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历史和生物学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49
淡水河蚌的人工授精与种质资源保存淡水河蚌(学名:Cristaria plicata)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贝类,也被称为江苏乌贼蚌。
它们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的淡水河流中,包括长江、珠江和闽江等。
这种蚌类不仅在食用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生物学研究和基因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授精是淡水河蚌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是通过人工方式将雄性的精子与雌性的卵子结合,以实现蚌类的繁殖。
与自然交配相比,人工授精具有更高的控制性,可以选择优质的种质资源进行交叉,提高育种效果。
人工授精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工作、授精操作和后期管理。
首先,需要准备好雌蚌和雄蚌。
雌蚌应处于受孕期,即卵子发育成熟、卵泡已经形成的阶段。
雄蚌应通过刺激和适当的饲养调节来提高精子的数量和质量。
在授精操作中,首先要将雌蚌取出,用净化水或淡水清洗干净并放置在准备好的容器中。
随后,将雄蚌取出,用刷子轻柔地刺激蚌体,使其释放出精子。
精子解离后,可以使用吸管或移液管吸取精子,并与雌蚌的卵子结合。
授精后,将雌蚌放回自然水环境中继续成长。
在后期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受精的卵子储存在适当的环境中。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有机质底物,如绒布或纤维素棉,在河蚌场地埋入约5-10厘米的水深。
接下来,将储存的卵子放置在底物上,并覆盖一层薄薄的底物。
通过定期观察和水质管理,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可以确保卵子的孵化和幼体的良好发育。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河蚌的繁殖效果,并选择优质的种质资源进行育种。
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个体进行交叉,提高种群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通过保存种质资源,可以防止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或疾病流行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或灭绝,从而保护淡水河蚌的遗传多样性。
除了人工授精,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保存淡水河蚌的种质资源。
冷冻保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将淡水河蚌的胚胎或幼体冷冻在液氮中,以保持其遗传信息。
此外,还可以利用种质库以及动物园、水族馆等机构进行种质资源保存,并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以增加种群数量。
河蚌一、生物学特性1 河蚌的外部形态河蚌(Musculus)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珠蚌科[1]。
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蚌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
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机能。
又可将外套膜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
边缘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较厚实,细胞小片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
中央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
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为斧足,是河蚌的运动器官。
2 河蚌的内部构造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3 河蚌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与河流的水底,是用鳃呼吸的软体动物。
目前,我国广泛用于育珠生产的河蚌主要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3.1 栖息习性不同种类的育珠蚌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
三角帆蚌喜水质清、水流急、底质较硬、pH值为7-8的泥砂水域;褶纹冠蚌喜在水流缓慢或静水的淤泥、pH值为5-9的较肥水域中生活。
3.2摄食三角帆蚌主要摄食易被消化的硅藻;褶纹冠蚌食性稍广些,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量的大小取决于水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和水的流动性。
3.3 行动和御敌河蚌的运动缓慢。
每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其御敌方式有2种:一种是闭壳;另一种是分泌珍珠质包裹住异物形成珍珠。
[2]二、养殖管理1. 河蚌的人工繁殖1.1 河蚌性成熟及产卵期河蚌性成熟需3年~4年。
不同河蚌品种,产卵期不一样,三角帆蚌每年5~7月产卵;褶纹冠蚌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产卵,一年产卵2次。
