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沙用地分析及概念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64.93 MB
- 文档页数:88
张小姐,请在FTP地址上找到一张平面图,上有Hong James先生七月八日在总规划图上的意见。
该文件名为:"SW A_Vanke_Siteplan10July02.zip"我们有数个甚具实际意义的意见供您考虑:1. 道路布局及坡度设计a. 我们强烈希望Hong先生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他所提议的道路坡度设计。
该道路布局将直接导致大面积的地域剪切。
(在某些地区甚至超出15-20米)b. 其中一条路的斜度将在69%附近才可到达自然平面,其他数条道路也达到了17%的斜率。
据我们所知,道路所允许的最大斜率在13%之下。
c. 连通到第一路口的入口路某处需要建在约5米的填充物上,您确定要如此么?d. 两处以地面高低分隔的道路(有交叉斜坡的)设计合理,但在入口路上某处却无须以地面高低分隔。
e. 数条道路被设在该址最为陡峭的地区,因此紧急车辆,运送车辆甚至某些小汽车也将无法在街上调头。
我们所在道路坡度及布局设计中应用的一些常规方针:1. 在路堑上建造道路比及在填充物上更加简单,也更加节约成本。
填充数米的土地需要仔细的压实,并在道路修建前需要一段时间来稳固。
2. 典型的丁字路口应为直角;怪异的连接将导致拙劣的址线及潜在的交通事故。
2. 建筑与道路位置我们了解万科公司支持在此陡峭的地区基于细致的地域开发原则进行设计。
我们因以下原因对忽视此建筑地区自然排水路线的情况表示十分关注:a. 干扰现存的排水路线将导致对于不稳定地区的再种植,保护层,关闭排水设施及其他稳定性设施项目上的必要投资。
b.填充冲沟将导致在工程开始前对一些填充不稳定地区的必需的压缩与固定。
(根据该土地的位置,可能需要等待6个月至一年的时间)。
此处的建筑将仍会需要将柱子打入自然土壤才可得到较稳定的地基,而此项工程则将需要昂贵的建筑费用。
c. 我们建议幼儿园只设一个出口与入口。
两个出入口点将导致蹩脚路口的空间组织以及一个危险的街边步行环境。
从大梅沙海滨公园的规划看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摘要: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对于风景旅游区来说,城市道路又是人们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
因此,旅游风景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交通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城市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关键字:大梅沙海滨公园规划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对于风景旅游区来说,城市道路又是人们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
因此,旅游风景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交通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城市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城市道路空间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艺术观赏性,理论从而使风景区道路与景观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大梅沙地处新成立的盐田区,位于深圳特区东部,界于盐田港与小梅沙之间,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海水清澈,浪阔沙白,是一个旅游度假的休闲胜地。
去年八月,市领导首次提出收回大梅沙沙滩,并改造成市政海滨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为此,市规划国土局组织国内外多家高水平的设计单位承担了大梅沙的规划设计工作,总的规划设计理念是: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相互交融,力求人工建筑与起伏的山峦、宽阔的沙滩、一望无际的大海在气势上相呼应,形成由山向海渐次过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山、城、滩、海的有机统一。
盐梅路是一条宽7米,全长约8公里,连接盐田港、大梅沙和小梅沙的低等级公路,沿海岸线蜿蜒曲折,依山就势,其中大梅沙海滨段长约二公里,沿著名的大梅沙沙滩擦肩而过,随着深圳东部黄金海岸一期工程即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作为大梅沙片区的交通动脉和联系大梅沙海滨公园与大梅沙后方主题公园、酒店等休闲娱乐区的纽带,它的规划与建设对大梅沙海滨公园乃至整个大梅沙片区的规划与建设以及景观特色的形成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梅沙公园规划方案简介大梅沙公园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与著名的大梅沙海滩隔海相望,总占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
本文介绍了我对大梅沙公园的规划方案,旨在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融自然、文化、艺术、休闲、健身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设计理念本次规划方案以自然、文化和娱乐为主轴,力求将大梅沙公园打造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公园。
同时结合大梅沙景区的特点,将公园的特色发挥到最大。
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公园主要由三个区域构成:中心广场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健身区。
