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同步练习1
- 格式:docx
- 大小:135.8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系统》同步练习
1、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由图可知 (
A、生产者为①
B、次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2、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Xi过程吸收的CO总量与Yi、Y Y3、…及Z过程释放的CO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 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i过程的能量值的1%- 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3、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 (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
A、 图中 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X 100%
a
C、“草T兔T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4、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A ---- b
n__
A、 若A代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丨和ATP
B、 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和 A 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D若A为渗透压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释放量的增加和 大脑皮层
5、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T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6、如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说法正确 的是( )
① 乙中的d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
② 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 c增加引起水肿
③ 甲中d处的CO浓度最高
④ 甲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
⑤ 甲中的a、b、c构成内环境
7、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 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 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 若图2中的曲线Y弋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 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 此时可适当捕获,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D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 2中的曲线X
&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A B、C之间的循环
D图中A、B 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t 1 Yi Ya Ya
大r申的co:― 戲 S2
A、 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 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C、 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
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
此时可适当捕获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05
2中的曲线X
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12时刻,
1 ■■ A +②
Pvt'
cor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图中A、B 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A-
屋——B O Xi^ 生L者 Xa
初更淸费者 Xa
Zi i 仏 1
A、 Xi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Xi过程吸收的CO总量与Yi、Y Y3…及Z过程释放的CO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 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i过程能量值的1%- 4%
D Xi、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 Z过程释放的CO中的碳
11、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i2、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不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 )
A、 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B、 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
C、 记录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鸣叫次数
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参考答案:
1、ABD 2、C 3、D 4、C 5、D 6、C 7、 D 8、C 9、D 10、C
11、 A 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