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木结构建筑赏析之西江苗寨
- 格式:ppt
- 大小:6.70 MB
- 文档页数:18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1西江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江镇,今天我和父母来到了西江的千户苗寨游玩。
我对这里印象深刻,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镜头一,建筑苗寨里的房屋全都是用木头做的,在这里不能点蜡烛,如果点蜡烛会有可能引起火灾,发生火灾,不仅是这一个大房子,还会把整个寨子燃烧起来!在每一家房子的房顶下方,有3、4扇木头围成的长方形大窗户,玻璃干净得连里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走进要住宿的“时光里”,房屋里面虽然没有我们那里那么舒适、整洁,可也毫不逊色于我们的家。
房子十分巧妙、独特,一间连着一间,连绵不断,好像看不完一样!镜头二,打糍粑:道路两旁,有许许多多打糍粑的人,他们有男的女的,还有一些40、50岁的,旁边就是打糍粑的道具。
一些面团在一个类似船型的大盆里,盆的里面还有一个大木锤,打糍粑的人举起锤头,我看见那上面沾上了一些白色的面团。
我和爸爸也过去看了看,爸爸先拿起锤子,双手握住锤柄,用力往上拉,爸爸也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拉开,打了几下就不打了;到了我,我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将锤子和盆子里黏在一起的的面团拉开,好不容易拉开了,我又差一点被锤头砸到脚了,我就不再尝试了。
可是那些打糍粑的人毫不费力气的高高举起了木锤,打了下去,打了好几下他们好像也不累的样子呢(⊙o⊙)!镜头三,苗族的服饰要说苗族的服饰,那可是十分独特呀:先说头饰,头饰的结构十分复杂,就像一顶皇冠;然后是上衣,在领口有两道红色的宽宽的杠上面有一群花,袖子是到胳膊肘的有粉色的、绿色的`和红色的宽杠;腰上也有一样的宽红杠,就像是腰带,下面就是有两道宽约5厘米的直到脚的玫粉色的杠;还有银饰,银饰要戴两个,先戴一个跟手臂一样长的,元宝形的下面是20多个银线,尾部是银珠。
我也穿过这个衣服,头饰很重,银饰挂在脖子上也非常重,不过真的银饰有好几公斤呢!西江千户苗寨真美呀!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2暑假里,我们全家去了贵州省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为什么叫“千户苗寨”呢?是因为聚居着一千二百多户苗族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正在消逝的苗族文化介绍西江的现状西江千户苗寨――正在消逝的苗族文化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贵州。
那里的山、水、林、洞,天然生就,原始古朴,回归自然只需置身其中。
在贵州的东南处,有一处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
红彤彤的木制吊脚楼映在波光粼粼的白水河面上,为清澈的河水铺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美人靠上的苗族妇女舒缓着劳累了的筋骨,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
我们已不清楚西江苗寨何时被发现,但我们相信,那时的她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懵懂又好奇地看着围在她身边无不面露惊喜的学者、探险家。
他们惊叹她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文化之原生,历史之悠久,村民之质朴。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原先这位清纯的少女早已被世俗所玷污,商业化的气息弥漫在西江的各个角落,人头攒动的游客代替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苗族村民。
你去过西江吗?你在不同的时间去过西江吗?记得20年代末的时候,沿河滨的游方街的并没有开发出来,白水河两岸是不规整的土坡,进入苗寨后,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会敬你一碗自家酿造的米酒,“行云流水”的苗歌在寨中回响。
可如今,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传统流逝的魔咒并没有放过西江苗寨,一切早已随着当地政府的不合理开发而改变。
随着当地政府对旅游经营企业的引进,西江的开发早已变了味道。
这些企业进驻固然可以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缓解财政压力,但作为旅游企业,其本性是追逐利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往往会造成对资源的毁灭性打击。
原来的吊脚楼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
吊脚楼之间通道依山而上,曲折复杂,这种通道连接起来便成为寨道,进入寨道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
原来的寨道是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而成,这种天然石料的寨道和鹅卵石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而现在,却将这种寨道改铺成水泥道,破坏了西江吊脚楼建筑的文化氛围。
虽然现在寨中的街市已重新被铺成鹅卵石,这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做法在各地并不少见,可如此“整修”,就是我们所希望,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吗?旅游景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政府、当地居民、旅游经营企业的共同努力。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
为了苗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苗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查阅书籍资料的方法,从苗居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
发掘了苗居建筑的缺点及其自身优势条件。
