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小说艺术手法语言一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4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作品以河南郑州的一个酒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手法。
比如他描写孔乙己时,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他的手很长,直到膝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还是一把很密的头发”,这些描写让读者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孔乙己的形象,进而产生共情。
在描写孔乙己一醉如泥时,鲁迅用“呼吸已经十分不规则”,“把唾沫都吐在自己身上”等极具形象的词句,让读者体验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他对比了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其他客人的阶级差别,从而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公。
同时,他还对比了孔乙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外表的贫穷形象,让读者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例如,孔乙己一直唱的歌“长亭外”,在小说中扮演了象征孔乙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渴望的角色。
而孔乙己的一生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是一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被边缘化的人。
总之,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
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赏析现代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对现代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
一、叙事手法现代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是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通过回溯和闪回的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与空间不再是线性的,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跳跃感。
其次是多声音的叙述方式,通过多个视角的交织与辩证,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观点。
第三是写实与幻想的结合,现代小说作者常常在真实的背景上加入想象的元素,使作品更具观赏性。
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令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二、人物塑造现代小说对人物塑造的要求比传统小说更加注重细节描写。
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多是具有典型性的社会人物。
小说家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思想感情、行为举动等方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同时,现代小说还注重展现人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具有代表性。
三、主题表达现代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加多元化和深刻。
一方面,现代小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如阶级、性别、种族、人性等。
通过小说故事中的情节展开,对社会现象进行触及与批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另一方面,现代小说也将关注点扩展到人类存在的更深层次,如时间、记忆、生死、爱情等。
通过对这些命题的拓展和反思,现代小说使读者进入到更广阔的精神层面,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深沉情感。
总体而言,现代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现代小说的赏析,读者可以体味到小说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美感。
同时,现代小说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社会问题、审视人性命题的路径,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成长与启迪。
因此,现代小说艺术特色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教案:“小说阅读:鉴赏艺术技巧之语言技巧”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小说语言技巧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说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小说语言的作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1.3.2 讲解小说语言的特点:简练、生动、形象、情感丰富等。
1.3.3 分析小说语言的作用:表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等。
1.3.4 学生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注意其中的语言表达。
1.3.5 学生分享对小说语言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章:描绘性语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描绘性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描绘性语言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描绘性语言的定义和作用。
描绘性语言的类型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步骤:2.3.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描绘性语言的话题。
2.3.2 讲解描绘性语言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人物、场景、氛围等。
2.3.3 介绍描绘性语言的类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2.3.4 示例分析一篇短篇小说中的描绘性语言,讲解其表达方式。
2.3.5 学生练习分析自己阅读的小说中的描绘性语言,并与同学分享。
第三章:对话语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对话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对话语言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话语言的定义和作用。
对话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3 教学步骤:3.3.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对话语言的话题。
3.3.2 讲解对话语言的定义和作用: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性格、情感、关系等。
3.3.3 分析对话语言的特点:个性化、情感化、生动等。
3.3.4 示例分析一篇短篇小说中的对话语言,讲解其表达方式。
3.3.5 学生练习分析自己阅读的小说中的对话语言,并与同学分享。
第四章:修辞手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一小说的表达技巧【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
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二小说的语言赏析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说艺术⼿法赏析(课⽂例⼦)⼀、强化表现⼿段这种⼿法所起的强化作⽤指所运⽤的表现⼿法之强调与突出作⽤,它不仅能强化读者对⼩说的印象,⽽且能突出表现内容的内涵。
1、对⽐表现⼿法这是⼀种最能起到强化作⽤的⼿法,通过双⽅的对⽐既能突出各⾃的特征,⼜能强化表现的主体及内涵。
如《边城》这部⼩说中的⼀处对⽐: “这⾥⼜没有⼈过渡,你在这⼉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
你爷爷⼀定到城⾥军营⾥喝了酒,醉倒后被⼈抬回去 “他还会,他答应来找我,就⼀定会来的。
”“这⾥等也不成,到我家⾥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去那个⼈的好意,⼼⾥记着⽔⼿说的妇⼈丑事,她以为那男⼦就是要她上有⼥⼈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来骂⼈,这时正因为等候祖⽗太久了,⼼中焦急得很,听⼈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的还会骂⼈!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回头⽔⾥⼤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 那黄狗好像明⽩翠翠被⼈欺侮了,⼜汪汪地吠起来,那男⼦把⼿中⽩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下,“⽼兄,你要怎么!”便⾛上河街去了。
