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复习优秀课件 (共25页)
- 格式:pptx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4
第1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主题时空线索串联][主题发展历程纵横]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重点知识:1、古代文明产生的前提?(1)农耕、畜牧发展成就?影响?2、古代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3、古代文明的多元表现(1)埃及文明:地域、主要时间、政治和文化成就。
(2)巴比伦文明:地域、主要时间、政治和文化成就。
(3)印度文明:地域、主要时间、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4、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比较二、1.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名称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发源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代表文明金字塔、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青铜文明共同特征都处在大河流域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低平,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带来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重点知识1、古代文明的扩展:(1)农耕文明扩展的优势因素(或者影响因素)?扩展的范围和方式?(2)希腊(海洋)文明扩展的地域范围、扩张的方式?(3)文明扩展的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2、古代世界的帝国:(1)波斯帝国崛起的时间、征服与扩张的地域范围、政治统治(采取的措施)?(2)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崛起的时间、征服与扩张的地域范围、政治、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3)罗马帝国崛起的时间、征服与扩张的地域范围、政治、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帝国的分裂与东、西罗马帝国的灭亡?3、文明的交流:(1)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2)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表现):思想、技术、文化传播;经贸和文化交流;遣使往来(3)文明之间技术、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4)字母文字的广泛传播情况及原因?(5)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古代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波斯帝国地理位置伊朗高原濒临波斯湾地区最早居民古代波斯人兴起时间公元前6世纪统治方式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灭亡时间与征服者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1)亚历山大东征①开始: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帝国。
【新教材】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含教材分析培优补差等)XX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组XXX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任务和目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教材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下)》总共分九单元,23课,讲述的是世界历史,课本按单元学习主题编写,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
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本期我担任高一年级3个班的历史教学,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农耕与畜牧(1)产生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和中国等地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和大豆;中南美洲培育出甘薯、玉米等农作物。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牛等动物。
(2)发展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率提高,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奴隶制是人类社会第一种剥削和压追形式。
3、文字的产生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的产生,促使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工作者出现。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1、西亚两河流域⑴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
⑵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⑷文化成就: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发明60进位制。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⑴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⑵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⑶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⑷文化:象形文字、太阳历、能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纸莎草。
3、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⑴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⑵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⑶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影响最大的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冲击了种姓制度。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⑴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兴起,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一) 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早期城市、国家、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1.五大文明区:(P3地图)A.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洪水传说)B.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法老、象形文字、金字塔、莎草纸C.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种姓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佛教、数字0-9、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D.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中国) ,ABCD属于大河文明。
E.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 ,属于海洋文明。
①政治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城邦特征:小国寡民。
民主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局限性: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被排斥在外。
②思想上:A.史学(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B.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C.文学(神话、戏剧<悲剧和喜剧>)3.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1.古代世界的帝国及区域性影响:地跨欧亚非: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地图P10,推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地图P12,奴隶制发达,基督教成为国教,395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 76西罗马帝国灭亡)字母文字传播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东西方交流公元前后,罗马帝国与汉朝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甘英出使大秦(仅至波斯湾);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一、单选题1.古希腊“三大哲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提出“理念论”B.提出逻辑学的归纳、定义法C.提出“理想国”的理论D.用理性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2.古埃及象形文字被遗忘的主要原因是①文字艰涩难懂②纸草来源枯竭③法老不再提倡④强势文化冲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中外都涌现出诸多革命性的思潮,其代表是①孔子②亚里士多德③穆罕默德④悉达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和阶级产生,最终国家形成,人类文明产生。
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呈现的基本特点是( )A.同一地点扩散,多元一体B.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C.都是大河文明,中央集权D.都是城市国家,商业发达2.下图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情景,由此可知( )A.人类最早的文明在此地产生B.此地最早培植了玉米南瓜C.人类已经变为食物的生产者D.此地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
……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4.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约9 000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
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①呈现多元特征②起源时间完全一致③基本独立发展④都分布在大河流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考古发现,在乌鲁克古城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苏美尔神庙文书中,出现了最高女祭司、商人首领、首席法官、指挥官和预言家等词汇。
由此可知,当时( )A.文字开始形成B.已经存在公共权力C.农业经济发达D.宗教仪式程序严格6.《汉谟拉比法典》序言道:“安努(天神)与恩利尔(大地、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这部法典( )A.是用象形文字所刻B.融法律和道德为一体C.蕴含君权神授思想D.宣扬了人人平等理念7.古埃及的金字塔、神庙、祭庙规模雄伟壮丽、造型宏大神秘,但有学者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结果,它们呈现出墨守成规、没有个性、功利性强的另一面。