通过清宅这一实例,探索更新苗居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苗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关键词:苗族吊脚楼再生设计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1-0158-03Abstract:The Miao nationality,is an ancient ethnic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and lives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is the center of Miao nationality’s native cultur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people's residen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Miao peop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access to books and materials,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generation design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blems faced by Miao Dwellings locate. Excavat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iao dwelling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Talking the example of the Qing house,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ing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the Miao dwellings,presenting a feasible direction and model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Miao nation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era. Keywords:The Miao Nationality Suspended building Regeneration design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贾丽媛李瑞君引言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海拔500米到1000米,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山形复杂地势不平,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作者:施鹤芳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早上抵达贵阳后,便乘坐大巴前往雷山县的西江苗寨。
外面稀稀拉拉的雨一直下着,大巴沿着曲曲折折的公路环绕大山,河水相伴,路窄又滑,时不时体验下坐过山车的刺激与胆颤。
大巴一会儿爬上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会儿又驶进山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这是此次贵州考察写生的第一站,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
这里独特的建筑宝藏对人艺术美学研究者有着强大的吸引。
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西江苗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里,但却是苗族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
大概有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这里——西江千户苗寨。
质朴宁谧拖着皮箱,沿着雨水冲过的石路。
雨依然下着,一群像是刚放学的孩子嘻嘻闹闹,一切是那样的祥和释然。
四面的山将苗寨围合成起来,揽入其中。
山高谷深,有千余户苗族人家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两座山包上,依山就势,贴壁凌空,鳞次栉比,层层相叠,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下山顶,黑色的瓦顶是那么的抢眼。
山坡有苗族人耕种的层层梯田,青翠碧绿,极富生气。
完美展现山、房、田等村落要素,构架了黔东南西江苗寨特殊的村落网络结构。
山,是苗寨建村立寨的基址,取薪造田的依托。
黔东南西江苗寨大多位于山麓和山顶等距的山腰上,一般依西江苗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最彰显的村落景观之一。
古村落村头寨尾,古树林立。
房,是西江苗寨的主体内容。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房,多为木质结构,分平房和吊脚楼两大类。
平房和吊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一般为四排三间或六排五间正房,中间为大堂屋。
田,是西江苗寨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是古村落建村立寨的根本。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田主要分布于寨前山麓坝子和左右两侧。
坝子田依势舒展,平整开阔。
舞动的吊脚楼布满了两座山头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可谓魅力之源。
它的持久魅力,是在于那些永恒的内蕴。
五百多年前苗族的先祖迁徙而来时,西江的山头是一片原始林海,白水河沿岸是瘴疠弥漫的沼泽地。
民宿设计一、民宿选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让人类感知到了与自然界脱离的不安和惶恐,人们因此渴望逃离城市牢笼,回归自然,回归乡土。
乡村旅游因其生态、自然、健康等特色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城市居民品质化休闲度假需求的最佳载体。
民宿就是乡村旅游发展下的产物。
在这个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时代,西江苗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恰好满足当代人渴望回归的心理需求。
因此,我们小组选用了贵州西江苗寨的观景台旁作为民宿选址地点,理由如下:1.西江千户苗寨可延展消费程度较高。
在此处选择民宿有停留时间保障,由于此处景点较多,一般的游客在这里都会停留两三天,再加之此处旅游目的地是休闲度假型,我们的民宿选址在这更能增添其休闲度假性。
更加具有保障的是,此处有夜景可赏,我们的民宿选址在这里竞争优势会很明显。
2.客源的经济消费力和客源基础保障。
距离贵阳省会城市不过200公里,车程不超过三小时,可直接相关的游客量达到200万以上,这有利于民宿的持续的经营。
3.气候及资源环境气候条件有保障。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
这样的气候条件是民宿更具耐用度,加之那边没有明显的淡旺季,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较小,不用找寻特别的建筑材料去建造民宿。
4.交通可进入性较大,场地环境有保障。
在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车费20—25元,45分钟左右可到达,交通顺畅,中班车次不多。
或者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都可以直达西江。
凯里客车站坐雷山车,半小时一趟,一个小时路程,12.5元/人,然后在雷山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四十,每小时一班。
雷山到西江包车,面的70元。
我们的民宿选址是在西江苗寨的观景台旁边,此处视线开阔,可以将苗寨白天和夜晚的美景都尽收眼底,让顾客体验感增强。
二、民宿定位少数民俗特色风俗民宿就是我们这间民宿的定位。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
1285户苗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
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由于聚居着众多的苗族人,被誉为“苗都”。
