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3.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4
小说阅读之品析表现手法------伏笔、照应与铺垫、悬念品析表现手法------伏笔与铺垫回顾复习表现手法:伏笔铺垫对比照应衬托渲染抑扬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是6分!一.(一)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后文埋伏线索)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
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二)、找伏笔的方法暗示什么?例子1:《爸爸的花儿落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归纳:上面三句的人物描写为下文家里出事作了多次的暗示,为下文爸爸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例如2:《走一步,再走一步》“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归纳:文中,我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都走了,“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此句就为下文“我听到了杰利和父亲的声音!”埋下伏笔,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杰利是回去叫我的父亲去了。
总结一: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
例子3:《最后一课》“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小说教学设计(多篇)8 3.以写促读法4.影视欣赏法五、小说情节分析1、彩线串珠,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以事为线索。
通过一个中心事件写人。
如《范进中举》前后人物的种种表现。
以人为线索。
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勾连小说的局部或全篇,“人”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
以物为线索。
如《变色龙》。
2.抓矛盾冲突焦点,把握情节精髓。
如《杨修之死》3.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智取生辰钢》中吴用等人的“智”取与杨志的“智”防。
4、探讨情节如何为表现主题服务《变色龙》六、人物分析教学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
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小说教学而言,基于其文体特点,对“人本”的理解还可以从以学生为本,拓展到以作者为本、以小说人物形象为本。
1、以作者为本任何小说都是特定背景下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产物,是作者精神的外化,阅读者的主体感知,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这一点不容否定。
小说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人物命运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为确定的社会性因素,因此,教学中有必要“知人论世”,探究作者的生平、思想、品格及其所处的环境,通过对作者的深入理解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
例如理解鲁迅思想的最好材料是他的《(呐喊)自序》,讲授鲁迅小说如能抓住“唤醒沉睡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条作家思想的准绳,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5.小说的艺术技巧】教学案品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考纲分别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中做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可考的技巧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
高考小说考查则是以塑造人物的表达技巧为重点的。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效果,因此他常把手法的判定和表达效果的分析中综合起来考查。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
小说以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括其它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版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考查的角度看,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
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
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
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
”乌尔苏拉对他说。
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
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
再说,这鸟笼多大呀。
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小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小说是什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阅读小说?2. 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如何分析小说主题的表现手法?3. 小说人物的理解和分析: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4. 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如何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如何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5. 小说背景的理解和分析:如何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如何分析小说的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小说案例,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和运用相关技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分析评价等,了解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
2. 经典小说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 小说阅读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说阅读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讲解2. 第二课时: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3. 第三课时:小说人物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5. 第五课时:小说背景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6. 第六课时:小组讨论和综合评价小说7. 第七课时:课后作业布置和反馈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赏析艺术技巧[导语]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上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艺术、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三大方面。
前一种艺术在突破一、二都已涉及。
这次任务重点放在后两种艺术上,要能准确判断艺术技巧,说出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环境描写艺术1.社会环境描写艺术社会环境描写既包含了一般的手法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手法、角度,表现在:(1)点面结合。
“面”指整体;“点”指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较突出的人或物。
点面结合,即社会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2)对比映衬。
通过场景内不同人、物的对比,或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突出相关内容。
(3)简笔勾勒或精笔细描。
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用简明或精细的笔墨突出相关内容。
理解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
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
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
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
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
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
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节选自契诃夫《不平的镜子》)1.客厅的环境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客厅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手法:运用了白描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客厅环境。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教案一、认识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二、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题型: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
五、命题特点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具体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四、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一)人物形象1、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某某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完整)小说的表现手法(教师版) 小说阅读(八)——--—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预习案】一、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方式: 景物:借景抒情间接抒情事物:托物言志古/今事: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描写手法:多视角描写(远近高低)、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表现手法(狭义):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外常见的: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注: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2。
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二、小说这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在小说对故事发展的叙述上,有顺叙、倒叙、插叙等;体现在叙述的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体现在小说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有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等.一般情况下,主要考察两个方面:①表达方式运用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②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运用的技巧。
【探究案】阅读《核按钮》P111《溜索》,完成下面的题目: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小说阅读教案小说阅读教案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
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方法点拨:(一)分点解说(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4) 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说阅读(八)-----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预习案】一、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方式:景物:借景抒情间接抒情事物:托物言志古/今事: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描写手法:多视角描写(远近高低)、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表现手法(狭义):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外常见的: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注: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二、小说这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在小说对故事发展的叙述上,有顺叙、倒叙、插叙等;体现在叙述的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体现在小说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有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等。
一般情况下,主要考察两个方面:①表达方式运用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②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运用的技巧。
【探究案】阅读《核按钮》P111《溜索》,完成下面的题目: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说艺术⼿法赏析(课⽂例⼦)⼀、强化表现⼿段这种⼿法所起的强化作⽤指所运⽤的表现⼿法之强调与突出作⽤,它不仅能强化读者对⼩说的印象,⽽且能突出表现内容的内涵。
1、对⽐表现⼿法这是⼀种最能起到强化作⽤的⼿法,通过双⽅的对⽐既能突出各⾃的特征,⼜能强化表现的主体及内涵。
如《边城》这部⼩说中的⼀处对⽐: “这⾥⼜没有⼈过渡,你在这⼉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
你爷爷⼀定到城⾥军营⾥喝了酒,醉倒后被⼈抬回去 “他还会,他答应来找我,就⼀定会来的。
