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海底两万里》阅读分享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再次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与故事,体验海底世界的惊险和神奇。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具有科学性和幻想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课前准备:1.xx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分小组确定探究主题并制作海报。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师:今天我们就和一位老友重逢,他就是《海底两万里》。
我们用了三周时间阅读这本书。
今天我们就走进《海底两万里》,开启科学幻想之旅。
板书课题,齐读。
二、答题闯关,感知文本1、回顾读书方法对快速阅读心得总结,点名学生回答2、知识xx将全班分成“海洋队”和“探险队”两队,进行答题闯关游戏考验阅读情况,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每对一题得一分,哪个组答对的题目最多为获胜组。
3、整体感知过渡:通过刚才的游戏,看来大家都能捕捉书籍的基本信息了。
一本好书,光浏览是不够的,还要细细品读,现在请用一句话概说故事内容。
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1、还原“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探究小组绘制一份潜水艇平面图,标明其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等向大家介绍2、跟随“诺第留斯号”探险探究小组绘制一份潜水艇的航行线路图,选择某个关键时间点或地点,向大家汇报奇妙的海底世界或神奇的探险之旅。
3、走进“诺第留斯号”探究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潜艇中的人物(尼摩、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进行研究,与大家分享四、归纳总结,理解科幻凡尔纳科幻小说特点: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五、书海拾贝,深入科幻1、推荐阅读J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介绍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得主刘慈欣总结:易中天------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嘉祥语文组雷雅洁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
2、掌握通过典型事例及人物的言行举止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初步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3、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一、导入我们生活着的星球,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我们生活的星球被大片海洋覆盖着,占了地球面积的71%——它们有时呈浅绿如翡翠,有时呈深蓝似钻石,引起人们无限的畅想。
海底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天我们走近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关于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一些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的法语作家。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的百年忌辰。
二、为什么凡尔纳的作品如此受到欢迎和喜爱呢?首先,请一个同学来复述小说情节梗概吧,谁愿意?(其他人补充,注意复述的要求)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亚伯拉罕·林肯号对"海怪"进行追逐。
法国生物学家皮埃尔·阿罗纳克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
《海底两万里》阅读交流课说课稿七年级刘艳萍《海底两万里》是七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在学生读了两个星期之后,我来上这堂阅读交流课,我的教学目标有四个:1、通过交流,再次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与故事和环境,体验海底世界的惊险和神奇。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2、讲述小说中精彩的故事情节。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有七个环节:一、导入神秘的大海总是令人如此敬畏,她用自己的乳汁——譬如鱼类等一系列水产——养育了我们这些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也用手中的权杖——诸如风暴一类的恶劣天气——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从而给人们以警示。
正是出于对大海的敬畏,无数的航海家们踏上了寻找海洋秘密的旅程。
他们在风平浪静的太平洋上疾驰,领略大海的宁静与壮美;在印度洋的锡兰岛海域撷取大海的“泪珠”,感受大海的神奇与积淀;又在红海的海底隧道中一尝探险与发现的喜悦……宁静、壮美、富饶、神奇,这便是大海,这便是生命摇篮的名片。
走进大海,走进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让我们在这位大文豪的笔下穿行于浩瀚的大海,感受大海带给我们的震撼!同学们,今天我们交流的书是《海底两万里》。
二、对话作者1、大家都知道《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
2、课件出示儒勒·凡尔纳的简介,指名读。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他一生共完成作品104部,代表作《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等,其作品幻想大胆真实、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
三、对话文本1、感知全书: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2、《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四、对话人物《海底两万里》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明确:尼摩船长: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爱自由、孤独、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物。
初中语文七下《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名著导读”这一教学任务是初中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途径。
《海底两万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安排的名著导读教学任务,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贯彻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
学情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快餐式阅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继续训练、巩固“浏览”这一快速阅读的方法。
2.引导学生体会悬念设计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3.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梳理小说情节,了解小说内容,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等方式,揣摩科幻小说的特点。
5.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训练、巩固“浏览”这一快速阅读的方法。
