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游戏含义与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828.00 KB
- 文档页数:2
《游戏的本质研究》篇一一、引言游戏,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儿童的游戏还是成年人的娱乐活动,游戏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游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简单的娱乐消遣,还是更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体现?本文将就游戏的本质展开深入探讨,试图揭开其内在的深层含义。
二、游戏定义及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游戏。
游戏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特定规则和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娱乐、教育或实现其他目标。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游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电子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游戏的心理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的本质在于满足人的内在需求。
游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的环境,使人们可以在其中探索、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在游戏中,人们可以体验到成功、失败、竞争与合作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体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四、游戏的生理本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有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许多类型的游戏都需要身体的活动和协调,如体育游戏和户外活动等。
这些游戏可以锻炼人的肌肉、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增强体质。
此外,游戏还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如电子游戏和策略游戏等可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游戏的社交本质除了心理和生理需求,游戏还具有社交功能。
在游戏中,人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和竞争,从而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游戏中的社交互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通过游戏,人们还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六、游戏的多元价值综上所述,游戏的本质并非单一方面的体现,而是涵盖了心理、生理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多元价值。
游戏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内在需求、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社交能力,还可以作为教育工具,帮助人们学习新知识、培养技能和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游戏的多元价值,正确引导和利用游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二章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
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
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游戏的含义以及体育游戏之研究1. 引言1.1 游戏的定义游戏的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竞技活动。
游戏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
在游戏中,参与者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目标,通过不同的操作和策略来达成这些目标,从而获得乐趣和满足感。
游戏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活动,它还可以包括教育、训练和社交等方面的活动。
游戏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带来乐趣和快乐。
游戏是一种具有很强互动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特征。
在现代社会,游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
1.2 体育游戏研究的重要性1.促进运动发展和改进训练方法:通过研究体育游戏,可以更好地了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从而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提升游戏体验和娱乐性:体育游戏是广大游戏玩家喜爱的一种类型,通过研究体育游戏,可以不断改进游戏的内容和功能,提升游戏体验和娱乐性,吸引更多玩家参与。
3.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游戏是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体育游戏,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链的延伸和壮大。
4.提高体育游戏研究的学术水平:体育游戏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通过深入研究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学术理论,提高学术水平,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体育游戏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促进运动发展、提升游戏体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学术水平,对体育产业和学术界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游戏的作用和意义游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提供娱乐和放松的方式,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智力和素养。
游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通过游戏,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自己。
第一章游戏本质观: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各学家对游戏的解释:霍尔(美)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格鲁斯(德)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福禄贝尔(德)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1、表情(兴奋性程度增加)2、动作(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1)探索:/对物体性质的探索/对物体关系的探索/动作效应的探索。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4、言语: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想象性独白5、材料第二章1,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就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
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2,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其代表观点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