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
寨子座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
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西江千户苗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
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西江鼓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
苗寨,就像一个现代的人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当抚摸着那些历史文物的时候,就想到咱们人类祖先的一种生存状态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别致精巧的吊脚楼作者:孙丽丽来源:《浙江林业》2015年第05期古朴宁静的西江千户苗寨,依山就势而建,自山脚至山顶,连绵如波。
吊脚楼掩映在绿树间,山间雾气缭绕,好似人间仙境。
第一次去贵州,立刻想到黄果树瀑布,想到西江千户苗寨。
当车子抵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又沿着雷公山畔蜿蜒的公路绕山随水,只见车窗外山连着山,层层叠叠,起伏无尽,四周的山如同一个巨大的怀抱,将苗寨揽入其间。
山上星罗棋布住着千余户苗族人家,青山被灰瓦层层覆盖,庞大的建筑群安静温婉地泊在山间。
一条白水河缓缓从山脚下流过,暮色晨霭里,古老宁静的苗寨如一位安详的老人。
苗寨上游地区是大片的梯田,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延绵的群山几乎没有建房的平地。
勤劳智慧的苗族同胞,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地形起伏变化,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俗称半边楼,因为整座吊脚楼民居建筑不是坐落在同一标高的地面上。
吊脚楼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休息;第三层低矮,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活物资。
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是中华上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苗族的木匠修建吊脚楼时,用一根线、一把直尺、一把斧、一把锉子,不用一钉一铆,不要图纸,全凭借记忆施工,在陡悬石壁上立起一座座吊脚楼,使用寿命不低于300年。
农闲时节,蕙质兰心的苗家女儿,静静地坐在吊脚楼前的“美人靠”上挑花刺绣。
她们细细地绣,密密地缝,一件嫁衣往往耗费几年光阴,那上面承载了太多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沿石阶而上,走过一个个寨门,坡度较为陡峭。
当我走进一家吊脚楼较大的院落,一位老婆婆正戴着老花镜,坐在暖意融融的阳光下绣花,脚边卧着一只雪白的猫,似睡未睡的样子。
屋檐下挂满金黄色的玉米,窗前有一串串红色的辣椒,将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衬得如一幅油画。
2020·12干栏式建筑形式在中亚和南亚最为流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于地面建造,用支柱将建筑物支撑于高处。
在苗族地区,居民住宅绝大部分都是干栏式建筑。
它的建设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苗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一般临山而建。
这种类型的建筑具有保温隔湿的作用,又可以隔绝地面的害虫。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的选址、用材、建造技艺和空间组织都遵循自然法则。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营造(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在历史上,苗族人由于被统治阶级的镇压和驱逐,会选择居住在地形相对比较险恶的高山老林,背靠大山,正面开阔,这样的选址可以挡风向阳,避暑消热。
苗寨里的路弯弯曲曲,狭窄又危险,甚至在某些地方特意造险,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
因此“依山而建,择险而居”成为了苗寨的第一特点。
水是生命之源。
在高山地区,水对整个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因此苗寨的选址通常是靠近水源,但是在选择离水源近的地址时苗族人民还需要处理安全防卫和生活农业用水的矛盾[1],因为黔东南地区雨量大,考虑到山洪的危险,在选址时要避开大的冲沟以防水患,只能够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小沟壑进行排洪。
除此之外,苗寨干栏式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在防火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充足的水源也是防火的需要。
在黔东南地区,地形以低中山岭为主,平原占地非常少,平原上的可耕作的土地对于当地苗族人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苗寨在选址的时候会选择乱石地段,让出平原上的耕作之地,来满足苗族人自给自足的粮食需求。
同时苗寨选址在乱石地段又很好地满足了防卫的需求,这样的选址完美地将防卫和利于耕种相结合,不破坏生态环境。
苗族人认为山是人丁,水是钱财,因此苗寨的选址会尽可能地满足建筑面朝东南面对山坳,背倚青山绿树。
苗族人一般都会将住所建在山腰处,民谚称之为“鬼占山,人占湾,鱼占滩”。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用材及营造技艺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一般就地取材。
杉木是西江千户苗寨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山必栽杉,苗族当地有“家有十亩杉,不愁吃和穿”之说[2]。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摘要苗族居民建筑是苗族人生存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反映了苗族特有的文化背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
文章主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的研究进而对苗族民居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好的了解苗族民居建筑所固有的地域文化和审美价值。
关键字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吊脚楼现代建筑苗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早在蚩尤时期就已存在。
我国的贵州、湖北、湖南、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是苗族主要分布地。
而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坐落起伏在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