2.梳理小说情节,了解小说内容,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3.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等方式,把握科幻小说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悬念设置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2.激发学生对求知欲、探索欲及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阅读一整本书的方法。
2.学习并训练“快速阅读”这一基本的阅读技巧。
3.学会制定阅读计划,按计划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诺第留斯号”潜艇师:这两幅展示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艘核潜艇,它的名字叫“诺第留斯号”。
它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前世今生,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1866年凡尔纳通过想象创造了“诺第留斯号”。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1886年英国人发明了以电力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诺第留斯号”。
195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艘以核反应堆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诺第留斯号”。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名著导读展示导入:片段鉴赏:两个船员,遵照船长的嘱咐,走上来帮助我们穿这些不透水的、沉甸甸的衣服;衣服是用橡胶制成的,没有缝,可以承担强大的压力,不受损伤。
应当说这是一套又柔软又坚固的甲胄。
上衣和裤子是连在一起的;裤脚下是很厚的鞋,鞋底装有很重的铅铁板。
上衣全部由铜片编叠起来,像铁甲一般保护着胸部,可以抵抗水的冲压,让肺部自由呼吸;衣袖跟手套连在一起,很柔软,丝毫不妨碍两手的运动。
那些不完备的有缺点的潜水衣,例如十八世纪发明的被人称赞的树皮胸甲,无袖外罩,入海衣,藏身箱等,跟我们眼前这套完美的潜水衣比较,实在是太相形见绌了。
尼摩船长、他的一个同伴(一个臂力过人,像赫克留斯一般的大力士)、康塞尔和我,一共四个人,全都穿好了潜水衣。
现在只要把我们的脑袋钻进金属圆球中,我们就算装备完了。
但在戴上金属圆球之前,我要求尼摩船长给我看一看我们要带的猎枪。
诺第留斯号船上的一个船员拿一支很简单的枪给我看:枪托是钢片制的,中空,体积相当大,是储藏压缩空气的容器,上面有活塞,转动机件,便可以使空气流入枪筒。
枪托里面装了一盒子弹,盒中有二十粒电气弹,利用弹簧,子弹可以自动跳入枪膛中。
一粒子弹发出之后,另一粒立即填补,可以连续发射。
尼摩船长、他的一个同伴(一个臂力过人,像赫克留斯一般的大力士)、康塞尔和我,一共四个人,全都穿好了潜水衣。
现在只要把我们的脑袋钻进金属圆球中,我们就算装备完了。
但在戴上金属圆球之前,我要求尼摩船长给我看一看我们要带的猎枪。
诺第留斯号船上的一个船员拿一支很简单的枪给我看:枪托是钢片制的,中空,体积相当大,是储藏压缩空气的容器,上面有活塞,转动机件,便可以使空气流入枪筒。
枪托里面装了一盒子弹,盒中有二十粒电气弹,利用弹簧,子弹可以自动跳入枪膛中。
一粒子弹发出之后,另一粒立即填补,可以连续发射。
“尼摩船长,”我说,“这支枪十分好,并且便于使用。
我现在真想试试它。
不过我们怎样到海底下去呢?”“教授,此刻诺第留斯号搁浅在海底下十米深处,我们只待动身出发了。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普兰店区第三十五中学车延路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概括分析情节,掌握小说中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尤其是人物的两面性。
3、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增加对科幻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记忆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分析情节,掌握小说中精彩的人物刻画,尤其是人物的两面性。
二、课型课时名著导读第二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海底两万里》这本名著的阅读渗透在日常阅读中。
日常阅读中,学生每天读一到两章,写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教师每天批阅,精选备用。
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需要课堂的有效导向,方法指引四、教材分析《海底两万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篇名著,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构思奇妙、情节惊险的科幻小说。
五、教学创意通过日常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故事情节,采用小组合作,展示概括章节主要内容。
通过教师指导归纳,掌握小说精彩人物刻画,尤其是人物的两面性。
通过课堂快速阅读,小组合作探究,了解科幻小说特点,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40分钟)(一)、展示导入(1分钟)多媒体展示六组图片,凡尔纳笔下有光怪陆离的海底森林、浪漫唯美的珊瑚王国、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惨不忍睹的沉船残骸、困难重重的南极冰川、险象环生的肉搏章鱼。
神奇的海洋世界充满浪漫,也暗藏凶险,让我们化身阿龙纳斯教授,跟随尼摩艇长畅游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15分钟)1、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概括“诺第留斯号”环游世界的路线。
2、请一位同学化身尼摩船长,开始导航。
请小组成员准备好自己的解说词。
现在请大家坐好,我们的旅程开始了。
现在我们身处太平洋海域,让我们畅游太平洋吧。
—概述太平洋经历(黑潮、漫步海底平原、海底森林、太平洋下四千米、瓦尼可罗群岛)不要留恋于此,继续前行,我们现在来到托雷斯海峡附近。
•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再次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体验海底世界的惊险和神奇•2.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凡尔纳母亲的家族中有许多是航海家,他的启蒙教师还是一位船长的遗孀。
幼小的凡尔纳一直向往着远航探险。
11岁时,为了给表妹买一串贝壳项链,他悄悄登上了一艘开往印度的邮船。
不料中途被父亲截了回来,挨了一顿揍。
在家里,他留着泪向父亲发誓:“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正是这样的,使得凡尔纳一生博览群书,在幻想中遨游世界,从而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幻小说,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作者作品•《地心游記》•《环游世界八十天》•《从地球到月球》•《气球上的五星期》•《地下之城(黑印度)》•创作背景•19世纪以后诞生的科幻小说(像《海底两万里》),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
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而这种表现,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不可能的,毕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飞跃,由此也产生了更多集体性的科学想象,由此也成就了诸多科幻小说兴起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阿龙纳斯及其同伴乘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开始了海底探险旅行。
••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埋葬船员•章鱼袭击等•《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
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
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艺术特色•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
•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