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格式:doc
- 大小:256.43 KB
- 文档页数:94
运 条 件 与 泄 漏 处 理
表7.6-8 2- 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9 1,2 一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表7.6-12 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二甲酰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1 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2 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4 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8 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0 甲基叔丁基84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32煤焦沥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2煤焦沥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9 1,2,4 一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1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5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6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7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82-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91,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01,3-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11,4-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2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13 2,2-二甲基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7.6-15 二甲氧基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6 1,2-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7 1,3-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19 环己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0 1,3-环戊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1 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2 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4 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5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6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72-甲基-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8 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9 2-甲基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0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1 甲醛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2 煤焦沥青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3 煤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4 汽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35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36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7 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81,2,3-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91,2,4-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01,3,5-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1石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2石油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3 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4叔丁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51,2,4,5-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汇总表
企业主要应急物资一览表
1.石脑油
石脑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见表3.3-3。
表3.3-3石脑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表
2. 200#溶剂油
200#溶剂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见表3.3-4。
表3.3-4 200#溶剂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表
3. 180#溶剂油
180#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防护措施见表3.3-5。
表3.3-5 180#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防护措施表
4. 120#溶剂油
120#溶剂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见附表3.3-6。
表3.3-6 120#溶剂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表
5. 6#溶剂油
6#溶剂油的危险有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见附表3.3-7。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一理化及危险特性表1.1理化及危险特性表一附表氨基磺酸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氨溶液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苯乙烯[稳定的]理化性能指标表附表丙烷的理化特性及安全信息资料表附表不饱和聚酯树脂理化性能指标表(有关数据参照苯乙烯)附表醇酸清漆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次氯酸钙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次氯酸钠溶液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醋酸甲酯安全信息资料表第一部分化学品化学品中文名:乙酸甲酯;醋酸甲酯化学品英文名:methyl acetate;acetic acid methyl ester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乙酸甲酯79-20-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接触本品蒸气引起眼灼痛、流泪、进行性呼吸困难、头痛、头晕、心悸、忧郁、中枢神经抑制.由其分解产生的甲醇可引起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和视神经萎缩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危险物质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目录表2-1 氢,氢气 (1)表2-2 乙炔 (2)表2-3 轻柴油 (3)表2-4 一氧化碳 (4)表2-5 甲烷 (6)表2-6 甲醇 (7)表2-7 甲醛 (9)表2-8 硫磺 (10)表2-9 氯气 (11)表2-10 乙醛(醋醛) (12)表2-11 氧、氧气 (13)表2-12 氨 (15)表2-13 二氧化碳、碳酸酐 (17)表2-14 硫酸 (18)表2-15 硝酸 (19)表2-16 氯化氢(盐酸) (20)表2-17 醋酸 (23)表2-18 磷酸 (24)表2-19 氢氧化钠、烧碱 (26)表2-20 氯化钡 (27)表2-21 苯 (28)表2-22 甲苯 (29)表2-23 邻二甲苯 (30)表2-24 间二甲苯 (31)表2-25 对二甲苯 (32)表2-26 氯乙烯 (33)表2-27 氯丁二烯、氯代丁二烯 (34)表2-28 防老剂、N-苯基-2—萘胺 (35)表2-29 碳化钙、电石 (36)表2-30 联氨、肼(无水) (37)表2-31 氰化钠、山奈钠 (38)表2-32 氢化钠 (39)表2-33 环氧丙烷 (40)表2-34 甲胺水溶液 (42)表2-35 乙胺水溶液 (43)表2-36 扑草净 (44)表2-37 EDTA(乙二胺四乙酸) (45)表2-38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 (46)表2-39 甲拌磷、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 (47)表2-40 辛硫磷、O-二乙基-O-α-氰基苯胺基硫逐磷酸酯 (48)表2-41 氰戊菊酯 (49)表2-42 敌敌畏 (50)表2-43 西草净 (51)表2-45 三氧化铬气 (53)表2-46 次氯酸钙 (54)表2-47 苯乙烯 (55)表2-48 硝酸铵、硝铵 (57)表2-49 一甲胺、氨基甲烷 (58)表2-50 正丁醇 (59)表2-51 丙酮 (60)表2-52 二甲苯 (61)表2-54 二氯甲烷 (62)表2-55 三氯甲烷 (63)表2-56 异丁醇 (64)表2-57 异戊二烯 (65)表2-58 四氯化碳 (66)表2-59 三氯乙烯 (67)表2-60 硝酸钾 (68)表2-61 苯酐 (69)表2-62 丙烷 (70)表2-63 戊烷 (71)表2-64 己烷 (72)表2-65 庚烷 (73)表2-66 辛烷 (74)表2-67 壬烷 (75)表2-68 1,3丁二烯 (76)表2-69 苯酚、石炭酸 (77)表2-70 甲苯 (78)表2-71 甲基叔丁基醚 (79)表2-73 液化石油气 (80)表2-74 氧、氧气 (81)表2-75 石脑油、溶剂油 (82)表2-78 乙醇 (83)表2-79 异丙醇 (84)表2-80 环己酮 (85)表2-81 乙酸乙酯 (86)表2-82 甲基丙烯酸甲酯 (87)表2-83 甲基丙烯酸 (88)表2-85 丁酮、甲基乙基酮 (89)表2-86 丙烯酸(甲)丁酯 (90)表2-88 异丙醇 (91)表2-90 丙烯酰胺 (92)表2-91 二月桂酸二正丁基锡 (93)表2-92 甲基异丁基甲酮 (94)表2-94 双氧水、过氧化氢 (95)表2-95 过氧乙酸、过乙酸 (96)表2-97 二甲基甲酰胺、甲酰二甲胺 (98)表2-98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99)表2-99 乙苯 (101)表2-100 二丁醚、丁醚 (103)表2-101 粗石油醚、石油精 (104)表2-102 乙酸丁酯 (105)表2-103 硫化氢 (106)表2-104 乙醚 (107)表2-105 环己酮 (108)表2-106 环氧丙烷 (109)表2-107 1,2,3-三甲苯 (110)表2-108 硝酸钠 (111)表2-109 乙酸丁酯、醋酸正丁酯 (112)表2-1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114)表2-111 亚硝酸钠 (115)表2-112 氧化钙 (116)表2-113 硝酸钙 (117)表2-114 硝酸钠 (118)表2-115 二氧化硫;亚硫酸酐 (119)表2-116 二硫化碳 (120)表2-117 对苯二酚氢醌 (122)表2-118 环己烷 (123)表2-119 三甲基氯硅烷 (124)表2-120 双氧哌嗪 (125)表2-121 HO–EPCP (126)表2-1 氢,氢气表2-4 一氧化碳表2-5 甲烷表2-6 甲醇表2-7 甲醛表2-8 硫磺表2-9 氯气表2-10 乙醛(醋醛)表2-11 氧、氧气表2-12 氨表2-13 二氧化碳、碳酸酐表2-14 硫酸表2-16 氯化氢(盐酸)表2-17 醋酸表2-18 磷酸磷酸的危险、有害特性表表2-21 苯表2-22 甲苯表2-25 对二甲苯表2-26 氯乙烯表2-27 氯丁二烯、氯代丁二烯表2-31 氰化钠、山奈钠表2-36 扑草净表2-37 EDTA(乙二胺四乙酸)表2-38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表2-39 甲拌磷、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
表7.6-1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7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82-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111,4-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12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14 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2 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4 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5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6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72-甲基-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28 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29 2-甲基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0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33 煤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4 汽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35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7.6-36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7 