩胛骨喙突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到的突起10.肩胛下角肩胛骨的最下端,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11.内踝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12.外踝小腿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13.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14.髌骨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15.股骨内上髁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16.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17.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18.髂嵴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19.髂前上棘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20.股骨大粗隆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 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3.剑突末端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三、腹部体表定位标志“九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 个区。
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9个区上部为腹上区、左季肋区和右季肋区中部为脐区、左腰区和右腰区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四、腹部体表定位标志常用的体表定位标志还有:(1)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2)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3)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四、脊柱体表定位标志部位前面观对应平面上腭上腭牙齿咬合面下颌角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状软骨下2cm 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侧面观对应平面第1颈椎第2颈椎第3颈椎第4颈椎第5颈椎第6颈椎第7颈椎第2、3胸椎间盘第4、5胸椎间盘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肩胛上角四、脊柱体表定位标志部位第6胸椎第7胸椎第11胸椎第1腰椎第3腰椎第4腰椎第5腰椎前面观对应平面侧面观对应平面双乳头连线中点(男)胸骨体中点肩胛下角胸骨剑突末端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脐上3cm 肋弓下缘(最低点)脐髂嵴脐下3cm 髂嵴下3cm 第2骶椎尾骨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耻骨联合五、头颅体表定位点、定位线及基准面1.定位点(1)眉间: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2)鼻根:鼻骨与额骨相接处(3)外耳孔: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4)枕外隆凸: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5)乳突尖: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乳头尖状(6)下颌角:下颌骨的后缘与下缘相会处形成的钝角2.定位线(1)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人体体表定位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1.尺骨茎突前臂近腕部内侧的突起2.桡骨茎突前臂近腕部外侧的突起3.尺骨鹰嘴肘关节背侧的突起4.肱骨内上髁肘关节内侧的突起5.肱骨外上髁肘关节外侧的突起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6.肱骨大结节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7.锁骨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到的内低外高的骨骼8.肩峰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9.肩胛骨喙突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到的突起10.肩胛下角肩胛骨的最下端,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11.内踝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12.外踝小腿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13.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14.髌骨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15.股骨内上髁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16.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17.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18.髂嵴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19.髂前上棘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20.股骨大粗隆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 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3.剑突末端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三、腹部体表定位标志“九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 个区。
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9个区上部为腹上区、左季肋区和右季肋区中部为脐区、左腰区和右腰区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四、腹部体表定位标志常用的体表定位标志还有:(1)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2)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3)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四、脊柱体表定位标志部位前面观对应平面上腭上腭牙齿咬合面下颌角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环状软骨下2cm 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侧面观对应平面第1颈椎第2颈椎第3颈椎第4颈椎第5颈椎第6颈椎第7颈椎第2、3胸椎间盘第4、5胸椎间盘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肩胛上角四、脊柱体表定位标志部位第6胸椎第7胸椎第11胸椎第1腰椎第3腰椎第4腰椎第5腰椎前面观对应平面侧面观对应平面双乳头连线中点(男)胸骨体中点肩胛下角胸骨剑突末端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脐上3cm 肋弓下缘(最低点)脐髂嵴脐下3cm 髂嵴下3cm 第2骶椎尾骨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耻骨联合五、头颅体表定位点、定位线及基准面1.定位点(1)眉间: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2)鼻根:鼻骨与额骨相接处(3)外耳孔: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4)枕外隆凸: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5)乳突尖: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乳头尖状(6)下颌角:下颌骨的后缘与下缘相会处形成的钝角2.定位线(1)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人中中医分析解读人中中医分析解读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名词解释词目:人中拼音:rén zhōng 亦称:寿堂(非安置死者棺木以行祭礼的厅堂)基本解释[philtrum] 位于上唇中线的垂直沟,督脉穴位之一。