1. 2 亲蚌的选择要选择4龄~6龄、体质健壮、壳体发亮、个体大、无损伤的作亲蚌。
河蚌雌雄异体需打开蚌壳才能鉴别。
海水养殖珍珠蚌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分析珍珠蚌,又被称为牡蛎,是一种重要的贝类动物。
它以其能够生产出珍贵的珍珠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海水养殖珍珠蚌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种宝贵的资源,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海水养殖珍珠蚌的生物学特性。
珍珠蚌属于双壳纲、异柱目、离珠贝科。
其外壳贝壳呈扁平状,一般为灰白色或黑色,壳面有坑纹和小凸起。
珍珠蚌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潮间带及浅海陆架区。
其体长约为10-35厘米,寿命可达15-20年。
珍珠蚌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它们生长的最适宜水温范围为18-25摄氏度,养殖水域的盐度最适宜为28-33‰。
此外,水质的噪音和沉积物含量对珍珠蚌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水温、盐度和水质噪音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珍珠蚌是以过滤海水来摄取养分的。
它们的口部拥有一对鳃,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作为其食物来源。
在珍珠蚌体内,有一个特殊的器官称为腺体,它分泌出的珍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积累,形成了我们常见的珍珠。
然而,不同的珍珠蚌品种会分泌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珍珠。
适应性是珍珠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特征。
珍珠蚌在浅海环境下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它们通过脚与底部的沉积物结合,稳定地生长在底部。
珍珠蚌还具有良好的抗逆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氧含量等。
在养殖过程中,珍珠蚌需要适当的养殖基质,如贝壳屑和贝壳碎片,以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
珍珠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性别繁殖和无性繁殖。
性别繁殖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通过交配产生的繁殖行为,它们通常在夜间进行。
无性繁殖是指珍珠蚌通过孤雌生殖或胚胎发育产生新个体。
无论是性别繁殖还是无性繁殖,珍珠蚌的繁殖都需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
海水养殖珍珠蚌的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养殖珍珠蚌需要合适的养殖场所和设备,如养殖池、养殖箱等,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第12章河蚌育珠河蚌是淡水蚌的总称,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
我国能用来养殖珍珠的河蚌有10余种,目前,生产上用得最广、养殖珍珠价值最大的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河蚌育珠是将细胞小片插植到育珠蚌的外套膜中,插植小片后的蚌经2~3年养殖就能育成珍珠。
它是一项投资省,成本低、效益高的养殖业,特别适合在湖泊、水库、河道地区发展。
第一节河蚌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1.贝壳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贝壳,贝壳较圆的端称前端,较尖的一端称后端,近前端有一突起称壳顶,壳顶向后部分称背缘。
背缘的上端为冀,与背缘相对的称腹缘。
左右两壳在背缘相连结,称铰合部,内有韧带,能使蚌壳关、张。
围绕壳顶的一圈圈同心线称为生长线,两条粗的生长线之间的距离表示1龄。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壳前后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左右两壳间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蚌壳由内、中、外三层组成:(1)角质层(外层):黑褐色薄层,起保护作用。
(2)棱柱层(中层):由极细的白色、无光、棱柱状方解石组成,较厚。
(3)珍珠层(内层):霰石型碳酸钙结晶,有美丽的珍珠光泽,是由外套膜的外表皮细胞分泌形成,能随着蚌的生长而不断增厚。
2.外套膜外套膜紧贴在蚌壳内的两叶软而薄的膜,包住蚌的内脏。
外套膜分中央膜和边缘膜两部分。
中央膜很薄,半透明,边缘膜较厚。
中央膜是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之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
边缘膜是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比较厚实,其外缘有一条较深的黄色或红棕色的色线,细胞小片就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
3.足和肌肉足为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斧足。
蚌的前后端各有前、后闭壳肌,前、后缩足肌和伸足肌。
闭壳肌连接左右两壳,能使贝壳关闭。
缩足肌和伸足肌是小型的肌束,一端附于两壳内壁上,另一端则分布于足中。
由于它们的伸缩,牵动斧足运动(图16-1)。
二、生活习性河蚌是水生底栖动物,喜栖于泥质、砂质或石砾质的江河、湖泊、沟塘的底部。
