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_宋代文人与医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医疗和药物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宋朝时期,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达到了巅峰,对中国医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医疗制度的建设宋朝重视医疗事业,在医疗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宋朝注重医学教育,设立了医学院、医学堂等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医疗机构,并发展了较为完善的医疗网络,使得医疗资源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分配。
2. 名医的兴起宋朝涌现了许多医术高超的名医,他们以其卓越的医术成就和卓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为当时的医学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医有苏东坡、张仲景、李时中等人。
他们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亲自编写医书,以传承医学之道。
3. 医药名方的创新与传承宋朝时期,医药名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众多的名方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韩世忠是宋朝时期最著名的一个医药学家,他编纂了《本草纲目》一书,系统整理了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信息,并收录了大量的处方和方剂,对后世的药物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医药研究的推动宋朝时期,医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从草药中发现了许多有疗效的药物,还通过临床实践,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宋朝医学家注重观察和实践,提出了“因证论治”的医疗理念,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5. 医疗技术的进步宋朝时期,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外科学方面,宋朝医师掌握了许多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如吻合术、切除术等,为手术疗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宋朝还注重药物的炮制和制剂技术,使得药物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总之,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在医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为中国医药史带来了丰富的宝藏。
宋朝的医药与中医药发展医学典籍与名医传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不仅有显赫的政治和文化成就,同时也在医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医药与中医药发展在宋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以及杰出的名医,他们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医药与中医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一时期,中医药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理论体系,还融入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思想。
当时的医学家广泛地研究了草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不断积累了医药知识。
这些知识在宋朝的医学典籍中得以系统记载,为后来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宋朝的医学典籍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著作,这些典籍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本草纲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苏州的医学家罗隐所编纂,收录了大量的治疗病症的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草纲目》是由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中所编撰,收录了大量的中草药和药物信息,成为后来医药发展的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医学典籍之外,宋朝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医药名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思邈和陈修园。
孙思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理论以及医药方剂在宋朝时期广受赞誉。
陈修园是一位擅长针灸的医生,他开创了新的针灸理论,并且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这些名医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学术成就上,同时也在他们的医学传承上得到体现。
他们的医术被传承给了后代医学家,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宋朝是中国医药与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医学典籍的编纂与发表、名医的涌现与医术的传承使得中医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成就为中国医学的巨大进步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于后来的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医药科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很多的成就,而且在医药科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宋朝的医药发展背景、医学思想、医学咨询体系和药物研究四个方面来探讨宋朝的医药科学。
一、医药发展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医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此之前的唐朝医学、五代医学的基础上,宋朝的医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与宋朝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医学教育的普及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朝的社会文化繁荣使得医学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文人雅士大量涌现,其中有许多人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皇室、官府和普通百姓都对医学有着很高的评价,这为医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宋朝开始着手推行医学教育的普及化。
开设了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
医学著作的编纂和传播也得到了重视,大量的医学文献在此时产生并广泛传播。
这些举措使得医学知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学习和应用,推动了医药科学的发展。
二、医学思想宋朝的医学思想以平衡、调和为核心。
在医学领域,人们提倡“和为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宋朝医学强调通过调理和治疗,使人的身体达到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宋朝医学注重诊断的严谨性和个体化的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所处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注重对病情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于进行后续的调整和改进,这种严谨的态度为医学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三、医学咨询体系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学咨询体系,这使得医学知识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应用。
