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课(土材)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28
《春》分层作业一、字词书写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张开了眼。
(2)鸟儿将窠巢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hóu lóng( ),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 )的光,hōng tuō(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lì( )的。
他们的草屋,xī xī shū shū( )的,在雨里jìng mò( )着。
(5)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hōng( )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答案】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喉咙黄晕烘托笠稀稀疏疏静默【详解】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注意不同读音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另外注意平时多积累并熟记课本上的重点词语。
(1)xīn xīn rán——欣欣然,意思是高兴的样子,形容心情好,欢欢喜喜的样子;(2)fán huā nèn yè——繁花嫩叶,意思是花儿繁茂叶子嫩绿,形容花十分美丽妖媚,生命力旺盛;hū péng yǐn bàn——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hóu lóng——喉咙,意思是泛指喉腔;(3)huáng yùn——黄晕,意思是黄昏,昏黄而不明亮;hōng tuō——烘托,意思是用一种事物陪衬另一种事物,使在对比之下更为明显突出;(4)lì——笠,意思是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阳光;xī xī shū shū——稀稀疏疏,意思是不稠密、不紧凑(同“稀疏”);jìng mò——静默,意思是指寂静;没有声音;安静;肃立不作声等。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冶铜技术(1)时间:从夏朝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2)规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有小件铜器出土,商代的青铜器出土地点则非常广泛,大型铸铜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已经很大。
如某某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分布X围达2平方千米,展示了古代先进采矿和冶铁技艺的实际面貌。
(3)数量和种类:商周的青铜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十分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其中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等较多,生产工具较少。
每一类又分很多种,如兵器有斧、剑、戈、刀等。
总之,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我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无论是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还是品种,世界上都没有其他国家地区可以与之相媲美。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冶铁与炼钢技术(1)技术的进步: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属于春秋时期,且主要是块炼铁和生铁。
查一查:什么是块炼铁和生铁?解答:块炼铁是指低温(800~1000℃)炼制出来的产品,要经过锻造才能制成可用的器件,固体,又叫“锻铁”。
生铁又称铸铁,是高温(1150~1300℃)炼铁的产品,液态,可以直接铸成器件,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春秋时期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钢为块状钢,汉代出现了炒钢和铸铁脱碳钢,南北朝则出现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这些技术的更新使钢的含碳量降低,增加了硬度,从而使钢的质量、产量大增,实用性增强,为就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来说,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随着铁器的使用,青铜器品种减少,工艺简单。
青铜的笨重限制了它在生产上的应用X围,铁器取代青铜成为主要的生产原料,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
思维拓展查阅相关化学知识,分析铁元素的特点,认识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使铁器更加坚固实用。
全析提示春秋以后我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融入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张婷婷,李敏,吕兴军(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致力于发掘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造就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应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思政教育遵循寓教于乐,通过建立思政案例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思政元素;土木工程材料;思政案例库[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融入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深度国际化建设”(DUT2019〔3〕24)[作者简介]张婷婷(1983—),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低碳建筑材料研究;吕兴军(1980—),男,甘肃民勤人,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高级工程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5-0165-04[收稿日期]2020-11-04一、引言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无论在任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个人的发展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每个国家教育其公民的重要准则之一。
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更应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崇高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众文化伴随着当代都市环境而产生,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1]。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力军的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繁杂,虽然有助于个性解放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致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面临严峻的挑战。