一珍珠的用途是华贵的装饰品是名贵的中药材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贝壳是贝雕的原料二养殖状况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世界珍珠产量1362T其中中国海水珍珠20T淡水珍珠1200T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6销售额约38亿美金占世界销售额45亿美金的8 第一章养蚌育珠概述一珍珠的用途是华贵的装饰品是名贵的中药材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贝壳是贝雕的原料二养殖状况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世界珍珠产量1362T其中中国海水珍珠20T淡水珍珠1200T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6销售额约38亿美金占世界销售额45亿美金的8 第一节河蚌的生物学特性一蚌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河蚌的生物学特性二蚌的内部构造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1外套膜外套膜的结构第一节河蚌的生物学特性 2足和肌肉斧足斧状运动和掘穴肌肉前后闭壳肌前后缩足肌伸足肌 3消化系统由口胃肠肛门和消化腺等组成第一节河蚌的生物学特性 4呼吸系统三蚌的生活习性 1栖息习性水生底栖三角帆蚌喜生活在水质清澈流速较大底质较硬PH78的水域中褶纹冠蚌喜水流缓慢或静水PH595的淤泥中 2食性杂食性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3运动运动器官斧足运动缓慢 1三角帆蚌劈蚌翼蚌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坚硬壳后缘向上伸展呈三角帆状壳表面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肉红色或紫色具有美丽的珍珠光泽其产珠质量好珍珠细腻光滑色彩鲜艳珠形较圆但珍珠生长缓慢壳大稍膨起壳质较厚壳背缘向上伸展成鸡冠状壳表面黄褐色黑褐色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淡蓝色粉红色所产珍珠质量次于三角帆蚌第二节珍珠形成的原理一天然珍珠的形成1外因的形成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如砂粒小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的外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则陷入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形成珍珠由于这种原因形成的珍珠是以异物为核的称为有核珍珠一天然珍珠的形成 2内因的形成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自身病理刺激后受刺激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的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角质蛋白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包被有机质形成珍珠这种原因形成的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二人工培育珍珠的过程从河蚌的外套膜上剪取外表皮的一小片插入另一河蚌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经一段时间养殖形成珍珠囊培养出无核珍珠或将外套膜的外表皮制成小片连同人工造的珠核一道插入其它河蚌的结缔组织中形成人工有核珍珠第三节蚌的捕捞运输和暂养一蚌的捕捞 1<a name=baidusnap0></a>季节</B> 早春或晚秋水温520℃ 2方法二蚌的运输 1干运浸泡吸水平放在竹篓或草包中运输途中洒水防曝晒和剧烈震动 2湿运活水船运输三蚌的暂养放水质较肥水流畅通的水域中暂养23月后再进行插片手术第四节河蚌的人工繁殖和蚌苗培育一河蚌的繁殖习性三角帆蚌一年繁殖一次多次产卵10次时间48月 56月最盛怀卵量3040万粒二亲蚌的选择 57龄250500g体长1218cm体质健壮完整无伤闭壳敏捷喷水有力壳色发亮珍珠层光泽美丽生长线稀疏雌雄鉴别三亲蚌的培育按11或12相间配组混合吊养培肥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1020kg666m2 四钩介蚴虫的人工采集1采苗鱼的准备成熟的钩介蚴虫排出母体后必须附着在鱼类的鳃丝和鳍条上营寄生生活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其变态被寄生的鱼叫采苗鱼 2钩介蚴虫成熟度的检查第四节植珠操作技术一手术的操作季节</B> 最适温度范围1525℃生产上以35月为主910月为辅二手术蚌的选择手术蚌在蚌的植珠过程中进行手术操作的蚌统称为手术蚌制片蚌用于制作细胞小片的蚌插片蚌用于插植小片或珠核的蚌育珠蚌已插上小片或珠核进行育珠的蚌当龄和1龄68cm壳体完整无伤闭壳迅速喷水有力壳体珍珠层色泽美丽与制片蚌为同一品种2龄812cm 外套膜完整内表皮呈白色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壳面生长线稀疏制片蚌与插片蚌的比例11或23 有核珠的小片小和插片蚌的比例是110或115 一小片的制备小片制备技术要点 1开壳三角帆蚌开1cm左右以不损伤闭壳肌为准 3整圆手术用送片针的圆头在外套膜伤口的外面整理小片成鼓状突起小片插植技术要点四植珠技术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常用营养液 2小片插植与珍珠质量的关系1珠核材料及制备材料蚌的贝壳一般选丽蚌属的加工经机械加工成圆球形光滑核直径210mm 2育珠蚌选择和手术季节</B> 58龄手术操作以911月份较好 3小片制备同无核珠的小片制备只是片小些一般为核直径的13较合适 4植核方法 1模形材料及制备质地坚硬的贝壳塑料雕刻精细纹理分明形象清晰模型贴壳的一面要有一定的弧度紧贴贝壳不留空隙防污泥进入2手术操作 