医学咨询体系包括了医学书籍的编纂和传播、医学期刊和医学讲座等多种形式。
在医学书籍方面,宋朝编纂了大量的医学经典和医学百科全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
这些书籍系统地总结了宋朝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的医学与中医药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仅医学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中医药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北宋的医学角度来探讨中医药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北宋时期的医学,以对中医药的研究为主,兼容并蓄了当时的各派医学。
此时,北方的刘河间先生提出了“医不拘家,救人既当” 的观点,主张不拘泥于特定派别的医学,而是将各家医学中好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这一思想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一批医学大师,他们的经验和医术为后来的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门四家,他们分别是: 苏颂、孙思邈、朱震亨和张耒。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医学家,他提出了“以方论治”的理论,主张针对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
他的理论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并对后来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医学家之一,他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宝典。
他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从自身实践出发,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他的理论和经验被后来的医学家广泛传承,并形成了孙氏医学派别。
朱震亨是北宋时期的另一位杰出医学家,他提出了“清热泻火” 的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和火热内盛的症状。
这一疗法在宋代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耒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为后世医家所广泛应用。
他在研究伤寒病理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苏门四家,北宋还有许多其他医学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刘完素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著有《妇人良方》一书;李东垣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医宗金鉴》,对于后来的医学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宋朝的医学家名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朝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宋朝时期,医学家们承袭了古代中医药的经验,结合了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了医学的繁荣与发展。
以下是一些宋朝时期活跃的医学家,他们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孙思邈(581年-682年)孙思邈是唐宋时期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孙思邈的医术精湛,深受皇室和民众的尊重和信任。
他治疗了许多重病,针灸疗法、草药配方和诊断方法都为后世所推崇。
2. 张仲景(150年-219年)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也被誉为中医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内科学类书籍,被视为中医学的重要著作。
张仲景以其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地治愈了许多疾病,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朱震亨(1281年-1358年)朱震亨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尤以其对妇产科的研究而知名。
他的著作《朱氏产科大全》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系统介绍妇科疾病的医学书籍之一。
朱震亨针对妇科特殊病症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治疗方法,为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4. 仲景之子汤慎行(1660年-1718年)汤慎行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的儿子。
他的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上。
他的著作《千金眼科秘录》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详尽而准确的指导。
汤慎行的贡献被广泛认可,成为后来眼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5. 苏恭书(1036年-1103年)苏恭书是北宋时期的医学家和书法家。
他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妇科研究上。
他的著作《两仪推背图》是他对妇产科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妇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恭书的医学研究十分深入,为后世的医学和妇科学奠定了基础。
6. 杨上善(1153年-1219年)杨上善是南宋时期的知名医学家。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骨伤科学研究。
他著有《肘后方》一书,全面介绍了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杨上善对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准确,手法熟练,成为该领域的泰斗。
宋朝的医学著作与医生名家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医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之一。
与此同时,一批杰出的医生名家也应运而生。
他们不仅在医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还通过实践和著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着重介绍宋朝医学著作的重要性和几位著名的医生名家。
一、医学著作的重要性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医学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
医学著作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当时医学界的理论成果、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著作不仅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后来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宋朝医学著作主要包括医书和医诗。
其中,医书以《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为代表,系统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医书对于阐释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证施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医诗以《医宗金鉴》、《玉液金匮》等为代表,通过韵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使医学理论更易于被理解与传播。