《多彩的超轻粘土》校本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超轻粘土的特性。
2. 初步掌握超轻粘土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3、利用超轻粘土的颜色,分别制作不同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参与制作超轻粘土的过程中,对创意美工活动产生兴趣,感受与创造美。
教学重点:超轻粘土的制作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超轻粘土的制作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操作、巡视指导第一课超轻粘土的简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前制作好的超轻粘土作品,问: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香蕉、苹果、草莓、葡萄、熊猫、章鱼、蜗牛、小兔)2、这些物品用什么做的吗?(超轻粘土)3、谈一谈乌龟的造型特点。
二、介绍超轻粘土超轻粘土是纸黏土里的一种,简称超轻土,捏塑起来更容易更舒适,更适合造型,且作品很可爱。
特性1、超轻、超柔、超干净、不粘手、不留残渣。
2、颜色多种,可以用基本颜色按比例调配各种颜色,混色容易,易操作。
3、作品不需烘烤,自然风干,干燥后不会出现裂纹。
4、与其它材质的结合度高,不管是纸张、玻璃、金属、还是蕾丝、珠片都有极佳的密合度。
干燥定型以后,可用水彩、油彩、亚克力颜料、指甲油等上色,有很高的包容性。
5.干燥速度取决于制作作品的大小,作品越小,干燥速度越快,越大则越慢,一般表面干燥的时间为3小时左右。
6.作品完成后可以保存4到5年不变质不发霉。
7.原材料容易保存,在快干的时候加一些水保湿,又能恢复原状了。
用途1、手工艺捏塑素材:适用于玩偶、公仔、胸针、发饰、浮雕壁饰、镜框、仿真花等的制作。
2、是制作宝宝手足印的绝佳素材,因为它无毒环保对宝宝的皮肤没有伤害。
3、美劳教育最佳素材:可以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并可用于亲子DIY活动。
它是家庭、个人、陶吧及各类娱乐场所自娱自乐的手工艺捏塑材7、安全粘土本身安全无毒,但其组分含有有机发泡粉和防腐剂等,由于发泡粉质轻,被物体的吸附性强,防腐剂吸入后也是有害的,故应当避免3岁小孩独立玩耍,以防止小孩放进嘴里。
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物质组成。
2.了解观察土壤的内容。
3.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
4.理解土壤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内容野外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来判断。
不同土壤通气、通水等条件不同,因此耕作条件不同。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由下向上分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土壤与人类活动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的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部编版一上第五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第五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一、易读错字。
远.(yuǎn)近没.(méi)有昨晚.(wǎn)小猫.(māo)鸭.(yā)梨杏.(xìng)子课.(kè)文作.(zuò)业笔.(bǐ)记红.(hóng)色一条.(tiáo)从.(cóng)前国旗.(qí)歌.(gē)曲升.(shēng)起有色.(sè)二、易写错的字少:最后一笔稍长,托住整个字。
书:第二笔横折钩略宽。
鸟:第四笔竖折折钩横向的折段要拉宽些,最后一笔横要拉长一些。
心:注意三个点的位置,卧钩不能写得太直。
本:笔顺规则:从左到右,先撇后捺。
三、认识新偏旁。
辶:走之底,简称“走之儿“,源于“辵”(chu),“辵”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忄:俗称“竖心旁”,简称“竖心”。
由“心”演变而来。
称竖心旁或竖心。
古代人认为心脏主管人的思想,故“忄”旁的字多与心理活动有关。
犭:反犬旁,和动物有关。
鸟:鸟字旁。
勹:包子头(勹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人有关的事物。
)亻:单人旁(人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人及和人有关的动作、行为、称呼、性格、事物等。
):竹字头(竹部、竹字头,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竹子或竹制品有关的事物。
)日:日字旁(日在左,形变窄长,底横变提。
)口:口字框。
纟:古同“丝”。
用作偏旁,俗称“绞丝旁”。
很多简体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
四、一字组多词。
shuǐ水(水果)(水田)(水车)qù去(出去)(回去)(来去)lái来(回来)(来电)(本来)bù不(不行)(不见)(不公平)xiǎo小(大小)(小米)(小鸟)shǎo少(少见)(多少)(少年)niú牛(牛羊)(牛毛)(小牛)ɡuǒ果(水果)(瓜果)(果皮)niǎo鸟(小鸟)(飞鸟)(鸟儿)zǎo早(早上)(早日)(早安)shū书(书本)(书皮)(书生)dāo刀(大刀)(小刀)(刀子)chǐ尺(尺子)(米尺)(公尺)běn本(书本)(本子)(本人)mù木(木头)(木门)(木马)lín林(林子)(山林)(丛林)tǔ土(风土)(土山)(土里)lì力(用力)(电力)(出力)xīn心(开心)(用心)(小心)zhōnɡ中(中文)(中心)(中年)wǔ五(五天)(五年)(五月)lì立(立正)(自立)(起立)zhènɡ正(公正)(正门)(正方)五、多音字。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生词】修润:修改,润色。
v生疏:shū不熟悉。
v商酌:zhuó商量斟酌。
v恳切:诚恳殷切。
v譬如:pì比如。
v朦胧:méng lóng含糊。
v累赘:lèi zhuì多余。
v别扭:biè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v拖沓:tuō tà形容做事拖拉。
v妥帖:tuǒ tiē合适。
v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v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v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同步练习】13.叶圣陶先生二三基础导练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 确凿 (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C. 亘古 (gèng) 污秽 (huì) 仰幕锋芒毕露D. 斑斓(lán)胡骑 (jì) 幽寂迥乎不同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7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知识点(2024⼈教版新版)第⼀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类活动速记点1 我国境内的远古⼈类1.我国⼈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类化⽯和旧⽯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这些古⼈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类(1)元谋⼈:元谋⼈是我国境内⽬前已知最早的古⼈类之⼀,距今约170万年。
