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5《天的怀念》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5.02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
你们需要音乐吗?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
——《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
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
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自由感悟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相机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
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
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2)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四质疑解疑1在欣赏、感悟这篇文章之时,你们的头脑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疑问呢?2学生自由质疑。
预想:(疑问来自三个方面)a关于课题 b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对策:a零碎的问题随即解决,可通过生生交流意见,展开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
谈到课题为何为《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秋天的几处意象——雁阵北归、树叶飘零、菊花烂漫b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集中领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感情朗读、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解疑,达到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说明: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二、感知课文1.听示范朗读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第一段)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双腿瘫痪。
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5 秋天的怀念【导学目标】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人,让我们跟随他一起走进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瘫痪..(tān huàn)雁.阵(yàn)捶.打(chuí)翻来覆.去(fù)絮.絮叨.叨(xù dāo) 整宿.(xiǔ) 仿膳.(shàn) 烂漫.(màn)(2)词义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母亲的表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喜出望外(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感恩情怀。
学习方法引领: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
【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捶.打()qiáo cuì( ) jué别( )làn màn()盘虬.卧龙()xùxùdāodāo()2.解释下面的生词。
憔悴:3.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可以进行勾画记忆。
4. 文中写了哪些事?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课中学习】1.圈划、朗读有关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写出自己的体会。
(在课文相关文字旁边做好批注)相关知识链接: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侧面描写。
2.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各色菊花开得烂漫有什么深意?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3.想想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点滴小事,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把话写在下面。
【课后链接】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本课的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重点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等具体描写,来感悟这位母亲的无私的爱子之情。
难点理解文章母亲对儿子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课型教读课教法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进行了解)教师提问: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觉得作者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桌两个人相互交流)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1、听录音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1)你感受到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忏悔、内疚、痛悔、思念……(从文章哪些地方看出的)(2)怎样理解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结合学案上的提示。
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概括出来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个性化设计(4)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本文给学生渗透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板书设计集体意见课后反思《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主备人:刘焕焕使用人:时间:年月日周()第()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本课的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重点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等具体描写,来感悟这位母亲的无私的爱子之情。
难点理解文章母亲对儿子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课型教读课教法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看了文章你觉得这是怎样一个母亲?从文章哪些地方看出的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教学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师友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最后展示成果1、教师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秋天的怀念》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生字词。
2.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掌握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和对比的。
写作手法。
4.理解题目和篇末描写菊花的含义。
情境导入: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母亲对我们那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又能感受到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共同体会无尽的母爱吧!学习过程:一. 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全文深沉的感情基调。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二. 自学讨论1.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题目叫“秋天的怀念”?2.作者的焦躁不安表现在什么地方?母亲又是如何表现的?3.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三. 问题展示:下面是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试分析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悄悄地躲....着我的动静。
....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四. 点拨总结: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生活中总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无论发生什么不幸,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珍惜生命。
五. 当堂检测1.识记作家作品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和散文集有和。
2.默写本课生字词。
教(学)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
(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
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
(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5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梳理课文的脉络,明确母亲的艺术形象。
3.品析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4.感受母子间的深情,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瘫痪.()憔悴..()憎.()恨侍.()弄仿膳.() 絮.絮叨.叨()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字形。
翻来fù去jué别焦zào烂màn二、整体感知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作者看菊花的故事。
4.在看菊花的过程中,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三、局部探究5.在二十岁这个“狂妄的年龄”瘫痪后,史铁生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只能坐在轮椅上靠两只手摇着轮椅行走。
面对这样的境地,他有着怎样的表现呢?请勾画相关的文字,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6.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还想“抓住”什么呢?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7.“母亲就悄悄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从句中加点的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8.为了自己陷入绝境的儿子,母亲拼尽了全部心力,哪怕她已经病入膏肓。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能否把“睡不了觉”改成“睡不着觉”?(2)你怎样理解“整宿整宿”这个词的深意?9.“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母亲再也不能回来了有什么遗憾呢?10.“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遗言再不能说完,她未说完是什么话呢?11.课文最后1段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有什么深意?12.文章末尾说“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我”终于能够理解苦难的母亲,终于能够实现母亲的愿望了。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A: 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自查字典标注读音和词义。
B: 理解标题的含义,概括文章的内容。
C: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进而分别分析人物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问题引领
问题A: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并解释相关词语。
瘫痪()憔悴()诀别()侍弄()
沉寂()整宿()絮絮叨叨()()
暴怒无常: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问题B:通过阅读课文思考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可以分解成“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几个方面来理解文题。
抓住概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要素,进而概括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问题C: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色,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使你体会到母亲那深沉而无私的爱?
(提示:细细体会文中直接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对“我”暴躁任性的描写和母亲的慈爱宽厚的描写相对照中体会母爱的深沉与无私。
)
②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和“要好好儿活”?
(提示:可以从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段菊花的天真烂漫的描写中蕴涵着生命的一些精神和意义,以及作者所寄之情)
三、拓展延伸
1、试着把第五段结尾的“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可以批注在书本上)
2、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