二、宋朝的医生名家1. 李东垣(1180-1251)李东垣是宋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而闻名。
他的主要著作《证类本草》系统地总结了疾病与证候之间的关系,对疾病的分类和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李东垣还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主张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的理论贯彻了宋朝医学注重预防和整体观念的特点,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蔡京(1062-1146)蔡京是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和官员。
他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蔡京的主要著作《局方广义》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药物和方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他还提出了“养正法”和“食饮养生”的观点,强调人们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蔡京在医学教育和医学政策方面也有重要影响,他大力推崇医学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医学的繁荣和发展。
3. 张仲景(150-219)尽管张仲景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在三国时期创作的,但它在宋朝的医学界仍然影响深远。
北宋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医药学与中药文化得以充分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医药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药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医药学的发展在北宋时期,医药学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得益于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相对繁荣,使得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
北宋的医学家开始系统地整理、归纳和发展传统的医学理论,将医学知识进行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总结。
他们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学典籍,成为后世医学教材的重要依据。
此外,北宋时期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医学院校,为培养医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这些医学院校开设了多门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外科、药学等,并且注重实践教学,为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药文化的传承北宋时期是中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众多医学家和药师在这个时期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草纲目》的问世。
这部巨著由当时的名医和药学家李时中主编,对大量的中药药材进行了收集和总结。
《本草纲目》系统地分类了古代的一些中药材,记录了它们的性味、功效、用法等详细信息,为后来的中药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在北宋时期,中药的炮制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通过实践和探索,将更多的中草药转化为可以更好地疗效,并且用于临床治疗。
三、中医与西医的交流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巨大的经济繁荣,西方医学也开始进入中国大陆。
这使得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交流得以开展,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当时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医学家开始从西方医学中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医学体系。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被称为“华夏医学”。
华夏医学通过吸收中西医学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更加综合、全面的医学体系,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观点|宋朝儒医兴盛推动中医养生文化繁荣摘要:宋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涌现出了一大批造诣高深的儒医,加之经济发达,百姓富足,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成为时尚,催生养生风潮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养生文化发展与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影响深远。
以苏轼、陆游、王安石、欧阳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儒医、养生学家的《养生类要》、《养生颂》、《续养生论》等养生著作和养生秘籍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运用于临床。
他们不仅深谙医术,而且精究养生之道,催生了政治最稳定、文化最繁荣、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足的宋朝。
因此,深入挖掘的大宋中医药养生文化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指导广大民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全民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宋朝儒医养生北宋定都开封(时称东京),至十二世纪初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宋代封建社会内部巨大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社会内涵深厚而丰富,文化科技发展达到了空前巅峰,彰显了“万国咸通”、“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繁荣景象。
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促进了医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并留下了诸如针灸铜人等优秀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的医药管理机构、法典、制度和医药学术研究等承汉唐之风,得到广泛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
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如:和剂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太平针经》;铸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组织编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药处方和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编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达1700多种,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476种。
宋代社会的开放,尊师重道优礼儒士,网络人才选拔俊彦的风气,造就了一大批医药学家,创造了宋代人文文化和医学文明。
王惟一、王怀隐、钱乙、庞安时、朱肱、许叔微、唐慎微、窦材、郭雍、陈自明、刘昉等医药学家,依其独到的建树和创新发展成就,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前言自古以来,医学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年的突发疫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我国先进的医学技术密不可分。