黄狗为了⾃⼰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也看⼈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还不值得叫”,但男⼦听去的却是另外⼀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好要狗莫向好⼈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此处的对⽐,表现于翠翠与傩送这两个⼈物的处事及性格的对⽐。
天⾊已晚,傩送好⼼地邀请翠翠到他家,翠翠却出⾔不逊地拒绝。
通过对⽐,突出两个⼈物不同的性格,此处对⽐的最终⽬的是强化傩送的优秀品格。
2、重复表现⼿法重复是指细节的重复、相同的⼀句话的重复,以及同⼀个景物的重复、同⼀个物景的重复。
重复能强化读者的印象,并能深化重复物的内涵。
浅析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摘要】池莉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征而备受读者喜爱。
其作品情感真挚细腻,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叙事节奏抑扬顿挫,语言简洁明了。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池莉小说的一种独特魅力。
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达和细腻描写,池莉小说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冲突。
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叙事节奏的抑扬顿挫和简洁明了的语言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无法自拔。
池莉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使读者沉浸难以忘怀。
【关键词】池莉、小说、语言艺术、特征、情感真挚、描写细致、人物形象、叙事节奏、语言简洁、独特魅力1. 引言1.1 浅析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池莉是当代知名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语言艺术特征而著称。
在她的小说中,情感真挚细腻,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叙事节奏抑扬顿挫,语言简洁明了。
这些特点使得池莉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为她赢得了无数文学奖项。
池莉擅长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手法,巧妙地塑造情感氛围,展现人物性格,揭示故事内涵。
她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含深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启发。
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不仅赋予作品独特的感染力和魅力,也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学界的一颗耀眼明星。
在探索池莉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征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她独特的文学魅力,更能够从中感受到作家对生活、情感、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表达。
2. 正文2.1 情感真挚细腻池莉的小说中,情感的表达始终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地描绘他们的情感起伏,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状态。
在池莉的小说中,情感的真挚与细腻常常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在池莉的作品中,情感的真挚反映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
无论是欢喜、愁苦、悲伤还是快乐,她都能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觉到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高考小说阅读之鉴赏语言特色作者:李霞来源:《高中生学习》2023年第12期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去实现的。
因此,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语言的鉴赏,要深入挖掘其艺术魅力。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人物语言,如文中人物的独白、对话等。
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是叙述人语言,如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有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的描写技巧,有遣词造句的技巧,还有修辞方面的技巧等。
在复习备考时,学生要多关注课本中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通过落实单元学习任务把相关知识点转化到写作实践中去,从而在赏析之余体会语言运用之奇妙。
把脉考情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逐渐开始考查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相关内容,2023年尤为明显。
比如,今年高考“甲卷”“乙卷”和“新课标Ⅱ卷”专设客观题,考查考生对原文论证方法的分析,选项内容涉及文章谋篇布局的整体思路和论证的具体方法。
此外,命题开始关注信息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高考新课标Ⅱ卷就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一文设置简答题,请学生分析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其学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
这些带有赏析语言色彩的命题拓宽了信息类文本的考查范围,对我们复习关于文学类文本“鉴赏语言特色”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取《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给儿子》(陈村)和《社戏(节选)》(沈从文)等作为材料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文风朴实、语言各具特色,为审美鉴赏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说,高考对小说语言鉴赏的考查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专题01 语言艺术考点分析一、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突破口1.体会、分析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
语言风格是讽刺还是幽默,是诙谐还是庄重等,要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对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很浓;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功能,在鉴赏时能灵活运用。
二、常见设问方式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表达”“手法”“技巧”等关键词。
以XXX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三、常用答题模板: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四、品味小说语言知识点1.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综合运用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解题的时候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 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4.表达方式的运用。
叙述、议论、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等。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语言(一)
展示课(时段:正课时间: 60分钟)
学习主题(1分钟):阅读小说,探究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明确小说表达技巧的考点与题型特点。
因,可在组内
展示,也可参
与大互动展
示
预时9
分钟
【训练课导学】巩固提升三级达标反馈题
书写等级达成等级
马裤先生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
“总得问问茶房。
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
呢。
(有删改)
(1)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
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
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
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