•中心广场区:公园主入口及中心区,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及展示区,中央设置大喷泉及转盘区。
•文化体验区:包括旅游文化展示区、花艺体验区、儿童趣味活动区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及各种文艺表演。
•运动健身区:该区域由室外运动健身区和室内综合体育馆构成,提供各种运动、健身场所。
设施建设根据公园的功能需求,我们规划了如下设施:•儿童娱乐区:如蹦床区、幼儿游乐区等。
•花艺体验区:设置花卉展示、鲜花制作等。
•商业区:公园内设置小吃摊、休闲商铺、公共厕所等设施。
•综合体育馆:室内演艺、各类比赛、休闲健身等多功能场馆。
•休闲健身区:健身器材、慢跑道、瑜伽广场等。
自然环境大梅沙公园以自然景观为主,融入海水浴场、海水浴场、园林景致等元素,打造多元化的自然景观体系。
植物景观公园内的植被以本地草木为主,并根据公园的主题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如文化区内可种植文艺气息的植物,休闲健身区可种植惬意的花草等。
建筑景观公园内的建筑均按照本地传统文化风格进行设计,并注重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景观。
绿色建设公园建设将以绿色生态为主要设计理念,增加生态景观,打造以尽量少、尽量绿为目标的生态环保公园。
如利用太阳能灯柱、雨水收集设施等,为公园提供清洁的能源与水源。
同时,对公园垃圾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促进公园环保理念的普及和落实。
安全管理公园内安全设施应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同时避免损失和财产的损害。
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1绪论1.1 项目背景大梅沙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东海岸,是深圳市最为重要的海滨旅游度假区,以其一流的海岸线和沙滩及良性的开发年吸引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为了结合在建的深圳东部沿海高速公路为大梅沙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以及大梅沙片区发展蓝图,形成“以人为本”创造相对独立的人车分离路网系统,制定片区地块步行交通设计方案,为大梅沙海滨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受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盐田分局编制“大梅沙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1.2 目的1.2.1以旅游交通需求预测为基础,结合片区城市用地开发,自然环境景观规划要求以及主要游客吸引源的分布,形成安全、舒适、便捷的步行系统,以促进片区旅游的整体开发和旅游业良性发展。
1.2.2加强对重点地区步行交通组织、行人设施的规划,引入城市设计概念,创造道路与环境、景观及城市布局结构的有机结合、宜人的空间。
1.2.3编制重点地区地块步行设计指引,制定有效的相关管理措施,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片区步行系统的整体性和持续性。
1.3 设计范围依据“大梅沙地区法定图则”的用地范围。
1.4 设计依据a)《深圳市总体规划》b)《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c)《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d)大梅沙片区法定图则参考技术成果:a)深圳市大梅沙片区详细规划b)深圳市大梅沙市政详规。
2现状调查与分析2.1 区域环境关系大梅沙地处盐田港东港区和小梅沙之间,四周为崎头邻海岬,上坪水库集水区,菠萝山和正角嘴海岬所环抱。
盐梅路南为2公里长的高质量海滩,大梅沙作为深圳东部的黄金海岸,现已成为深圳极好的旅游渡假胜地。
2.2 现状调查2.2.1现状交通调查●现状客流量:作为深圳最重要的海滨旅游渡假村,年吸引客流量200万人次以上。
●现状交通量:因为大梅沙是以沙滩海景为主,所以受季节性影响,在旅游旺季,盐坝高速公路与盐梅路车流总量为12000多辆,盐坝高速公路分担了65%以上的车流,盐梅路(沿海三级公路)则负担了35%以下的车流;在旅游淡季,日均车流总量比旅游旺季下降42%,其中盐梅路只下降了17%,而盐坝高速公路的日均车流量下降幅度达57%。
大梅沙公园规划方案1. 引言大梅沙公园是位于中国深圳市盐田区的一座大型城市公园,占地面积约为1000亩。
作为一个生态型城市公园,大梅沙公园旨在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身心健康的场所,并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大梅沙公园的规划方案,包括公园的整体布局、景点设置、设施配套等。
2. 整体布局大梅沙公园的整体布局按照“山、海、湖、林”为主题,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山地景区、海滨景区、湖泊景区和森林景区。
•山地景区:这一区域将以山地地貌为特色,设置登山步道、观景台等设施,提供徒步健身和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
•海滨景区:位于大梅沙东部,毗邻大梅沙海滩,设置沙滩运动场、游泳区等,供游客进行海滨休闲和水上运动。
•湖泊景区:公园内有一个人工湖泊,可供游客划船、钓鱼等娱乐活动。
同时,在湖泊周围设置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区等,宜家庭亲子活动。
•森林景区:公园内有大片绿化区域,种植多样的树木和花草植被。
游客可以在这里散步、野餐、观鸟等。
3. 景点设置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大梅沙公园设置了多个景点,包括以下几个:3.1 大型游乐设施区在公园的中心位置,设置了一个大型游乐设施区。
这里有过山车、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游乐设施,供游客体验刺激和乐趣。