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应观。
3,复演论(种族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其代表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游戏的概念和定义 [游戏的定义]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
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不论是何种文化、种族、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都有游戏行为,游戏行为在形态上可能呈现不同,但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
社会学家认为: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
他们主要从“游戏”与“工作”的根本差别来认识游戏的本质。
他们认为:游戏与工作是对立的。
社会学研究还认为,游戏的魅力在于它处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
像使游戏存在,而不像则使游戏超越于现实。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汉语中的游戏有随心所欲的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
不同语言表达游戏的含义上存在着差别。
但是他们却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都同意游戏是与运动、动作相关的;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娱乐活动;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
四、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人类学家着重研究人类生活的本质,认为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发展而长成大人的。
因此,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
儿童人类学家朗格威尔认为:儿童的世界就是学习的世界。
儿童的世界具有三种意义:开放、无拘无束、创造的世界。
五、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线,游戏在后。
科尼赫特 1966年进行了“超级玩具实验”,说明了探索和游戏之间的区别。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
《游戏的本质研究》篇一一、引言游戏,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娱乐形式,自古至今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年龄层的玩家,并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放松以及精神上的满足。
然而,游戏的本质是什么?为何人们会对游戏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和兴趣?本文旨在探讨游戏的本质,分析其内在的特性和价值。
二、游戏的定义与特性游戏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通常涉及到规则、策略、竞争和互动等元素。
它具有以下特性:1. 规则性:游戏有一套明确的规则,玩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进行游戏。
2. 策略性:玩家需要运用策略来达成游戏目标。
3. 竞争性:游戏往往涉及到玩家之间的竞争,激发玩家的挑战欲望。
4. 互动性:游戏中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合作或对抗。
三、游戏的内在价值游戏的本质不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价值。
游戏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满足:游戏通过提供挑战和成就感,使玩家在游戏中获得心理满足。
2. 情感交流: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使玩家在游戏中结交朋友、建立社交网络。
3. 技能提升:游戏中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玩家提升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4. 精神放松: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四、游戏的本质解读游戏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它通过娱乐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质。
其次,游戏是一种社交活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
此外,游戏还是一种心理疗愈的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因此,游戏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集娱乐、教育、社交和心理疗愈于一体的活动。
五、游戏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未来,游戏可能会更加注重玩家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同时也会更加注重游戏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游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章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一节游戏的本质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采访了一位日本的游戏设计大师,记者希望他能给即将进入游戏界的新人们一些建议,他提出的第一点就是“要做有内涵”的游戏,那么何为有内涵呢?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当今大家玩过的游戏,大多数只是那么别的游戏里有的我们就应该有,别的游戏杀怪升级我们就杀怪升级,别的游戏分光明与黑暗两个势力我们也这么分,然后杀怪升级,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自从魔兽世界上市后,有很多的网游照搬魔兽的系统,更有甚者直接仿制,但他们获得成功了么?没有的,我想当今稍微成功一些的魔兽类网游,除了画面好些算是比较精彩的,其他的真的没什么,他们可以仿制魔兽的外在确不能仿制魔兽的内涵,这也是它们之所以不会成功的原因。
在这里我从两个方面解释游戏的内涵,其一,拿刚才的光明黑暗两个势力举例,神泣这款游戏我想很多人都玩过,至少听说过,它那精美的美女宣传画曾经铺天盖地,它就是一个分为光明黑暗两大势力的网游,但是玩过这款游戏的人都会有和其他MMORPG没什么区别的感觉,同样的杀怪练级,做任务,势力斗争。
那么如果要把它做得有内涵,我有如下的建议,这也是得益于和曾经的一位学生的讨论,我们本可以把它做成两个势力,大家也都看过“小鱼儿与花无缺”吧,一个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生活中充满了光明,一个被几个出了名的恶人养大,受尽折磨。
我们的光明势力出生的场所明显可以设计出有天堂的感觉,场景美丽温暖,通过一些系统的设定,体现出人们的互敬互爱,在这么美丽温暖的世界里,玩家可以充分体验爱的美丽。
黑暗势力的出生地可以设计的阴暗恐怖一些,在游戏系统中设定一些黑暗的东西,比如和NPC交易甚至可能会被骗,到处都是不友好的东西,只有性格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成长并超越自我。
虽然两个环境截然不同带给玩家很不一样的体验,但是人们总会成长的,就像现实中一样,不同环境下人们也总是在长大,培养了人们的爱心和坚强的性格,但是最终无论是幸福中成长的玩家,还是困苦中成长的玩家,游戏最终会引导他们领悟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你的环境怎么样,只要有爱的地方,只要有这一些和你一样正直善良的人的地方,那就是天堂。
《游戏的本质研究》篇一一、引言游戏,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娱乐形式,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简单的儿童游戏到复杂的电子游戏,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但其背后的本质却始终引人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游戏的本质,从定义、特征、价值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游戏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
