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1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元医宗师”。
黄元的医学理论在《黄元御医案》中得到了展现。
这部医学文献主要是黄元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案例,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详细讲解,弘扬了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黄元御医案》的内容包括了黄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舌诊、脉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元御医案》的一些讲解:
经验传承:《黄元御医案》传递了黄元的宝贵医学经验,涵盖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临床案例集。
辨证施治:该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相一致。
重视整体观念:《黄元御医案》中突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
片面对症治疗。
养生保健:除了治疗疾病,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理念。
舌诊、脉象:书中对舌诊、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总体而言,《黄元御医案》是一部有益于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学习黄元医学思想的文献。
当然,理解古籍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研读。
脾胃解9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著名中药材功效】黄元御《长沙药解》(17)代赭石代赭石《长沙药解》【本经】代赭。
味苦寒。
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一名须丸。
生山谷。
味苦,气平,入足阳明胃经。
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
《伤寒》旋覆花代赭石汤,方在旋覆花。
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
滑石代赭汤,方在滑石。
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也。
代赭重坠之性,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兼治吐衄、崩漏、痔瘘、泄利之病。
煅红,醋淬,研细,绵裹,入药煎。
松软者佳,坚硬者无用。
肝脾下陷者忌之。
拼音名:Dài Zhě Shí,又名须丸、赤土、丁头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红石头、代赭,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
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就得到本品。
1 基本介绍赤铁矿,三方晶系。
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
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代赭石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
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
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
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
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
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可以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但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为主。
作用为药用的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赤铁矿系沉积作用的产物。
2 品种考证本品始载于《本经》,原作“代赭”,列为下品。
《别录》曰:“代赭生齐国山谷,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
”《本草图经》曰:“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了头代赭。
”李时珍曰:“赭石,处处山中有之,以西北出者为良……研之作朱色,可点书,又可罨金益色赤。
”综上所述,古代所用代赭石的产地及色泽暗红,表面有类圆形突起,习称“钉头”等特征,均与现今所用代赭石相符。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1.闭结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丹参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2.崩漏桂枝姜苓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
3.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牡蛎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4.治经水后期。
桂枝姜苓汤丹皮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5.治经水先期(月经提前)。