1附壳像形珠可培育出大型像珠 1天然彩色珍珠的形成因素 1与小片蚌壳色的关系 2与养殖水域的关系3与育珠蚌品种的关系 4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2人工的控色方法 1生化控色法珠核经生化显色剂处理 2透析式控色法打孔注入染料 3辐射呈色MnCO3 MnO Mn2O3 Mn3O4 第五节珍珠养殖三珍珠养殖的用具养殖架养殖笼等第五节珍珠养殖试对串吊笼吊和底养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定期检查清除附着物调节水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第七节疵珠产生的原因及预防一烂片症状外观伤口已愈合已烂的小片鼓起在外套膜的内表皮层象热疖原因小片干死或擦伤从而失去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引起溃烂防止小片制作要轻快滴水保持湿润二焦头珠症状珍珠半粒裸露在外套膜表皮之外呈黑色另一半在结缔组织中有光泽原因植片太浅或伤口开得太大防止植片深一些0 7cm伤口开得小一些 3附壳珠症状生在贝壳内层上不是游离外套膜中原因植片时小片送到了外套膜的外表皮以外或水域贫瘠营养不良防止植片时不要伤及外表皮培肥水质 4烂核珠症状珍珠空心内部是臭豆渣状物珠光暗淡原因洗擦小片过重大部分细胞坏死小部分活细胞围绕坏死细胞增殖植片正反面弄错有结缔组织肌纤维的一面包在囊内腐烂而成防止擦洗小片轻快注意小片正反面 5骨珠症状产生的珍珠全部或部分如骨头状暗淡无光原因外套膜的色线未剪除干净其次是小片太厚太老防止切净色线小片厚薄适当选年轻健壮的蚌作小片蚌 7僵珠症状饲养两年珍珠个体比米粒还小形似谷壳原因小片蚌太瘦小片过份地薄小片冻伤擦伤防止选肥壮的小片蚌防止小片冻伤擦伤 9尾巴珠症状一端或多端带有尖形或长形的尾巴原因小片边缘没切整齐留有齿形或斜形部分小片不平防止小片四周切齐用刀锋利第八节珍珠的采收一养殖周期和采收季节</B> 1养殖周期一般23年 2采收季节</B>1012月份最好是次年的2月左右二采收的方法和处理 1采收 2处理用水洗涤放入饱和的食盐水中浸510min 用布揩去体液和污物在01502十二醇硫酸钠溶液中浸泡12h 用清水漂净绒布打光晾干即成商品珠第八节珍珠的采收三质量的鉴别 1比重2527 2硬度3545级 3形状以圆为好 4色泽耀眼 5大小 6弹性钱伟平等注射法培育三角帆蚌有核珍珠的研究摘要珍珠囊体外培育采用胰蛋白酶对外套膜组织块进行解离收集细胞悬液于珠核上培养珍珠囊然后将体外育成的有核珍珠囊再进行插核并将酶解处理后的细胞悬液注注射到所插核部位结果表明外套膜组织细胞悬液贴核生长正常并能培育出体外珍珠囊将体外珍珠囊插到蚌的外套膜内同时注射外套膜组织细胞悬液经60天养殖后可以看到在珠核外面已有珍珠层开始沉积施志仪等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与组织培养的比较摘要对三角帆蚌外套膜外表皮进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比较研究表明组织培养比细胞培养更易获得大量游离细胞并且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证明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组织和细胞皆能正常分泌珍珠质且两者的分泌能力大体相同一三角帆蚌瘟病Hyriopsis cumingii plague of freshwater clam病因病原为嵌砂样病毒Arenavirus 症状发病初期蚌不运动滤食减弱喷水无力排粪减少或停止时有少量粘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而亡流行与危害只感染三角帆蚌具专一性该病是我国迄今为止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蚌病流行于夏秋两季发病当年的死亡率可达80存活下来的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B>仍会死亡连续23年死亡率接近100 诊断目检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初步诊断镜检电镜下可见消化腺细胞浆内有很多病毒颗粒确诊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三角帆蚌瘟病预防严格检疫制度避免从疫区引种养殖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管理和控制好水源提高插片技术严格无菌操作每只手术蚌注射2‰的氯霉素12ml合理放养定期用生石灰20mgl消毒水体治疗生石灰30mgl全池泼洒用壳质蛋白结合剂CE05mgl和CC02mgl抑制剂两种药物同时泼洒二周后可治愈二三角蚌气单胞菌病Aeromonsis of Hysisopsis cumingii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当水体条件恶化放养密度过大尤其是育珠蚌经植珠手术后极易暴发流行症状刚发病时病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呼吸缓慢斧足有时糜烂腹缘停止生长重症时蚌体消瘦闭壳肌失去功能胃中无食斧足突出外露不久即死亡流行与危害危害对象主要为24龄的三角帆蚌发病季节</B>为每年的410月以57月为发病高峰死亡率可达65100 二三角蚌气单胞菌病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从病蚌的肝组织中作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最后确诊预防池塘要清淤用200mgl生石灰泼洒消毒合理放养密度严禁从疫区引种强化珠蚌手术前后的消毒在发病季节</B>定期用20mgl生石灰消毒治疗发病池用03mgl三氯异氰尿酸消毒每天1次连用23天一周后用3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将蚌置于10mgl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浴2030分钟放回水中养殖每10只蚌用蚌毒灵5g挂袋隔5天后换药1次或用1mgl蚌毒灵泼洒三肠炎Emteritis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病原菌