⼈教统编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单元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练习题(word)历史⼈教版⾼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单选题1.观察下列三幅图⽚,下列对其传达的信息的描述最全⾯准确的是( )A.甲⾻⽂的发现有⼒证明了我国有⽂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罗塞塔⽯碑碑⽂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C.《汉谟拉⽐法典》的出现,说明两河流域很早就进⼊了⽂明时代D.共同体现了古代⽂明的辉煌成就2.下列资料中,可以作为研究古巴⽐伦王国历史第⼀⼿史料的是( )A. B.C. D.3.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居民培植出⼤麦、⼩麦等作物,中国培育出⽔稻、粟等作物。
以下能够为此提供证明的最有⼒证据是( )A.农耕畜牧业的产⽣及发展⽰意图B.当地发现的粮⾷作物遗存、化⽯等C.西亚、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D.斯塔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内容的记载4.下图是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明的地图。
通过观察地图,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的发展是古代⽂明产⽣的重要前提B.世界四⼤⽂明古国基本上是同时产⽣的C.四⼤⽂明古国基本上都诞⽣在⼤河流域D.中国的地理环境更适宜早期⽂明的发展5.“在希腊,⼭岭纵横,河流交错,⼏乎没有⼀个⼤⾯积的整块。
这种⾃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明影响深远B.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的发展C.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民主制度产⽣D.希腊政治⽂明由地理环境所决定6.在两河流域,楔形⽂字初创之时仅是⼀种记账的⼯具,朴素⽽简陋。
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楔形⽂字来辅助记忆。
接着,楔形⽂字成为记录⼝头语⾔的体系。
最后,楔形⽂字则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具。
这表明( )A.⽂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B.⽂字的功能经历了⼀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字产⽣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D.⽂字的书写经历了⼀个由繁到简的演变7.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是⽬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部农⼈历书。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重点背诵知识提纲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农耕和畜牧的产生,产品剩余出现私有制、社会分化、国家形成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河流域:苏美尔和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君主专制、《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吉尔迦美什》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法老、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十进位制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古希腊文明环境:环海多山多岛政治:城邦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希腊民主政治:直接民主、公民担任公职文化:神话、悲喜剧、希历史、修政治史、苏、柏、亚西方哲学古代文明的扩展古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统一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古希腊:移民建立城邦国家古代世界帝国波斯帝国:BC6C地跨欧亚非、君主专制、行省(官僚、税收体系)亚历山大帝国:BC4晚期地跨欧亚非、君权神授、行省、推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BC27年-395年):地中海成内海,发展奴隶制,基督教成为国教。
5C后期灭亡文明的交流技术:农耕:西亚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冶铁: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艺术:西亚神话传入希腊希腊模仿埃及雕刻文字西亚“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欧洲源头经贸:秦汉与罗马“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的封建社会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王权:英国:都铎王朝、法国法兰西统一、西班牙、葡萄牙统一经济:封建庄园:领主自营地(农奴耕种)农民份地(自由农和农奴份地)庄园法庭领主管家主持城市自治:谈判、赎买、暴动,兴办大学、经济发展、国王统一文化:基督教会的垄断(经济:庄园、土地、什一税政治:等级制度文化:控制精神生活)拜占庭帝国(395-1453):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法典》系统完备,1453年灭亡俄罗斯:基辅罗斯,东欧最强,伊凡四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中期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7C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8C中地跨亚欧非,哈里发、阿拉伯商人、巴格达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1453年灭东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苏丹统治,伊斯坦布尔成为中西交流中心、控制欧亚商路笈多帝国:4C印度教支持德里苏丹:最高统治者:苏丹、行省总督穆斯林日本:646年“大化改新了”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如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
这说明该法典具有A.等级性B.公平性C.随意性D.民主性2.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
”这句话揭示了( )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C.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D.爱琴文明源于古埃及3.“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C.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4.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
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C.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 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5.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从分散隔绝走向整体融合的。
以下属于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的有①专制集权②和平交往③暴力冲突④民主政治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6.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7.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业的产生: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
2.文明产生的标志: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文明代表 地域范围 特征古巴比伦 西亚的两河流域 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的国家。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古埃及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古印度 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中国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希腊 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流域(1)两河流域文明(典型:古巴比伦文明)地域范围 西亚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然环境大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政治法律: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化①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②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③传说: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军事 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2)古埃及文明 地域范围东北非尼罗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政治 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文化①文学: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象形文字③历法: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建筑: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⑤造纸:莎草纸⑥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3)古印度文明地域范围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政治种姓制度①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②内容: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在这些地区,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①社会分工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艺术和科学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和奴隶制的出现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形成。
(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自然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苏美尔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3)古巴比伦王国时期①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②政治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③《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4)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2.古代埃及文明(1)地理环境: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