姜苓阿胶汤丹皮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丹参11克首乌11克阿胶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6.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当归11克地黄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7.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柴胡11克黄芩11克甘草7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地黄11克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8.经来过多温经汤人参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当归11克阿胶11克麦冬11克芍药11克芎穷7克茱萸7克半夏11克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
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
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十八)真武汤——慢性腹泻,胃下垂,腹水黄元御医学研究黄元御医学研究 2022-04-10 06:00167慢性腹泻——大塚敬节医案患者为十五岁男性,两个月前开始出现持续性腹泻,经多名医生诊治,一般好转二三天后还是继续腹泻。
大便呈水样便或夹杂黏液,有时出现咕噜咕噜肠鸣,有食欲,无发热,足冷,有头面烘热感。
口不渴,无腹痛,脐上悸动明显,极其消瘦。
脉沉细弱。
投予真武汤。
服药后,腹泻虽然出现停止的倾向,但病情还是时进时退,并没有完全止住。
从一九四0年一月十四日至五月十八日持续服药而获痊愈。
体重增加了八公斤,身体状态很好。
《汉方诊疗三十年》168肺结核腹泻——大塚敬节医案31岁男子,近来消瘦明显,虽然食欲尚可,但每天腹泻一二次。
患者高个子,肤色白,看上去呈虚弱的体格。
脉大,散漫而弱。
胃部有振水音,脐下可闻及肠鸣音。
听诊和叩诊可知右肺下叶相当大范围的浸润,但体温几乎未超过37.0℃.针对这些症状,便投予了人参汤,但腹泻却加重了。
于是改投真武汤,服药后胸脘部感觉顺畅,全身感到温暖,有了气力。
大便略显干硬,但如果服药不及时则立即出现腹泻。
服药1年以上后,普通饮食不再腹泻,因而营养状态好转,但肺部的病情仍无变化。
对于用甘草泻心汤后腹泻反而加重者,给予人参汤而治愈的验案有二三例。
另外,有时用人参汤后反而腹泻,给予真武汤有效。
许多的场合难于判断应该用人参汤还是真武汤,但对于慢性腹泻,真武汤证比人参汤证多见。
(《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治验选读》论:患者是医生的老师,纠正医生的错误,也可以说医生的临床经验,全都是来自患者的教育。
没有错,哪有对,治不错,学不会。
之所以听讲坐,就想学到一点临床经验。
这个经验,听来的,不如自已实践得来的多。
任何一个大佬都是如此。
169肠胃病——大塚敬节医案夏季胃肠功能减弱倦息感增加的少年患者为肤色白,胖瘦中等的十七岁少年,平时体健,但每至六七月份,体倦乏力,食欲显著下降,或便秘或腹泻。
特别是今年感觉体倦乏力严重,明显消瘦。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下)这就是一气周流模式。
这个右寸手太阴阳明金生的是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的是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又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手太阳少阴火同右尺手厥阴少阳火,手厥阴少阳火生右关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手太阴阳明金。
对照这个图形来看的话。
右寸生的是左尺,然后左尺生的是左关。
左关再生左寸,左寸再通右尺,右尺再生右关,右关复生右寸,就是这个图形。
这个图形上讲,图中箭头所指的是五行相生图,外圈那是一气周流图,现在很多人都批判五行相生相克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可能还停留在医术上面的层面上,还不能达到道的层面,对中医核心的东西还未真正领悟。
从这个图形上,我们知道了这两手脉的相互关系,寸关尺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我们在临床上,去领会每一部脉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
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这个书中治病之要讲过一个案例,说一个病患者声音嘶哑,要用笔代替口来说话,咽喉疼痛,浑身没有力气。
刘老摸脉,两尺浮紧,开方是麻黄汤加苍术,两剂而愈。
刘老还特别批评中医西化,见病治病,喉咙疼痛很多人可能开方就用玄麦柑桔汤,牛蒡子山豆根之类的药。
刘老的解释是说,脉浮紧,紧者为寒,浮紧就要用麻黄汤,舌苔中有湿,所以加了苍术。
今天我来解释一下从一气周流上看,浮脉为阳脉。
心脉为浮数之脉,肺脉为浮涩之脉,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浮紧为肺气不堪之脉,如果是浮数,浮缓,就用桂枝汤来升到左路,浮紧就要考虑升左路或降右路,麻黄汤为主。
为什么在尺呢,左尺为膀胱,右尺为命门,浮为金水相生出现了问题,或者是水不能生木出现了问题,右尺浮为心阳下潜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三焦相火出现了问题,浮是因为阳,是升散之象,紧它是一种阴,紧表示了开散不开的这种象,浮紧它是阴阳相搏杀的一种胶着状态,用桂枝麻黄对浮脉推一把帮助一把,帮助他推散,用麻黄杏仁苍术帮他收敛。
这一气转开了,这就好了。
今天晚上还有老师说这个皮肤问题,我想的话,如果是在左尺左关都浮数,就应该考虑到小柴胡和猪苓汤来治疗,如果是入血分了,就要考虑到胡希恕老师常用的大柴胡加桂枝茯苓丸来加减治疗,其实都是升达厥阴肝木之法。
黄元御经验临床谈-热症伤阴辫治这个例子是一个疱疹,病人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的东方医院检查的,诊断为带状疱疹。
对于皮肤病我不是太了解,在人左臂和左胸的四个点。
当时我看第一眼,就发现皮损的位置很有意思,正好循着两条经络,一条是手太阴肺经,另一条是手少阴心经,这个走向上的。
相当于肺经的两个点,一个大约是肺经上的中府穴,中府、云门、天府穴这么走下去的。
下面腋窝里正中这还有一块,这是心经的极泉穴。
这种例子很少见,正好借这个例子讲一下伤阴这方面的治疗。
看他这个疱疹病毒反应,同时再看他的舌头,我记得他一伸舌头就是一个辣椒舌,比喻的说法,辣椒舌吧。
总体还是偏胖的,肯定里面还有阳虚的成分,把阳虚放在第二位,看他表面的最主要矛盾应该是一个热证,而且他出现剥苔,舌色本身红的厉害,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伤阴的地方。
结合表面那几个地方,根据舌诊和表面观察的话,很容易判断出主要矛盾是心肺两经伤阴的症状,而且表现很明显,所以我把它辨证叫做疱疹热毒伤阴(这也圆圈图上的标题)。