3.2 自然科普馆自然科普馆位于大梅沙公园的森林景区,通过展示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引导游客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自然科普馆设有多个展示厅,包括动物展厅、植物展厅、环境展厅等,供游客参观学习。
3.3 观鸟塔公园内设有一座高观鸟塔,供喜爱观鸟的游客观赏。
观鸟塔高度约为50米,游客可以在塔上俯瞰整个公园,同时观察到周边湖泊和森林中的鸟类。
3.4 儿童乐园为了满足家庭游客的需求,公园内还设置了一个儿童乐园。
乐园内设有多个儿童游乐设施,例如秋千、滑滑梯、蹦床等,供孩子们玩耍和娱乐。
4. 设施配套为了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服务,大梅沙公园还配备了完善的设施,包括停车场、休息区、厕所等。
《景观文化》选题策划方向表选题策划人:张婷选题提交日期:20120703选题名称(选题名称,并非一定成为节目最终名称)城市中的自然乐章主题理念节目主题城市中的各种自然水景观资源经过合理开发建造成城市滨水空间,既可以提升城市风貌,又可以提供市民游客游憩场所。
大梅沙公园是在利用山海结合、屏山傍海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巧妙设计手法适当添加“融入自然环境”的人工景观元素,来建造成自然与人工、传统和现代和谐统一的城市滨海岸线乐章。
这一公园颇受市民欢迎,而目前日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已超出了设计容量的五到十倍这一现状,这也也预示着目前的旅游压力已大大超出原有规划设计的游客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本期节目通过赏析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来解读这一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体的公园中所运用的“自然与人工、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设计手法,并对这类自然资源型公园应该如何通过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来将旅游压力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引发思考。
控制旅游规划保护开发的环境容量、的设计来和这一具自然景观特色、颇受市民欢迎的滨海公园,来解读这种利用开,如何优势来探析通过在生态效应、美学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有力整合,滨水空间在提升城市宜居性、提升城市旅游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案例1: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案例的三个要点核心点(大环境:选择这个案例的理由,案例跟社会跟行业的关系,体现高度和影响力)(本栏用一句话概括该案例的核心点)1.从社会角度看案例的影响力:大梅沙海滨公园开发于1999年,是深圳的第一个海滨公园,拥有35万平方米黄金海滩,是华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开放式免费海滨公园之一,日接待游客最高数量逐年攀升(目前周末日游人量达到20万),带动了深圳盐田区各配套、地产的建设,对于深圳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正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从景观行业角度看案例的代表性/前瞻性/影响力:大梅沙海滨公园规模较大,景观设计水平较高,凝聚了众多国内外高水平的景观公司的心血,2003年获得广东省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评选一等奖,是我国较早的资源型公园开发建设的先驱作品之一,从目前的游客量来看该公园游憩设计相较成功、深得景观使用者的欢迎。
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村改造规划2010-11-18一、项目概况大梅沙位于深圳特区东部,处于盐田东港区和小梅沙之间,背靠菠萝山,面向大鹏湾。
随着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建成开放,东部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盐梅滨海路的改造实施,大梅沙作为深圳市东部旅游服务基地和最靠近市区的海滨旅游度假区,越来越成为“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发展的热点地区。
规划区大梅沙村位于大梅沙西南部海滨公园北侧,用地面积15.6公顷,是市区进入大梅沙地区的门户。
本项目是为了配合大梅沙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在[大梅沙地区]法定图则草案公开展示之后,针对反馈的公众意见中提出“旧村改造容积率过低,股份公司投入资金无法收回,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难以实施操作”而进行的大梅沙村总体发展策略研究,并在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对旧村改造和近期建设项目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二、技术路线本项目通过对该地区现状发展、资源特点及景观要求的分析,研究其发展目标、改造模式和产业计划等,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及规划措施。
确定规划目标为“利用大梅沙村特定的区位及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为主,建设与区域环境相协调的、环境优美、繁荣而有生机活力的综合社区”。
规划从大环境着手,将村的规划建设融入大梅沙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建立农村社区与片区主体旅游组团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环境保护和空间景观上的有机联系。