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当水温较高水质较肥缺氧饱食情况下易发此病症状病蚌肠道充血水肿发炎有淡黄色粘液流出时有血斑等流行与危害从稚蚌到成蚌均有发生流行季节</B>为410月以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面积较广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病症作为诊断取病蚌的肝心液等接种在R-S选择和鉴别培养基上如长出黄色菌落可确诊三肠炎预防由于该病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参见气单胞菌治疗用03mgl三氯异氢尿酸全池泼洒连用2次每天1次间隔5天后以30mgl生石灰泼洒1次每6667m2池用黄豆2kg磨浆加10kg呋喃唑酮调匀后沿吊蚌线均匀撒入连用3天用葡萄糖酸钙配制02盐酸四环素或12氯霉素每只蚌斧足肌注射12ml注入后再放入10mgl呋喃唑酮药液中浸泡20分钟最后放入经消毒的水域吊养四水肿病Oedema disease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初步认为该病为营养性疾病由于水体中含钙不足导致蚌排泄功能失调所致症状发病初期蚌壳后端微开喷水无力病重时出水孔不能喷水只能滴水外膜的中央膜因积水而高鼓成流动状的水泡无法排出边缘膜成波浪状鼓胀刺破水泡有淡黄色粘液流出有味更严重时病蚌两壳完全裂开该病常与烂鳃病并发流行与危害流行季节</B>多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以插珠蚌多发病情发展较快可引起蚌大量死亡四水肿病诊断将病蚌捞出置于清水中观察喷水孔出水情况检查斧足外套膜是否因水肿而形成的透明状水泡等症状可作出判断预防一般以石灰或钙肥来增加水质中的钙离子含量治疗将吊养的蚌取下洗去壳表面的污物用针轻轻刺破中央膜排出积水再用1葡萄酸钙配制成01的盐酸金霉素进行注射每只蚌01ml之后将病蚌浸入12的盐酸金霉素溶液中15分钟移至另塘中培育隔天后用相同方法再治疗1次五烂鳃病Gili-rot disease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由细菌引起当池水透明度偏低水质恶化时容易发生该病症状鳃丝糜烂残缺不全呈苍白色或淡紫色有淡黄色粘液鳃片上附着许多泥浆污物闭壳肌弹性差流行及危害无论是手术后修复期间或养殖期间均可发病多在49月份水温较高时有传授性互相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很快死亡五烂鳃病Gili-rot disease of freshwater clam 诊断目检即可可见鳃腐烂多粘液鳃片附着污物预防洗涤手术蚌外套膜时对开壳加塞的蚌不能在水中作来回用力摆动否则会损伤鳃瓣治疗用04mgl优氯净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或用30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23次隔1天1次六鳃霉病Branchiomycosis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鳃霉感染所致症状病蚌鳃组织肿胀坏死鳃丝脱落多粘液呼吸困难流行与危害此病仅发现于三角帆蚌各地均有发生发病期以57月较多可导致蚌暴发性死亡诊断镜检取病变鳃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鳃霉菌丝体及孢子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夏秋季多换水避免在同一水体中蚌鸭混养治疗患病塘大量注入清水并用20mgl生石灰消毒也可用maxbook118com汁加食盐05kg与45kg人尿掺和后泼入水体内七水霉病Saprolegniasis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病原体主要为水霉和绵霉当鳃组织受伤及手术创伤后病原体从伤口侵入所致病原体主要为水霉和绵霉症状发病初期肉眼难以发现严重时患处组织肿胀坏死可见絮状菌丝病灶常附着大量污物严重影响蚌的呼吸并导致死亡流行及危害手术蚌多发病46月为流行时间诊断病灶部位有絮状物镜检可见大量菌丝预防手术开壳固塞后先用整鳃板将鳃瓣轻轻从外套膜一侧推到内脏团上以免植片核作业损伤鳃瓣而受污染伤口最好用磷脂类或抗菌药作涂片处理治疗全池泼洒孔雀石绿0205mgl间隔2天后再用1次每次用药后24小时适量加注新水若套养食用鱼的养蚌池该药禁用八纤毛虫病sessilinasis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病原体为纤毛虫斜管虫车轮虫等症状病蚌鳃上有白点鳃瓣组织增厚因鳃组织受破坏常并发烂鳃病流行及危害该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蚌被原虫寄生后并发烂鳃病影响了蚌的呼吸严重时引起死亡诊断目检可见鳃上有白点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灶组织可见原生虫虫体预防改良水质河蚌在放养前用20mgl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在发病季节</B>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1mgl 治疗用4食盐或40mgl高锰酸钾浸病蚌5分钟水体用1mgl晶体敌百虫消毒九萎瘪病Atrophy of freshwater clam 病因主要是养殖密度过大或混养鱼类过多导致饲料生物量不足所致或由于水域中的PH溶氧等长期不适珠蚌生存范围导致摄食下降所致症状病蚌贝壳停止生长生长年轮间隔小内脏团萎缩干瘪闭壳肌松弛无力珍珠质分泌迟缓流行及危害非传染性疾病不会出现大量死亡但珠蚌生长迟缓影响产量和效益诊断根据养殖情况作出诊断治疗将其迁移到新的水域中养殖捕出过多的混养鱼类补充肥料饲料调节水质思考题一简述无核珠的手术操作过程二谈谈植珠技术与珍珠质量的关系三如何进行育珠蚌的饲养管理四疵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防止五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体外珍珠囊培育的相关生物技术进展六名词解释外套膜中央膜边缘膜色线天然有核珍珠天然无核珍珠附壳珍珠采苗鱼同位移植七水霉病Saprolegniasis of freshwater clam end 有核珠手术工具 