一般从比例上分析,我们门诊这里,一个月的话,这个月,像这种以伤阴为主的这种病症,这个月好像也就这么两个,除了他,还有一个肺结核的,一个月有几百个里面,只有这么两个,比例很低。
而大多数人主要表现为阳气亏损方面多。
具体到这个人,他中焦和下焦仍然有湿气重、阳气不足的表现,但是毕竟从这个主要矛盾,主要辨证是属于上面这个,中上、靠上的阴气伤为主,所以叫阴伤。
从经络的走向上辨证的话,很多人很容易凭着腋下判断或者有时候沿着某条经络出现疼痛,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可以顺便从经络上着手都很方便,也很准确。
说了舌诊,表面表现。
再看看他的脉象,右关脉长,左寸微,左关脉弦。
伤阴热证没问题,同时没有口渴,这点说明他的中焦与下焦不会是湿热的。
而且还有大便溏,然后问他得知最近吃饭比较多,跟朋友出去应酬,可能吃的乱七八糟比较多,所以我估计致病因素可能是饮食上导致的,可能有点食物中毒或邪毒方面的,表现出来的,如果说食物中毒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疱疹,这么说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治带下病验案
*导读:病例:患者,女,29岁。
患者于2年前初夏做绝育手术后3个月,外出途中遭受大雨淋湿受凉后.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
继之出现月……
病例:患者,女,29岁。
患者于2 年前初夏做绝育手术后3个月,外出途中遭受大雨淋湿受凉后.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
继之出现月经紊乱。
带下增多,黄稠有味。
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又按腰痛治疗年余无效。
现带下转为淡黄而稀,量多,每天需2包卫生纸,伴口淡无味,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黄水滑,脉沉细。
辨证:下焦湿热。
处方:茵陈、滑石(包煎)、薏苡仁各 20克,蒲公英、茯苓各10克,甘草、黄柏、白术、川牛膝各6克。
5 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5剂后腰痛明显减轻。
带下减少 2/3,又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共进15剂,腰痛消失。
带下恢复正常。
1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点评:本例患者带下异常乃是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脾胃,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内湿邪过盛。
治疗宜清热利湿,方用利湿作用较强的茵陈和有利湿通淋作用的滑石相配,使湿邪下归膀胱从小便而出。
用薏苡仁渗湿健脾散精,切断生湿之源,再配甘草泻火解毒。
通过随症加减使湿热之邪所致疾病能很快得到控制。
颜渝翔。
肠僻解 2 [便泄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田西山,乡试旅中饮冷露卧,因病下痢,日百余次。
少腹痛坠,绕脐气块如石,数道上攻,左胁更甚,痛叫不己,胸福若烧,肛门如烙,小便热涩,气街大筋突起,跳动鼓指,发手热气下于两股,状如汤沃,阳缩囊绉,蜷卧膝冷,澹语离魂,不食数口矣.此其中焦寒湿,上下俱热.常人胃土右降,则甘饮食,脾土左升,则化水谷,胃降则甲木不逆,脾升则乙木不陷,木气无郁,故上下冲和,痛胀不生。
饮食寒冷,伤其脾阳,不能蒸水化气,水谷并下,注于二肠。
水气浸淫,脾土湿陷,抑遏乙木,不能升达,肝气郁冲,故生痛胀。
木以升泄为性,既不上达,则下决二阴,以泄粪溺。
水在二肠,不在膀胱,故小便不开而大便不闺。
水去土燥,肝脾升运,泄利自止。
脾阳陷败,寒湿愈增,则泄利不止,遂便脓血。
盖乙木直升,糟粕顺下,隧道无阻,故脂血不伤。
乙木郁陷,滞气梗塞,糟粕不能顺行,脂血摧剥,与之俱下,是以作痛。
君火胎于乙木,温气陷遏,不得上化君火,故生下热。
湿邪淫蒸,脂血腐化,是以成脓。
乙木陷于大肠,沉坠不升,是以后重。
久而脂血伤残,刮迹而去。
侵及脏腑,中气溃败,是以死也。
阳明以戊土而化燥金,金燥则能收降,故阳明之气,善于下行.太阴之湿,胜其阳明之燥,则脾既下陷,胃亦上逆。
胃逆则甲木无下行之路,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上炎,是以胸肠烦热。
君相同气,二火燔腾,心神扰乱,是以澹语。
胆木失根,相火郁升,营血不谧,是以魂离。
胆位于左,经络痞塞,是以结梗,下行无路,是以逆冲而上也。
气冲者,阳明动脉,在毛际之旁,腿腹之交。
阳明之气.不遂其下行之性,故气冲即气街。
郁蓄,而生跳动。
《灵枢。
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其着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阳明多气多血,而冲脉又与诸筋总会阳明之气街,穴腧充满,故气街之动脉常大。
伏冲即冲脉之深而在脊者,风寒袭于冲脉,郁其经气,盛满莫容,走阳明而归气街,是以跳动鼓指也。
玉楸药解自叙昔神农解药黄帝传医仲景先生继农黄立法圣作明述于是焉备. 癸酉仲春既解长沙药性而仲景未用之药散在后世本草数百千载狂生下士昧昧用之以毒兆民.农黄以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明时李时珍修《纲目》博引庸工讹谬之论杂以小说稗官仙经梵志荒唐无稽背驰圣明作述之义几千里矣玉楸子悲忆昔人怆念来者甲戌三月成《伤寒说意》五月成《素灵微蕴》六月复作《玉楸药解》八月癸丑告成此愚书之第八部也. 萧萧古寺落落荒斋感岁月之已晚伤春秋之欲暮当伯玉知非之时值孔子学《易》之秋事与之判年与之齐慨世短而心长念身微而愁剧.虽然子长作《史》子云草《玄》固当牢骚于创始之日亦必愉快于勒成之时者.志励丁年书竣苍首十仞作井一篑成山此亦烟岚着书之士最为破涕而笑者也. 呜呼有一代之功业有千秋之勋猷任兼将相望重国家宣沙漠之雄威驰丹青之良誉.荣则荣矣无何而古墓为田松柏成薪丰碑已断绿字无存传观故实不能考其姓名远综先典莫或搜其轶事.念沧桑之更变叹陵谷之迁移其间宏才远略丰功伟烈生而光显没而泯灭者不知几何三不朽事业殊不在是与其收功臣之带砺享良相之茅土不如永日啸歌逍遥于黄叶青山下也. 甲戌八月甲寅东莱都昌黄元御撰玉楸药解卷一草部苍术味甘、微辛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利水泻饮消痰行瘀郁去满化癖除症理吞吐酸腐辟山川瘴疠起筋骨之痿软回溲溺之混浊. 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泻水开郁则苍术独长.盖木为青龙因己土而变色金为白虎缘戊土而化形白术入胃其性静专故长于守苍术入脾其性动荡故长于行入胃则兼达辛金而降浊入脾则并走乙木而达郁.白术之止渴生津者土燥而金清也苍术之除酸而去腐者土燥而木荣也.