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各族人们因地制宜修葺了形态各异的山地民居,这种民居建筑文化是由经济、文化、历史、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纵观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民居,恰如一幅幅的水墨画,令人萌生诗意,回味无穷。
一、苗寨的选址苗寨是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特性而决定的村寨选址,尽可能选择接近土地和水源的地方,周围环境不仅要适宜居住耕种,而且要利于防御。
在苗族的历史上不断受到压迫和驱逐,所以多居于山地,便于观察。
图1苗族人对土地十分的珍惜,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把村寨建在山坡上,苗族人在大部分的山坡地形都能建造房屋,从而节省出大量的耕地。
西江苗寨所处地形为河流谷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却能合理利用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家园。
[如图1]二、苗寨的空间布局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
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 然走势的有机融合。
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
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如图2]三、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西江苗寨设计的总体思想。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9老龄化背景下贵州苗寨吊脚楼适老性分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李雪敏,王江萍,任亚鹏(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民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空间研究价值,因*匕长期被忽视的吊脚楼建筑适老性分析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①,从苗寨老年人的视角,对其居住的吊脚楼外部环境及内部空间营造两个方面进行适老性分析,得出:(1)整体外部空间环境舒适宜人,但道路路况影响老年人生活;(2)结构形式防潮性好,但楼梯存在一定危险;(3)平面布局适宜老年人居住;(4)材质健康环保,造型独特,但需考虑火灾隐患。
并对应提出应相关改造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适老性;【中图分类号】X241研究背景与目的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58亿,老龄化人口占比约11.5%o西江苗寨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内,行政面积38.59kn?,目前共有1330户,5414人,苗族人口占全村的99.5%,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苗族村落⑴。
截至2017年4月,该苗寨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接近20%左右,景区内80岁以上老人83人,每月有政府对其发放老年补贴。
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西江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以东引片区为例,2017年就地就业户数达91%,当地年轻人多数留在本地居住[2]o苗族老年人多数和子女同住,分家后,父母一般与最小的儿子居住;少部分跟随外出工作的子女一同居住,因此从家庭结构上来看,该苗寨独居老人数量相对较少,多以小家庭结构居住,人口一般为4~7人。
当地除了部分新建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吊脚楼是其最主要的住居形式,寨中老年人多居住于传统吊脚楼当中。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文化内涵研究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镇远县西江镇,是中国苗族群众聚居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更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
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苗族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著称,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和喜爱。
苗族建筑是多元文化形式的反映,它是苗族民居的核心。
苗族族群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文明,是苗族的灵魂和象征。
苗族建筑风格是苗族文化的家庭自然形式,它反映了苗族自然环境、气候、生态、村庄形态和居住地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
苗族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特点是结构紧凑、形态各异、造型独特。
整个苗寨内的建筑风格都保留了苗族建筑的特点和本土文化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悬棚和木楼。
悬棚是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结构呈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一座悬棚由立柱、梁、榀、矢等多个构件组成。
传统的悬棚分为二层和三层,分别使用于不同居住群体,这可以体现出苗族建筑的人性化和实用性。
木楼是苗族建筑的又一代表。
典型的苗族木楼采用地上三开间、地下一开间、一层四开间、二层三开间、三层两开间的矩形平面布局,屋面呈落座式,拱券构造充分发挥了木材的抗拉性。
在木楼的建筑材料中,除了木材外,还使用了石板和石块等材料,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
除了苗族悬棚和木楼外,还有苗族的筒子楼、板房等建筑形式。
筒子楼是一种精美的苗族传统住宅,在建材、造型、装饰方面均有精美之处。
而板房则是苗族建筑中最简单、最实用的住宅,是苗族家庭常见的住宅类型。
苗族建筑的建筑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苗族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
例如,苗族建筑多采用藤席、象草等天然材料,反映出苗族人民勤劳、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
而苗族建筑多采用高脚悬棚和楼房居住,反映出苗族人民对于防御和居住的重视程度。
此外,苗族建筑内部布局、装修、工艺等方面,也反映出了苗族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世界日趋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苗族建筑作为一种多元文化传承的形式,可以带来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