1 1通道针 2开口针 3送核器 4送片针 5珠核四无核珠的手术操作方法一工具和手术蚌的准备二小片制备整修和切片剪取外套膜的外表皮剖蚌剪除色线分剥内外表皮剪片法分剥内外表皮削片法撕片法剥离法切成45mm见方长宽 32一般一只小片蚌可切40片左右《大型正圆优质淡水珍珠的养殖加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潘炳炎等改正方形小片为长方形片条158以能卷成圆球形为度小片的厚度0508mm 2小片制备的形状参考文章 1第一刀应在色线内 2第二刀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靠中央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3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的小片 4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应对两边切平再切片切口要求平滑 5用镊子夹药棉擦除粘液6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7制处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30秒内结束并及时插植横插法用钩针横开伤口送片针圆头将小片送达伤口底部三角帆蚌植片深度0508mm左右三小片插植 2插植小片直插法小片由伤口与蚌的腹缘成垂直方向插入深度 08mm左右结缔组织一面在外排蚌开壳植片顺序从后端到前端从边缘到中心数量每侧可植3排20片左右间距1cm左右后端可植密些横插法直插法 4准备吊养三小片插植拨塞刻上编号日期等浸泡在清水中现一般采用笼养 1右手握送片针左手握开口针从左到右操作 2送小片要一次送到伤口内注意送片深度更不能戳穿外套膜造成附壳珠 3注意小片的结缔组织一面在下 4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粒第三排4粒呈梅花型布局行列间距适中 5推拉压挤整圆严格与小片制备的关系小片大小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小片厚度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小片形状与珍珠质量的关系用药物处理小片与珍珠质量的关系长形部分烂片工艺珠为20 710mm 见方珍珠大长形珠或不规则珠多工艺珠为50 78mm见方珍珠大圆形或椭圆形工艺珠达70 56mm见方珍珠小圆形珠多工艺珠达90以上小片34mm见方能量合剂保养液 04生理盐水1000ml NaHCO3 002g 能量合剂10ml ATP辅酶A 胰岛素复合制剂卵磷脂保养液卵磷脂05g KCL002g 002g 04NaCL1000ml 蚌用营养液1号 PVP保养液过滤池水1000ml 15PVP05ml 四环素10万单位四植珠技术与珍珠质量的关系小片同位移植植片部位种间移植手术次数与育珠蚌成活率的关系小片移植到育珠蚌外套膜的对应部位外套膜后端产生的珍珠一般大而圆中间的较好前端多扁平且小同种移植效果好于种间移植五有核珠的手术操作方法外套膜内脏团后端区厚实植46mm珠核植3粒中央区较薄植23mm珠核植68mm 或810mm珠核每边植1粒植核部位植核方法先植核后植片先植片后植核贴片植核围心腔下方 1柄 2针 3针尖 4透孔 5穿孔核 6小片珠核插入器六像形珠的手术操作方法 2不附壳像形珠方法同有核珠育成的是小型像形珠 11cm 68cm 50cm 弥勒佛厚 11cm 宽35cm 高 105cm 南海观音七彩色珍珠的培育技术白色黑色水深153m微流水溶氧丰富PH775钙10mgl 以上透明度30cm浮游生物丰富底部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四养殖方式吊养底养串吊笼吊一珍珠养殖的水域类型二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每亩水面吊养6001000只统计资料笼养法比底养法培育的珍珠产量高38吊养法又比笼养法培育的珍珠产量高274 五养殖期间的管理四养殖方式鱼蚌混养哪些鱼类可以和蚌混养一般混养品种有草鱼鳊鲫适当搭配鳙每亩100200尾切忌混养鲢青鱼鲤 6乌珠症状珍珠中含有泥沙等杂质外观看珠质发黑原因操作时用水或工具不清洁小片未洗净伤口过大污泥进入防止用水卫生工具干净蚌伤口愈合前养在清瘦的水中 8粉珠症状珠表面无光泽象白粉笔或煮熟了的鱼目原因小片过厚或小片蚌过老育珠蚌染病失去分泌珍珠质的能力但角质蛋白分泌增加防止小片厚薄均匀防育珠蚌患病 10沟纹珠症状珍珠表面带有深浅不一的沟纹或皱纹原因送片针头与小片大小不相称小片过薄形成的珍珠囊也易成折叠状防止送片针针头宽度与小片大小相适应植片时送片针头刺准小片正中小片不要过薄在育珠中是否可采用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参考资料钱伟平等注射法培育三角帆蚌有核珍珠的研究浙江农业学报20022 施志仪等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与组织培养的比较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3 请你谈谈第九节蚌的疾病诊断与防治第一篇无脊椎动物养殖INVERTEBRATE PEARL CULTURE SURVEY 珍珠饰品贝雕工艺品蚌壳的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角质层是外层为黑褐层的薄层棱柱层由极细的方解石组成最厚珍珠层由富有光泽的霰石组成富有珍珠光泽 1壳顶 2生长线 3前端 4翼部 5后端 6腹缘位于贝壳内面紧贴贝壳为左右两片软的薄膜它包住内脏团保护内部器官边缘膜指外套肌痕以外的膜较厚结缔组织丰富其外表皮是制作小片的材料还可插植珍珠核及小片育成有核珍珠色线边缘膜的外缘有一条颜色较深的黄色线带称色线它分泌角质素形成角质层和棱柱层制取小片时务必切除干净中央膜指外套肌痕以内的膜较薄呈半透明状为植片区外套膜 1内脏团 2中央膜 3边缘膜 4色线外套肌痕外套膜贴壳的一面为外表皮靠近内脏团的一侧为内表皮中间为结缔组织外表皮结缔组织外表皮细胞分泌珍珠质内表皮河蚌的内部器官二蚌的内部构造通过鳃丝进行气体交换鳃还能滤取食物辅助摄食繁殖期间受精卵在外鳃瓣上发育孵化起到育儿囊的作用 5生殖系统雌雄异体有生殖腺1对位于内脏团两侧肠管周围呈葡萄状性成熟时精巢呈白色卵巢呈黄色作用鳃四介绍育珠中使用的两种蚌该蚌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大型湖泊及河流中三角帆蚌四介绍育珠中使用的两种蚌 2褶纹冠蚌湖蚌珍珠生长较快分布于长江流域东北华北的湖泊河流中日本的育珠蚌为池蝶蚌紫踵劈蚌如果侵入的异物过大或粘附在蚌壳的内层外表皮细胞不内陷形成珍珠囊而是直接向异物的表面分泌珍珠质形成附壳珍珠。
