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2
氢氧化钠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氢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氢氧化钠;烧碱英文名:Sodium hydroxide;caustic soda危险性类别:碱性腐蚀品分子式:NaOHCAS号:1310-73-2化学类别:无机碱相对分子质量:40.01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含量工业品一级≥99.5%;二级≥99.0%。
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主要用途:用于石油精炼、造纸、肥皂、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不燃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
注意防潮和雨淋。
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损坏。
雨天不宜运输。
防护措施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0.5,前苏联MAC (mg/m)0.5.The following article has been edited for ___.TVL-TWA in the US is set at 2 mg/m。
氢氧化钠理化性质及危害特性表标识中文名氢氧化钠英文名称sodium hydroxide 其他中文名称烧碱、苛性碱CAS号1310-73-2 分子式NaOH 相对分子质量40.01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至青白色棒状、片状、粒状、固块或液体熔点(℃)34.6 沸点(℃)1390饱和蒸汽压(kPa)0.13(739℃)相对密度 2.12(水=1)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和甘油危险特性燃烧性不燃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毒理学简介职业接触限值MAC:2mg/m³侵入途径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急性毒性LD50:40 mg/kg(小鼠腹腔),500 mg/kg(兔经口)LC50:1350 mg/kg(兔子)IDLH 10mg/m3中毒机理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皮肤接触高浓度本品,特别是潮湿皮肤,能引起严重灼伤。
特别要注意本品对眼的损害,动物实验资料表明,本品溶液稀释到0.02%也能损伤兔的角膜上皮,滴入5%~25%的溶液,可使兔眼角膜上皮很快凝固,出现白斑,其边缘有广泛性出血和水肿。
若用较低浓度(等渗溶液),角膜可见云雾。
结膜囊内出现胶状物质,3min后,角膜内皮脱落,15min后,角膜呈云雾状和水肿。
结膜水肿也明显,5h内角膜上皮脱落。
大鼠暴露在40%、直径小于1μm的本品气溶胶环境中,每周2次,每次20min,10只大鼠死亡2只。
病理可见肺泡间隔扩大、肺气肿、支气管溃疡和淋巴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1)吸入后,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高浓度时,可导致水肿。
(2)误服后,口腔和咽部有烧灼感、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致胃肠道穿孔。
(3)皮肤接触后可发生灼伤。
创面家疲软而苍白,由于碱液可继续侵入深部组织,创面可向周围扩展和加深。
(4)本品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片状脱落,严重时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并可导致眼球萎缩。
氢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也称为烧碱或苛性钠。
它的分子式为NaOH,相对分子质量为40.01.它是一种白色不
透明固体,易潮解,熔点为318.4℃,沸点为1390℃。
它易溶
于水、乙醇和甘油,但不溶于丙酮。
它可以通过吸入、食入和经皮吸收进入人体。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性,会引起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因此,当接触到氢氧化钠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对于皮肤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应就医治疗。
对于眼睛接触,应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然后就医。
对于吸入,应迅速脱离现
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然后就医。
对于食入,患者清醒时应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然后就医。
氢氧化钠不会燃烧,但遇水和水蒸气会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它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
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因此,在储存和运输时应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
搬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损坏。
在泄漏处理时,应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氢氧化钠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氢氧化钠分子式:NaOH 危编号:82001理化特性外观与形状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对人体有烧伤作用吸水性有强烈的腐蚀性,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但是,不能干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氯化氢等酸性气体(会与酸性气体发生反应)。
且在空气中易潮解而液化(因吸水而溶解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危害特性及应急措施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具有强腐蚀性。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与NaOH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硼酸溶液。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应尽快用蛋白质之类的东西清洗干净口中毒物,如牛奶、酸奶等奶质物品。
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露应急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二氧化碳灭火器。
液碱的危险、有害特性表(MSDS)标识中文名:氢氧化钠;烧碱英文名:sodiunhydroxide;causticsoda 分子式:NaOH分子量:40.01UN编号:1824危规号:82001RTECS号:CAS号:1310-73-2理化性质性状:透明粘稠液体熔点/℃318.4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沸点/℃1390相对密度:(水=1)2.12饱和蒸气压/Kpa0.13(739℃)相对密度(空气=1)临界温度/℃燃烧热(Kj·mol-1)无意义临界压力/MPa最小引燃能量/mJ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不燃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闪点/℃聚合危害不聚合爆炸极限(体积分数)%稳定性稳定自燃温度/℃禁忌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处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
灭火剂用水、砂土扑救,但要防止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毒性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0.5前苏联MAC(mg/m3)0.5美国TVL-TWA2美国TLV-STEL2对人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急救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防护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个体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