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类的两颗⻔⻮化⽯,以及⼀些粗糙的⽯器。
(2)郧县⼈:发现于湖北郧阳,⽬前发掘出3个头⻣化⽯,距今约100万年。
蓝⽥⼈:发现于陕⻄蓝⽥,包括⼀个下颌⻣和⼀个完整的头⻣化⽯,距今约160万年。
3.发现意义:通过对元谋⼈、郧县⼈、蓝⽥⼈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具。
元谋⼈上⻔⻮化⽯:古代⽣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经过⽯化变成了⽯头,被称为“化⽯”。
重点掌握:化⽯是研究远古⼈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速记点2 北京⼈1. 北京⼈的发现(1) 地点:北京⼈遗址位于北京⻄南周⼝店⻰⻣⼭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
(2) 遗址发现时间: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化⽯,将活动在这⾥的古⼈类命名为“北京直⽴⼈”或“北京⼈”。
(3) 发现⼈:1929年,我国⻘年学者裴⽂中发现第⼀个北京⼈头盖⻣化⽯,同年⼜发现⽤⽕遗迹。
此后,北京⼈遗址⼜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化⽯,共出⼟40多个个体的直⽴⼈化⽯⼈,以及约10万件打制⽯器和⼤量的动物化⽯。
这些化⽯和⽯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的体质特征和⽣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经测定,北京⼈⽣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4) 外貌特征:①头部:北京⼈的头⻣,前额低平。
眉⻣粗⼤,颧⻣突出,⿐⻣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现代⼈⼩。
②躯⼲:他们的身⾼平均为157厘⽶,上肢与现代⼈相似,下肢较上肢略⻓,能够直⽴⾏⾛。
2. 北京⼈的⽣产⽣活状况:(1) ⽣活环境:当时北京⼈⽣活的地区有⼤⽚森林和⽔域,⽓候温暖湿润。
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西方文化,应该放下盲目自大的架子,死心塌地地学习西方文化。
这种观点( )A.没有把握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B.全面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C.割裂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D.没看到中西方文化间的联系【解析】该观点属于“全盘西化”论,也就是说,没有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故B正确。
【答案】 B2.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年道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复兴传统文化。
下列与这种观点不一致的是 ( )①守旧主义②历史虚无主义③封闭主义④民族虚无主义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该观点属于文化复古主义,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倾向。
①③与其观点一致,排除。
3.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此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国人没有理由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解析】毛泽东的话表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C符合题意。
【答案】 C4.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说法错误的是(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D.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而不属于文化传统范畴,C表述错误。
5.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确定这一目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③我国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④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借鉴吸收的内容,不是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的影响因素,排除。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一、填空题1.土壤上生活着许多和植物。
2.一片土地生活着植物。
(填“一种”或“多种”)3.土壤中的小动物生活都离不开、土壤、空气。
4.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
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
5.动物与植物都不是的,是彼此的。
二、判断题6.土壤中是没有微生物的。
7.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8.蒲公英生长在土壤里。
()9.草根会在土壤中被发现。
()10.土壤里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11.我会寻找图中哪些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在“”里画“√”把它们找出来。
三、单选题12.野餐的时候,乐乐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其中不是依靠土壤生活的是().A.蚯蚓B.蚂蚁C.老鹰13.下列动物中,不是依靠土壤生活的是()。
A.老鼠B.蚂蚁C.小鸟14.大多数土壤中的小动物生活在土壤的()中。
A.表层土B.下层土C.基岩15.下列动物中,不能生活在土壤中的是()。
A.B.C.16.下列动物生活在土壤中的是()。
A.B.C.四、连线题17.将生物和其在土壤环境中相应作用连起来。
细菌靠腐烂的生物为生蚯蚓在土壤中群居蚂蚁腐殖质的主要来源蜗牛和甲虫分解动植物的残留体植物的叶、根和茎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五、简答题18.在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有哪些?(写4种)六、解答题19.请你说一说土壤和生物的关系。
1.【答案】动物【解析】【分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
同时土壤上也生活了很多动物和植物。
2.【答案】多种【解析】【分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
每立方米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比地球上的人口总数还多;同时一片土地生活着多种植物和动物。
3.【答案】水4.【答案】土壤;植物;动物;家园【解析】【分析】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覆盖着土壤,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演绎法学习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命题点全训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