总结河蚌的特征河蚌,是一种在淡水环境中常见的软体动物。
对于河蚌,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但要详细说出它的特征,还真得好好梳理一番。
先来说说河蚌的外形。
河蚌的壳通常比较厚实,形状大多呈扇形或者椭圆形。
壳的表面并不光滑,有着各种纹理和生长线,就好像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
壳的颜色也有差异,常见的有褐色、黄色等。
河蚌的两片壳大小相似,但并不完全对称。
河蚌的壳由外层的角质层、中层的棱柱层和内层的珍珠层构成。
这珍珠层可是珍珠形成的关键部位,如果有异物进入河蚌体内,刺激了这珍珠层,就有可能形成珍珠。
河蚌的身体柔软,被包裹在两片壳之间。
打开壳,就能看到它的内脏团、外套膜和斧足等结构。
内脏团包含了各种器官,比如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等。
外套膜则紧贴着壳的内表面,它能分泌出形成壳的物质。
而斧足是河蚌运动的重要器官,它形状扁扁的,就像一把斧头,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河蚌可以缓慢地移动。
河蚌的生活方式也有其特点。
它大多数时间都栖息在水底的泥沙中,只露出一小部分壳来呼吸和摄食。
河蚌是一种滤食性动物,它通过鳃来过滤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
在水流经过鳃的时候,河蚌就能把其中的营养物质留下来。
在呼吸方面,河蚌主要依靠鳃来完成气体交换。
河蚌的鳃呈瓣状,数量众多,分布在身体两侧。
水流从进水管进入外套腔,经过鳃完成气体交换后,再从出水管排出。
河蚌的生殖方式也挺有趣。
它多数是雌雄异体,繁殖季节时,会产生精子和卵子。
河蚌的发育过程会经历钩介幼虫阶段,这个阶段的幼虫需要寄生在鱼类的鳃或鳍上一段时间,然后才能独立生活。
河蚌在生态系统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过滤水质,减少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对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有一定的贡献。
然而,河蚌的生存也面临着一些威胁。
环境污染、水域破坏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河蚌的生存和繁衍。
总的来说,河蚌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有着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应当关注河蚌的生存状况,保护好它们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跟着教案认识河蚌的生活习性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特别适用于动物的繁殖和生活环境。
河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贝类,它们常常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河流或湖泊中。
河蚌有长期的生命周期,能够自我繁殖,而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河蚌的生活习性。
河蚌的生活环境河蚌生活在淡水环境,通常生活在河流、湖泊或水库中。
它们的生活习惯大多围绕着水质、水温、水流、饵料以及天气等因素展开。
水质:河蚌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其生活的水质必须为明净的清水,暗沉的水环境无法维持它们的健康生长。
所以,在水质污染较严重的河流和湖泊中,河蚌数量会减少。
水温:河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更喜欢生活在水温较适宜的环境中,也就是说,水温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
河蚌适应范围在12℃到24℃之间。
水流:只有在水流速度适中的环境中,河蚌才能更好地得到滤食的食物,提供养分吸收和生长的必要条件,那么,河蚌到底适应什么样的水流速度呢?根据研究显示,其适应范围在每秒0.05米到0.2米之间。
饵料:河蚌是一种滤食性的生物,它们通过吸入水中的有机颗粒物、浮游动植物作为食料。
所以,藻类、浮游生物、有机颗粒物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天气:河蚌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一旦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它们的生长状况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气温骤降、降雨等天气变化都会影响河蚌良好的生长条件。
河蚌的生命周期河蚌的生命周期非常长,一般可以分为幼虫期、稚贝期、青壳期、成贝期和花朵期。
其中幼虫期和稚贝期是河蚌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时期,生存率很低。
河蚌的生命周期需要受到环境条件、食物及养分供应、水流阻力等因素影响。
幼虫期:河蚌一般在5、6月份繁殖,卵孵化出来后,就会变成一个叫做“浮干”的状态,大约过了3到7天变成“胚壳”(稚雏)。
从卵到稚肆至少需要20天的时间,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稚贝期:稚壳幼体会逐步生长并依附于外壳上,开始形成背壳和腹壳。
稚壳需要靠摄食浮游生物来获取所需养分,同时还需要逐步适应环境,生存率很低。
蚌壳的概念蚌壳是一种由软体动物蚌类(学名为Mollusca)所分泌的外壳,用于保护身体和提供支撑。
蚌类是一类古老的海洋生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千万年。