二、游戏的定义游戏,通常指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它可以是简单的儿童游戏,也可以是复杂的电子游戏。
从广义上讲,游戏是一种通过规则和目标导向的互动活动,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游戏不仅仅是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三、游戏的特征1. 规则性: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玩家需要按照规则进行操作以达成目标。
2. 互动性:游戏中的玩家之间以及玩家与游戏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游戏的基础。
3. 目标导向性:游戏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玩家需要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4. 娱乐性: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使玩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快乐。
四、游戏的本质游戏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游戏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游戏是一种通过规则和目标导向的互动活动,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此外,游戏还具有以下特点:1. 体验性: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使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2. 挑战性:游戏中的挑战和困难使玩家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社交性:游戏中的互动和交流使玩家能够与其他玩家建立联系和友谊,增强社交能力。
五、游戏的价值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具有多种价值。
首先,游戏可以带来快乐和愉悦感,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休息。
其次,游戏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此外,游戏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在游戏过程中,玩家需要不断思考、尝试和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文档版本作者修改日期修改内容罗诚2006-4-28创建文档1. 1罗诚2006-4-29根据宋悦建议,将对水局部加热的例子改为对水整体加热。
罗诚2006-5-31修改游戏本质的定义,将竞争性看作为一种游戏性。
加入对竞争性(社会促进)的描述。
本文摘要:游戏的本质:生命体谋求自足的目的的活动,是生命体获取负熵的一种方式。
游戏性:游戏的自足性的可实现性(包括可探索性和竞争性),即游戏所包含的负熵的相对量。
游戏性【某种游戏所必须具备的性质】=可探索性+可竞争性可探索性:游戏的规律性和变异性的乘积,是单机游戏的主要游戏性。
可探索性=规律性X变异性。
可竞争性:即社会促进的可实现性。
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游戏性。
可玩性:游戏的通俗性,也是生命体吸收游戏负熵的速度。
艺术分两种:自由的艺术和雇佣的艺术。
制作电脑游戏是雇佣的艺术。
玩游戏可能是艺术,也可能不是艺术,关键看游戏规则是否具有可审美性。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包括:游戏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游戏性什么是可玩性游戏是艺术吗一.以往游戏研究、评测的方法上的问题以往无论是权威杂志媒体,还是游戏开发专业人士,在评价一个游戏的时候往往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即把游戏拆为各个要素,评价要素的得分,最后将要素得分简单相加,得出游戏的得分。
还原论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被科学家广为运用,即把事物象拆钟表一样还原成一个个零件,然后分析零件,得出事物的本质。
但是从爱因斯坦开始,人们逐渐发现还原论的局限性——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乃至宇宙都必须看作一个整体去研究。
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将系统的要素简单相加不能得出整体系统的特性。
比如将H2O拆为H和O,可以发现H能够燃烧,O可以助燃。
如果将两者的特性简单相加,就会得出H2O可以自燃的荒谬结论。
事实上H2O却可以灭火。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要大于钢筋、水泥、砂石各自能强度的和。
同理,将游戏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是得不出游戏本质的,以此为标准的游戏评判方式也是很不合理的。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第一、二章)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一章游戏概述一、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定义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
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幼儿园游戏》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二、游戏的定义:(名)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本质性特征(简)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发生或减少,(如“小沙丘”散成一团)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儿童体验着意想不到的最大乐趣。
儿童在游戏中因为舒适、安全、快感得到满足而获得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中儿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儿童时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游戏是非强制性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
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处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及玩伴等。
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游戏不是平常、真实的生活,它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
每个儿童在玩游戏时,都清楚的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
儿童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结合和表现周围生活。
儿童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
这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给游戏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而充满幻想的、虚构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儿童。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儿童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
观察儿童的游戏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游戏中都隐含有一种秩序性,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儿童的游戏带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任何游戏都是有一定规则的,不管是行为方面的规则还是游戏本身的规则,一旦游戏规则被违背或破坏,都会影响游戏的有序开展。
(如,躲猫猫不能偷看,爸爸去那儿里的丢手娟、萝卜蹲都有游戏规则)三、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看得见”的游戏(选、填)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