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91
人文精神:以价值为基础,创造一个善和美的世界休谟规则:单凭事实判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根据休谟规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讨论:事实(真理)与价值问题一般观点:真理是价值的前提,而价值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发现真理。
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但是,这里的统一,是外在性的统一,不是内在性的统一。
1.外在性的统一:理想目标与手段活动只是机械地外在地链接,而不是内在地融合。
决定论:在必然的世界中,每个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其他事物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着其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
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中。
每个事物都是这个因果联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自由意志:有时,人的思想和行动似乎不被世界因果链条所决定。
人似乎能够独立地发起一个因果事件,成为一个因果联系链条的始发者。
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受社会条件束缚的社会,不自由的社会。
在必然王国中,人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都是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人自如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价值理想目标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2.马克思科学异化理论科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又作为异己来压迫人。
1)从应然上说,即从理想目标上看,人的本质力量应当地点自由全面的发展;2)但是,从实然上说,即从现实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帮手。
3)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达,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程度越深。
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越发扬,人文精神越受到抑制。
4)如果消除科学技术异化?实现共产主义,每个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附:预备知识:生活的意义是什么?1.生活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但要自由地选择生活,而且活的精彩,表现得优秀卓越,即人的潜能得到实现,应,但是,价值种类概念在自然中没有与它相对应的事实,所以,价值是主观虚幻的。
不存在价值真理。
2.反对价值怀疑主义:1)价值是主观虚幻的,不存在价值真理。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极其密切。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产生着深远影响。
因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首先,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来理解。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方法,它看待自然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按照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人类必须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使得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正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供未来世代继续使用和发展的发展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推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等。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妥善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减少塑料浪费等。
此外,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社会公正确保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而经济发展则需要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促进就业和减少贫困。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因此,教育机构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中的热门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第1讲绪论内容提要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来自恩格斯的一本著作(手稿)——《自然辩证法》(Dialectik der Natur),其本意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二、基本内容:“两观一论”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相对应,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分为三个主要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依据,经哲学抽象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方面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必须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中加以阐发。
自然观的发展,既受到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自然观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材料,为自然观的新范畴、新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技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各门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
它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和方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方法论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等问题。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第一编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祖本看法改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直耳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周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寐切的联果。
古代朴素辩证去自然观,17世纪t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支思和思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料dL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tE的前捶。
20世纪从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料4L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果续自然观和生森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路观的车宫与发展。
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本章结合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义扩大了人的眼界。
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
”①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人类进人权隶制社会后,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员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
随着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的繁荣,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发展高燎。
在古希腊文中原来只有知识“s?吁?npq”、技艺。
?*X”q”等词,后来,”e?。
,qPq,,才获得科学的涵义。
后人所说的“科学”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scle此a”或“sc此”。
在整个古代,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大体上只限于天文、气象、力学、数学以及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航海、医学等方面。