蚌壳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和地质学领域,对于研究古生物学、生态学、进化学等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
蚌壳的形态和结构非常多样化,因蚌类的种类繁多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蚌类有蛤蜊、扇贝、文蛤等,在其体内,都有一个由钙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外壳。
蚌壳主要由两层构成,一层是外壳(生壳),一层是内壳(母贝)。
外壳的外层通常较粗糙,内层相对平滑。
不同种类的蚌壳形状各异,可以是圆形、卵圆形、扇形等。
蚌壳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保护。
蚌的软体部分包裹在蚌壳中,起到了保护内脏器官和软体组织的作用。
这是因为蚌壳坚硬耐磨,可以抵御外界的攻击,如侵蚀、撞击、捕食等。
此外,蚌壳还能防止蒸发和干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蚌壳还能通过其形态和颜色起到伪装和保护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蚌壳形状多样,有些会呈现出与周围环境相似的形状,使得它们更难以被探测到。
同时,蚌壳的外层也常常有斑纹、色彩变化,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减少被捕食者的注意。
除了提供保护外,蚌壳还具有支持作用。
蚌类软体组织通常柔软,没有骨骼或硬骨的支持,容易被外力挤压变形。
蚌壳作为主要的结构支持,能够保持身体的形状和结构。
蚌壳内壁的螺旋状结构和外层的凸起也有助于增加壳的强度。
这种强度是由壳的结构和壳内多层的微结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除了这些功能,蚌壳还可以提供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
一些动植物可以附着在蚌壳上生长,从而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例如,一些蠕虫、海藻等可以在蚌壳表面附着并从中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
这使得蚌壳成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中心。
蚌壳不仅在生物学领域有重要意义,也在地质学中被广泛研究。
通过对蚌壳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化石记录等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环境、气候变化、生物进化等的信息。
一些长期保存下来的蚌壳化石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重建古生态系统和古生物演化过程。
蚌的有趣知识蚌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生活在淡水环境中,是一种很有趣的生物。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蚌的有趣知识。
1. 蚌的外形特点蚌的外壳呈扇形,由两个坚硬的壳片组成。
壳片通常呈灰色、棕色或黑色,表面光滑。
蚌的壳片中间有个缝隙,通过这个缝隙蚌可以伸出足和呼吸管。
蚌的壳片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可以保护蚌的内部器官。
2. 蚌的生活习性蚌通常生活在淡水中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
它们喜欢生活在沙泥或泥潭中,喜欢在水底的沉积物中挖洞。
蚌的生活习性比较固定,它们一般不会主动离开自己的领地。
3. 蚌的呼吸方式蚌通过呼吸管进行呼吸。
呼吸管长在蚌的足上,可以伸出壳外。
蚌在水中伸出呼吸管,通过管道吸入氧气,然后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蚌的呼吸方式与人类和其他动物有所不同,这也是蚌的一个特殊之处。
4. 蚌的食物来源蚌是滤食动物,它们通过筛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来获取食物。
蚌的体内有一对专门的鳃,可以过滤掉水中的微小颗粒物,而将食物留在体内。
蚌的食物主要有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物等。
5. 蚌的繁殖方式蚌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它们是雌雄同体的动物。
蚌的生殖器官同时具备雄性和雌性功能,可以自我受精。
受精后,蚌会产卵并孵化出幼苗。
幼苗会通过水流的带动散布到其他地方,生长成为成年蚌。
6. 蚌的寿命蚌的寿命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寿命在3年左右。
有些品种的蚌寿命可能更长,可以活到10年甚至更久。
蚌的寿命与其生活环境、食物供应和遭受的捕食压力等因素有关。
7. 蚌的经济价值蚌在人类的生活中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蚌的肉质鲜美,是一种常见的食材。
蚌壳可以加工成工艺品,也可以用于制作饰品和装饰品。
此外,蚌的珍珠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宝石,被用于首饰制作。
8. 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蚌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滤食来净化水体,去除水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蚌还可以帮助维持水体中的生物平衡,控制某些浮游生物的数量。
蚌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对于一些水生动物来说,蚌是重要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