白术偏入戊土则纳粟之功多苍术偏入己土则消谷之力旺己土健则清升而浊降戊土健则浊降而清亦升然自此而达彼者兼及之力也后彼先此者专效之能也若是脾胃双医则宜苍术、白术并用. 茅山者佳制同白术.新制双术法列下:选于茅二术坚实肥鲜者各一斤别器泔浸换水令润透去皮切片晒用.黄芪、沙参、生姜、半夏各八两煎浓汁浸白术.大枣、龙眼、砂仁各八两煎浓汁浸苍术.各用磁盘隔布铺盖湿米砂锅蒸透晒干.再浸再蒸汁尽而止.量加暖水温中之品合煎久饵实能延年却老.戊已转运水火交济环铅聚汞之理.医家不解妄以滋阴之药促命夭年甚可恨也黄土炒白术芝麻炒苍术无知妄作不通之极黄精味甘入足太阳脾、足阳明胃经.补脾胃之精润心肺之燥. 黄精滋润醇浓善补脾精不生胃气未能益燥但可助湿.上动胃逆浊气充塞故多服头痛湿旺者不宜.《本草》轻身延年之论未可尽信也. 砂锅蒸晒用. 钩吻即野葛形似黄精杀人益智仁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和中调气燥湿温寒遗精与淋浊俱疗吐血与崩漏兼医. 凡男子遗精淋浊女子带下崩漏皆水寒土湿肝脾郁陷之故.总之木郁亦生下热而热究不在脾胃.庸工谓其相火之旺胡说极矣其脾胃上逆则病吐血往往紫黑成碗终损性命.益智仁温燥湿寒运行郁结戊己旋转金木升降故治诸证.然非泻水补火培土养中之药未能独奏奇功. 去壳炒研消食亦良. 草豆蔻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湿调中运行郁浊善磨饮食能驱痰饮治胃口寒湿作痛疗腹中腐败成积泄秽吞酸俱效蛮烟瘴雨皆医痎疟堪疗霍乱可愈反胃噎膈之佳药呕吐泄利之良品化鱼骨肉停留断赤白带下. 草豆蔻调和脾胃温燥寒湿运行郁浊推宕陈宿亦与砂仁相仿而性气颇烈内郁稍重者宜之. 面包裹煨研去皮. 缩砂仁味辛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和中调气行郁消渴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利皆良咳嗽共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腐酸理下气之秽浊除咽喉口齿之热化铜铁骨刺之鲠. 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凡水胀肿满、噎膈泄利、痰饮咳嗽、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泻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缘其中气堙郁清浊易位水木下陷不受宣泻火金上逆不受温补也.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之回旋枢轴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 去壳炒研汤冲服则气足. 补骨脂味辛苦气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温脾暖肾消水化食治膝冷腰疼疗肠滑肾泄能安胎坠善止遗精收小儿遗溺兴丈夫痿阳除阴囊之湿愈关节之凉. 阳衰土湿之家中气堙郁升降失位火金上逆水木下陷.夜而阴旺湿增心肾愈格.子半阳生之际木气萌生不得上达温气下郁遂兴阳而梦泄.此宜燥土泻湿升脾降胃交金木而济水火.道家媒合婴儿姹女首重黄婆玄理幽妙医工不解也. 补骨脂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肝脾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甚有功效.方书称其延年益寿虽未必信然要亦佳善之品也. 盐酒拌润炒研晒干用. 同青盐、乳香搽日久牙痿. 肉豆蔻味辛性温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中燥土消谷进食善止呕吐、最收泄利治寒湿腹痛疗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饮食陈宿. 肉豆蔻调和脾胃升降清浊消纳水谷分理便溺至为妙品.而气香燥善行宿滞其性敛涩专固大肠消食止泄此为第一. 面包煨研去油汤冲. 肉蔻辛香颇动恶心服之欲呕.宜蜜小丸烘干汤送. 胡芦巴味苦、辛气温入足阳明胃、足少阴肾经泻湿驱寒破瘕消疝. 胡芦巴苦温下行治水土湿寒腹肋满胀、寒疝冷瘕、囊坠脚肿之症. 白豆蔻味辛气香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降肺胃之冲逆善止呕吐开胸膈之郁满能下饮食噎膈可效痎疟亦良去睛上翳瘴消腹中胀疼. 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府郁烦应时开爽.秉秋金之气古方谓其大热甚不然也. 研细汤冲. 红豆蔻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治脾胃湿寒痛胀皆消疗水谷停瘀吐泄俱断善止霍乱疟痢能除反胃噎膈去胸腹之酸秽散山川之瘴疠. 红豆蔻调理脾胃温燥湿寒开通瘀塞宣导污浊亦与草豆蔻无异而力量稍健内瘀极重者宜之.上热易作鼻鼻衄牙痛之家尽属中下湿寒胆火不降当温燥中下候上热不作而用之. 去壳研用. 红豆蔻即良姜子与良姜性同. 大茴香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少阴肾经.降气止呕温胃下食暖腰膝消疝. 茴香性温下达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之症. 香附味苦气平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开郁止痛治肝家诸证. 但肝以风木之气升达不遂则生风燥香附降伏之性最不相宜香燥之气亦正相反.庸工香附诸方造作谬妄不通. 荜拨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脾胃而化谷暖腰膝而止痛吐泄皆医疝瘕并效. 荜拨辛燥温暖治水谷不消、肠鸣水泄、心腹疼胀、呕逆酸心之病甚佳. 醋浸焙用. 荜拨与荜澄茄性味相同功效无殊皆胡椒类也. 藿香味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降逆止呕开胃下食. 藿香辛温下气善治霍乱呕吐、心腹胀满之病.煎漱口臭. 香薷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止呕断痢温胃调中治霍乱、腹痛、吐利之症利小便消水肿止鼻衄疗脚气.庸工用之治暑病. 荜澄茄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燥脾胃消纳水谷能止胀痛善除呕吐. 澄茄温燥之性甚宜脾胃寒湿下气降浊进食消谷治霍乱吐泄反胃噎膈之病. 酒浸炒用.形似胡椒. 使君子味甘微湿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利水燥土杀虫止泄. 使君子燥湿温中疏木杀虫治小便白浊大便泄利痞块癣疮. 每月上旬取仁数枚空腹食之虫皆死. 戒饮热茶犯之则泄. 威灵仙味苦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起痈开痹化癖行痰. 威灵仙泻湿驱风行痰逐饮治手顽足痹腰痛膝软老血夙症积水停痰虚家勿用. 