”“这⾥等也不成,到我家⾥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去那个⼈的好意,⼼⾥记着⽔⼿说的妇⼈丑事,她以为那男⼦就是要她上有⼥⼈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来骂⼈,这时正因为等候祖⽗太久了,⼼中焦急得很,听⼈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的还会骂⼈!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回头⽔⾥⼤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 那黄狗好像明⽩翠翠被⼈欺侮了,⼜汪汪地吠起来,那男⼦把⼿中⽩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下,“⽼兄,你要怎么!”便⾛上河街去了。
黄狗为了⾃⼰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也看⼈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还不值得叫”,但男⼦听去的却是另外⼀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好要狗莫向好⼈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此处的对⽐,表现于翠翠与傩送这两个⼈物的处事及性格的对⽐。
天⾊已晚,傩送好⼼地邀请翠翠到他家,翠翠却出⾔不逊地拒绝。
通过对⽐,突出两个⼈物不同的性格,此处对⽐的最终⽬的是强化傩送的优秀品格。
2、重复表现⼿法重复是指细节的重复、相同的⼀句话的重复,以及同⼀个景物的重复、同⼀个物景的重复。
重复能强化读者的印象,并能深化重复物的内涵。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第一章: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生活场景、表现思想感情为主要手段,具有较长篇幅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1.2 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题1.3 小说的特点:虚构性、抒情性、描写性、完整性第二章: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2.1 阅读前的准备:了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作品类型及特点2.2 抓住故事线索:关注情节的发展,理清人物关系,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2.3 深入剖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动机与冲突2.4 把握主题思想: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场景等方面提炼主题思想第三章: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3.1 人物形象的分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3.2 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3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方面入手,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精神第四章: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4.1 情节结构的类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2 情节安排的技巧:悬念、抑扬、照应、转折4.3 分析情节结构的方法:梳理故事线索,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情节的推进逻辑第五章: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5.1 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5.2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5.3 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从描绘的具体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其深刻的内涵第六章:小说的主题分析6.1 主题的含义:小说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6.2 主题的表现手法: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寓言象征、讽刺幽默等。
6.3 分析主题的方法:从情节、人物、场景、象征等方面入手,提炼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七章:小说的语言风格分析7.1 语言风格的类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荒诞主义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技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小说阅读技巧:1. 人物塑造技巧- 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等的描绘,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和性格。
-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 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揭示其思想和情感。
- 细节描写: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 情节设置技巧-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 抑扬:使情节曲折多变,造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 伏笔: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使情节发展合理,前后呼应。
- 铺垫: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做准备,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 突转: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突然转变方向,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环境描写技巧-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成因。
4. 叙述视角和人称- 第一人称: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 第三人称:能灵活地展现各个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 表现手法- 象征:通过特定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 衬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其特点。
- 讽刺:用夸张、反语等手法揭露和批判社会现象。
6.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 简洁明快: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 幽默诙谐:通过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氛围。
- 地方特色:运用方言或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展现地域文化。
7. 结构技巧- 线索: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空间等,能把小说中的零散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结构严谨。
- 开头和结尾- 开头:常见的有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渲染气氛等。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教案篇一:高考小说阅读教案小说阅读考点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一、考试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第二课时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教学目标: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3、阐述感情体验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一、分析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模板一:文章先写.。
为下文写。
.。
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
.。
.。
为下文写.。
.。
.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
..。
.与。
.。
相似点,通过对。
...。
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
..。
,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
.。
.。
衬托。
...。
,使。
.。
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模板五:把..。
.。
和。
.。
.对比,突出事物.。
.。
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
而先。
.。
,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使情节曲折生动.模板七:先把。
.。
...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常见考查方式。
2.积累小说的常见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1.常见题型(1)分析具体句(段)的表现特色。
典型试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典型试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3)赏析画线句子。
典型试题: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典型试题: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5)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6)分析组材的详略艺术。
2.答题要点(1)步骤和模式:①步骤:第一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中的实例,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②模式: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艺术效果。
(2)相关要求:一定要注意文章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
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小说语言鉴赏常见题型: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②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③语言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
二.如何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
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
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同鉴赏散文语言艺术一样,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
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
不过,鉴赏小说语言更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示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感情,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还有作者语言的个性化。
【学习过程】一.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2011山东卷)审丑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无定一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
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
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
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轻捷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
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叩门。
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
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
”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
一个小时后,老头走了。
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过了,成菜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再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
无定搞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
他只好从学校找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
街是条偏街,在城郊。
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
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
门边一辆垃圾车……“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
去年冬天死啦!”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
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
说:“真的。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4分)1)、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
在世俗人的眼光里,做人体模特也是“丑”的。
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赵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分析:此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方法。
刻画人物的方法详见“附录”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10江苏卷)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方法。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涉及的手法:侧面描写、衬托(正衬和反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2011浙江卷)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
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