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规划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通过经济测算分析,制定建设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策略,利用经济杠杆确定旧村改造的模式和强度。
规划的重点在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丰富城市景观环境。
同时利用传统民居的特色布局、建筑尺度与形式,结合新的发展计划,使现有农村社区获得更新。
三、规划构思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功能以居住和旅游服务业为主,根据区内各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旧村部分全面拆除,采取集中统建的方式,提高环境和配套设施的标准,建设突出环境与建筑造型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深圳市大梅沙人工湖景观与工程设计摘要:本文着重介绍深圳市大梅沙人工湖景观工程设计特色,工程包括湖岸挡墙、溢流坝、园林拱桥及东西水系等项目。
工程兼景观、排洪造就优美的休憩、旅游、居住环境于一体,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工程结合景观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景观,工程,设计,大梅沙人工湖一、.工程概述大梅沙人工湖位于秀丽的南海之滨、风光旖旎的大鹏湾畔,地属盐田区梅沙镇,东南面紧邻大梅沙海滨公园,北与盐坝高速公路相望,西依大梅沙海滨酒店等休闲娱乐场所,东临海滨旅游景区小梅沙,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在大梅沙人工湖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始终紧扣“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大梅沙人工湖为一狭长而不规则的园林式临海淡水湖泊,以临海滩地开挖、环湖筑堤(坝)方式构筑,设计目的主要为大梅沙地区旅游观光休憩之地营造水环境及大幅度提升大梅沙腹地的环境质量和土地价值等,为大梅沙未来的旅游开发项目埋下伏笔。
大梅沙人工湖周长约为4.2km,湖面面积约为8.3万m2,湖面正常蓄水位为4.25m,最大深度为4.12m,人工湖工程开挖总方量约为25万m3,回填总方量约为16万m3,混凝土总方量约为2.5万m3。
图1二、湖区地形地质条件大梅沙人工湖场地原始地貌为滨海泻湖和山前冲积洼地交汇地带,后经人工改造成鱼虾养殖塘,现已废弃,部分地段已被杂土或块石填埋。
地形高低不平,坑洼遍布,整体上呈北高南低之势,地面高程介于0.68~10.49m。
场地地层主要以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和第四系上更新统海陆交互沉积层为主,本场地除邻海东南部分布厚薄不均的淤泥~淤泥质粘土(为软弱土层)外,其余大部分地段地质条件简单,稳定性良好。
场地地下水主要埋藏于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中粗砂层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含卵石粗砂层中,主要接受溪沟水及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排泄。
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中等腐朽性。
按《深圳市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深府办(1992)112号]的划分,该场地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
3.0 风格示意3.1西班牙/地中海风格1.白色或者彩色石灰粉刷墙面2.用自然的石头装饰而形成图案的人行道3.格架和棚架4.在花盆和格架中的叶子花5.成片的野花覆满地面6.装饰的墙喷泉7.陶瓦屋面,花盆和装饰8.凤凰棕榈和海枣树9.茂盛的色彩丰富的一年生花10.银树叶,干的,热带植物11.几何图案12.长,方的水池13.表面涂刷的铸铁或装饰锻造的铸铁14.拱门、廊和阳台15.花园和平台16.在景观中应用柑橘类的植物、香草以及其它烹调用的植物3.2 夏威夷风格1.自然地应用水、溪流、水池和瀑布等2.保存、重新创造和修饰自然3.大量种植色彩丰富的树叶植物4.在天窗、百叶和遮阳的外部形式上应用木材做细部5.装饰面板和人行道应用当地的植物为主题6.生动的夜晚灯光照明7.极大的应用盆栽的和季节性的植物排列布置8.应用水创造微环境和凉爽效果9.深的屋顶挑檐、阳台和室内外用餐区10.由顶部攀满植物构成浓重阴影的天棚11.建筑和景观的有机结合12.极大的利用和尊重场地的自然特征3.3 墨西哥/中美洲和拉丁美洲风格1.应用地方材料,例如石头、秸杆和茅草2.几何雕塑种植方式3.大量的野花和当地植物配置4.白色反射热量的墙5.有盖的人行道和棚架6.布置当地装饰黏土花盆7.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基于当地的干燥花茎和水保存原则8.倾斜的砂砾和分解的花岗岩9.五彩缤纷的季节性地面覆盖植物10.银叶植物11.装饰瓦片人行道12.基于当地工业制造水平的建造方法3.4加勒比海风格1.白色、彩色、白灰色、粉红或蓝色墙和装饰2.木材的细部构造和走廊上的浮雕细工3.格架和棚架4.在花盆和格架上的叶子花5.大量使用椰子树6.简洁清澈的反射水池7.茅草覆盖的或起波状的铸铁屋顶8.倾斜很陡的屋顶出挑很深9.在扶手、百叶和雨棚上精雕细刻的木工活儿10.大的有屋顶的外部院子和露台11.不规则的景观几何布置12.典型的2层木结构建筑13.受殖民地建筑的影响14.油漆的藤条或藤条家具15.整齐的棕榈和昂贵的草坪16.自然石头人行道3.5 亚热带/加利福尼亚风格1.修剪的树和树篱2.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树叶植物3.规则的装饰喷泉和水池4..遮蔽的商店拱廊5.涂刷的和马赛克人行道6.格架和大的昂贵的草坪7.西班牙建筑的要素8.盆栽植物9.陶瓦片人行道和陶瓦屋面10.砂岩细部构造和装饰11.外表使用铸铁和木材12.半规则的种植结构13.对比强烈的白色装饰、框架和建筑细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