白附子味辛、甘性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驱风泻湿逐痹行痰温燥发泄表散风湿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黯阴下湿痒.行痰涎止唾. 慈菰味甘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下食消谷止血磨症摧产下衣行血通经. 慈菰甘寒通利破产后瘀血开小便涩淋滑胎下衣妊妇忌食. 牵牛子味甘气寒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逐痰泻水破聚决壅. 宿谷坚瘕杀虫泻蛊除肿消胀溺癃便结风刺雀斑之症皆医.功力甚牵牛子下停痰积水、猛虚者勿服.去皮研末用. 何首乌味甘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何首乌滋益肝血荣舒筋脉治中风左半偏枯之病甚佳.辅以燥土暖水之味佐以疏木导经之品绝有奇功而不至助湿败脾远胜地黄、龟胶之类.方书谓其黑发乌须悦颜却老理颇不虚.盖阴者阳之宅也肝血温升生化魂神血败则温气亡泄魂神脱矣未有宫室毁坏而主人无恙者也.何首乌滋肝养血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庸工开补阴之门龟、地之杀人多矣. 米泔换浸一两天铜刀切片黑豆拌匀砂锅蒸晒数次. 肉苁蓉味甘、咸气平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暖腰膝健筋骨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 凡粪粒坚小形如羊屎此土湿木郁下窍闭塞之故.谷滓在胃不得顺下零星传送断落不联历阳明大肠之燥炼成颗粒秘涩难通.总缘风木枯槁疏泄不行也一服地黄、龟胶反益土湿中气愈败矣. 肉苁蓉滋木清风养血润燥善滑大肠而下结粪.其性从容不迫未至滋湿败脾非诸润药可比.方书称其补精益髓悦色延年理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非溢美之词. 锁阳味甘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补血滋阴滑肠润燥. 锁阳滋肝养血润大肠枯燥荣筋起痿最助阳事性与肉苁蓉同. 丹参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行血破瘀通经止痛症瘕崩漏兼医磨坚破滞行瘀血调经安胎一切痈疽、痂癞、瘿瘤、疥癣皆良.《本草》谓其破宿血生新血落死胎疏通血脉治脚膝痿痹.走及奔马行血之良品也. 泽兰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通经活血破滞磨坚胎产俱良瘕症颇善止腰腹疼痛消痈疽热肿扑打吐衄能瘳. 泽兰辛温香散行血破瘀通脉安胎一切痈疽症瘕、金疮扑打、吐衄诸证皆医.而气味和平不伤迅利行经化结之良品也. 益母草味苦、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活血行经破瘀通脉胎产崩漏痈疽症瘕、跌打损伤悉效. 益母草调经行血治一切血证破瘀扫腐下死胎摧胞衣并医各色疮疡.女子良药. 刘寄奴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活血行瘀化症破结善行瘀血凡经期产后、汤火跌扑、血瘀诸证俱瘳止便溺失血金疮不收口并捷. 延胡索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调经破血化块消症专行滞血治经瘀腹疼化积聚症瘕理跌扑损伤. 胭脂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活血行瘀消肿止疼. 此红兰花所作活血与花同. 茹味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行老血破宿症扫除凝血消磨瘀肉. 茹有去腐决壅之力《素问》同乌鲗骨治妇人血枯王氏以为去恶也. 姜黄味甘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破血化症消肿败毒破瘀血宿症消扑损痈疽止心腹疼痛平疥癣初生. 地榆味甘气寒入足厥阴肝经.泻热清肝凉营止血. 地榆苦寒沉降止吐衄便溺、崩漏金疮诸血.但大凡失血症内寒者多而热者少庸工以治下焦血病最不通. 三七味甘微苦入足厥阴肝经.和营止血通脉行瘀. 三七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血产之上药也. 蒲黄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瘀止血. 蒲黄亦行瘀血而敛新血经产、痈疽、症瘕、跌扑能破吐衄、崩漏、痔疮、痢疾鲜血能止调经止带、安胎下乳、心腹诸证下衣摧生皆善. 续断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行血破瘀敛营补损. 续断行瘀血而敛新血崩漏、症瘕、痈疽、瘰疬、淋漓、痔瘘、跌打、金疮诸血能止能行有回虚补损、接骨续筋之力. 大蓟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回失红行瘀血. 大蓟亦行瘀血而敛新血吐衄、崩漏、痈疽、跌打及肠痈、血积、金疮、蛊毒、虫毒俱治. 小蓟性同而力犹薄不能瘳痈消肿但破血耳. 茜草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脉瘀塞止营血流溢. 茜草亦行瘀血敛新血吐衄、崩漏、跌打、损伤、痔瘘、疮疖俱治. 即染红茜草根. 紫草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凉血泻火伐阳. 紫草疏利凉血活瘀寒胃滑肠.痘色红紫之证缘营闭卫虚不能外达.庸工以为血瘀用紫草治之百治百死.今古不悟可恶三棱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破滞行瘀消积化块. 三棱磨积聚症瘕善破老血通经利气下乳堕胎止经产心腹诸痛消跌扑损伤诸瘀软疮疡痈肿坚硬. 莪术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破滞攻坚化结行瘀. 蒁俗作术消癖块破血症化府脏痼冷散跌扑停瘀通经开闭止痛散结.醋炒用. 钩藤钩味甘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泻湿清风止惊安悸治木郁筋惕、惊悸、瘈瘲. 苍耳子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散风湿拘挛泻湿去风治肢节挛痛瘰疬疥疠风瘙瘾疹.叶主发散风湿. 豨莶草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经止麻木伸拘挛通利关节驱逐风湿疮疡壅肿服涂皆善. 研末热酒冲服治疔疮肿毒汗出则愈不可治中风. 羌活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通关逐痹发表驱风. 羌活泻湿除风治中风痿痹斜关节挛痛、皮肤瘙痒、痈疽疥癞诸病.独活性同. 