详细解释 1.人群之中。
《左传·襄公二二年》:“他日朝,与申叔豫言,弗应而退。
从之,入於人中。
”2.人间。
《百喻经·伎儿作乐喻》:“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
”3.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
明陶宗仪《辍耕录·人中》:“钱唐陈鉴如……因谓曰:脣之上何以谓之人中,若曰人身之中半,则当在脐腹间。
盖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暨二便皆单窍。
”朱自清《择偶记》:“回来裁缝说人家看得很细:说我的'人中’长,不是短寿的样子。
”4.穴位名。
位于上唇人中沟正中近上方处。
为急救昏厥的要穴。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二折:“呀,叫一声杨景哥哥,直恁的叫不回他。
我这里掐人中,七娘子揪头发。
”《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下老夫妻手忙脚乱,掐住人中。
”《红楼梦》第五七回:“﹝李嬷嬷﹞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
”5.亦称寿堂,人中清晰,是长寿的象征。
故人中亦称寿堂。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水沟。
穴义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基本概念针灸学名词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历代医家认为,人中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
易解:“人中穴”
“人中”顾名思义就是人中心点,是人太极点,是人阴阳交汇中心点。
天有九星,地有九宫,人有九窍。
人九窍分布,正是以“人中穴”分为上下阴阳。
上为阳,则人中以上,其窍为:眼、耳、鼻成双数,为阴;
下为阴,则人中一下,其窍为:口、尿道、肛门成单数为阳。
人之九窍,人中以上都是成双,为三对,都是阴爻,构成正是坤卦;
人中以下都是成单,,为三个,构成乾卦;
所以,人之九窍布局正构成地天《泰》卦。
上面为阳,却是坤卦,下面为阴,却是乾卦。
简直就是阴阳和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个地天《泰》卦,更说明了大自然的神奇。
“人中”是针灸学里的一个穴位,它的位置在人的鼻子下方,鼻唇沟中间靠上的部分。
具体的位置是在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汇处,也就是在鼻唇沟的中间靠上的位置。
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平掐或针刺该穴位,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
人体头部结构图解剖图人体头部结构及功能→买购网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嘴。
了解头部的结构与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身体的状态和状况。
下面一起来看看人体头部结构解析。
头部骨骼•头部骨骼•头部肌肉•头部外形特征•头部器官分布•五官•头部疾病•头部按摩•推荐阅读1、头部的骨骼(分为两大部分)(1)脑颅骨(8块,位于后上部)脑颅由1块额骨、1块枕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蝶骨、1块筛骨构成。
(2)面颅骨(15块,位于前下部)面颅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下颌骨和隐形于内部的2块犁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构成。
2、骨点所谓“骨点”,是指头部骨骼中比较突出显露的部分,“骨点”具有对称性。
头部主要骨点:(1)额结节(2)眉弓(3)眶上缘(4)额骨颧突(5)鼻骨(6)颧结节(7)颧弓(8)下颌角(9)颏结节(10)颏隆凸(11)犬齿隆凸(12)斜线(13)颞线(14)乳突(15)顶丘(16)顶结节(17)上项线(18)枕外隆凸头部肌肉部分肌肉图解类别* 名称位置作用咀嚼肌颞肌颞线至喙突咀嚼食物,辅助表情咬肌颧弓至下颌咀嚼食物,辅助表情表情肌表情扩张肌额肌额骨上额生皱,扬眉瞪眼颧肌口至颧弓拉动口角向上、向外上唇方肌口眼间拉动口角、鼻翼、鼻唇沟颊肌面颊拉动口角向外笑肌颊肌上使面部呈笑窝颏肌下巴前方使下巴呈现颏窝表情收缩肌降眉间肌鼻根引眉向下生横皱皱眉肌眉头皱眉,眉间生竖皱眼轮匝肌眼眶四周眼睑闭合,生鱼尾纹口轮匝肌口四周闭口,形成口部形状三角肌口角下侧引口向下下唇方肌口下侧引口向下,向外鼻肌鼻部收扩鼻孔,横部使鼻生竖皱注:上唇方肌可分为三块:A. 颧头B. 眶下头C. 内眦头。
在我国当前的医学解剖图谱上,颧肌叫颧大肌,上唇方肌颧头叫颧小肌,眶下头叫提上唇肌,内眦头叫提上唇鼻翼肌,下唇方肌叫降下唇肌,三角肌叫降口角肌。
人中是t区还是u区
文章目录*一、人中是t区还是u区*二、教你如何看人中知健康*三、针刺人中穴在急症中的应用
人中是t区还是u区1、人中是t区还是u区
准确的说是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方例: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2、人中应该怎么掐?
刺激人中穴用于急救是有讲究的,如手法不当还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
如果连续刺激人中,可以引起呼气持续性抑制,适当地给予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人中穴对呼吸的影响并非都是有利的。
如果连续刺激还可能引起吸气兴奋或抑制,均可导致呼吸暂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刺激手法的应用。
研究表明,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连续0.5~1秒为佳。
3、掐人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掐人中不能一味的掐,也就是说不能用长长的指
甲去掐昏迷者,而是要用拇指的力量按压穴位使人苏醒。
所以掐人中一般不用女性,最主要原因是女性的指甲一般比较长而且没有劲。
如果掐人中病人还是没有苏醒,那么还可以用针灸针刺激人中穴,当然这需要患者的家属懂一点针灸知识。
教你如何看人中知健康1、健康人的人中是整齐的,位置正中,人中沟清晰匀称,颜色黄里透红。
2、如果人中狭长、沟道窄细;或中细下宽、人中短缩、颜色灰暗,一般心脏都不会太好,易发作心绞痛。
3、人中颜色发红,尤其靠近嘴唇处发红,显示热邪侵入,体内有瘀血。
4、人中颜色发黄,表明脾胃虚弱,如呈土黄,则脾胃虚寒,可能有慢性病。
5、人中沟肌肉松弛,则表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
6、人中色青,则内里有寒湿,女同志可能痛经,男同志可能睾丸有问题。
7、人中颜色时青时黑,表明肝肾可能有病。
8、人中颜色暗绿,可能有胆囊炎、胆绞痛。
9、人中颜色淡白,可能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0.人中颜色发黑(此黑与肤色黑不同),说明寒症重,可能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针刺人中穴在急症中的应用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大量补充血容量的情况下,急刺水沟穴,强刺激,其升压效果及苏醒神志作用可提前15~30 min或更长。
采用重雀啄手法针刺人中穴配合电针,治疗后15 min即可明显提升休克患者血压,减慢心率,特别是在休克复苏早期(前30 min)效果明显。
先用重雀啄手法针刺水沟穴1 min,向上斜刺8~20 mm,其后采用电针刺激,留针1 h出针,30 min前为单纯针刺治疗,30 min后予西医常规治疗,其即刻升压起效时间较单纯西药治疗提前。
惊厥临床上针刺人中穴治疗的惊厥主要是小儿高热所致的
惊厥,配合针刺涌泉穴等或药物可达到理想的控制作用。
直刺人中穴,并提插捻转,如1 min后未止,以同样手法针刺涌泉穴,绝大部分患儿在1 min内惊厥得到控制;配合口服清热熄风中药可有效控制复发。
5%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配合针刺人中2 min左右可使抽搐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