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381,2,3-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1石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2石油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3 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4叔丁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51,2,4,5-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46松焦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7 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8 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49乙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7.6-50 异丁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7.6-51异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目录
目录 (1)
表1涉及化学品目录 (2)
表2 丙酮物质特性表 (3)
表3 盐酸物质特性表 (4)
表4 硫酸物质特性表 (5)
表5 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 (6)
表6 次氯酸钠物质特性表 (7)
表7 1,1-二氯-1-氟乙烷的特性 (8)
表8 聚乙二醇物质特性表(以PEG200为例) (9)
表9 乙二酸(草酸)物质特性表 (10)
表10 亚硫酸氢钠物质特性表 (11)
表11 氢氧化钠物质特性表 (12)
表12 聚合氯化铝物质特性表 (13)
表13 FR-110 物质特性表 (14)
表14 L-1110物质特性表 (15)
表15 CF-5物质特性表 (16)
表16 表面活性剂物质特性表 (17)
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盐酸、硫酸和丙酮属于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
表1涉及化学品目录
表2 丙酮物质特性表
表5 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
表6 次氯酸钠物质特性表
表7 1,1-二氯-1-氟乙烷的特性
表8 聚乙二醇物质特性表(以PEG200为例)
表9 乙二酸(草酸)物质特性表
表10 亚硫酸氢钠物质特性表
表11 氢氧化钠物质特性表
表12 聚合氯化铝物质特性表
表13 FR-110 物质特性表
表14 L-1110物质特性表
表15 CF-5物质特性表
表16 表面活性剂物质特性表。
表F3-1 氢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有害特性表标识中文名氢、氢气英文名Hydrogen 分子式H2相对分子质量 2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CAS号1333-74-0 危规号21001 UN编号1049 包装分类Ⅱ包装标志易燃气体化学类别非金属单质火灾危险性类别甲主要用途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用作火箭燃料。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熔点(℃)-259.2 沸点(℃)-252.8相对密度(水=1)0.07(-252℃)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07燃烧热(kJ/mol)241.0 饱和蒸汽压(kPa)13.3(-257.9℃)临界压力(MPa) 1.30 临界温度(℃)-240燃烧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产物H2O 爆炸下限(%) 4.1 爆炸上限(%)75引燃温度(℃)500~571 最小点火能(mJ)0.019最大爆炸压力(MPa)0.720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发生剧烈反应。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健康危害车间卫生标准中国:未制定标准;美国(ACGIH):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防防护措施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汇总1.高毒性化学品高毒性化学品一般具有以下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理化性质:高毒性化学品大多数具有挥发性,易吸入和吸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危险特性:高毒性化学品对人体具有严重的毒性和致死性,并具有燃烧、爆炸、腐蚀、刺激等危险特性。
2.易燃物质易燃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理化性质:易燃物质具有低闪点,低自燃温度和高蒸气压,易挥发,易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
危险特性:易燃物质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能够导致火灾和爆炸,对人体有毒。
3.腐蚀性物质腐蚀性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理化性质:腐蚀性物质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够与金属产生化学反应,破坏金属结构,引起腐蚀。
危险特性:腐蚀性物质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性,能够引起组织损伤和化学灼伤。
4.毒性物质毒性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理化性质:毒性物质具有强烈的毒性,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积累。
危险特性:毒性物质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可能导致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5.爆炸品爆炸品一般具有以下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理化性质:爆炸品具有高能量、高速度的爆炸化学反应,具有挥发性,易形成可燃混合物。
危险特性:爆炸品能够在外部能量的引发下迅速放出大量热能和气体,形成爆炸,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
总结:主要危险化学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高毒性化学品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对人体具有严重毒性和致死性;易燃物质具有低闪点和易燃易爆特性,能导致火灾和爆炸;腐蚀性物质具有强烈腐蚀性,对皮肤和呼吸道具有刺激和腐蚀性;毒性物质具有强烈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爆炸品具有高能量、高速度的爆炸反应特性,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危害。
了解和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对于安全存储、运输和使用这些化学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