天麻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通关透节泻湿除风治中风痿痹瘫痪、腰膝牵强、手足拘挛之证兼消壅肿. 荆芥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散寒发表泄湿除风治鼻口斜、肢体痿痹、筋节挛痛、目弦头旋之证.消疮痍疥癞痔瘘瘰疬除吐衄崩漏脱肛阴. 秦艽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发宣经络驱除风湿治中风瘫痪、湿家筋挛骨痛、黄疸之证. 甘菊花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止眩明目去翳. 菊花清利头目治头目疼痛、眩晕之证.庸工凡治头目无不用之今古相承不见其效.不知头目眩晕由湿盛上逆浊气充塞相火失根升浮旋转而成.愚妄以为头风而用发散之药此千试不灵之方也. 青葙子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泄热明目驱风治眼病赤肿红翳青盲.此庸工习用之药. 谷精草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明目清风去翳消障. 谷精草苦温发散庸工治头痛目翳之证谓其能愈头风愚妄极矣木贼草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明目退翳清风止崩. 木贼草磨翳清障除漏止崩解肌发汗与麻黄同性. 木鳖子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软坚化结消肿破瘀治恶疮乳痈、痔瘘瘿瘤、瘰疬粉刺、斑癖块、疝气之证. 番木鳖治喉痹. 青蒿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退热泄湿除蒸治骨蒸热劳平疥癞瘙痒恶疮久痢去男子蒜发止金创血流医一切湿热之证.淋汁合和石灰消诸瘀肉. 青黛味咸气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泻热凉胆除蒸敷金疮臃肿疗恶犬毒蛇诸伤. 龙胆草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肝退热凉胆泻火. 龙胆草除肝胆郁热治眼肿赤痛弩肉高起疗臌疸发黄膀胱热涩除咽喉肿痛诸证.中寒者勿服. 大青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风退火泻热除蒸治瘟疫斑疹黄疸痢疾喉痹口疮.捣敷肿毒. 小青同性. 夏枯草味苦辛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凉营泻热散肿消坚治瘰疬瘿瘤扑伤血崩带下白点汗斑诸证. 鲜者熬膏佳. 山慈菰味甘、辛气平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消肿败毒软坚化结平疮疡肿硬治痈疽瘰疬、疔毒结肿、斑粉滓诸证涌吐风狂痰涎. 沙参味甘稍苦微凉入手太阴肺经.清金除烦润燥生津. 沙参凉肃冲淡补肺中清气退头上郁火而无寒中败土之弊.但情性轻缓宜多用乃效. 山东、辽东者佳坚脆洁白迥异他产一切疮疡疥癣、肿痛瘙痒皆效. 元参味甘微苦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肺金生肾水涤心胸之烦热凉头目之郁蒸、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皆医. 元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轻清飘洒不寒中气最佳之品. 茅根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止血利水通淋. 白茅根清金利水敛血通经治喘哕烦渴吐衄崩漏经闭溺涩水肿黄疸. 初生茅针止衄血便血收金疮流血清肿败毒下水溃痈.酒煎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 花止吐血治金疮流血. 芦根味甘性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将逆止呕清热除烦. 芦根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之证.芦笋清肺止渴利水通淋解鱼肉药箭诸毒. 芦叶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灰汁煎膏蚀瘀肉去黑痣. 箨治金疮瘢痕. 前胡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化痰降逆止嗽. 前胡清金泻火治气滞痰阻咳逆喘促之证. 百部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止咳利水杀虫. 百部清金润肺宁嗽降逆杀白蛲蛔虫一切树木蛀虫疗疥癣瘙痒消水气黄肿洗衣去虱. 白鲜皮味苦性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止咳利水清疸. 白鲜皮清金利水治咳嗽上气黄疸溺癃疥癣鼠瘘. 牛蒡子味苦气平入手太阴肺经.清风泻湿消肿败毒. 牛蒡子发散风湿清利咽喉表隐瘾疹郁蒸泻气臌水胀历节肿痛之症.庸工习用小儿疹病. 山豆根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经.清利咽喉肿痛一切疮疡疥癣杀寸白诸虫. 金银花味辛微凉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凉肝消肺消肿败毒. 金银花清散风湿消除肿毒治一切疮疡、杨梅、疥癣、痔瘘、痢疾之类敷饮俱妙.功次木芙蓉. 马兜铃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降逆定喘止嗽. 马兜铃苦寒泻火清肺下冲治咳逆痰喘、痔瘘肿痛能解蛇虫之毒.多用则吐. 紫苏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经.温肺降逆止喘定嗽. 紫苏辛温下气治咳逆痰喘呕吐饮食利膈通肠破结消症.兼驱腰膝湿气.解蟹毒. 白芨味苦气平入手太阴肺经.敛肺止血消肿散瘀. 白芨黏涩收敛肺气止吐衄失血治痈疽、瘰疬、痔瘘、疥癣、皯疱之病跌打汤火金疮之类俱善. 南星味辛性温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降气行瘀化积消肿. 南星辛烈开通治胃逆肺阻胸膈壅满痰涎胶塞头目眩晕.磨积聚症瘕消痈疽肿痛疗麻痹拘挛止吐血便红及疥癣疣赘喉痹口疮、金疮打损、破伤中风之类.功同半夏而猛烈过之. 水浸二三日去其白涎用牛胆丸套者治痰郁肺热甚佳. 常山味苦性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吐痰泻水消胀除瘿. 常山苦寒迅利排决痰饮能吐能下.庸工以治痰疟有无痰不虐之说陋矣. 常山即蜀漆根生用多服则作呕吐. 蓖麻子味苦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下胎衣收子肠拔肿毒泻水症. 蓖麻子性善收引敷足则下胎衣涂顶则收子肠贴鼻口斜熏咽喉肿痹.熬膏贴肤拔毒追脓纸捻入鼻开癃通闭.