纵观历史,不论是对医学价值认识的转变,还是医学人才地位的提高,这些都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宋代医学蓬勃发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社会形成推崇医学的风潮•1、皇帝对医学的推崇宋代统治者结束了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全国,社会安定,文教事业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些中,宋代统治者尤为重视医学,北宋的九位皇帝中,至少有六位熟悉和爱好医学,还曾经亲自实践过。
宋太祖就曾经为弟弟治病,他在登基之前,在自己的封地就非常留心医术药方,多年苦心收集经营。
《宋史》记载:“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
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
贵在救民,去除疾苦。
所以亲阅方书,召令撰集。
同我民生,跻入寿域。
”宋太宗认为医药是救民疾苦的良方,亲自收集,以身示范,从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医学的态度。
当他听闻漳州司理刘元宾精晓医术时,竟然亲自面见考核。
太尉王钦若、大臣杜镐以及高相国都曾经受到过真宗的亲自医治。
《本草纲目》中记载,王钦若体弱多病,真宗曾赐他药酒用以调理身体,嘱托他空腹引用,可以“和气血,辟外邪”。
王钦若喝完之后“大觉宽健,次日称谢”。
宋真宗解释说这是苏合香酒,具有调和五脏,除去腹中疾病的作用。
他还在朝堂上详细的教授大臣们制作该酒的方法。
自此“宦官之家皆效仿为之,遂此方盛于一时”。
如此看来,真宗确实拥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宋仁宗在位期间,也曾亲自研究药方,在古方“甘橘汤”中加入荆芥、防风、连翘制成治疗咽喉口舌疾病的“三圣汤”,医疗作用非常显著。
宋徽宗更是亲自撰写了医学著作《圣济总录》,药理医法方剂非常详细,展现了他非比寻常的医学才能,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编纂医学著作的皇帝。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具有严重的皇权色彩,每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与上层最高统治者的好恶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上之所好,下之所趋也”。
前不久,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墨宝《研山铭》回归祖国,轰动了书法界。
在医言医,我不禁想到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关于米芾的一张方来。
这张方子叫“应梦人参散”:
米芾于崇宁癸未病痰嗽,如胶有血,更三医不退,一日谒太尉蔡元度,取人参散一帖,一服,痰嗽立止,气色顿快。
人参散方:白芷、干姜、青皮、桔梗、白术、人参各三分,炙甘草一两半,炮姜一钱三分。
以药测证,其痰嗽当属脾肺虚寒,症见咳嗽咯痰,背冷,食少便溏,舌淡脉弱者,所以用人参、炙甘草、白术补脾肺之气,干姜合甘草、白芷温脾肺而散寒,炮姜止血,青皮行滞,桔梗祛痰。
此痰中有血,当为咳嗽剧烈,震伤血络,而绝非阴虚内热迫血妄行所致。
立方之妙在全不用通套止咳止血药,也就是前人训诫的勿见咳止咳、见血止血之意。
治病求本,先前更三医不效,恐怕就是用的通套治咳药加上凉血药,这样,则虚者更虚(耗散肺气),寒者更寒(寒凉伤中)矣,所以无效。
在用量上,此方也很有特点,炙甘草用量独重,其次为炮姜,余则数分而已,击中了虚寒证的要害,故取效迅捷。
吾侪临床虽未必原方照搬,但极富启发性。
《苏沈良方》曾载欧阳修的一个故事:“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
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帖,甚效。
公曰: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
夫人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
公召卖者厚遗之,求其方,久之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清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湿多成五泄”,用车前仁炒研为末,米饮下,正是暴下利常用的分消之法,即前人所谓“利小便,实大便”。
王冰注《内经》亦有语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可见其治是合理的。
文人虽非医生,但叙述治验往往很生动,故得以流传后世,此即一例。
王安石爱读医书,尝谓“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
”他性格孤傲,不同俗流,有人劝他服补药,他说:“余平生不服紫团参(上佳党参),亦活到今日。
”可见他对无病服药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有两首方流传后世,一是《苏沈良方》所载偏头痛方:
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
用生萝菔(白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荆公与仆言,已愈数人。
生萝卜汁滴鼻,取其辛散之力,“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的方法真了不起,宋代人固不知神经为何物,而经验之可贵于此可见矣。
另一首处方即“妙香散”,收载在明人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叶天士《临证指南》附方中也有这首方,名之为“王荆公妙香散”:人参、龙骨、益智仁、茯苓神、远志、甘草、朱砂。
此方为安神定志之方,适用于劳心思虑过度而心悸失眠者,叶氏医案中屡用之。
苏东坡在宋代文人中,不仅文章、诗词、书法冠绝当代,在医药上的成就也是首屈一指的。
介绍他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这里我只谈三件事:
一、创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私集资合办的医院。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唐时代,我国就有医院之设了,当时称作“病坊”。
东坡在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府时,适“杭州大旱,饥疫并
作”,他动用库府银两,并拿出自己的薪俸黄金50两来,创办了“安乐坊”,接纳贫苦病人。
三年间住院治好的病人数以千计,真是功德无量,也在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苏东坡对气功强身却病也有深入的研究,其《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是公认的名篇。
他还有好几篇《养生论》谈到气功,但他不相信世间有长生不死之法。
他的养生观也堪为经典——“善养生者,不过慎饮食起居,节声色而已,养慎于未病之前,而服药于已病之后。
”
三、关于圣散子。
这张处方是苏东坡在黄州得之于家乡人巢谷的,巢氏是在东坡落难时从眉山到他的住所,任他的家庭教师的。
能作东坡的“西席”无疑是饱学之士。
圣散子是巢氏的秘方,他传给东坡,“凡伤寒不问证候如何,一以是治之,无不愈。
”东坡奇之,为之作序,又传授给他的朋友名医庞安常。
适黄州连岁大疫,(用此方)“所全活者,至不可数”。
然而后来永嘉瘟疫,用之,则“被害者不可胜数”。
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天下以子瞻(东坡字)文章而信其言”,陈无择《三因方》也说:“宣和间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中医的特点在辨证论治,圣散子方多辛温燥烈之药,用于寒疫固效,用于温疫,则为祸不可胜言矣。
东坡也因此大受后人抨击(对此方我另有专文)。
其实我看庞安常也要负一定责任,因为东坡虽然知医,但不是职业医生,《伤寒总病论》的作者,是大名医,却不加分析地把这张方子收入自己的书中,为之推广。
安常既误人,又误东坡,实不能辞其咎。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不但有病自己合药吃(如其日记说:崇宁乙酉,正月三十日作平气丸。
二月二十日,累日苦心悸,合定志小丸成),而且与人通函论病,如与王子均书云:“承示尊体多不快,亦是血气未定,时失调护耳。
某二十四、五岁时正如此,因服菟丝子丸,遂健啖耐劳。
……若觉气壅,则少少服麻仁丸。
”与曹使君书云:“贤郎痈肿,亦是天气亢沴,故有热者先得之,若脏腑祕滞,可用犀角丸服之,得大便流利,则痈自衰杀。
”(俱见《续医说》)。
论证处方都极合理,非精于医药者不可为之。
陆游就不仅仅是以医药为业余爱好了。
《宋史》记载他有一本医书名《续集验方》。
南宋淳熙二年,他在成都作一个小官,其时疫病流行,他目睹患者贫病交加之惨,便在街头煮大锅药给患者服用,救了很多人。
并有诗云:“我游四方不得意,佯狂施药成都市,大瓢满贮随所求,聊为饥民起憔悴。
”晚年居山阴,他还亲自种药,配制丸散膏丹,走乡串户,为乡亲治病。
有诗云:“村西行药到村东……杖藜到处即春风。
”很多人为感谢他的活命之恩,生下的儿子都起名叫“陆”:“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呼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竟完全是一个受群众欢迎的职业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