又性善走泻能利大小二肠下饮澼水症兼消肿硬平瘰疬恶疮. 石斛味甘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泻湿壮骨强筋. 石斛下气通关泻湿逐痹温肾壮阳暖腰健膝治发热自汗排痈疽脓血疗阴囊湿痒通小便淋漓. 浮萍味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发表出汗泻湿清风. 浮萍辛凉发表治瘟疫斑疹疗肌肉麻痹中风斜瘫痪医痈疽热肿、瘾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皆良利小便闭癃消肌肤肿胀止吐衄长须发. 薄荷味辛气凉入手太阴肺经.发表退热善泻皮毛治伤风头痛瘰疬疥癣瘾疹瘙痒.滴鼻止衄涂敷消疮. 藁本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行经发表泻湿驱风. 藁本辛温香燥发散皮毛风湿治头疱面皯、酒齄粉刺、疥癣之疾. 白芷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发散皮毛驱逐风湿. 白芷辛.。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黄元御和傅青主对带下病的论治名医黄元御和傅青主对带下病的论治对比黄元御观点:带下者,阴精之不藏也。
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泆,流而为带。
水下泄则火上炎,故多有夜热毛蒸,掌烦口燥之证。
而下寒上热之原,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
盖气根于肾,坎之阳也,升于木水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之阴也,降于金水而藏于肝。
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政行,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是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是以血温而火清。
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也。
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
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
黄元御用方:仲景温经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芎窮二钱茱萸二钱半夏三钱傅青主观点:夫带下俱是湿症。
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
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
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
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
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癫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
故病带者,惟尼僧、寡妇、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则少也。
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傅青主用方:完带汤: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长沙药解》·清·黄元御·卷二卷二当归【本经】味甘温。
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
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煮饮之。
一名干归。
生川谷。
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
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缓里急而安腹痛,调产后而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产妇之大肠,奔豚须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温经最效。
《伤寒》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三两,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以肝司营血,而流于经络,通于肢节,厥阴之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充经络而暖肢节。
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辛、通草,温行经络之寒涩也。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治寒疝腹痛,胁痛里急,及产后腹痛。
以水寒木郁,侵克己土。
当归补血而荣木,生姜、羊肉,行滞而温寒也。
当归芍药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三两,白术四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
治妇人妊娠杂病诸腹痛。
以脾湿肝郁,风木贼土。
归、芎、芍药,疏木而清风燥,苓、泽、白术,泻湿而补脾土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四两,贝母四两,苦参四两。
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以膀胱之水,生于肺金而泻于肝木,金木双郁,水道不利。
当归滋风木之郁燥,贝母、苦参,清金利水而泻湿热也。
当归散,当归一斤,芍药、芎?一斤,黄芩一斤,白术半斤。
为散,酒服方寸匕。
治胎产诸病。
以胎前产后诸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
芎、归、芍、芩,滋风木而清热,白术燥湿土而补中也。
火为阳而水为阴,水中之气,是为阳根。
阳根左升,升乙木而化丁火,火降而阳清,则神发焉。
神旺于火,而究其本原,实胎于木,阳气全升则神旺。
木处阳升之半,神之初胎,灵机方肇,是谓之魂,魂藏于肝而舍于血。
肝以厥阴风木,生于癸水,癸水温升,而化血脉。
血者,木之精液,而魂之体魄也。
风静血调,枝干荣滋,则木达而魂安。
温气亏乏,根本失养,郁怒而生风燥,精液损耗,本既摇落,体魄伤毁,魂亦飘扬,此肝病所由来也。
黄元御医案黄元御医案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1、林女士这是一位妇女,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生了气,结果气生完了,开始感觉自己胸腔里面热痛,还吐血,这下可吓坏了,甚至都忘了到底和谁生的气了(可见生气实在是没有必要)。
不仅如此,她还不停地吐痰,头疼,恶心,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水肿,肌肉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血”。
您觉得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心口那里开始疼痛,肚子里像有三块石头一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一个,一块在胃那里,总是感觉胃里胀满,还往上嗳气,心烦,口渴,喝水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人抓狂,那么多的粮食都浪费了,人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女士还手足都冰冷,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
在来月经的时候,肚子感觉很疼痛,而且浑身上下的皮肉筋骨都感觉疼。
现在是几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一到胃里,就开始往上返,小肚子那里像被堵塞住了,喘息也很费劲,小便红浊淋涩,大便象羊粪一样干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身上下乱作一团,这么多症状放在一起,简直让人无从分析。
当黄元御被请来以后,也感到很困惑,您这怎么会病成这样啊?您就说说原因吧,生一次气不至于这样。
这位林女士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原来,她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当时悲哀异常,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里都出血了。
后来,她的姑父又去世了,她在痛哭的时候,眼睛里又出了血。
这次事情半个月以后,她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来以后,就是一身的汗,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而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黑色。
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大家看到了吧,人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人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恶性肿瘤等病症的发病都和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各位在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时一定要想开,要知道自己的健康才是最关键的,那些倒霉事儿回过头一看,不过如此而已,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带下解 3
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
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
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
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
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琉泄而水不蛰藏,其在男子,则病遗精,其在女子,则病带下。
《灵枢∙五灌津液》:阴阳不和郡水火不交。
则使液盘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
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
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隔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
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搜溺淋漓,梗阻难下。
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佛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波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
膀胱热撼,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
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
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
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
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
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传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
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金匮》:妇人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此病属带下。
曾经半产,癖血在少腹不去。
以瘀血凝结,阻水火升降之路,则火逆而生热烦,水陷而为带下,此带证发作之因也。
此当温操脾肾,琉木达郁,以荣风木。
后之庸医,或用清利,或事固涩,阳败郁增,则风木愈泄,是决江河之流而障之以手也,不竭不止吴。
男子淋浊遗精,女子崩漏带下,病悉同源.而庸工不解,其所制各方,无可用者。
李氏用操土温中、疏肝清下,蛰火敛精之法,数日而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